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doc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doc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 【定位】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篇,选自左传,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篇幅较短。语文实践、探究主要让学生理解和分析烛之武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的说辩艺术以及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 本单元四篇课文均属先秦历史散文,写人记事生动形象,都表现了人物的论辩才能,学习本单元,除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和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外,要着重了解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的说辩艺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高中文言文学习开好头。 【切入】 1,你知道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吗? 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本中的重耳之亡,了解“秦晋之好”和“城濮之战”的故事,以及左传的有关知识。课堂先由学生或教师讲述“秦晋之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赏? 从文章出发,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人物的语言艺术和闪耀出的智慧。还可以问学生: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他能够说服秦伯退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探究】 1,晋国为什么要联秦攻郑,即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针对此句教师先补充简易的秦晋郑楚四国形势图和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另外,秦国也要争夺霸权,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诱导学生思考本段的内容和上面的问题: 点拨:A1战争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B1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C1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出原文的句子,然后分析探究。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烛之武十分了解和信任,极力推荐,可是,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本段的重点在“说”,先让学生自读、讨论,找出相关的句子,理解内容,再探究说辞的思路和艺术。 说辩内容: (1)“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 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君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5)“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烛之武终于说退秦师。 说辩思路: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说辩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4,这时,你觉得文中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赏? 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人物的语言艺术和闪耀出的智慧。烛之武的说辞仅百余字,语言精练,含义丰富。他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退师”,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另外,晋文公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既表现了秦伯大度宽容,又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力荐烛之武,也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知人善谏。这些无不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都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 5,就伊拉克问题,让学生假定自己是伊拉克、德国、法国、俄罗斯、美国任意一国的大使,去游说另一国家。 着重让学生掌握说辩艺术,学习古人的智慧。说辩也要学会知己知彼,以退为进,利诱对方,推知心理,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层层推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方引证,推测未来,阐明利害等。 【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与课文作比较,进一步了解左传中人物的说辩艺术。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 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齐桓公伐楚) 齐管仲是从哪几个方面替齐国攻打楚国找借口的?楚国使者是如何应对的?齐侯是如何恃强威胁楚国的?屈完又是怎样应对的?四个人物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点拨:管仲先借周召康公赋予齐的权力和先君拥有的势力范围,认为可以攻打;再直接指出楚国有两大错误,认为应该攻打。管仲振振有辞,咄咄逼人。楚国使者委婉迂回,针锋相对。齐侯既虚情假意,又炫耀武力,恃强威胁。屈完先指斥齐侯,再不甘示弱给以回击。 【实践要点】 1,明晰辩辞思路,分析说辩艺术:让学生分别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边议边问,不可面面俱到地串讲课 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