浅析法院调解的意义-法律论文.doc_第1页
浅析法院调解的意义-法律论文.doc_第2页
浅析法院调解的意义-法律论文.doc_第3页
浅析法院调解的意义-法律论文.doc_第4页
浅析法院调解的意义-法律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法院调解的意义-法律论文法院调解作为诉讼机制的组成部分,与诉讼判决一样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工具。尽管法院调解的制度基础是私权自治,对实体公平与程序正义的要求具有次严格性,但是,调解的目的、调解的方法、调解的程序、调解的意义都无一例外地反映明确的法意。 在调解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法官通过比对具体的事实与抽象的法律,对当事人的争议进行预测。事实与法律成为法官判断调解基础、参与私权协商的两个基点,透过对事实的理性分析以及对法律的正确理解,法官的主观倾向得到抑制,法官的调解努力将朝着最公平的方向运行,而当事人对公平与正义的朴素理解与法官对公平与正义的规范性理解之间并没有鸿沟,背离基本公平、不以分配正义为目的的调解并非调解制度的本意。同时,与判决不同,在调解的背景下,正义包含情感、道德、诉讼成本、诉讼风险等非法律因素,是对法律正义的另一种诠释与解读,既反映法律适用的规范性价值,又反映其他社会要素的需要,体现的是一种经过调整的、当事人各方都能接受的个案公平。1、法院是为当事人判案的地方,当事人来到法院就是为了讨个说法,得到公正,我们作为法院工作人员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依照法律规定,根据事实和证据来判断是非曲直,然后发一纸判决,一切依照既定的法律规定来办事,法院没有必要为当事人调解,当事人来法院也不是让你来调解案件的;2、负责调解工作的法官的职权很小,很多当事人认为既然你不能判案,我才不理呢,这给调解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调解法官经常遇到打当事人的电话当事人不接甚至直接挂断电话的,有时候去当事人家找当事人,当事人不理你,我觉得这对已经有很大工作量的法官造成了严重的困难,浪费了法院的资源和财力;3、对调解结案和判决结案的社会效果认识不清,我认为调解结案跟判决结案没有什么不同。因而对民事案件大调解工作带有很大的抵触心理。 但是现在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和感受,我从不同层次感受到了法院民事案件大调解这一工作的好处: 1、调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基层法院的民事案件以离婚纠纷、小额债务纠纷、身体权纠纷、普通合同纠纷等居多,对于这类纠纷通常发生在亲属、朋友、邻里之间,当事人也是到了没办法的地步或者有时候就是为了一口气的份上才起诉到法院,这类案件适用调解程序,通过调解法官的说服和劝导,在面对面或背对背的调解下,通常就能想通了,然后化干戈为玉帛,这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调解缓解了执行压力,执行难是全国法院普遍的问题,通过调解结案的案件,调解的结果是双方当事人协议的结果,通常彼此都比较满意,对于自己满意的结果,当事人通常也会自觉履行,而且我们调解结案的案件基本上都是履行完毕,一方当事人撤诉的结果,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3、调解有利于缓解当事人的诉累,普通的诉讼程序法定期限要六个月,就是简易案件也需要3个月的时间,如果加上其他不计入诉讼期间的时间,平均一个民事案件都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这就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有时为了不必要的证据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打到最后两败俱伤,在调解过程中,通常会听到当事人这样说,“这个官司我跟他打了,我宁愿话钱请律师都不愿赔给他。”其实通常双方的争议不大,几千甚至几百块钱。通过调解法官的简便的调解程序完成了判案活动,减轻了双方当事人的诉累。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法院调解制度是适应国家治理社会需要的产物。国家社会治理战略的调整必然影响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转型时期社会自我解纷能力低下和社会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法院调解制度将继续发挥社会整合与治理功能。而对法院调解的实证分析表明,该制度的审判权本位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提高法院调解的制度化程度,构建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机制,是法院调解发展的未来走向。法院调解的程序和原则一、法院调解的原则所谓法院调解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调解活动和达成调解协议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调解应当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进行调解工作和达成调解协议都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为前提,不能强迫。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 在程序上的自愿。即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要双方当事人自愿。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最高法院民诉法适用意见第92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2. 在实体上的自愿。即是否达成调解协议和达成什么样的调解协议必须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民事诉讼法第88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能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当事人对自己权利自由处分的体现,是当事人之间民主协商的结果,必须充分反映当事人的意愿。审判人员可以根据法律政策对当事人进行引导,向当事人提出调解的建议,但是,不能将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强加给当事人。(二)合法原则合法原则,是指人民法院主持的调解活动和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合法原则要求:第一,调解活动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第二,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内容,不得违背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共利益。在理解合法原则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正确处理自愿与合法的关系。调解必须当事人自愿,但当事人自愿的,不等于都合法。第二,对调解协议合法性的要求与判决合法性的要求程度不同。法院调解不仅仅是法院运用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同时,也是法院行使审判权和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合。当事人可以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民事权利自由处分。二、法院调解的程序法院调解的程序,是指审判人员进行调解活动和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步骤和方式。由于法院调解的过程是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因此法院调解没有单独的程序而是与整个审理程序结合在一起的。民事诉讼法只对法院调解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规定法院调解的具体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法院调解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调解的开始法院调解无论在哪种程序和哪个阶段适用,它的开始均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由当事人提出申请而开始;二是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主动依职权调解而开始。