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探寻.doc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探寻.doc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探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牵一发以动全身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探寻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个“牵一发以动全身”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它讲究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颖,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串联起整个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那么,如何寻找最佳切入点,这几年,在周围老师的悉心指点下,经过自己平时的钻研和几次教研活动的磨砺,我有了一些体会。一、 开门见山,由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其目的或揭示中心,或交代写作对象,或提出论点,或提示行文线索。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开门见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从而更好地开展语言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如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我就以课题作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学生会很快说出是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别引用了巴迪的母亲和父亲对他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作出的评价。接下来就激发学生一连串的疑问:对于巴迪写的这首诗,他的父母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巴迪作出怎样的反应?父亲和母亲的评价到底哪个是对的?作者又是怎么看的? 这些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一下子把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了。然后,深入文本,围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分别研读父母的语言,体会父母和巴迪的动作、神态,揣摩巴迪的心理活动,感受主人公巴迪由“兴奋期待紧张不理解理解”的心情变化,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不论是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还是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出自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后联系自己的实际,体味生活中父母又是怎样表达对自己的爱的。这样,不但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使整堂课有了一个凝聚点,同时,又加深了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之情。这种“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切入方法很自然地带学生走进了一个理解、鉴赏的天地。二、 点睛画龙,抓词切入有时候,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两个关键词,它们能统领全文或一个语段,教学时我们先探究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然后以这个词为支点延伸开来,以点带面,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线一课中,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中的两个不同人物的几乎同一个动作“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处是“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另一处则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教学时,我就从这两个“静静地”切入展开:自读课文,思考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情况有何不同小钱是因为身患重病,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台湾青年则是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自己的骨髓。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这一些之后,学生们就会被台湾青年内心的坚定沉着,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从而也就理解了“生命桥”的含义。这种由词切入,水到渠成的理解,比很多时候老师“动情”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又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可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切入,“雪中送炭”的“雪”和“炭”原本指什么,在这段话中又指什么,理解了这个词,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朝鲜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去了打糕。这“雪中送炭”的情谊,志愿军战士当然无法忘怀。三、 言简意赅,从句切入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文章结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开头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切入,先查字典,理解何谓“甲”,接着理解“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然后去思考、梳理课文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经过讨论交流,明确:课文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接着深入研读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甲天下”,从而领悟到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以及各自的表现手法。像这样,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又如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一课,我先让学生初解“自然之道”的含义,然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点明课题的一句话。学生很容易找到了向导说的那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那么,导游所说的“自然之道”文中指的是什么,“就是这样的”究竟是怎样的,面对自然之道,我们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堂环节虽然简洁,但是达成目标却相当顺利。四、 顺藤摸瓜,沿线切入很多文章都有贯穿始终的行文线索,结构相当清晰。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找到它,并且循着它一路前行,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叶老先生的游览路线,而另一条却并不为学生一读而知那就是溪流: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动洞里流出来的”;“在洞外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溪声轻轻的”。其实,作者就是逆着溪流的方向游览金华双龙洞的。为了帮学生理解叶老先生的这种写法,教学时我一反常规,先让学生说说叶老游览的线路,然后让学生找找文中还有哪一样事物其实也可以作为我们游览双龙洞的向导。学生费了一番功夫终于找到了是溪流。然后我们就反复品味那些描写溪流的句子,引导学生在溪流流经的每一处胜景旁驻足欣赏,看看我们又可以饱览到什么,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