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东片2015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书写(5分)本题根据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二、 积累与运用(30分)1.读下面这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我有意去访春呢,却寻花问柳不得。天道chu( )勤,让我巧遇到一大片意识深处早已模糊了的紫云英。喜出望外之余,dn( )生一丝凉意。不知道,y( )或是我的大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自从离开那个熟悉的地方后,紫云英好像从我斑b ( )的视线里消停了。2.古诗文填空(10分)_,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千嶂里,_。 范仲淹渔家傲_,_,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4)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劳作环境恶劣、表现农民生活艰辛的语句:_ ,_。 (5)在联想集团处于经营困境时,“联想之父”柳传志再度出山担任集团董事长,真可谓“_ ,_。”(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空。)(6) 读诗既可陶冶情操,启人智慧,又可感悟哲理,引人深思。请你默写出一句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 。3.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5分)(1)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画图的内容。(3分) (2)请谈谈你对“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认识。(2分) 4.名著阅读(5分)阅读名著片段,完成填空。a便和金老行不得半里,到门首,只见老儿揭起帘子,叫道:“我儿,大恩人在此。”那女孩儿浓妆艳饰,从里面出来,请a居中坐了,插烛也似拜了六拜,说道:“若非恩人垂救,怎能够有今日。”a看那女子时,另是一般丰韵,比前不同。选段中“a”指的是_(填写人名),他的绰号是_,性格特点是 ,与他相关的两个其他故事是_,_。5.综合性学习(6分)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分) (2)“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2分)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 (节选自茅盾论“入迷”)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 (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 (3)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栏目名称为4个字) (2分)书海泛舟 【示例】栏目名称: 栏目内容简介:介绍、浏览名著佳作栏目名称: 栏目内容简介: 三、阅读理解(55分)(一)梧桐树节选(15分)丰子恺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却未必,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能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示了种种的容貌。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纱窗”了。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今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出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6.阅读-段, 用四字短语填写下面表格。(6分)时间容貌春尽夏初在夏天一个月以后7.说说文章标题“梧桐树”的作用。(2分) 8.赏析文中划线的句。(3分)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 9.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4分) (二)制造残疾乞丐的“丐帮”挑战文明底线(16分)事件缘起社会能见度栏目报道了“东莞丐帮”调查,报道了犯罪团伙用各种非常手段使人致残,逼人乞讨。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在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背后,往往是残暴的犯罪集团。他们故意使小孩、老人致残,然后逼他们乞讨。 (3月18日南方都市报)媒体观点“丐帮”真实的残忍触痛民众心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一: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就是2006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六所增添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单设这么一个罪名,足以证明该现象的普遍和危害有多大。在天桥上,在广场上,人们对残疾人和儿童乞讨的现象也早已相当熟悉。许多人也了解到,这类乞讨往往是有组织、被控制的,乞讨者收到钱后,组织者要拿走很大一部分。然而,关于这个罪名中“暴力”、“胁迫”到底到什么程度,人们很难想像到。出现残忍的恶行,是一个社会的失败。我们不禁思考:残忍的恶行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单纯把所有残忍恶行出现的原因,都归结到社会问题上。正如引发轰动的连环枪手周克华,他枪杀无辜平民,不是社会的问题,根子上是他自己的问题。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行为也一样,不见得所有的“丐帮”都是如此地毫无人性,毫无恻隐之心,但做出弄残儿童、给孩子喂安眠药然后扔掉的穷凶极恶之徒,根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对待这样的犯罪分子,一定要用法律给予最严厉的制裁。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黑砖窑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曾组织“拉网式排查”;吊诡的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翻版黑砖窑,却被长期无视。媒体都能深入调查,当地警方为何从未行动?当然,所谓“丐帮”绝不只是东莞一地的现象,各地都有残疾乞丐游走街头,他们身后,也许也存在着类似的暴力犯罪团伙,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庸之恶,让他们长期逍遥法外无法无天。在一个以和谐、进步为目标的社会,这样的事态令绝大多数人感到严重不适,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威胁。一个幸福美好的社会,任何恶行都并非与己无关,应当完全杜绝这种恶行。为“免于恐惧”,“免于不适”,同时也为所有人的幸福,人们应当向残忍宣战。网友评论鹤顶红:造成这种反人类的恶行出现,责任在于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受到问责。天晴心会暖:拒绝向乞丐施舍,就是断绝这个行乞市场最有力的手段!tutu: 美国人有一句话说,连儿童都保护不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逼自己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赚钱,不惜摧残孩子的心灵。残害他人的孩子,残忍的伤害其身体,为自己谋取利益,这难道也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值得骄傲吗?还讲什么“文明底线”,故意残害儿童还有底线吗?简直就是混蛋禽兽!木棉:挑战文明的底线了!一定要严惩!原点:如果我是法律的执行和修订者,对手段极其残酷的犯罪者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0阅读媒体观点,就“丐帮”问题,媒体都有哪些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11“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请你说说“丐帮”比黑砖窑“更黑”在哪里?(4分) 12要想消除这种“丐帮”现象,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起?(4分) 13有人认为网友tutu的言语太尖锐太不文明了,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唐雎不辱使命节选(10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以头抢地耳 ( )(2)休祲降于天 ( ) (3) 长跪而谢之(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6、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翻译: 17、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四)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注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解狐,人名。1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1)居有间 ( )(2)外举不避仇 ( )19.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和“解狐非子之仇邪”的“邪”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天雨墙坏 b. 固以怪之矣 c.凄神寒骨 d.深入不毛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君问可,非问臣之仇邪。翻译: (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翻译: 21你认为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五)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注: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幢幢(chu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22诗中第三句“惊坐起”是传神之笔,请简单分析。(2分) 23. 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2分) 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请根据自己文章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抒写你的真情实感;文中不能出现学校、班级和具体姓名;不少于500字. 2014学年第一学期东片九年级抽测语文答案(仅供参考)一、书写(5分)三、 积累与运用(30分)三、阅读理解(55分)(一)梧桐树节选(15分)6.夏初张叶(新桐初乳)、枝繁叶茂(绿叶成荫)、梧桐叶落 (每点给2分)7.梧桐树是本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写对两点即可)8.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片比成绿幛、青山,生动形象的写出梧桐树生命力的旺盛,表达了作者的欣喜、赞美。 (写对修辞给1分,写出比喻的作用给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