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3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3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3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3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3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及滚动练习3 新人教版-重阳节专题重阳节,让我们“回家” 我们家中的老人都还好吗?行色匆匆的人们,有过多少时间去关心“将出牵衣送,未归依阁望”的老人呢?今天是重阳节。在这个属于老人的节日里,我们或许应该反思,有多少“关怀”仅仅停留在口头,有多少年迈的父母在期待儿女回一趟家。近日,央视记者在“我的父亲母亲”的报道中,采访了一位老人,问她“现在最在乎什么”,那位看起来很硬朗的80岁老奶奶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记者沉默了一阵,问原因,这位老奶奶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这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让无数人心酸。央视那位女记者说,当时不想提问,只想抱抱她。恐怕这也是很多人看完这个新闻后的感受,千言万语化为心头的哽咽,如果可能,多想抱抱离自己或远或近的父母。我们家中的老人都还好吗?行色匆匆的人们,有过多少时间去关心“将出牵衣送,未归依阁望”的老人呢?今日重阳,让自己的脚步、让自己的声音,回一趟家吧!很多人走得太快、太匆忙,已经忘了那出发的地方。老人所求不多,“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央视镜头中的这位老奶奶,只不过做了一回天下父母的代言。是什么阻断了游子们的归途?或许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心态。打个电话、买个车票,未必真有那么难,可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失去了去陪伴家中老人聊天、温顾过往的耐心。老人有老人的孤寂,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焦虑,于是弱者往往就成了“牺牲品”。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他们当中大约有一半子女不在身边。基于“空巢老人”渐成社会问题,“常回家看看”甚至被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的确,在一个流动已成常态的社会,对老人的态度,已不只是体现个人孝顺与否,而是折射社会文明。和家中老人的疏远和淡漠,极有可能削减一个社会的“孝心”。难以想象,一个对自己父母充满爱心的人,会去公交车上和老人争座,看见老人在街头摔倒会躲之不及。老人的生存状态,检视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但在流动社会,让年轻人回家,当然无法靠唤回“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道,而需要更多制度和机制的跟进。正如家庭中子女所面临的问题,都会成为父母心头的重担一样,一个社会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最终都会转嫁给老人。让年轻人回家,需要先卸下他们肩头的重负,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各领域的制度“减负”,都可能成为促动年轻人回家的动力;另一方面,老人荒芜的物质或精神领域,也不能全靠子女去填补。政府和社会应有所作为。城市的养老院床位难求、让老人“话有地儿说”的陪护机构凤毛麟角,这样的状况亟待改观。一个忽视了老人幸福的家庭,是难言圆满的;一个忽略老人幸福的社会,也难称是进步的。“回家”,不仅仅是为了回应老人的呼唤,本身也是家庭和社会前行的归宿。尽孝不能止于“孝工资”当一家企业都愿意为此分担尽力,给员工父母发放“孝工资”,做子女的决不可忘记亲情和孝道;同样,于政府而言,不也正是一记很好的提醒吗?在重阳节到来之前,山东一家企业直接给员工父母发放“孝工资”的事情,因为媒体的报道被热议。其实在年初之际,这家企业发放“孝工资”的新闻就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当时就有网友说,这不过是一家公司在作秀。我想说这样的秀,但做无妨。它不仅无害,对于公司来说,既是很好的企业宣传,也是“收买人心”的举措。更大的意义在于,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实实在在为该企业员工在亲情和孝道上做了表率。这不禁让人想起“常回家看看”入法。比较而言,立法规范无法量化感情慰藉,难免会引起公权过度介入私人领域的担忧;但公司自主行为的“孝工资”,对员工无强制却不时提醒,并以行动影响人心。今年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教会父母上网”、“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等孝的标准则也引起了热议。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要执行起来却也让人尴尬。