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卷 单选题(每题3分,共75分)1、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 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 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 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 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4、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 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 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之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臣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7、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 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 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 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 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0、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 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 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 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1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 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4、“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 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a 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 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 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6、“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 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7、“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 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训术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 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 成“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 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统治加强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进步1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 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 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政治19、“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 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 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谋危社稷。朕欲升六部,仿古六卿 之制,俾之各司所事。”由此可知,这位皇帝准备 a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b设内阁,置六部 c效仿唐代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制度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 代政治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21、自汉朝到清朝,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始终没有实权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最初都是临时机构 始终由高官担任 a b c d22、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汉、 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军机处 b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 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 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23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 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 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d嫡庶长幼之序趋于淡化24、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 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 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5、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两高穴村 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认为曹操的陵墓。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封魏王, 死后谥号武王。你认为在确认曹操墓的下列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 a考古学家根据史书记载,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一带的结论 b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物品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c墓中出土的一批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 d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据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25分)26、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