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案例分析.pdf_第1页
数学解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案例分析.pdf_第2页
数学解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案例分析.pdf_第3页
数学解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案例分析.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0 中学数学研究 2 0 1 4 年第6 期 数学解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案例分析 江苏省淮北中学 2 2 3 9 0 0 程坚 一 问题的提出 著名数学家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教学理念是 中学数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 掌握数 学就是意味着善子解题 数学课堂应该围绕着问题 解决来组织 数学教师应该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 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 我们自然要问 在解题教 学中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们知道 当你找到第 一个蘑菇后 或作出第一个发现后 一定要环顾四 周 因为它总是成堆生长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采 蘑菇 现象 而通过师生互动促进解题教学中的解 题反思 它是提高课堂解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下面通 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高三解题教学中师生互动与解 题反思的做法 不当之处 还请批评指正 二 二个师生互动的案例 案例1如图1 0 0 的半 径为l A O B 6 0 6 点C 在劣 弧A B 上 D C m O A n O B 则 m n 的最大值是 笔者设计这个问题 主要 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 唤起学生对解决向量问 题的常用方法的回顾 其二 让 图l 学生学会将数和形灵活转化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 意识 其三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优化 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里主要是直觉思维能力 其四 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采蘑菇 意识 提升学生 的数学素养 让学生学会解题 学会学习 学生阅读后开始思考 经过交流 讨论 学生给 出了下面的解法 学生1 以0 为圆心 直线O A 为霉轴建立直角坐 标系 则A 1 o 曰 霉 设 A O C p p 二 二 f o q 仃 11 则c c o s O s i n 伊 由O C m 蔬 n 葫易 得m 舢争砌胪筝砌舯 c o s 口 字s i n p 学c o s0 一詈 椭最大值是学 解题反思 在教师的启发下 以学生为主 师 生互动完成 下同 通过建立坐标系 用坐标表示点 向量 引入0 变量 把向量等式转化为数量等式 把二元函数转化为一元函数 通过求函数的最值得 到问题的解答 它将向量问题代数化 这是解决向量 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学生2 将O C m O A n O B 两边平方得o c 2 m 2 葫2 2 m 危葫 历 n 2 瓦驴 从而 7 1 2 m n 尼2 1 即 m n 2 一m n 1 又m l f 旦 1 故 7 l 川2 一l m2 4 l q J 玑2 n 的最大值是筝 4 解题反恩 将O C m O A n O B 两边平方 实际 是通过向量的数量积 证明了余弦定理 利用余弦定 理 把向量等式转化为数量等式 再通过基本不等式 得到目标不等式 然后解不等式即可 因此 我们有 下面的解法 解 如图2 由平面向量分解 的唯一性得lO E I Ir t iO AI m lO FI InO Bl n 在 A O C E 中 O E C 1 2 0 0 由余 弦定理得O C 2 O E 2 E C 2 2 0 E E C c o s l 2 0 即m 2 m r n 2 1 下略 图2 启发提问 何时取得最值 学生l 通过建立坐标 系求解 有没有其它的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学生2 通 过数量积转化 能否在等式两边点乘一个其它向量 使问题变得更简单 从解题结果出发 反思解题过 程与方法的优化 是解题反思的一种重要方法 从这 个解题结果出发 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形的对称解决 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过了一会儿 本文是江苏省教学研究第九期 2 0 1 1 年度 重点课题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分析与诊断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是J K 9 一Z 0 6 9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6 期 中学数学研究 学生3 以0 为圆心 A O B 的平分线为石轴建 立直角坐标系 则A 譬 一号 君 譬 设 x O C p pE 一詈 詈 则c c o s O S i n p 由 一 一OA 一得m 7I 华c s00C mO AnO B 故m n 的 得m 7 I c o s 故 的 1 匠 最大值是气 解题反思 1 是否建立坐标系是方法层面的问 题 宏观的 通过建立坐标景 把形的问题转化为 数的问题 