然而,不论怎样,正如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的那样: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人际之间的传递、代际之间的传承,会让一个正常社会必须的德性永不消亡。这样的传承,才能让一个社会人伦井然、秩序不崩。所以,对于“孝工资”类似的举动,其实应该给予一些温情的敬意和感激。无论有多忙,在某一天我们可能会猛地发现,自己供职的公司每个月都在为自己“尽孝”,自己却因为所谓的忙碌而很久没有回家,许久没有电话回家问候一声,是否会有一丝愧疚?这就对了,人伦孝道无非就是在这般不经意间得到延续。这让我想起某汽车品牌的广告片,一位白领很久没有回家,某一天终于有空了,开着一辆轿车喜悦回乡。父母自然是欣喜万分,精心准备饭菜等着游子归来。可就在白领驾车到一乡间桥上之时,老板来电,有急事必须回去处理,他不得不调转车头片末的字幕将这则广告推向高潮,“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显然这样的人伦元素,唤起人性中柔软的部分。我特别记得片中白领所开轿车停下的那座桥,这大概算是一个极好的隐喻,它连接的不正是传统和当代中国的剧烈变迁、转型。父母、子女相隔异地,是中国老龄化社会必然经历的阵痛,要缓解和治愈这个痛楚也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当一家企业都愿意为此分担尽力,给员工父母发放“孝工资”,做子女的决不可忘记亲情和孝道;同样,于政府而言,不也正是一记很好的提醒吗?每个做子女的,以及受公民委托管理国家并收取税费的政府组织,对于这个社会的老人应当给予经济、精神方方面面的关爱。这不是义务,这是必须尽到的责任。今又重阳,该怎样关爱老人今又重阳。还记得上次给父母打电话聊了多久吗?还记得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吗?又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吃顿饭了?在这个集中表达孝敬与爱的时间节点,这一连串的问题会钩沉起很多人积压在心底、又久久没有翻出来检视的情感,让人纠结、羞惭甚或自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抑或外乡的漂泊,往往容不得人们时时记起曾经像牵风筝线一般牵过你的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在重阳节前夕,关于老人的话题新闻扎堆儿的涌出来。桂林四兄弟寻母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当地警方全城排查帮寻找;央视记者采访一位天津的80岁老奶奶,问现在最在乎什么,老奶奶感叹“感受不到儿女温暖,恨不得快死”,“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相关调查显示,外出打工者23%半年和父母见一面,31%一年才和父母见一次,18%表示一年到头也很难见到父母,但67%的受访者表示会给父母寄钱。无论是从痛中解读出关爱和需求,还是从艰难中解读出隐忍的温情,从上述一系列事件中,到底该怎样关爱老人,似乎得不出一个标准答案。或许,桂林四兄弟焦急而执著的寻母过程,就是对老人的关爱;或许天津老奶奶的三个女儿“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就是对老人的关爱;或许外出打工者往家里多寄些钱,让身处农村的老人物质丰裕,就是对老人的关爱。其实,老人们的诉求简单而又强烈,却似乎总是得不到满足。在桂林走失的那位湖南籍母亲,需求就是能够早点回家,并且从此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天津那位老奶奶的诉求,不过是想让儿女常回家看看;进城务工农民工远在家乡的父母,想来也不仅仅在乎子女到底能寄多少钱,更多的还是牵挂儿女在他乡的生活。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艰辛与不易,每个群体也都有自己的阶段性诉求。正因如此,每个人表达孝敬与爱的方式定然不同,每位父亲和母亲对被孝与被爱的需求侧重点也不会一样。但是,正如情感专家解读的,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人们对感情的需求始终不会变化,关注父母的需求,首先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被裹挟着如陀螺般旋转的人们,某些时候甚至都会忘记自己或者迷失自我。但是,切莫忘记“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关爱老人,请先从精神奉养起步,哪怕抽出零星的时间去听听老人的唠叨,哪怕回不了家先打个电话,去传递精神上的慰藉与抚摸。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迷失了心底里生发于生命原点的爱。小时候蹒跚学步时牵你的那双手,如今或许已经粗糙颤抖,需要你去搀扶抚摸。央视重阳节新闻公益行动的宣传大使打出的标语是: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今又重阳,让我们学会以各自温情的方式去关爱老人,关爱那些在我们生命伊始时关爱过我们的人。关爱老人,功夫更在重阳外 岁岁重阳,又至重阳。略知文史就会知道,古代的重阳节更注重形而上的节庆,插茱萸、赏菊花、共登高,但是到了现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现实,尊老敬老逐渐成了节日的主题,并在不断得到强化。就在今年6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生活经验也说明,重阳节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家庭节日”之一。