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转角(M-Ф))关系研究综述.pdf_第1页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转角(M-Ф))关系研究综述.pdf_第2页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转角(M-Ф))关系研究综述.pdf_第3页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转角(M-Ф))关系研究综述.pdf_第4页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转角(M-Ф))关系研究综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 生 月 卷 期 深圳土木与建筑 V O L 6 N O 2 I U N 2 0 0 9 梁 柱连接 组合节点弯 矩 一转角 M 一 2 关系 研究 综述 黄兴 1 叶志明 2石文龙 2 1 上海大学理学院力学系 上海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所 2 上海大学土木系 上海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所 I 摘要 本文 对近 年来国 内 外 关 于梁 柱连 接组 合节 点弯 矩一 转角 关系 M 一 的 研究 作了 较为 完 整的 综述 详细总结了国内外研 究人员开展试验研 究和理论研究的成果 并指 出了进一步研 究的重点与方向 I 关键词l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 弯矩一转 角关系 1引言 钢框架分析 中常假设梁柱连接组合节点是完 全刚接的或理想铰接的 然而 实际工程中所采用 的是介于完全刚接和理想铰接之 间的半刚性连接 完全刚接和理想铰接不存在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 受力特性对钢框架的受力状态 内力分布 以及变形 特性有非常大的影响 其 中 最能反映连接 的变形 与承载能力的是弯矩一转角 曲线 因此 当设计中 考虑节点的变形对结构的影响时 世界各国设计规 范均要求以节点的弯矩一转角曲线为设计依据 梁 柱连接组合节点的复杂性决定 了弯矩 一转角 曲线 是非线性的 且不同的连接方式 其弯矩一转角 曲 线各异 1 它的连接方式多样 构造形式种类繁多 几何参数多变 各组件受力状态和性能的复杂性造 成了弯矩 一转角曲线的拟合与预测都 比较困难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研究始于 2 0 世纪 7 O 年代 至今 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目前 它 的设计方法已经被纳入欧洲规范 E C 3 E C 4 中 然而 针对不同连接形式的组合节点的试验与理论 研究还不够完善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弯矩一转角关系分类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可分为刚性节点 半刚性节 点以及铰接节点 因此 它们 的弯矩 一转角曲线分 别为刚性连接 曲线 半刚性连接曲线以及铰接连接 曲线 蝇 圈1 鬃柱 连接 组 合节 点的 弯 矩一 转角 j I f 一口 关系 黄兴 男 上海大学理学院力学系 地址 上海大学理学院力学系 电话 1 3 8 1 8 7 5 8 6 5 4 E ma i h h in g O 1 s t a 住s h u e d u cn 24 3试验研究 自 1 9 7 2年 以来 人们针对梁柱连接组合节点 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在工程实际中 梁柱连接组 合节点可分为中节点和边节点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 通过单调加载 循环加载以及拟静态加载等方法来 模拟实际工程状态 分析其弯矩一转角关系 本文 仅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试验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描述 3 1中节点 3 1 1单调加载 对梁柱连接组合中节点实施对称 非对称与反 对称单调加载 分析不同连接形式 柱翼缘 柱腹 板 端板 混凝土板 抗剪栓钉 混凝土板与宽度 混凝土板 内钢筋及其配筋率等因素对弯矩一转角 关系的影响 英国S o u t h a mp t o n大学的Y X ia o 等 1 9 9 4年对 平端板底一腹板角钢连接 部分端板连接以及腹板 角钢连接中节点试样实施梁端对称单调加载 该试 验主要研究不 同连接形式对弯矩一转角关系的影 响 英国 N o t t i n g h a m 大学的 T Q L i等 1 9 9 4年对 6 个结构 尺寸相同的平端板组合中节点试样 在梁 的不同部位实施对称与非对称加载测试 