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暗化 周领顺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扬州225009 摘 要 中西文风不同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 译者会受到译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暗化 所谓译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 于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对其民族性修辞的偏爱所致 关键词 民族风格 暗化 优势 目的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544 2003 0420036204 Abstract The general w riting style in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 estern nations I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a translatormay be influenced subtly by the national style of hismother tongue The so2called advantages of a certain language come mostly from the preference of the national rhetoric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national style subtle influence advantages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一 何谓语言的民族风格 修辞的民族性 作品的风格是否能够有效地传译是一个久争不休的老话 题 不论是周煦良的 翻译三论 中所认为的风格难以传递 抑 或刘重德的变 雅 为 切 其中都有其所以立论的道理 就英 语与汉语语言的风格 早有多人作了比较和归纳 比如张伊娜 2002 所归纳的 1 英语重客体 重形式上的逻辑关系 汉语 重关系 重意合 重主体 2 汉语重人际关系 英语重客观事 实 3 汉语重含蓄 英语重精确 等等 此不赘述 在总体风格 上 汉语具有尚美的传统 英语享有质朴的文风 详见周领顺 2003 风格的传译讨论最多的主要集中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而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传译 又大都集中在 译文应适应原文 文体风貌 和 译文应适应作家个人风格 刘宓庆 1998 5752 585 的传译上 即信于原作与原作者 郑海凌 2000 2832 308 还对译品中风格的传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注意风格的整体 性 注意保持原作的句法结构 注意保持异域情调 正确处理 归化 与 欧化 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 所谓 译者风格 是一种 误解 被人们误认为 译者风格 的东西其实是译者 自我 的 A D reamofR ed M ansions Yang Hsien2yi and Gladys Yang 1994 对照译文将 所有之女子 直译为 all the girls I had known 所指过泛 第五回有 如今单我家里 上上下下 就有几百 女孩子呢 之说 又有 上中下三等女子 之分 此译和下文中的 gentle sex 裙钗 my cri mes 我之负罪 相联系 使读者容易 联想到一种非常贬义的女孩儿形象 与整个语篇中 女子 的美好 形象相去甚远 成了另外一个语篇面目 all the girls I had known 我认识如此之多的 女子 unforgivablemy cri mes 对她们犯 有 不可饶恕之罪 it was no use regretting it 既然后悔也没 有用 There was really nothing to be done 所以 我 并不后 悔 a tale 故事纯属编撰 in rustic language 语言平淡无 味 对照译本对原文亦步亦趋 没能从语篇的层次把握原文 更没 有发挥译者的 写作 结果难免出现译文整体效果上的不足 这可 能与译者的翻译观有关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即不要夸 张 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庄绎传 1999 33 笔者无意通过比 较分出两位译者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1 David Hawkes T he S tory ofthe S tone T he Golden D ays M London Penguine Inc 1973 2 John M inford Kungfu i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s Kungfu A L iu Ching2chih T he