翻看节前的新闻,感受尤为强烈的是每年此时此刻,各个地方都会举办一些尊老爱老的服务活动,推出一些关爱老人的新措施。例如20日上午,黄埔区新老人院举行了开工仪式,新老人院建成后,将成为广州最大的区级老人院,可能在全市率先实现省、市要求的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的目标。银发浪潮迅速袭来,整个社会正在经历“养老之痒”。单从数字上看,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到2025年突破3亿,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更为紧迫的是,目前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空巢”家庭大幅增加,目前已接近50%,养老已经成为背负在各方身上的巨大“鸭梨”。如何避免老无所依,也是近年热门的公共话题。例如,该建立怎样的养老模式,国家、社会、家庭怎样合理分工,该如何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如何让一直在苦苦支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避免继续倾颓,如何弥补日渐增大的资金缺口问题,还有那些尚未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的农民、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养老问题刨除宏观政策的制定,具体操作上更是千头万绪。完备意义上的养老体系,不但要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还要尽可能提供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毕竟,关爱老人不只是让他们有吃有住实现“温饱”,还要在精神照料等方面实现“小康”。显然,这些都不是过几个热闹的重阳节就能解决的。此外,对个人而言,“百善孝为先”,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孝道融入生活中的点滴。每到这个节日,不少人总会升腾起一种感恩的情愫,暗暗告诫自己要孝敬父母,可在平时,做的就明显不够,特别是工作之后,整天忙于工作、工于应酬,却冷落了父母,连打个电话都成了勉强而为之事,所以,很多人直到难以挽回那一刻才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总之,孝道贵在行中孝,贵在持之以恒。老人“不希望活着”缘于“亲情饥渴”21日,央视推出年度大型新闻公益行动“2012我的父亲母亲”,记者分赴全国各地采访老人,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央视记者在京采访一位老人时,问“现在最在乎什么?”一位80岁老人说“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重阳前夕,央视把镜头对准了老年人。且不论过于直白的“你开心吗”“现在最在乎什么”等提问是否值得商榷,单从主题来看,与“你幸福吗”的调查相比,这次采访无疑揭示了更多的现实问题,展示了较为真实的老年人生活。虽然没有涌现“我姓曾”“队被人插了”等神一样的回复,却出现了悲凉的、让儿女们汗颜的回复不希望活着。是什么让这位老人产生了不希望活着的想法?听听她的诉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温暖。”“希望三个女儿能常回家看看,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看得出,饱含无奈的、赌气式的回答中,充满了深深的孤独感和对亲情的饥渴。日复一日的孤独感如同跗骨之蛆,噬咬着老人对生活的热情,逐渐形成近乎绝望的冰冷感觉。而有研究表明,孤独会使老年人产生伤感和抑郁情绪,并加大罹患疾病的可能性。父母渴望亲情,又有几人不脸红。我们的生活总是忙碌而又匆匆,忙于事业,忙于小家庭,忙于房子、车子、票子、孩子,深夜里扪心自问,我们又为父母付出了多少时间?是的,我们总有很多理由,压力大、生活难,可父母也没有奢求我们太多呀,他们只是希望儿女能抽空回家看看,和他们交流交流感情。就在这样那样的理由中,父母一天天老去,孤独一天天加重。于是一些五花八门的荒诞故事随之涌现。有老人状告儿女不回家,有老人以发奖金的形式诱惑儿女回家,还有人专门成立“废话聊天公司”听老人唠叨当然,这些能够成为新闻的都是特例,又有多少父母能狠得下心状告儿女呢,又有多少父母愿意用金钱换来并不情愿的回家呢,又有多少父母钱多到可以“花钱雇人陪唠嗑儿”的程度呢?恐怕更多的老人最终还是一声叹息:忙,都忙!亲情饥渴不单是表现在儿女是否常回家,回家之后能否有效交流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现在不少人回家后“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并不在父母身上,让老人备受冷落。前些天有媒体报道,青岛一个大家庭周末聚餐,儿女们领着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本来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儿。可不曾想,儿孙们纷纷掏出手机,各顾各地刷微博、聊qq,对老人的话爱答不理,最终把老人气得当场摔了盘子,大骂:你们都跟手机过去!重阳节,全天下老人的喜庆节日,也是儿女们的反思时节: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是否真正尽到了孝道,是否对父母心存愧疚,以后又该如何做?