审判人员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征求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的意见,讲明调解的好处、要求和具体作法,并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用简便的方式通知当事人和证人到庭,为调解的进行做好准备。(二)调解的进行法院调解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调解工作既可以由合议庭共同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中的一个审判员主持,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以由独任审判员主持。根据案情的需要,调解时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当事人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参加,被邀请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以及当事人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应当积极协助法院进行调解。这种做法有利于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顺利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法院调解时,双方当事人都应出庭,原则上要采取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调解。但必要时也可以分别对双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当事人不能出庭而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调解的,必须有当事人的特别授权。对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调解,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离婚案件当事人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参加调解的,除本人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应当出具书面意见。在一般情况下,涉及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除了有关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同对方协商外,对于是否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应当采用判决方式确认。法定代理人与对方达成协议要求发给判决书的,可以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判决书。调解可以在法庭上进行,也可以到当事人所在地进行。调解开始后,审判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关于案件事实和理由的陈述,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双方当事人阐明有关的政策和法律,引导当事人就具体的争议事项进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审判人员可以提出建议方案供双方当事人参考,但是不能强迫当事人接受建议方案。当事人双方或者单方也可以提出调解方案。调解协议通常是在调解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应当将调解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或者经特别授权的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者法定诉讼代理人签名。(三)调解的结束调解的结束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因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而结束;一是因调解不成,未达成调解协议而结束。对于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对于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内容又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协议,人民法院应当认可。调解协议依法成立后,对于应当制作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对于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调解协议,由书记员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经审查,发现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有悖于公序良俗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对于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协议不被人民法院认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束调解程序,恢复审判,及时作出裁判,而不能久调不决。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以由合议庭的全体成员主持调解,也可以由审判人员一人主持调解。在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中,有的法院为了提高审判效率,将案件实行“繁简分流”,由单独的一个部门对简单的案件进行“即立,即调”使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及时得到解决。所谓“即立,即调”是指,立案后经过单独的部门初步审查,认为案情比较简单,争议不大的,在征得被告的同意后,安排时间进行调解。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很受到当事人的欢迎。还有的法院为了避免同一审判组织“即调又判”存在的弊端,实行由助理审判员和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负责调解,在二十天左右调解不成一致的情况下,将该案件移送到审判庭。在开庭审理时,重点进行争议的焦点的举证、质证和辩论。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意思,可分别在质证和辩论后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在庭审程序完成后,当庭或者择日判决。(2)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要求有关地位和个人协助,这种协助,可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也可以由有关地位和个人进行。这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案件,不同的当事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离婚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所在工作地位或村委会调解组织健全或者当事人的亲属、朋友所要求由他们先进行调解,当事人无异议的,可以让他们独立进行调解。如果调解和好,原告申请撤诉,审判人员在接待原告时应当询问其是否自愿。确实和好的,应当准许其撤诉。同时告知撤诉后没有新的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不能起诉离婚。书记员应当同时制作好笔录。(3)调解会在开庭审理前进行,会在庭审中进行,也可以在开庭后诉讼终结前进行,还可以在开庭审理结束后进行调解,要根据当事人和案情的具体情况而定调解不但适用于一审程序,也适用于二审程序、再审程序和案件的重审之中。开庭审理前进行调解,应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十一调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可以进行调解”。当然在调解中仍然要贯彻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法院调解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首先,调解的自愿性凸显了当事人在调解纠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使通过协商使得纠纷得以解决,结果能够符合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其次,调解目的合解性有利于消解当事人因纠纷和诉讼引起的人际紧张关系,调解若获得成功,不仅可以使纠纷得到彻底解决,而且避免了当事人之间关系破裂或受到重大损害,不像黑白分明的判决反倒加剧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并使纠纷的另外的形式在别处爆发。