Question of R ecep tion M artial A rts F iction in Eng lish T ranslation Z Hong Kong Certre of L itera2 ture and Translation 1999 3 Neubert A 在词汇 中分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 三音节词 多音节词 双音节词占明 显优势 在语法中 语序和虚词是最主要的表达手段 独有的量 词丰富多彩等等 汉语中利用语音的特点生成的同韵相协 平 仄交错 利用单音词 双音词的特点构成的常式句和变式句等 这些都是富有民族风格色彩的常用风格手段 离开语言民族特 点的语言民族风格是不存在的 以上这些特点在黎运汉等人的 著作中有过深入的讨论 但即使在专门讨论汉语言的民族风格 的著述中 均未提及另一种普遍的却少有人注意的汉民族语言 的民族风格 恋古 怀古之情或 古文 情结 就汉英语分别而言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 人们对 古文 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文白夹杂 更被汉语言的读者所 青睐 古汉语中的很多表达以其言简义丰的特点始终与汉民族 审美点中的得体表达或用笔高雅水乳交融 像古汉语中的 缨 落缤纷 在现代汉语中就很难寻觅到类似简洁 形象的表述 汉民族和汉语将文章称为 文章 正是突出 文 的表现 许慎的 说文解字 将 文 解释为 文 错画也 特指那些精心描绘的 字样 指文章时 多指重在修饰 比如在汉代 文 常用来指讲 求藻饰的作品 尤其是骈文和韵文 而英语中的 文章 并不凸 显雕饰之义 A rticle的本义只是 一件 东西 essay的本义只 是 尝试 composition的本义只是 组织 在17世纪以前的 英国文坛上 藻丽的语言风格颇为流行 秦秀白 1997 280 但在17世纪之后就趋向衰微 这一世纪结束前 传统的修辞 学成为新科学拥护者们抨击的对象 他们认为 修辞学由于提 倡使用华丽的而不是清晰直接的语言使得真理变得模糊不清 胡曙中 1997 48 文章缺失文采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里是没有位置的 什么 味同嚼蜡 什么 拖沓板滞 都因 非采 而出 我们不仅在书 面语中经常使用古汉语中的表达 即使在口语中 我们也是乐 此不疲的 如 蓬荜生辉 即是 诸如此类的表达 我们只把它们 看成语言的套式 它们或完成了习语化 idiomaticalization 过 程 或完成了非隐喻化 demetaphorically 过程 或完成了语法 化 grammaticalization 过程而使之成了大众语的一部分或失 去了原有的实在的意义和效果 在英语中 满口的doth恐怕是 难以令人接受的 虽然只是语言形式方面的事 中国人怀古 恋 古的情结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中国有大量的怀古诗 西方 就不多见 中国的影视界沉湎于宫廷戏 西方却制造出大量的 科幻故事 一让人往后看 一让人往前看 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完 全是历史长短之故 说王佐良的译文的风格更接近原作的风格 吗 持赞同观点的人潜意识里犹存尚古之癖或曰汉民族语言的 优越感 因培根所倡导的是 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 胡曙中 1997 51 他反对西塞罗派们不顾演讲内容一味追求口若悬河 式的文风 原作未必如此 而译作却如此 此时译文胜过了原 文 唐诗译成英语激不起国人的审美情趣 英诗译成中国的旧 体诗照样会受到中国人的欢迎 当然 译成英语的汉诗也会在 英语国家里受到欢迎 原因是英语民族的读者更看中诗歌中的 意境 庞德的汉诗英译受到英语读者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意境使然 从这种意义上讲 用多于四行的英语句子翻译四行 的汉诗正是充分展示汉诗意境和吸引西方读者所作的努力 两 种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审美的视角不尽相同 认为美的 是因为 垂青于自己语言中那些被普遍认同的美的因素 比如汉民族以 绮丽为美 英语民族以平淡为奇 每种文化的读者都认为自己 的语言是美的和富于表现力的 译文中语言的民族风格暗化而 致归化对读者是有益的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上讲 也是吸引 读者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 汉 英语言的民族风格在译文中的体现 就文章的总体语言表现形式而言 汉民族尚古 唯美 英语 民族平淡 质朴 郑海凌 2002 根据辜正坤教授 汉语是描写性 特强的语言 英语则是逻辑性特强的语言 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是 相对来说 汉语多华丽修饰语 而印欧语要少得多 好的 英语文风应该是 明确 准确 简洁 cleanliness accuracy and brevity Strunk和W hite语 而汉语是准确 鲜明 生动 张 静 1980 284 这些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 在我国 美文之风由来已久 在创作实践中 侈丽宏衍的辞 赋家 文风轻靡的骈文家 