试验表明 组合中节点比纯钢中节点具有更高的弯矩能力 且 转动能力没有 降低 混凝土板 的宽度 厚度以及配 筋率对弯矩一转角关系影 响较大 非对称加载下 组合中节点的抗弯承载力与转动能力明显减弱 加 载部位距柱越近 组合中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就越强 反之越弱 英国Wa r wick大学的N D B r o wn等 1 9 9 8 年对 4个组合中节点试样实施梁端对称单调加载 分析 了端板厚度变化 以及混凝 土板 内的钢筋分布 对组合 中节点弯矩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试验表 明纵 向钢筋可 以加强组合 中节点的抗弯承载能力与转 动能力 横向钢筋可以增强组合中节点的转动能力 对于其抗弯承载能力几乎没有影响 端板厚度增加 可以降低组合中节点的转动能力 对于其抗弯承载 能力影响较小 葡萄牙 C o imb r a大学的 L S im6 e s d a S il v a 等 2 0 0 0年对 4个组合中节点试样实施梁端对称 反 2 0 0 9 o r 6 月第 6卷第 2 VO L 6 NO 2 I UN2 0 0 9 对称单调加载 且弹性阶段力控制加载 塑性阶段 位移控制加载 试验通过对 比分析了外包混凝土加 强柱对梁柱连接组合中节 点的弯矩 一转角关系 的 影响 并根据组合中节点中柱翼缘 柱腹板 端板 混凝土板 混凝土板 内钢筋 抗剪栓钉等的应力应 变状态来分析影响中节点弯矩一转角关系 的原因 试验表面外包混凝土加强柱可 以增强抗弯承载能 力 对于组合中节点的转动能力几乎没有影响 法国里昂 I N S A大学的 I M A r ib e t 等 2 0 0 1年对 4个组合中节点实施梁端对称单调加载 试验分析 了不 同栓钉 的抗 剪连接强度对于弯矩 一转角关系 的影响 南京工业大学的高华杰 胡夏闽等在 2 0 0 2年 对支托型半刚性组合 中节 点试样进行梁端单调加 载测试 分析 了组合 中节 点的弯矩 一转角关系 2 0 0 3年过轶青 胡夏闽等对 3个端板型半刚性钢 一 混凝土组合中节点进行了单调加载测试 试验表 明由于混凝 土板和钢梁 的组合作用组合 中节点的 弯矩与转角有较大的提高 随着纵 向钢筋配筋率的 增加 组合 中节点的弯矩与转角随之有所提高 且 混凝土板的开裂对组合节点的转动能力影响不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I Y R ich a r d L ie w等 2 0 0 3 年对 1个组合中节点进行反 向单调加载 对 1个同 样结构的组合中节点实施反向循环加载 目的分析 单调加载与循环加载对组合 中节点弯矩 一转角关 系的影响 试验表 明在正弯矩下循环加载的转动能 力较单调加载的强 循环加载的抗弯承载力较单调 加载的弱 负弯矩下两者弯矩 一转角关系相差不大 澳大利亚 N e w s o u t h Wa le大学的 H Y L o h等 2 0 0 4年对 6个平端板组合中节点在梁的两端进行 对称加载测试 3 7 试验表明剪切连接水平越高 抗 弯承载力与转动能力越强 配筋率越高 抗弯承载 能力越强 但是当配筋率过高时 转动能力反而减 弱 与纯钢中节点比较 组合 中节点的抗弯承载力 与转动能力明显增强 2 0 0 6年 西班牙 N a v a r r a大学的 B e a t r iz G il 等对一个平端板组合 中节 点实施非对称加载测试 试验表明靠近柱翼缘 的混凝土板 内的钢筋较其他 钢筋先屈服 增加靠近柱翼缘的混凝土板内的钢筋 直径可 以增 强组合 中节点 的抗弯承载力与转动能 力 组合中节点的弯矩一转角曲线是非线性的 非 对称加载影响组合 中节 点的抗弯承载力与转动能 力 钢梁与混凝土板之 间有微小 的滑移 意大利 T r e n t o大学的 A B r a co n i等对 1个局部强度 的组合 中节点实施单调加载测试 试验表 明组合中节点具 有较好的转动能力 当楼板漂移角度超过0 0 8 r a d 时 单调加载中断 英国 L e e d s大学的 F F u与 D L a m等对 8 个平端板预制空心混凝土板的组合中节 点实施对称加载测试 用 以研究抗剪连接件间隔 第一个抗剪连接件的位置 剪切连接件的度数 纵 向钢筋 的截面积 以及混凝土板厚度等参数变化对 弯矩一转角关系 的影响 试验表明所有的试样转动 能力超过3 0 mr a d 抗弯承载力在0 3 Mp a 以上 第 一 个抗剪连接件 的位置与柱翼缘的距离与混凝土 板 的裂纹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个抗剪连接件距 柱翼缘越远混凝土板上的裂纹越多 且有明显的界 面滑移现象发现 抗剪连接件间隔对抗弯承载力和 转动能力没有较大的影响 剪切连接件的度数越低 界面滑移值越大 导致抗弯承载力与转动能力越低 纵 向钢筋的数量越多即纵 向钢筋的截面积越大 抗 弯承载力与转动能力越大 混凝土板厚度 的增加可 以加大抗弯承载力 但是对转动能力影响较小 3 1 2循环加载 对梁柱连接组合中节点实施循环加载 分析不 同连接形式 抗剪栓钉 高强螺栓 压型钢板 钢 梁 钢柱 加劲肋 以及混凝土板内的纵 向钢筋配筋 率的等 因素对弯矩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葡萄牙 I n s t j