它就是常见而重要的坐标法 而怎样建立 坐标系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微观的 我们必须细心 积累经验 建立恰当的坐标系 这里利用对称性建立 坐标系 简化了运算 优化了解题过程 2 要注意对 称的运用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较学生1 和学 生3 的解题过程可知 其本质是利用轴对称和旋转 变换 将坐标系逆时针旋转 7 1 在启发提问和前面讨论的基础上 有学生给出 了下面的解法 学生4 设 A O B 的平分线和单位圆相交于点 D 且 D O C 9 毋 o 别 在等式蔬 m 葫 n O B 两边点乘O D 得m n 刍盆c s 日 故m l 的最大值是冬譬 解题反思 在向量等式的两边点乘O D 因为o A J 厅 D D o B D D 等 右边直接产生m 凡 这里利 用了对称性 简化了运算 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 创造美的意识 它对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试能力的 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启发引导 如图3 设 A B 交O C 于点D 若O D 口O A b O B 则点D 在直线A B 上铮口 b 1 口 R b R 它将数 口 b 1 和形 D 在直线A B 上 有机的统一起来 如果利用 这个经典结论 问题怎样求解 呢7 图3 过了一会儿 有学生给出了下面的解法 学生5 设O C J LO D 由O C AO D n lO A 一 一 n 蔬得詈 詈 1 即m n A 又A 历O C 当且 仅当点C 是A B 的中点时 O D 的长度最小 故A 的最 大值为毕 解题反思 事实上 对于过点E 和直线A B 平行 的直线z 上的任意点C 当葡 m O A n 商时 都 有m n 历O C 面O E 为定值 其中直线A B 在如图所 示的斜坐标系中的方程为茗 y 1 案例2 2 0 1 3 年江西高 考第2 0 题 如图4 椭圆c 冬 告 l 口 b o 经过点 P 1 吾 离心率e 虿1 直线z 的方程为戈 4 1 求椭圆C 的方程 P M X 厂 定 工 图4 2 A B 是经过右焦点 的任一弦 不经过点 P 设直线A B 与直线f 相交于点M 记P A P B P M 的斜率分别为k k k 问 是否存在常数A 使得k 南 A k 3 7 若存在 求出A 的值i 若不存在 说明理 由 笔者设计案例2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 考虑 I 唤起学生解析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 让学生 进一步感知是否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 教会学生简 化运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 通过解题反 思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这里主要是特殊问题 一般化的方法和类比的方法 3 让学生学会归类整 理 将知识 问题 系统化 条理化 便于知识的加 工 储藏 提取和应用 问题l 的答案是 1 对于问题2 有学 生给出下面的解法 学生1 设a x Y B x Y 2 直线Z 的方程是 名 毋 1 则点M f4 将直线z 的方程代入椭圆 的方程并整理得 3 k 2 4 y z 6 k y 一9 0 则Y l 3 6 k9 l 虿 儿3 一而 Y Y 22 一而 七 2 可 333 托一丁 y 一丁 儿一虿 2 3 l i T2 云F 瓦一2i 一一 页 一Y 2 k y 2 k t Y J 2 写2 一lJ c y l2 知 l 万方数据 1 2 中学数学研究2 0 1 4 年第6 期 三一三 三一三 丛等 i2k2 k yy 2 一1 又 土了三 上k 一 一 一一 XK 一 一一 后 一一一3 3 所以存在常数A 2 使得k k 2 2 k 3 解题反思 从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来看 这种方 法最简单 将这种解法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比较就可 以看出 在解题后 一定要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 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更多 更好的方法 从解题结果来 看 存在常数A 2 土 你能提出一个更一般的问 题吗 凭直觉 我开始认为常数A 土 经过思考交流讨论 有学生给出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2 椭圆c 的方程为 苦 l 口 b o 点J P f c 笙1 直线z 的方程为菇 旦二 A B 是经过 右焦点 的任一弦 不经过点P 设直线A B 与直线 Z 相交于点肘 记以 朋 P i l l 的斜率分别为k l k k 3 问 是否存在常数A 使得k k 2 A 后3 7 若存在 求出A 的值 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评注 因为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 对学生2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过了一会儿 有学生给出了下面的解法 学生3 设A 互l Y B 髫2 2 直线2 的方程是 茗 k y c 则点肘 生 等1 将直线z 的方程代入椭 圆的方程并整理得 6 2 k 2 2 y 2 2 c k b 2 Y b 4 0 则 儿 一i i 乏 冬 三 托 一i i i 毛 后 后 b 26 26 26 2 y l i y 2 一iy 1 i y 2 一一a2 一十一 一十一 一一 菇l c 髫2 一c k y l 扎 k b 2 11 2b 2 y 托 22 c 忑I 万 万J2 一k a k 百2i 一 又后 等一等 譬一c 一詈 所以存 在常数A 2 使得k l 如 2 k 评注 此时 已经下课了 但学生都很兴奋 我于 是要求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问题 