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结构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结构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结构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结构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知识梳理】学点一生态系统的范围与结构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池塘的所有鲤鱼组成一个 ,该池塘的大鱼小鱼、虾、蚌、水草、藻类、细菌等生物构成一个 ,该池塘内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它包括地球上的_及其_的总和。3、类型:多种多样, 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_、_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等。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的物质:_、无机盐、空气等。能量:热能、_能。2.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代表生物_(主要);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蓝藻_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_等腐生_、_、腐食动物代谢类型_养_养_养作用将_合成_,把 _等转化为有机物中的_。是生态系统的_。加快_,对植物_和_有重要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排遗物分解成 _。【方法点拨】: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易错警示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分析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秃鹰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学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一 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组成:_ +_。即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3)营养级:第 营养级, 第 营养级, 第 营养级 , 第 营养级 , 第 营养级 (3)特点:捕食食物链只有_ 和_组成。起点是_,终点是_;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_营养级。二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_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2)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_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_所食。 (3)特点: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_的能力越强。【典型例题】1、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海南卷2014)2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3 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4、20、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分析下列问题:(1)在这个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蛇获取能量的最佳途径(食物链)含有个营养级。(2)蛇属于第营养级。图中次级消费有。(3)小鸟与蝗虫的种间关为。(4)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以外,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还应有、。(5)如由于环境改变,蟾蜍不适应新环境而大量死亡,那么蝗虫数目变化情况是:。(6)在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时,常采用。5(2012课标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