t u t e S u p e r io r T e cn ico的 L C a la d o 等 2 0 0 0年对两个组合中节点试样实施循环加载 采用位移控制的逐步加载方式 其中一个试样是组 合梁与钢柱 另一个是组合梁与加筋混凝土钢柱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以及在正 负弯矩 作用下加筋混凝土对 中节 点的弯矩 一转角关系的 影响 试验表明外包加劲混凝土钢柱使得组合 中节 点的抗弯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对组合 中节点的 转动能力影响较小 法 国里 昂 I N S A大学的 I M A r ib e t 等 2 0 0 1年对 2个组合中节点的柱顶沿竖 向实施循环加载 分析 不 同栓钉 的抗剪连接强度对弯矩 一转角关系的影 响 新加坡 国立大学的 l Y R ich a r d L ie w等 2 0 0 3 年对 6个组合中节点实施反 向循环加载 试验表明 平端板且柱腹板焊接加劲肋 的组合 中节点 比无加 劲肋的组合节点正弯矩能力增加 负弯矩能力没有 增强 两者转动能力相差不大 外伸端板组合 中节 点比平端板组合 中节点正弯矩能力高 3 0 以上 对 于负弯矩能力影响较小 外伸端板转动 能力较强 针对梁端加腋连接的组合 中节点 其正负弯矩能力 都有显著提高 且加腋深度与钢梁深度的比越大正 负弯矩 能力越强 但是转动能力有所减弱 如果钢 柱外包混凝土 那么组合中节点的正负弯矩能力也 有所增强 转动能力影响不大 南京工业大学的杨丽 胡夏闽等在 2 0 0 4年对 3个半刚性组合中节点实施循环加载测试 试验表 2 5 2 0 0 9年 6月 第 6卷第 2期 深圳 土木与建 筑 VO L6 NO 2 I UN2 0 0 9 明组合中节点的弯矩一转角关系受高强螺栓 压型 钢板 钢梁 钢柱 加劲肋以及混凝土板 内的纵向 钢筋配筋率的影响 且组合节点比纯钢节点抗弯承 载力和转动能力都有所增强 适当增大配筋率对组 合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影响较大 但是过大的配筋率 却使强度增加不明显 同济大学的石文龙 李国强在 2 0 0 5年等对 2 个平端板半刚性组合 中节点进行 了循环加载试验 试验表明钢筋 的抗拉以及混凝土 的抗压作用使得 组合中节点的弯矩与转角都有所增大 且柱腹板的 横 向加劲肋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提 高组合 中节点的 抗弯承载力 但是提高幅度不大 3 1 3拟静态加载 为了更好的分析组合中节点的抗震能力 研究 人员对梁柱连接组合中节 点实施了拟静态加载试 验 同济大学的石文龙 李国强等在 2 0 0 5年对 2 个平端板半刚性组合中节点进行了拟动力加载试 验 试验表明钢筋的抗拉以及混凝土的抗压作用使 得组合中节点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柱腹板的横向 加劲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组合中节点的抗弯 承载力 但是提高幅度不大 且试件的最大加速度 反应与输入地震波 的峰值在弹性阶段弯矩 一转角 关系基本是线性的 进入塑性阶段之后 弯矩一转 角关系处于非线性状态 意大利学者 L B r a co n i等 2 0 0 6年在 T r e n t o大 学对 1 个局部强度的组合中节点实施准静态循环测 试 试验表 明组合 中节 点的转 动能 力最少超 过 3 5 mr a d 且试样失效部位为梁端底翼缘与端板的焊 接连接 处 3 2边节点 3 2 1单调加载 对梁柱连接组合边节点实施梁端对称 反对称 以及正向单调加载 分析锚固 外包混凝土加强柱 纵向钢筋配筋率 柱翼缘内填充混凝土 混凝土板 和钢梁的组合作用 混凝土板内中间钢筋的直径以 及锚固的纵 向U型钢筋等因素对弯矩一转角关系的 影响 葡萄牙 C o imb r a 大学的 L S im6 e s d a S ilv a等 2 0 0 0年对 4个组合边节点试样实施梁端对称 反 对称单调加载 且弹性阶段力控制加载 塑性阶段 位移控制加载 试验通过对比分析了边节点的锚固 以及外包混凝土加 强柱对梁柱连接组合边节 点的 弯矩 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并根据组合边节点中各组 件 的应力应变状态来分析各组件对边节点弯矩 一 转角关系的贡献 试验表明外包加劲混凝土钢柱使 得组合边节点的抗弯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对组 合边节点的转动能力影响较小 南京工业大学的过轶青 胡夏闽等在 2 0 0 3年 对 3个端板型半刚性钢 一混凝土组合边节点进行了 单调加载测试 试验表明由于混凝土板和钢梁的组 合作用组合边节点的弯矩与转角有较大的提高 随 着纵向钢筋配筋率的增加 组合边节点的弯矩与转 角随之有所提高 且混凝土板的开裂对组合节点的 转动能力影响不大 且组合边节点的抗弯承载力与 转动能力比同类组合中节点要高 2 0 0 6年董硕 胡夏闽等对 2个平齐式端板组合边节点进行了正向 单调静力加载试验 试验表 明柱翼缘内填充混凝土 有助于提高组合柱节点板域的整体性能 