第三,调解内容的开放性可以使法官不拘泥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本案的事实,不限于简单地就事论事,使法官能够深入到纠纷的内部找出潜藏在表面争议后面的深层次的矛盾,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纠纷。第四,调解所具有的宽松的合法性,又允许调解结果灵活多样,使法官能够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进行调解,使调解结果既能照顾到当事人的长远利益,又可以使当前纠纷获得更加切合实际的解决。第五,调解中信息的保密性满足了一些当事人不愿将那些纯属私人事务、私人信息公之于众的要求,避免了因审判公开将私事外扬而可能陷入的窘境和带来的伤害。第六,调解成功避免了上诉和再审,并使多数案件免去了强制执行,从而使调解成为快速而低成本的解决纠纷方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对某些民事纠纷如果严格依法裁判可能会出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调解解决纠纷使法官从面临的两难选择中解脱出来,避免了判决可能造成的不良社会效果。上述种种优点,恰恰是严格依法判决无法望其项背的。正是这一原因,近年来,调解又重新引起各级法院的重视,耐心细致地做好调解工作,尽量促成当事人造成调解协议再次得到强调。 法院调解是法院工作的一大特色。有利于实现社会矛盾的软着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冲突和摩擦不断发生。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调解就显尤为重要了。法院调解顺应了新时期的新要求,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相对于刚性判决,调解更多的表现出了柔情,通过教育、劝解等方式促使当事人友好协商,平息纷争,起到了调解一案,稳定一片的作用。 内容摘要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个鲜明特点,在长期的诉讼实践中,它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法,这一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诉讼制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伴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发展、人们法制观念的逐渐转变,其种种缺陷和不足也在逐步的凸现。那么,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在诉讼中,到底有什么优点呢?它的弊端又体现在那些方面?又应当怎样来重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呢?本文正是从这些方面出发,参考一些国内相关的学术观点,以及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上述问题,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3周永坤.警惕调解的滥用和强制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3期 4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态势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7年第9期 5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300页 6 日 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 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第7页 7左卫民主编.中国司法制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74页 8马原.民事诉讼法条文精释M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34页 9左卫民主编 .中国司法制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82页 10吴英姿法院调解的“复兴”与未来 J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7年第9期 关键词 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法院调解 Court mediation system shaping and Reconstruction Abstract:Court civil mediation system is China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long-term litigation practice,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resolve civil disputes, which stem from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of litigation system,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the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society, especially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s development, people gradually change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ir various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are gradually the highlights. Well, our court medi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edings, in the end what advantages? It also reflects the shortcomings in those areas? Reconstruction has to be how our court mediation system? It is from this point of these, the reference to some domestic related academic perspective, as well as some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experience with the above problems, do a preliminary study. Keywords:Civil disputes;Civil Procedure ;Court mediation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转型期间,本时期社会自我调解能力的低下与社会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法院调解制度将继续发挥社会整合与治理作用。但是这一被国际上誉为“东方经验”的诉讼制度,在今天,也在日益受着不同的挑战。重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是司法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二、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法院调解制度,又叫诉讼调解制度, 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以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它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我国文化传统的沉淀性产物和人民司法建设的创造性的经验总结,是对我国在长期的民事审判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法律上的概述和认可,并且形成为完整的审判程序制度。