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说教材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说教材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说教材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说教材人教新课标版(1)- 1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三板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1、插页补充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_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