使其初始 刚度得到提高 且正向抗弯承载力有所增大 但是 增加幅度不大 2 0 0 6年 西班牙 N a v a r r a大学的 B e a t r iz G fl 等对 2个平端板组合边节点实施梁端加载测试 试 验表 明组合边节 点的抗弯承载力与转动能力 比中 节点明显降低 增加混凝土板 内中间钢筋的直径 可以明显增强组合边节点的抗弯承载力与转动能 力 意大利学者 B r a co n i等对 1个局部强度的组 合边节点实旌单调加载测试 试验表明在抗弯承载 力方面 组合边节点远大于中节点 这是由于边节 点混凝土板内埋入了用于锚固的纵向 U型钢筋 但 是在转动能力方面 两者相差不大明显 3 2 2循环加载 对梁柱连接组合边节点实施位移控制的逐级 逐级双向以及柱顶沿竖向循环加载 分析不同连接 形式 加筋混凝土钢柱 抗剪栓钉 植入嵌齿螺栓 钢筋配筋率 柱翼缘 内填充混凝土 锚固 端板厚 度等因素对弯矩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葡萄牙 I n s t it u t e S u p e ri o r T e cn ico的 LC a la d o 等 2 0 0 0年对两个组合边节点试样实旌循环加载 采用位移控制的逐步加载方式 其中一个试样是组 合梁与钢柱 另一个是组合梁与加筋混凝土钢柱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以及在正 负弯矩 作用下加筋混凝土对边节 点的弯矩一转角关系的 影响 试验数据表明外包加劲混凝土的钢柱使得组 合边节点的抗弯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对组合边 节点的转动能力影响较小 2 0 0 1年法国里昂 I N S A大学的 1 MAr ib e t 等对 2个组合边节点的柱顶沿竖 向实旆循环加载 分析 不 同栓钉的抗剪连接强度对弯矩 一转角关系的影 响 澳大利亚 T e ch n o lo g y S y d n e y大学 L E G a r d n e r 等 2 0 0 3年对 5个圆钢管混凝土柱 钢梁顶底 T型 钢连接 腹板部分端板连接 螺栓植入钢管混凝土 内的组合边节点施加位移控制的循环荷载 分析螺 2 0 0 9年 6月 第 6卷第 2期 深圳 土木 与建 筑 VOL 6 N0 2 I UN2 0 0 9 栓植入深度和植入方式对组合边节点弯矩 一转角 关系的影响 试验表明植入嵌齿螺栓与直螺栓相 比 组合边节点的转动能力较强 但是组合边节点的抗 弯承载力相差不大 且植入螺栓越长 组合边节点 的抗弯承载能力和转动能力就越强 美国 G e o r g ia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h n o lo g y的 T r a v is P G r e e n等 2 0 0 4年对 T型支托在梁底 抗剪板 腹 板螺栓连接以及抗剪板 腹板螺栓连接 的组合中节 点实施逐级双 向循环加载 试验表 明 1 0 的载荷 步骤连接处于弹性状态 1 0 的载荷步骤之后连接 进入塑性阶段 弯矩一转角曲线收缩 1 5 的载荷 步骤柱腹板域发生严重屈服和损坏 S 0 的载荷步 骤 所有的抗剪栓钉发生屈服 变形甚至断裂 混 凝土板能增强组合中节 点的抗弯承载力和转动能 力 当单向侧移 2 或双向侧移 3 时 组合行为 破 坏 南京工业大学的郑德胜 胡夏 闽等 2 0 0 5年对 4个半刚性端板连接组合边节点进行 了循环加载试 验研究 4 8 试验表 明配筋率的提高对组合节点负弯 矩的抗弯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 而对正弯矩的抗弯 承载力影响不大 配筋率对转动能力有所提高 但 是当配筋率较高时 组合边节点纵向钢筋易发生锚 固破坏 柱翼缘 内填充混凝土可增加抗弯承载力 但是转动能力相对减小 上海大学的石文龙 黄兴等 2 0 0 8年对六个半 刚性平端板连接组合边节 点进行 了循环加载试验 研究 试验表明端板厚度 边节点锚固对边节点的 抗弯承载力和转动能力有较大影响 3 2 3拟静态加载 意大利研究人员对组合边节点实施拟静态循 环加载 分析凝土板 内使用 U型纵向钢筋锚 固 混 凝土板扩展超过柱边 压型钢板的加劲肋方向等因 素对弯矩 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T r e n t o大学的 A B r a co n i等 2 0 0 6年对 1个局 部强度的组合边节点实施拟静态循环测试 试验表 明由于混凝土板内使用了 U型纵 向钢筋的锚固 使 得组合边节点的抗弯承载力不但不会降低 反而得 到增强 其转动能力与中节点几乎一样 由此可知 组 合 边 节 点 实 施 锚 固 可 以 增 加 其 抗 震 能 力 P o lit e cn ico d i Mila n o的 G V a s d r a v e llis 等 2 0 0 7年 对 2 类 4个局部强度的端板连接的组合边节点进行 了拟静态循环加载测试 第一类试样是混凝土板扩 展超过柱边 且没有次横 向梁存在 压型钢板的加 劲肋方 向与梁方向垂直 第二类试样是混凝土板没 有扩展 且压型钢板 的加劲肋方向梁方 向水平 试 验表明两类试样的抗弯承载力相差不大 但是转动 能力差距较大 4理论研究 迄今为止 