再求出结果 学 生课后积极思考 有的提出了与双曲线有关的问题 有的提出了与抛物线有关的问题 并且都给出了解 答 这一堂课 从课内自然延伸到了课外 将知识和 方法都教给了学生 这堂课的教学是高效的 学生的 收获是丰硕的 三 师生互动与解题反思 1 师生互动简析 师生互动行为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 指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 简称为师全互动 它 是师生互动的常态方式 第二个层面是指教师与个 别学生之间的互动 简称为师个互动 它是师生主体 间的双向交流 是师生互动的高效方式 第三个层面 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简称为生生互动 它是 师生互动的良性发展与后续延伸 是师生互动的深 层方式 师生互动的三个层面中 第一层面是基础与 保障 第二 三层面是师生互动的应有之义 每个层面的师生互动行为又可以从四个维度来 描述与刻画 第一个维度是外显的行为 包含语言互 动的流畅性 准确性和逻辑性 第二个维度也是外显 的行为 即讨论行为 包含商讨辩论中体现的真诚 性 专注性和有效性 第三个维度是内隐的行为 即 思维行为 包括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发散性与创新 性 第四个维度也是内隐的行为 即情感行力 包括 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态度的积极性 情感的愉悦性 前面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的三个层面和 四个维度 它们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起着独特 重 要而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2 解题反思 反思是解题的重要环节 解题后的反思对学生 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 反思解题本身是否正确 由于在解题过程中 可 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因此在解完一道题目 后很有必要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混淆了概念 是否 忽略了隐含条件 是否特殊代替一般 是否忽视特 例 逻辑上是否有问题 运算是否正确等 这样做是 为了保证解题无误 这是解题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 的要求 反思有无其他解法 对于同一道题 从不同的角 度去分析它 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 从而引出多种 不同的解法 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 使学生的思维触 角伸向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层次 从而发展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 反思结论或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有些题目本 身可能很简单 但是它的结论和解决这道题目所涉 及的性质却又广泛的应用 如果让学生仅仅满足于 解答题目本身 而忽视对结论或性质应用的思考 探 索 那就可能会 捡到一个芝麻 丢掉一个西瓜 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否迁移 做题不单 单是为了解决一道题目 而是为了掌握一类问题的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6 期中学数学研究 1 3 解决方法 让学生课后深思一下解题程序 有时会突 然发现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竟然体现了重要 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学生解决问题大有帮助 从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师生互动与解题反思在 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个案例告诉我们 在解题教 学中 既要反思结果是否正确 更要反思有无其他解 法 反思结论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 反思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能否迁移 使学生做一题 通一类 会一片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师生互动把解题反思的工作 做好 做实 那么解题教学的效果就会真正提高 通 过师生互动 加强反思 突出本质 消除解题教学中 的 懂而不会 就会成为可能 洛比达法则该不该教 对一道高考题的困惑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杨汉中学 7 1 3 3 0 0 赵文涛汪仁林 2 0 1 3 年高考虽然已过去一年了 但高考结束后 所发生的一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高考结束后 在 校对答案估分时 一位优秀学生对2 0 1 3 年高考陕西 理科数学第2 l 题第 2 问的质疑引起了我的重视 一 考题及参考答案 题目 2 0 t 3 年高考陕西理科数学第2 l 题 己 知八戈 e z 茗 R 1 若直线 k l 与以菇 的反函数的图像 相切 求实数k 的值 2 设菇 0 讨论曲线 八茹 与曲线y 眦2 m 0 公共点的个数 3 略 解 1 略 2 曲线Y e s 与曲线 眦2 m 0 公共点的个数等于曲线y 与与直线Y 工 m m 0 公共点的个数 令妒 茁 与 则9 石 互 掣 所以妒 2 0 当戈E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