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阳泉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1.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B. 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C. 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豪夺,使其成为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共同反对的目标,双方矛盾激化,雅典的贵族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D项是B项的具体体现。AC项并不是梭伦改革的原因。故正确选项为B项。2.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 设立五百人会议C. 实行“公职津贴制”D. 确立陶片放逐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B,D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C为伯利克里时期的表现。只有A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且体现了不偏不倚的特点,它并没有彻底消灭旧贵族的利益,因此A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内容3. “解负令”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A. 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B. 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C. 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D. 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梭伦所颁布的“解负令” ,可知,其影响主要有,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以上都是正确的;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解负令”中“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贵族任意兼并土地进行限制。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梭伦改革点评:对梭伦改革要能正确的进行评价。1历史意义: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大量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4.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A. 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B. 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C. 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D. 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梭伦改革的废除债务奴隶制措施虽然众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通过,说明该措施符合了城邦整体的利益,D正确;梭伦改革是维护贵族权力,并不是保护平民的根本利益,A错误;中各个阶层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并不是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错误。5.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措施分别是A. 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 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制定秦律并不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的措施,奖励军功,只符合“最直接的措施”,故A错误;重农抑商也不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的措施,故B错误;建立县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打击旧贵族利益,奖励军功直接打击旧贵族利益,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D.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之提到“令贫者富”,并未提及“富者贫”,让人民都富裕起来并非商鞅本意;材料并未提及商业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无关;商鞅说:“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意思是国家安定,必须要实现财富的均衡,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7.以下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A. 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 改革者壮大了本国实力C. 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 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打击了秦国的奴隶主老世族,梭伦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阶级,二者都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故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商鞅变法,巩固了秦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所以选C。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梭伦在改革后被迫流落外国,二人结局都比较凄惨,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内容,紧扣设问要求“错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B. 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 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 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A项正确;B项是社会习俗的变革,不属于决定性措施,排除;CD项都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故CD项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意义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 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和结合材料“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所给时间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导致洛阳遭到巨大破坏,但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士族制度,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北魏迁都洛阳,并非南朝,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D选项排除。10.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赋税制度B. 推行汉化政策C. 加强集权D. 整顿吏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所以A项错误;其目的是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1.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选B选项。A、C选项是从政治文明发展来看;D选项是从文化方面来看。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 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孝文帝改革使内迁民族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加速了北方内迁各民族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故选C。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生产技术的推广,不符合题意,A错误;生产生活比较稳定以及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都未从社会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项错误。【点睛】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在改革之前,大都处于奴隶制社会和游牧状态,社会发展水平落后。通过孝文帝改革,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13.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A. 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B.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C. 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D. 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由于北魏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推行“汉化”政策,重文轻武,最终带来的结果是“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即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因为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产生离心力”,也没有反映“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排除B、C项;材料不是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排除D项。14.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青苗法、募役法B.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 免役法、更戍法D.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答案】B【解析】“保兵知警守”属于保甲法的作用,“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说明和农田水利的措施相符,故B正确;青苗法属于贷款给农民,与材料信息无关,A错误;免役法属于免除赋役方法,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错误;将兵法属于训练军队方法,与材料信息无关,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联系所学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分析解答。15.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1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提到北宋的司马光、蔡京和近代的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并不一致,这是由于三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尽管司马光和蔡京都是北宋人,其实二人的生卒年代也不一致,而不同时代的背景不同,所以评价会有不同,故选C;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该放在北宋的时代去评价,是有准确评价的,而不是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应该将之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而不能用后人的眼光去评价,故B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排除;题干仅仅是说到了对变法的评价问题,不能据此得出D的结论,故排除D。17.“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B. 增加了国民财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D. 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无法体现增加了国民财富,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无法体现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D。18.欧洲14、15世纪有一批艺术家创作的重点是在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结合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推断这批“艺术家”的创作物质支持主要来自A. 天主教会B. 新教徒C. 富有阶层D. 工业资产阶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4、15世纪艺术家创作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活动,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创作的是宗教以外的题材,AB两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D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名师点睛】文艺复兴兴起背景(历史条件):(1)思想: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2)经济: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推动。(3)直接原因:14世纪中叶,蔓延于意大利“黑死病”促使人们反省。(4)科技: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极大地便利了文化的传播。(5)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蕴含着人文主义思想。19.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人生而平等”C. “与上帝直接对话”D. “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试题问的是“宗教之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与上帝直接对话”打击了教会的权威,故选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观点,“人生而平等”“主权在民”是启蒙思想,都不能体现“宗教之解放”不选ABD。20.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A.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 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C. 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D. 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答案】B【解析】【详解】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罗马教皇依靠教徒缴纳赎罪券获取利益,马丁路德倡导信仰得救,从而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正确;宗教改革实质是改变信仰的方式,不是废除了宗教信仰,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信仰方式的改变,不是说明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C错误;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是教皇倡导的思想,D错误。2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22.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A. 维护农奴制度B. 废除农奴制度C. 推翻沙皇专制D. 对农奴制进行改革【答案】A【解析】“(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说明不主张废除农奴制,A正确;B、C和D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23.下列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表述最准确的是A. 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 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C. 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D. 是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A项正确;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故B项是影响,不是性质,错误;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故C项也不是性质; 是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故D项不是性质。24.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的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A. 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B. 付出高额赎金C. 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D. 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答案】C【解析】【详解】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同时俄国保留了封建专制主义,所以说农奴解放后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说解放后的农民受到的压迫比以前更重了,故C项正确;农奴制改革之后农民是受到双重压迫,封建地主的义务并没有加重,A错误;付出高额赎金是针对获取的份地,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农民在改革之前就受到地主的剥削,D错误。25.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改变C.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俄国废除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性质,B正确;中国的改革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是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改革,C错误;中国的改革不是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D错误。二、主观题(26题16分,27题15分,28题19分)26.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依据材料一中“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这句话得出重农抑商的答案。材料二中“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这句话透露出了梭伦的思想理念是农商并重。第(2)问“危害”的回答,可从劳动力、农业经济、军事战争等角度来分析商业发展的危害。“理解”的回答,其实考查的就是梭伦改革的影响,联系教材知识即可回答。【考点定位】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珐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区别:魏晋时期: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2)意义: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可知魏晋时期的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根据材料“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2)根据材料“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意义需要从鲜卑族的汉化、民族的融合、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等方面思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