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 (2).docx_第1页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 (2).docx_第2页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 (2).docx_第3页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 (2).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新版高一历史 同步测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 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B.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C. 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3.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4. 如图所示中央机构的作用是()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提高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 加强皇帝的权力 提高宰相的地位。A. B. C. D. 5.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6.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D.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7. 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制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令。这种变化()A. 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B. 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C. 表明中央集权的减弱D. 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8.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9. 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事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A. 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 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10.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立嫡以长不以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选B材料涉及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本题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为考查背景,考查对三省六部运转方式及程序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识记能力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意思,在隋唐时期政府在官僚的选拔和政府体系内权力的制衡上有了独创性,改变了随意性,联系所学选官上制度是指科举制,“政府不能任性”是指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并提高了行政效率,按草拟、审核和执行三个运作程序,体现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B符合题意; AC只反映了选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与三省六部制无关,D项表述错误,明初丞相制度才被废除。故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隋唐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对隋唐时期考试选官和三省六部制下丞相的权力分散并受到牵制理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对三省六部制特点的理解能力。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散相权并对相权的制约,其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注意在本质上与现在的民主权力的制约有区别。本题有一定的难度。3.【答案】D【解析】A官僚政治的建立是秦朝的郡县制,排除; B尚书省是执行部门,排除; 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排除; D根据材料,材料描述了三省制之下,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三者分工明确,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提高了办事效率,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唐朝的君主专制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本题考查唐朝的君主专制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注意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4.【答案】C【解析】本题以属于中央机构,不涉及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三省六部制度的涉及,提高了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正确; 三省的出现,使得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皇帝的权力得到强化,正确; 三省的出现,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而不是提高宰相地位,排除; 故选C 本题以中央机构图示为考查背景,考查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掌握:三省六部制度的涉及,提高了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三省的出现,使得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皇帝的权力得到强化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伺候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的变迁-中书与尚书令官职。考查对中书与尚书令官职的职权、演变等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学生对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迁-中书与尚书令官职。除了要掌握中书与尚书令官职的职权、演变的知识,还应掌握代古中国中央官制的运行机制、变迁等知识。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可见BD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唐朝不是实行集体决策,而是指皇帝的决策受到三省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A正确,排除C 故选A本题考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体制下门下省负责草拟诏书,而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有利于削弱相权,反映了皇权对相权的侵夺,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现象打破了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规则,排除。 C项,题干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D项,题干现象主旨在于强调皇权的加强,未提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程序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本题结合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进行解答。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可知,史官记录的起居注对皇帝言行的监督功能丧失,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D项符合题意,C项排除;A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D。9.【答案】D【解析】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主要目的是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故D正确。 A是明朝后期的政治现象,排除。 材料体现是君权与相权斗争,故B错误。 C是军机处设置作用,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和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和题意可知,是先秦时期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汉武帝创立的以孝廉作为标准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反映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的优点,综上所述,按照先后时间排序应该是,C正确;AB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C。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