以及其他拘于格式的文人们 常常不 顾因文害意 一味地追求声律 雕琢词藻 早期技巧论的代表人 物有沈约 李东阳 李梦阳到后来的翁方纲 曾国藩等 孔子有 话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易 系辞下 给予 易经 这样的赞 词 其旨远 其辞文 刘勰的 文心雕龙 情采 的首句就是 圣贤书辞 总称文章 非采而何 清代学者阮元是典型的审美 主义的倡导者 他甚至主张只有押韵对偶之文才配得上称为 文 他在 研经室三集 中写道 孔子于 乾 坤 之言 自名曰 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 也 为文章者 不务协音以成韵 修辞以达远 使人易诵易 记 而唯以单行之话 纵横恣肆 动辄千言万字 不知此乃 古人所谓直言之言 论难之语 非言之有文者也 非孔子之 所谓文也 阮元认为 只有骈文和韵文一类富于形式美的作品才能称 为文 他的主张经著名学者刘师培 黄侃影响远及20世纪相当 长的一段时期 刘师培就在其 中古文学史 概论 中武断地说 过 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 黄侃的 文心雕龙札记 里也有相同 的观点 尽管有像白居易 韩愈那样倡导简明的文风 如白居易 73 2003年7月 第24卷 第4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Jul 2003 Vol 24 No 4 说的 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明代屠龙认为韩愈所提倡的 散文 淡乎无采 索乎无味 沈得潜还主张 宁朴毋巧 但在 我国一直没能形成大的气候 汉民族的 文贵曲 文似看山不 喜平 等等或许就可以说是高环境文化 high2context culture 中的产物吧 汉语善用艺术化的语言 从辞格的丰富多彩就足见一斑 正因为汉语的辞格丰富多彩 又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 辞 格的教学和研究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涤华 等 1988 447 在西方 唯美主义思潮曾经相当盛行 奥斯卡 王尔德的 为艺术而艺术 尽人皆知 西方的 形式主义 for2 malism 唯美主义 aestheticism 都可以在中国的审美主义 文学理论中找到类似的主张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 净化 说 朗吉弩斯的 崇高 说或普洛丁的美感论等等 主要都是注重文 学作品对于读者或观众的直接功效的 但英语自17世纪以来 逐 渐形成了一种简洁的文风 托马斯 布朗特 Thomas Blount 在 雄辩之学问 T he A cadem ic of E loquence 中称 优 美的文体有四个特点 简洁 清晰 风趣 得体 胡曙中 1997 50 这便是修辞的民族性 很多中国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 中 国诗歌译成英语就成了 白开水 淡而无味 但英诗译成汉语 时我们却能够接受 认为有美感 便是修辞具有民族性的明证 也就是说 在进行英译汉时 适当美文是符合汉民族的接受心 理和接受习惯的 在进行汉译英时 未必要将汉语中的奢靡之 气一起转到英语中去 比如汉语中美词堆砌 过分夸张的状景 之作 即使勉力译成英语了 英语民族甚至不明其意也在所难 免 这样就不能实现民族之间交际的目的了 当然 在美文之美的传递上 原文在原读者看来很美的 如 果原文采用的方式较难在汉语中转用 我们不妨用汉语中传递 美的其他方式对美进行切换 虽方式不同 但美自留 比如英语 中的简朴美甚至可以转为汉语中的繁复美 我们不必说译文胜 过了原文 却实现了传播美文之美的真谛 我们不妨说这是英 汉两种语言不同形式的美的切换 比如原文读者认为原文很 美 美就美在质朴上 译成汉语后 读者的感觉如果是淡而无 味 这样 以传递美为主的文学翻译就等于没能够实现传递文 学美的目的 我们就需要将这种质朴的美转成汉语繁复的美 同样受到目的语读者的欣赏 虽实现美的方式不同 但传递美 的宗旨却得到了实现 我们不必说译文胜过了原文 当然 这是 限于英语中共性的东西而言的 不说明作家个人写作特点的情 况 至于怎样看待翻译腔 当然应该主要从译者的身份来考虑 问题 如果译者本人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读者没有人认为其文 笔拙劣的前提下 译文中带一些翻译腔就可能是译者有意如此 的 如鲁迅 巴金 朱自清 郭沫若的译品 若译者名不见经传 译品中出现的翻译腔就可能是不胜学力的表现 这里主要讨论 汉民族语言中涉及尚古文风的一些情况 许渊冲教授以美论行世 以美文行世 他批评过斯坦福大 学已故教授 著名翻译家刘若愚 James J Y L iu 的译文是 只能让人知之 却不能让人好之 乐之 周领顺 1999 这在刘 教授看来 他本人应该属于批评家译者那一类 因目的不同 对 待原作和译文的态度也就迥然不同 由此可见 美于许教授来 说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从许教授 1999 所引的曹禺和朱生豪的 译文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审美倾向 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 人间的故事不能不比这个悲惨 