分析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 一转角 关系的模型很多 总体来讲分为两类 即宏观模型 整体模型 和微观模型 组件模型 有限元模型 等 4 1 宏观模型 宏观模型是指针对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连接 类型 根据试验数据对其连接弯矩一转角 曲线进行 拟合 并采用宏观模型来研究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 性能 由于梁柱连接组合节点连接形式多样性 受 力性能各有差异 所以很难使用一个简单地公式对 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 一转角关系进行拟合分析 目前 分析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一转角关系的宏 观模型主要是数学模型 包括线性模型 多项式模 型 B样条模型 幂函数模型以及指数模型等 这 些模型各 由优缺点 4 1 1线性模型 线性模型分为三种 单线性模型采用初始刚 度来代表加载范围的连接特性 当弯矩超过连接的 屈服极限后 不能反映连接的非线性特征 双线 性模型取初始刚度 为节点连接 屈服 极限之前 的刚 度 屈服之后弯矩一转角关系仍为线性 此模型计 算简便 但是不够精确 且在转折处存在刚度突变 多线性模型使用 多段直线来逼近弯矩 一转角 曲 线 虽然能更好的反映弯矩一转角关系 但是计算 量大 且仍存在转折处刚度突变 4 1 2多项式模型 1 9 7 5年 F r y e 和 Mo r r is 给出了一个奇次方多项 式模型 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弯矩一转角 曲线 模 型形式为 0 c1 M C 2 M C 3 彳 1 式中 取决于连接类型和几何特性 和 为 曲线拟合常数 该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弯矩一转 角关系 但是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参数拟合 且有可能会 出现负刚度现象 1 9 8 5 年 A A z iz in a mi n i 等对 1 式提出了参数 的改进计算公式 K 砰 2 式中 P i是与连接几何特性有关的参数 a f 是 试验 曲线拟合的参数 4 1 3 B样条模型 I o n e s 等在 1 9 8 0 与 1 9 8 2年提 出了B样条模型 采用 B样条曲线拟合弯矩 一转角关系 曲线 模型形 式为 m 口 zM z M M i 3 i 1 i 1 式中 n b i为拟合常数 m为两插值区间的 27 2 0 0 9年 6月第 6泰 第 2期 深圳 土木 与建筑 VOL 6 NO I O 9 交点数量 M 为曲线第插值区间的上边界弯矩 该 模型精度较好 但是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才能确保 计算精度 4 1 4幂函数模型 K r is h n a mu r t h y等在 1 9 7 6年提 出了二参数幂 函数模型 用来拟合弯矩一转角关系 二参数幂函 数模型为 0 a M白 4 式中 a 6 为拟合参数 且n 和6 都大于零 该 模型不能很好的反映弯矩一转角关系特性 1 9 8 3年 C o ls o n等提出了三参数幂函数模型 三参数幂函数模型为 1 8 1 M M 式中 Mo 为初始弯矩 为参考转角 为强化 刚度 a 为标量系数 为曲线拟合常数 此模型 精度与三次 B样条模型一样 但是当弯矩一转角曲 线斜率急剧下降时 此模型不能很好的拟合 为此 K is h i等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模型 改进模型为 M y c 1 一 P l o t I2 i 1 n D 七 一O D H O O k 1 0 J 一 j l 式中 为线性部分的定值参数 为初始转 角 圳 为 h e a v i s id e 阶梯函数 1 9 9 0年 Wu等提 出了一个用于拟合顶底角钢 式中 为初始刚度 为极限抗弯承载力 z 为弯矩一转角曲线形状参数 K is h i和 C h e n 1 9 9 0 年将三参数幂函数模型进行 了修改 形式如下 1 M M D 1 6 0 K M 1 K M oJ 11 7 一 一l f 十 一 I J 0 0 l l 0 和 1 9 o 为参照弯矩与转角 礼 为弯矩一转角 曲 一坶 1 T 2 8 M Xc 1 一 e I I2 l o r l 9 f 1 连接和带双腹板角钢 的顶底角钢连接 的三参数指 数模型 该模型为 InIn 1 1 1 H J 1 1 式中 为极限抗弯承载力 6 0 为参考转角 S a n g S u p L e e 等 2 0 0 2年提出一个拟合半刚性 连接的两参数指数模型 该模型为 M a I n n 1 0 0 1 n 式中 a 和礼 为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形状参数 4 1 6 E u r o co d e 3模型 E u r o co d e 3中把弯矩一转角曲线分为线性段 非线性段 水平段 并分别给出了各阶段的表达式 线性段 M K