这种制度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是我国诸多诉讼制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诉讼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革命根据地时期。在当时,认为民事纠纷仅仅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其解决机制应当从利于巩固和加强人民内部团结上出发,调解制度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1942前后,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个边区的司法机关本着民事审判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先后提出了审理民事案件以“调解为主”的方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巡回审判、就地审理,创造了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民事审判方针“调解为主,就地解决”相继推广到各个边区。 建国后,在1958年的中共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解决民事案件,还是马青天(指马锡五)的那一套好,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1963年,在第一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提出“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方针;1964年,民事审判工作方针发展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十六字方针,1982年3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施行)规定了“着重调解”,修正了民事审判的工作方向,强调调解只是审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在强调它的同时,也要体现“审判”工作的价值。但事实证明:“调解为主和着重调解在实践中都出现过偏差,对审判工作造成严重后果。这样的审判工作方针导致审判人员片面追求调解率,违背调解原则,对有些案件久调不决,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 1991年4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起施行。在这部法典中,以较大的篇幅规定了调解制度,即第85条至91条(第八章),第9条,第128条第180条第216条第2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1至97条,等等。它的颁布,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院调解制度的进步。 调解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在我国的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是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功能主要有:平息份争;分流案件,减轻司法机关压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 作为历来在国际上享盛誉的调解制度,相比较与审判等纠纷解决机制,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调解的自愿性较强 对调解制度的利用、调解协议的最终形成,始终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之上。 (二)使用调解制度,有利于加强合作,加强团结 一般来说,较之以审判等方式,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不致于引起双方当事人关系的紧张。从而利于当事人双方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三)程序简便,效率较高 调解以当事人的意思为基础,无须严格正规的程序,调解者可以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调解,快速解决纠纷。 (四)费用较低 调解所需的费用远远低于审判的方式,更加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现实利益。 (五)结果比较灵活 判决往往是以“一刀切”的方式解决纠纷,在份繁复杂是现实生活中稍显呆板、僵硬,而调解则可以灵活的解决当事人的纠纷,照顾到当事人更多方面的利益。 (六)便于执行 由于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都能言而有信,自觉履行。 2 (七)符合中国传统 几千年以来的封建传统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想。“厌诉”的观念在民间仍然屡见不鲜。适用调解,在我国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基础。 当然,这么说,并不等于说调解制度是完美的,无缺的。恰恰相反,随着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入,调解的种种弊端与不足也在被不断的发现。 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不足与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转变以及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产生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法院调解制度,在它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缺点和弊端也在日渐凸现。 首先从整体上讲,调解是个非常古老的制度,它主要是小型社会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是欠发达社会普遍的制度。在它展示着它的优势的同时,其内在的弱势也在现代社会中暴露无遗:调解具有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它在实践中会常常牺牲公正;调解有时也难免“执行难”的问题;等等。调解是“落后的文化遗存,而非先进的法律文化 3”。而作为调解制度之一的法院调解制度,当然也难以避免这些缺陷。 而具体说来,调解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调解的自愿性原则未得到充分的保证 当事人自愿是调解的一般原则,调解要在当事人意思的基础之上开展,这从法理上讲,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原则并没有被真正的尊重: 1.法律一方面规定了调解的自愿性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却规定调解为某些案件的必经程序。如婚姻法(2001年)第34条第二款中规定,调解为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对于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十四条明文规定了一系列在开庭审理时应当先行调解的民事案件,等等。 2.在我国调审合一的体制下,法院调解一般都由法官主持,当事人对是否调解,怎样调解等关键性问题,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权衡,况且多数当事人并不懂得法律,而立法及传统上的趋势,加上法院对自身利益的选择等,都会使得法院选择调解。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法庭的压力,当事人一般会在无形中被迫同意调解,其作为当事人的自主性权利并没有发挥,当事人不能完把握调解的进程及内容,甚至在有些情形下,调解会在完全违背当事人意志的情况下进行,从而侵害了当事人的利益。 (二)在现实中,“重调解,轻审判”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中,法官同时拥有审判权与调解权,而我国的上诉程序和错案追究制度的结合,以及办案效率的压力,常常会使法官在权衡自身利益时,选择调解。而在不少地方,甚至以调解率来衡量一个法官的业务水平与素质,调解结案率高的审判人员不但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还可以在职务、晋升等各个方面处于优势,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调解扩张,审判萎缩”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甚至有些根本就不适合调解的案件,也在法官的“暗示”下,走调解的途径。造成调解与审判二者之间关系的畸形发展。