须知,真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一天,后悔的还是我们自己。重阳节,回家看看,如果不能,拿起电话,说点心里话。有人说,中国人对感情的表达比较内敛,对父母说不出“煽情”的话来。奇怪的是,30多年前还在人前羞于启齿的爱情如今已经开放到了不得了的地步,公共场所“我爱你”张口就来,大街上接吻旁若无人,可对亲情的表达怎么仍然停驻不前呢?治疗“老人不温暖务求死”需心药姐姐80岁:现在我心情正不好呢。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很苦恼。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你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所以你们也年轻人,所以希望你们多回家看看。恨不(得)快死,死倒不怕。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颐养天年,尽想天伦之乐。而天津80岁的老人竟因得不到儿女的温暖萌发了不想活着的想法。央视采访的这则新闻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情况下,不少老人得不到子女关爱的“心劫”,也照出了一些为人子女的疏于关爱老人的现实窘境,让人深思。 常回家看看,也许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真的就很“复杂”。有的人就懒得化作行动,一年甚至几家不回家探望父母;有的即便是回到家中,或者照顾自己的子女甚于父母,或者自顾自的自娱自乐,总是疏于与父母沟通。哪怕听父母多唠叨几句也感觉累赘。前段时间,因晚辈们回家团聚,聚餐时晚辈们玩手机,致使老人一气之下摔盘子的新闻刚刚过去,今天又有老人欲死力求子女关怀,这样的新闻,真的应该敦促整个社会思考一下,并认真的付诸行动关爱一下父母长辈。 关爱父母,不是子女拿多少金钱给父母买了什么名贵的物品,也不是当了多大的官光耀门楣,而是出自内心的关心疼爱年迈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关爱父母的例子。有为了完成母亲心愿,徒步推着瘫痪母亲去云南大理旅游的北京青年,有8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公婆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狄建英先进事迹。也许更多关爱老人的子女都默默无闻,但其中体现的大爱终将让老人受益,其孝亲敬老的事迹终将被世人所称颂。在现实生活中,多数老人常常处于被子女忽视冷漠当中。有的老人为了一求子女能看望自己,不惜与子女对簿公堂,结果是赢了官司输掉了感情。这是父母渴求子女关爱、子女疏于应对的最大讽喻。也许,建立健全老年人赡养法能够从法律层面推动关爱老年人一事,但真的能够让老人得到关爱的,犹须是子女出自内心的关爱父母。 诚然,一部分子女疏于与父母的沟通,疏于给父母关爱,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但这也不是不给予父母关爱的充分理由。打个电话总是可以的吧。回家与父母小餐一顿,这样的时间完全可以抽得出来。陪陪父母,有时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在不在乎、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古时尚有“烽火连三月的家书”。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水平、交通工具、联络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个电话、乘坐动车或驾驶私家车出行等已经将地理距离变的不再是个问题,而亲人之间的交流反而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看来,这样的“老”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并切实得到解决。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每年新增老年人口1000万人。赡养老人问题必须得到重视。而对于赡养老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有效保障,更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切实关照。前段时间刚刚出炉的新二十孝标准,头一条就是要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其中还有陪父母看看电影、常跟父母沟通等细小的关注。或许,对父母的爱并不是特别显眼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足矣!对父母的爱不能等待曾经有一个论坛的帖子广为流传,主题是“算一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长时间?”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算一算,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待是一种遗憾,而遗憾是不能补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我们要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尽孝、尽爱。