像幽丽叶和她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 曹 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 谁曾见这样的哀怨心酸 朱 许教授对朱译持赞同的意见 朱译工丽词巧 既忠实了原 作 又能给译文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想必读者也会有同感 从狄 更斯 大卫 科波菲尔 第一章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译文完全可 以看出许教授的功力和良苦用心 It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2 gan to cry si multaneously 据说 钟开始敲 我也开始哭 两者同时 董秋斯译 据说那一会儿 当当的钟声 和呱呱的啼声 恰好同时并 作 张谷若译 据说 钟当当一响 不早不晚 我就呱呱坠地了 许渊冲 译 许渊冲教授的绝大多数译文忠实地坚持了他所倡导的 优 势竞赛论 堪称楷模 只是有些提法 刺耳 郑海凌语 了点 许教授以传递美为主要目的 但并不旨在译文中玩弄华丽的词 藻 而是以每种语言的接受习惯 以表达的得体为第一要义的 他还以 诗经 的英译本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译文1 M y w ife smy life s companion W e re bound in marital union I grasped her hand and say Together we ll always stay 译文2 M eet or part live or die W e ve made oath you and I Give me your hand I ll hold I ll live w ith you till old 许教授认为 第一种译文的弱点是 浅化 只能避短 不能 扬长 不利于发挥译语的优势 第二种译文克服 浅化 追求创 造 与子成说 的优势是精确 省掉了主语 译成英文 you and I 才算发挥了英语精确的优势 用了英文最好的表达 详细分析 见郑海凌 2000 109 实际上 许教授追求的是用语得体 达 旨 并非堆砌词藻 翻译时 文化上的适当归化 语言上的适当 调整 以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态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不 必说竞赛 不必说更好 归根到底的问题是看站在什么样的读 者群中间 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 源语还是译语 正是东西方对 语言表达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 才会出现所谓的译文胜过原文 的审美倾向 郑海凌 2002 说得好 不同民族的文学语言在表 达能力上有差异 而在翻译中译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 补 例如 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西方语言 可近似程度地将汉语的 华丽色彩淡化为西语的本色 杨晓荣 2002 146 也说 简洁 和生动之间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汉语小说里一些 生动的描写译成英语后 在英语读者看来显得过于华丽 罗嗦 N ida注意了不同语言之间在这一点上的差异 因此建议调整原 语风格以适应译入语的风格标准 例如 我们说的 尊姓大名 总不便译作笨拙的 one s respectable fam ily name and big giv2 en name 应适当地淡化为英语中的 W hat s your name 或 83 2003年7月 第24卷 第4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Jul 2003 Vol 24 No 4 类似 Would you please let me know your name 等更礼貌的 表现方式 英语中的 How old are you 根据语境 可 浓化 为汉语中的 你多大了 并不永远都是 你几岁了 甚至浓 化为 高寿 我们不可以说英文淡而无味 汉译文色彩浓烈 东 西方审美角度不同罢了 不少中国学生觉着直呼上了年纪的外 国教师之名太不礼貌 这是否可以说是以中律西 外国人反倒 觉着中国学生将自己的姓前加个teacher不自在 个中缘由 不 言自明 正如亚里士多德 A ristotle 1926 351 所说 人们对 外国人的感情 不同于对本国人的感情 在语言上也是如此 郑海凌 2002 说 翻译外国文学尽量使用优美的汉语 汉译英 尽量使用优美的英语 这难道不是翻译的理想境界吗 笔者自 忖 优美 二字宜改用 得体 上例即是明证 也许这样才不至 于有更多的误解 许渊冲教授的译笔令人叹为观止 但 许先生 不是专做理论工作的 他所使用的术语有时不够规范 但意思 是明白的 郑海凌 2002 看来 严复也不是专门做理论工作 的 信达雅 屡遭诘难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例子 证明英汉互译时各自语言不 同的表达 优势 例见张培基等主编的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 