o O M 2 3 1 2 非线性段 M Me 3 M 1 3 水平段 此段假定为理想塑性 即M Mp 式中 MP 为塑性抗弯承载力 为初始刚度 礼 为与连接类型有关的常数 根据 E u r o co d e 3模型的特点 2 0 0 6年石永久 等针对钢结构半刚性端板连接提 出了弯矩一 转角关 系简化算法 2 该方法把弯矩一转角 曲线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直线 第二段为曲线 第三段为直线的三 线段 该方法能较好的计算端板连接在节点弯矩小 于节点节点抗弯承载力设计值时的节点转角 但是 在转折处仍存在刚度突变 整体上难 以反映实际的 弯矩 转角关系 精度不够好 4 2微观模型 微观模 型是指通过对梁柱连接组合节点连接 的几何关系和材料性能进行分析 预测梁柱连接组 2 0 0 9年 6月箍 6卷第 2期 深圳 土木 与建 筑 V O L 6 N O 2 I U N 2 0 0 9 合节点弯矩 一转角曲线 分析节 点性能 4 2 1组件模型 组件模型是指将连 接划 分为一系列 的刚性 单 元和可变单元 通过对这些单元采用弹塑性本构关 系来模拟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非线性行为 根据连 接的几何关系和材料性能 通过整合连接 的各离散 单元 预测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一转角 曲线 目 前 运用较多的是弹簧组件模型 弹簧组件模型是 指使用若干根弹簧模拟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各个 组件 针对各组件的特点 求出所模拟弹簧的本构 关系 并对其进行力学分析 从而预测梁柱连接组 合节点弯矩一转角曲线 目前 预测梁柱连接组合 节点弯矩一转角 曲线的弹簧组件模型很多 主要有 以下几种 4 2 1 1 T R S I模型和 T R S 2模型 澳大利亚 I n n s b r u ck大学的T s ch e mme r n e g g F 和 Q u e ir o z G 1 9 9 5年提出了T R S 1模型 如图 2 该模型中弹簧 1表示钢连接单元的变形 角钢 T 型件和端板 弹簧 2表示柱腹板的变形 弹簧 3 表示柱腹板域域的剪切变形 弹簧 4表示柱与混凝 土板的相互作用 弹簧 3表示混凝土板内钢筋的变 形 弹簧 6称为 回滞 弹簧 表示非对称荷载下 柱翼缘对混凝土板的相互作用 T R S 1 模型能较好 的 预测负弯矩下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一转角曲线 但是不能预测正弯矩作用和循环加载作用的情况 2 0 0 4年意大利 T r ie s t e 大学的 G A R a s s a t i等在 T R S 1模型的基础上提 出了 T R S 2模型 如图 3 该模型与 T R S 1模型相比 使用范围更具普遍性 并可 以用于预测循环荷载下梁柱连接组合节 点弯 矩 一转角曲线 弥补了 T R S I模型的不能用于循环 荷载情况的缺点 T R S 2模型中弹簧 1表示顶 底 钢连接件 弹簧 2表示拉压作用下的柱腹板 弹簧 3表示腹板连接件 弹簧 4表示混凝土板与钢梁之 间的滑移 弹簧 5表示柱腹板域的剪切变形 弹簧 6表示混凝土板 弹簧 7表示混凝土板 内的钢筋 弹簧 8表示 回滞 弹簧 T R S 2模型不仅包含 T R S 1 模型的所有特性 而且增加 了以下特性 改善了本构模型 考虑了节点域的剪切变形 考虑了混凝土板与钢梁之间的滑移 假设混凝土板在两个方向独立作用时 扩展 到三 维 4 2 1 2有限单元模型 2 0 0 0 年 瑞 士S wis s F e d e r a l I n s t it u t e o f T e ch n o lo g y的 M K a t t n e r与 M C r is in e l提出了一个 通用的二维组件节点模型 如 图 4 该模型由梁 单元 压型钢板单元 混凝土板单元 单元柱以及 代表抗剪栓钉 连接件和混凝土板与柱翼缘相互作 用 的弹簧单元等组成 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梁柱半 刚性连接组合节点的弯矩 一转角关系 图2 T R S 1 模塑 圈 3 T R S 2 模型及其三雏形式 29 2 0 0 9年 6月 第 6卷 第 2期 深圳 土木 与建筑 V O L 6 N O 2 I U 2 0 9 一 圈 4 有限单元模型 4 2 1 3微单元模型 斯里兰卡 P e r a d e n i y a大学的 u I D i s s a n a y a k e 等 2 0 0 0年在考虑梁柱组合节点 柱腹板剪切变形 钢筋混凝土板区域 以及剪切连接件的柔性 的基础 上提出了微单元模型 如图 5 预测梁柱连接组 合节点的弯矩一转角关系 微单元模型由四部分组 成 表示组合节点的柔性的弹簧单元 表示柱 腹板的刚性梁单元 表示钢筋混凝土板行为的普 通梁单元 表示组合梁的局部相互作用 的梁柱单 元 通过对英国 Wa r wick大学 A n d e r s o n和 N a j a fia 的两个试验结果 英国 N o t t i n g h a m大学的 X ia o等 的两个试验结果以及法国 R e n n e s大学 A r ib e