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对照记》.doc_第1页
读张爱玲的《对照记》.doc_第2页
读张爱玲的《对照记》.doc_第3页
读张爱玲的《对照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张爱玲的对照记 考完试的心情就是不一样。早先几个礼拜里,偶尔翻翻与提高分数无关的书,总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就像背着老婆去找情人一样,兴奋劲儿当然是有的,不过也紧张。即便是经过思想斗争说服自己接受了新鲜诱惑,可是眼看着老婆一天天近了产期,荆钗黄脸也罢,粗服乱头也好,哪怕她自己不吭声,你也过意不去不是? 交上了卷子,如同领回了离婚证。早知道是过不了的,也得把最后一丝幻想用2B铅笔涂黑才行。人事尽到,天命知足,后面的伤心和前面的耽心总归是不一样的。谁说生活中没个目标就有不能承受的轻松?放纵不用学,还得控制。昨晚看完莎朗斯通介绍蚁哥正传,本来该睡了,又觉得有必要对前些天的精心和规矩反动一下,随手抓到张爱玲的对照记,一百页出头的小册子,不留神就翻完了。 张爱玲在大陆又红起来的那阵子,老光还勉强算是年轻,为着讨好一个姑娘,买了一套海南出版社(?)的张爱玲文集。自己留下最后一本考证红楼的,其他都打了水漂。先是还记得姑娘,后来连张爱玲也忘了。大约是去年,谭子自掏腰包推荐花城新版的倾城之恋。其实也是一套里一本。随后也就陆续又买了第一炉香和张看。不愿意一套都买回来的原因,一是心疼钱,想到没买的还有机会碰到些特价打折之类;一是心疼书,总觉得自己那几个纸箱就像是深宫,锁了进去,只有蟑螂还苦心惦记着。 这本对照记是今年七月份买的,回来随手就扔下了。现在拉来看算是早的。说是对照记,其中还收了罗阑观感、被窝、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嗄?”?、草炉饼、笑纹等六篇文章,大致五分之一的篇幅。 最近这种“对照”的形式非常流行。据我的记忆,好象是源于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的热销。现在坊间架上“镜头”、“照片”满眼都是,大有方兴未艾的劲头。我买的老照片就已经出到了第七辑,一印就有六万册,看来销路确实不错。 前些年刘心武曾经在收获上开了一个“私人照相簿”的专栏。印象很好,但当时影响似乎并不太大,也许主要是“私人”的缘故。就是几张合影、单人照,又面生,恐怕一般也提不起十足的兴趣。不象现在,私人公众当朝在野一起扑面而来,摆出“总有一款适合你”的阵势,躲都躲不及。另一个方向上,“私人”也就“私”得彻底,别人的“私事”你无所谓,“私语”呢?“隐私”?或者“非常隐私”?可见刘心武开了好头,却不会发扬,难怪畅销不了。都说现在小说难写,其实也有小说家自己的问题。人家柯云路及时改了行,卖些绝传秘方什么的,也混得挺好啊。五十多岁的人了,为万民的生计四处奔波,精神得跟李向南似的。 “对照”的形式,刘心武的专栏当然不是首创,张爱玲的集子也未必就是最早。这一节我不太清楚,不过单从时间来看,也真是算不得很早。里面的最后一张照片是1968年的,但书中有“1984年我在洛杉矶”如何如何的句子,想来也应该是比较晚的了。 在引子里,张爱玲写道:“三搬当一烧,我搬家的次数太多,平时也就丢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涣散,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幸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内,藉此保存。”收入的共有五十四张,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亲戚家人的,对照的文章也有很大篇幅是祖辈的,她说:“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相反,父母的关系却不好,后来竟至离婚,继母女间也不融洽,父亲还是个烟鬼。从家里出来,张爱玲用了“逃”字。 张爱玲不漂亮,身材瘦长,脸型窄长,五官有向外的趋势,特别是眼睛,有点突出来。在中国人里,张的侧面像是比较有型的。但她的下巴比较尖,该算缺陷。在我看来,张爱玲最好的两张照片都不是正面的。一是图四十三,她在旗袍外披了一件碎花浴衣,侧身,头轻转回来,低眉顺眼,嘴边渗出微笑,头发半长、蓬松,漫不经心地稍微遮住了脸,人显得有点含羞。这张照片,花城版的整套作品集都用了作封面,很好看。 另一张是图四十九,张爱玲穿高领短袖大襟衫,衣服好象是缎子作的,闪着亮,人也半昂着头,眼睛朝侧上方看,短发,朝后,整个人利落,很精神。当时是54年,她从上海到了香港。对照的文字有:“1984年我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看到这张照片上兰心照相馆的署名与日期,刚巧整三十年,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这里的感慨自然露出晚年凄凉的感受,但就是在当时,也未必不会有“一洒泪”的冲动。看看照片就知道,张爱玲的神情,无论如何是有些落寞在里面的。 对照的另一半是文字。张爱玲的文字不用多说了。看这本书时,我倒有一个感觉,仿佛她的语气,总是“呵,出名要趁早呀!”那个年纪的,不论她老到什么时候,也不见得会更罗嗦。或者更沉静稳重。她极有把握,会在写得过于顺畅流利,神采飞扬时,流露一点怯怯的表情。 张爱玲的小说49年后在大陆的遭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阿城在新出的闲话闲说里提到:“记得是八四年底,忽然有一天翻上海的收获杂志,见到倾城之恋,读后纳闷了好几天,心想上海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这张爱玲不知是躲在哪个里弄工厂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就如此惊人。心下惭愧自己当年刚发了一篇,这张爱玲不知如何冷笑呢。”阿城对语言的敏感有他自己的小说为证,相投的是文字的底蕴。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