“而强化调解态势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导致人们法律虚无主义意识的的扩张和蔓延。对刚开始强调法治的国家而言,其消极面是显而易见的。” 4 (三)调解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任意性太大 相对于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程序的审判,调解则具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在调解中,法官也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而在我国这样一个职权主义之下的诉讼中,在实质上,调解在较大程度是由法官主导的。在这种情况下,种种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如各种司法腐败,地方保护等等。“从实务中来看,调解程序的灵活性或许有助于当事人合意的形成,但更多的是造成法官调解行为的失范和审判活动的无序。” 5 (四)有关法院调解的原则设置不合理 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这条规定显然是不合理的。调解与审判的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这条规定,明显混淆了调解与审判的界限。只要当事人的合意不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没有侵害社会、国家、第三人的利益,法庭就应当承认其法律效力,而不是非要作到“事实清楚,是非分明”,增加不必要的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效率。 (五)对调解的期限的限制不完善 民事诉讼法未规定调解的具体期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其第一条,第六条中对调解的期限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同时,它又规定“经当事人同意,可以继续调解”,但对可以延长多长时间这一问题,却未作任何规定。这项司法解释在解决了一方面问题的同时,又忽略了另一方面,有“补了东房,漏了西屋”之嫌。这样做,同样容易造成诉讼的拖延,诉讼效率的降低。 (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我国法律规定调解结案的案件不能上诉,二审的监督作用在此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又对此类案件的申诉作了较多的限制。使其在实践中缺乏现实可能性。而调解在程序上又排斥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与抗诉,使得调解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由此,对一些恶意调解也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 以上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凸现出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它使得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而改良法院调解制度则是目前我国法律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法院调解制度的型塑与重构 (一)对相关学术观点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制度的参考 鉴于以上种种弊端,许多学者对法院调解制度的前途和改革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否定与替代论 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了调解继续存在的价值。认为随着我国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的逐步完善,调解的价值将逐渐丧失。主张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完全取消法院调解,即取消现行立法上的意上的法院调解。作为替代,可以加强诉讼和解制度等。 2 调审分离论 主张应分别“纯化”调解和审判,在诉讼中确立调解的独立地位。多主张在法院设立“审前调解”程序,如仿照台湾地区的做法,将调解作为审判的前置程序,以解决法官双重身份的问题。 3 改革加强论 这种观点肯定了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主张继续加强调节工作,同时应考虑在审判方式改革中进一步完善调解制度,更好的与其他制度衔接起来。主要建议有:进一步强化并贯彻处分原则,建立以当事人合意为基础的法院调解。等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再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1 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 在日本,有专门的民事调停法对民事调停作出规定,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可以向法院申请调停,调停在法院的调停室进行。在诉讼中,当事人也可以申请调停,可停止诉讼程序,交给调停机关调停。 6主持调停的组织为调停委员会,由一名法官和二名民间选出的调停委员组成。调停程序较为灵活、简便、经济,其利用率很高。 2 我国台湾地区的诉前调解 台湾的法院调解发生在起诉前,调解与诉讼分离开来,使调解摆脱法官作风,更好的体现调解的本色,同时也使得诉讼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提高不受调解程序限制。 7 3 美国的审前和解会议 和解会议由和解法官或司法审查官主持,主审法官不参与和解。和解法官或司法审查官主要通过帮助当事人分析利弊进行和解,他们不能对当事人施加不利影响。 4 法国和解制度 法官在诉讼法典中专门以一编的内容规定了诉讼和解制度,在民法典中也对和解提供了契约法式的规范。法国民法典将和解视为当事人用以终止已产生的争议或终审判决的既判力,和解契约中还可约定违约金。 (二)理念上的更新 关于法院调解的性质,法学界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调解是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有的认为调解是当事人在法院的指导下自律地解决纠纷的活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调解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和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诉讼权利和民事权利行使处分权的结合。而要重构我国法院的调解制度,首先就是要认清它的性质。现在占主流的为第三种观点,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理念下,加上我国的现实,当事人的自主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要调解制度更好的克服弊端,发挥作用,当事人的权利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念上的更新。应当认清法院调解制度是当事人在法院的参与下解决纠纷的一种自律活动。它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活动,而不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过程。我们的观念要从职权主义逐渐的向当事人主义过渡。法院的调解应当根植于当事人的处分权;法官只在调解中起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另外,我们还要坚决摈弃以调解率来衡量法官业务素质的旧观念。“不能把民事审判人员审理民事案件的调解结案率作为衡量其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标准。” 8 (三)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 具体说来,重构法院调解制度,应当从以下几点作起: 1强化当事人对调解的支配权 (1)赋予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更大的自主权。弱化调解中的职权主义色彩,逐渐的树立起当事人主义的观念,明确规定调解由当事人启动。尽量减少审判人员的干涉。“民事纠纷属于私权范畴,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9 (2)明确规定调解为选择性程序,在充分保证当事人相关信息的知悉权的基础之上,由当事人自主决定是否启动调解程序。 (3).赋予当事人相应的程序异议权,即当事人有权对法院在调解中的违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