Those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2001 42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汉语特有的四字结构 2 Com ing Away she ski 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 and into the porch 来啦 他转身蹦着跳着地跑了 越过草地 跑上小径 跨上台阶 穿过凉台 进了门廊 2001 47 体现汉语的动词 优势 潘文国 2002 377 3 Flowers bloom allover the yard 2001 62 朵朵鲜 花开满了庭院 汉语特有的叠字 4 I had known two great social system s 2001 63 那时以前 我经历过两大社会制度 以汉语之时代英语之 体 5 Don t take it seriously I m just making fun of you 2001 64 不要认真嘛 我不过开开玩笑罢了 汉语的语气 助词 6 Some have entered college and others have gone to the countryside 2001 79 上大学的 上大学了 下乡的 下乡 了 汉语的 的 字结构 等等 当然 汉语中认为美的 英语中却未必如此 比如 7 But there had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my case 但我的事现在已经搞得满城风雨 人人皆知了 8 Target prioritieswere established there 目标的轻重 缓急 孰先孰后 是在那里决定的 事实上 满城风雨 和 人人皆知 是一个意思 轻重缓 急 和 孰先孰后 指的是相同的内容 译文发挥了汉语的优势 能够讨得汉语读者的欢心 原文中的publicity和priorities也 同样会受到英语读者的青睐 能说译文超过了原文 若将汉译 文回译成英语 不知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多么的罗嗦和繁复 我 们站在汉语的角度上讲 或者说从汉语读者的审美情趣上说 汉译文处处体现出汉语的优势 比如常见的四字结构 读之上 口 颇有金属之音 这是语言的民族风格的暗化 但我们不能因 此说 英语淡而无味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优势 我们不说译文 超过了原文 而应该说是译文发挥了目的语的优势 因此受到 了目的语读者的欢迎 因为我们回译时难以激起源语读者的欣 赏之情便是明证 其中仍然有一个语言的民族风格的问题 郑 海凌 2000 112 认为 与西方语言相比 汉语文学语言的确有 优势 相反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西文往往苍白无力 所以需 要翻译者发挥创造 妙笔生花 此说有待商榷 且与他在上文 讲的 淡化为西语的本色 云云似有相左之处 语言怎能有优劣 之分 关键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讲话的出发点有异罢了 中 国文学作品译成西文怎样才能妙笔生花 笔者不得而知 上文 中许渊冲教授译的 诗经 中的 与子成说 you and I 也不 得不做到符合英语语法的要求 并未见生花妙笔 比如汉诗中 省掉主语显得简洁 凝炼 而根据英语的句法要求 失去主语的 句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立的 除非是祈使句和一些省略句 另外 张培基等不曾有 优势 之论 但他主编的教材里却充斥 着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6481:2025 EN Sustainable mob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 Digital governance - Strategic needs regarding ISO 37101 purposes of sustainability
- 集体五一活动方案
- 邯郸市丰富多彩活动方案
- 锅炉电工考试题及答案
- 古代导游考试题及答案
- 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措施承诺书7篇范文
- 客户服务回访标准化操作流程
- 肺炎护理考试题及答案
- 放射读片考试题及答案
- 防护外电考试题及答案
- 我国的宗教政策课件
- 1、山东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A3正反面手填)
- 高级微观经济学
- 可行性分析及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 隧道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 数学课题研究报告PPT模板下载
- 《幼儿园中班家长会》 课件
- GB/T 18839.1-2002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方法总则
- 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课件
- 麻风病讲义优秀PPT(共23张PPT)精选
- 家蚕饲养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