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是我们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在我们传统的中华美德中,“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我们做人的基础,也是人伦的底线。古代遵从“父母在,不远游”,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子女的异地工作,守在老人的身边让他们安度晚年已经不现实,空巢老人的数量也逐年攀升;根据今年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我国农村的空巢老人比例达到38.3%,而城市老年人独居的比例更是高达49.7%,接近一半。对父母敬爱,孝顺他们不能等。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大把大把的塞钱给父母,让他们随意的花;等我有时间了,带父母出去旅游,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父母在有生之年潇洒痛快。可是真的可能吗?等有钱了,父母的牙齿还能啃得动青苞米吗?等有钱了,父母旅游还能上得去飞机吗?等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其实对待父母的孝心,在我们平时的小事儿就可以完成:我们可以抽出时间给父母做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尽量满足父母的情感寄托、关注父母的精神状态。父母辛劳的付出,为儿女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当我们享受成长的乐趣、获得成功,而岁月的痕迹却爬上了父母的额头,给父母的身体留下了重重的痕迹。各种疾病使父母低下了头、弯下了腰;直到有一天疾病来袭,我们才发现,原本结实硬朗的身体如今羸弱的已经不堪一击。作为年轻人,无论在何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应该多关心我们的父母;无论你多富有,只有父母身体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才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总有太多的借口止住了我们回家的脚步,紧张的工作、激烈的竞争,没有时间,没有金钱外在的荣耀牵绊着我们,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因而常常忽略了他们的健康。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恶性肿瘤等等,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0%至70%,而直接导致死亡的则以脑血管病居首。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开始退化,常常引发并发症,并且病情发展迅速,这就更需要晚辈多加注意父母的身体和日常生活,为他们的健康护航,为父母健康把关。关心父母、疼爱父母、呵护父母,让他们健康而又快乐地安度晚年时光,是对父母辛苦付出的回报,更是我们子女应尽的责任。尽孝的形式千万种,对父母的爱也有形式各异的表达,除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对他们的情感关注才是最大的心理慰藉。10月10日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2%,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4.4%。据研究分析,子女是否孝顺、家庭是否和睦会对老年人的抑郁感、幸福感等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我们在关心父母身体是否安恙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父母要的只是多陪他们一会,谈谈工作,聊聊心事,看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惬意的享受简单的生活。从我们的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心血付出不知道多少?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报答父母的深恩呢?为人父母根本没有期望从子女这里获得多少回报,但是,作为子女我们如何获得良心上的安宁呢?钱没有挣够的时候,工作没有忙完的时候,人的生命总有尽头。对父母的爱不能等待,请不要再给自己寻找让父母等候的理由。跟随樊蒙的脚步重审现代性的人生26岁北京小伙樊蒙为了圆腿脚残疾的妈妈的旅游梦,辞去工作,从今年7月11日开始,推着轮椅上的母亲从北京出发。经过3个月零一天的步行,行程3359.8公里,樊蒙母子终于在10月12日下午4点,踏上了云南西双版纳的土地。(10月14日燕赵都市报)古有子路百里负米,今有樊蒙千里推母旅游。相近的桥段使得该新闻甫一见诸媒体,立马引来诸如“二十五孝”等舆论褒赞。毋庸讳言,在这个“常回家看看”都需要立法强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都忝列“新二十四孝”的时代,樊蒙不惜辞职,千里推轮椅以遂残疾母亲“去趟西双版纳”的心愿,其做法及所展现出的孝心、魄力、勇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