r t等 的一个试验结果进行直接 比较证明微单元模型能 较好地预测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弯矩一转角特性 该模型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的梁柱连接组合节点 但是模型中没有考虑柱腹板域的剪切变形的柔性 4 2 1 4细化模型 意大利 T r e n t o大学的 A B r a co n i等 2 0 0 7年在 考虑梁柱的屈曲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细化模型 如 3 0 图 6 预测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弯矩一转角关系 细化模型中弹簧 1表示受压混凝土 弹簧 2表示受 剪柱腹板域 弹簧 3表示正弯矩作用下受压上 T型 钢 弹簧 4表示正弯矩作用下受拉下 T型钢 弹簧 S表示受拉混凝土板 弹簧 6表示正弯矩作用下梁 上的抗剪栓钉 弹簧 7表示负弯矩作用下受拉上 T 型钢 弹簧 8表示负弯矩作用下受压下 T型钢 弹 簧 9表示负弯矩作用下梁上的抗剪栓钉 u 和u 表 示初始位置上钢梁下翼缘的水平位移 u 3 和u 4 表示 钢柱两边混凝土板上表面的水平位移 和 表示 相对柱翼缘面钢梁的转角 y 表示柱腹板域的剪切 变形 A B r a co n i等把细化模型预测的梁柱连接组合 节点 的弯矩 一转角关系与对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实 施单调加载和准静态循环加载所得到的试验数据 相比较 证实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通过对该模 型进行有限的参数化分析 A B r a co n i等发现在混凝 土板厚度 以及梁端板厚度等参数发生有限变化时 它能较好的预测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弯矩 一转角 特性 图 5 徽单元模型 弹簧单元 2 0 0 9年 6月第 6卷第 2期 深圳 土木 与建筑 VO L 6 N0 2 I UN2 0 0 9 圈 6 4 2 2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模型是指使用有限元软件 根据梁柱连 接组合节点各组件的特点以及节点的结构形式 建 立有限元模型 用以模拟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受力 与变形 预测梁柱连接组合节点的弯距一转角关系 同济大 学 的何 天 森 李 国强 2 0 0 4 年运 用 A N S Y S对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进行 了三维有限元 分析 研究了端板厚度 混凝土板内的配筋率等参 数对单调荷载下弯矩一转交关系的影响 3 2 0 0 5年 叶康 李 国强采用实体有限元对高强螺栓延伸 齐 平端板连接节点建立分析模型 考虑几何非线性和 材料非线性 利用等参变换 数值积分形成单元刚 度矩阵 求得弯矩 一转交关系 4 2 0 0 5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文波等对钢框 架梁柱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进行了三维 有限元数 值模拟 分析了端板厚度 钢筋 螺栓 节点形式 等采纳数对组合节点弯矩 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5 英 国 L e e d s 大学的 D L a m等使用 A B A Q U S软件对拥有 预制混凝土板 的半刚性梁柱组合节 点建立三维有 限元模型 模拟螺栓荷载 端板 混凝土单元 加 强筋 剪切连接件 梁和混凝土板之问的界面对弯 矩一转角的影响 6 西南林学院的王琼芬等 2 0 0 6年利用 A N S Y S软 件对端板 型半 刚性组合节点进行 了弹塑性有限元 计算 分析了混凝土板重纵 向钢筋总面积以及钢筋 强度对弯矩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7 沈阳建筑大学刘晓辉等 2 0 0 7年运用通用有 限 元软件 A N S Y S建立半刚性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分 析模型 分析它的的弯矩一转角关系 并与试验结 果进行对 比 表 明A NS Y S 软件能较好地对半刚性外 细化 梗型 伸式端板连接节点进行数值模拟 且结果可靠 0 英国 L e e d s大学 的 F e n g F u等 2 0 0 7年对半刚 性组合连接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模拟研究半刚性 组合连接 的弯矩一转角的特性 并分析了梁的尺寸 端板的厚度 柱腹板的厚度 混凝土板的深度 以及 剪切连接件 的间隔对弯矩 一转角关系的影响 9 2 0 0 8年他们使用 A B A Q U S软件 对具有预制空心 混凝土板 的半刚性组合节点建立三维有 限元模型 在考虑材料 的非线性特性 以及几何非线性行 为的 基础上 模拟分析负弯矩作用下螺栓端板连接 的组 合节点的弯矩 一转角响应 1 0 2 0 0 8年 西班牙 N a v a r r a大学的 B e a t r iz G il 等对半刚性组合中节点 边节点建立三维有限元模 型 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分析边界条件 加强筋 剪切连接件 螺栓 混凝土板等对节点弯矩一转角 关系的影响 并与试验数据 比较 研究表明有限元 方法对半刚性组合中节点 边节点的研究具有较好 的 精 度 1 1 1 伊 朗S h a r if 科 技 大 学 的 M R Mo h a ma d i s h o o r e h 等对半刚性平端板连接节 点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讨论材料 几何非连续性 以及大位移等参数的变化对其初始旋转刚度 弯矩 一 转角关系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分析数据与试验 数据吻合较好 1 2 1 5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外对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 矩 转角 M 一 关系 已有较多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今后应在 以下方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试验研究大多是静态加载和循环加载 针对拟静态加载 的试验较少 应加强研究拟静态加 载时各因素对中节点和边节点的影响 31 2 0 0 9年 6月 第 6卷第 2 期 深圳 土木 与建筑 V O L 6 N O 2 I U N 2 0 0 9 某工程粘 l i J 2 固柱的承载力验算 潘东辉 1叶成浩 2尧国皇 3 1 广东东莞东莞理工学院 2 博思空间结构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3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 摘要l 介绍一工程粘钢加 固圆柱的方式和相应的正截面压弯承载力验算方法 包括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 的简化计算方法 二次受力影响 以及构件二阶效应的处理和双偏压粘钢柱的截面验算 I 关键词l 加固 粘钢 二次受力 双偏压 二阶效应 本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 为一公共建筑 建 筑场地类别为 I I 类 设防烈度为 8度f 0 2 0 9 建 筑共 4层 层高在6 0 7 0 m之间 平面呈扇形展开 柱距在7 8 9 6 m之 间 大部分柱采用直径8 0 0 mm 的钢筋混凝土圆柱 主要框架梁为3 5 0 X 8 0 0 mm 3 5 0 X 9 0 0 mm 结构施工至第 2层柱时建设方要 求在建筑的主立面增设一椭圆形球体 见 图 1 内部可作为温室 并设一环形走道 作观赏和养护 潘东辉 广东东莞东莞理工学院 地址 深圳市前海阳光棕榈 园 5栋 4单元 1 0 A房 电话 1 3 7 1 4 6 3 9 7 7 1 E ma i l p a n d h s cu t 1 6 3 co rn 植物用途 原设计对椭圆形球体作用考虑不全 故 椭圆形球体支撑柱正截面压弯承载力普遍不足 因 工期限制 经考虑决定采用粘钢加 固的方法提高支 撑柱的承载力 1粘钢力 口 固方式 椭球体温室 圈 1 建筑削面 僻僻 褂褂绀妇 协佃 绀相争 耕槲 相 争佃 佃 耕 佃 妇 协相 相 协耕相 妇 佃 褂妇 妇 褂臼 斜恸妇 绀 在试验研究中 应加强分析各连接形式 以及 各因素对组合中节点和边节点的影响 建立试验数据库 为研究人员今后的研究提 供借鉴 为组合结构设计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针对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弯矩 转角 M一 关 系的非线性特性 根据各种形式 的组合节点的特 点 与规律 建立各 自特性的计算模型与方法或统一的 计算模型与方法 并研究配筋率 端板厚度 楼板 厚度 螺栓布置 压型钢板 钢梁尺寸等各种参数 对中节点和边节点的影响 加大对有限元方法的研究 建立梁柱连接组 合中节点和边节点的 3 D有限元模型 模拟各种连 接的非线性行为 分析各参数对弯矩 转角 M 一 关系的影响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开发新的理论研究方法 开发新的梁柱连接组合节点形式 参考文献 1 郭兵 柳锋 顾强 粱柱端板连接的破坏形式及弯矩转角关系 J 土木 工程学报 2 0 0 2 3 S S 2 4 2 7 2 石永久 施刚 王元清 钢结构半刚性端板连接弯矩一转角曲线简化 计算方法U 土木工程学报 2 0 0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