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古诗文意象还原的策略研究.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古诗文意象还原的策略研究.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古诗文意象还原的策略研究.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古诗文意象还原的策略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意象还原的策略研究 【摘要】所谓意象,我们可朴素理解为诗词中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的意义。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的因素,这个时期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加期待着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意象还原 古文情韵 小学语文 徜徉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位,就没有创意。古诗教学都重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学生们往往就浮想联翩,精彩不断。阅读古典诗词,如果能够进行“意象还原”,进入诗人写作的内容,与诗人对话,“得诗人之用心”,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到诗人面对的“世界”,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更为深刻。然而,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久远,生存状态与生活体验和我们差别很大,诗歌的意象的解读和“还原”往往成为教学难点。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历史脉络中进行意象还原古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体,在有限的文字中常常省略与隐去许多东西,所以它必须“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我们只有领悟了意象的寓意,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案例:我校吴老师执教示儿一课的片段,首先她复习引入陆游写的一首诗词,铺垫全文基调,很自然的将陆游的诗句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接着老师饱含深情地说:这一盼就是六十五年,诗人陆游也在日夜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出示诉衷情,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诗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转眼又是六年过去了,诗人已八十六岁了,临终之时,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嘱:示儿。史实材料的补充拓展让学生豁然开朗,学生们也在不觉中入境,切身感受到了当时时代背景。当然,史实材料的填补,在一定程度是能使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但是切不可多,成为课堂教学华丽的装饰,孩子们也容易迷失方向。我们需要的是更精练、点题的拓展材料,使学生有“感”、有“思”、有“悟”。二、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在情动辞发时进行意象还原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以长相思为例,要让小学生真切地理解长相思背后的情感意蕴,何其之难,因为学生与纳兰性德的时代太久远,更没有那种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却步步入境,心随纳兰性德的身心游走,情随纳兰性德的乡愁之情而动,欲罢不能。归因之一便是王老师在课堂上对诗句进行的意象的拓展。每一次意象的拓展便是一次情感的储备和生发,随着意象的不断圆足,情感也随之生发、丰盈。意象一:想象纳兰性德的身心归处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老师板书:身)师: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生依次回答: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作者的身在山海关;他的身可能在山上;他的身可能在船上;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师:营帐里面,请站着。(之前教师依次让站起来发言的学生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师:(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生:他的心在故乡。(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生齐答:故园。(教师板书:心系故园)意象二:沉醉于故园场景师: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优美的音乐打开了想象大门,学生尽情徜徉在纳兰性德的故园,春暖花开,温馨融融。在画面的想象写话中,学生心随情动,在意象的拓展中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体会那份温馨和幸福,在诗意的空间中又一次深入地走进了词。而这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故园无此声”,只有无尽的长相思啊!王老师顺机营造出学生情感的落差,在此基础上的复沓式朗读,学生是情动发声。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表象依托中进行意象还原意象一般是附着在词语上的。诗人在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在诗人的脑海中,由模糊、飘忽而渐趋明晰、定型,最后借着词语固定下来。词语和意象是一表一里的。所以,一首诗歌表面上是由一个个词语连缀而成,其实从艺术构思上来说则是一组意象的组合。还原作者的意象,这就需要我们从文本出发,在文本中去发掘,真正地“进入文本”,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回忆或再度体验,学生对“诗”的阅读,与其说是理解诗人的经验,不如说是对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回忆或再度体验。我在教学渔歌子时,因为考虑到城市中的学生对白鹭缺少基本的了解,因此通过幻灯呈现图片,使学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理解。师:你仿佛眼前看到了什么?生: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在飞。师:一群,不是一只,很好!你说说看!生:我仿佛看见了青青的西塞山前师:“青青的”用得好!生:一群白鹭在飞。师:青青的西塞山,再是白鹭,这两个色彩形成非常明显的生:对比。师:老师找到了两张图片,看看能不能对你脑海中的画面有所帮助?点击图片(白鹭飞翔的图片)师:这就是西塞山前白鹭飞翔的图片。师:能不能说一说“有的白鹭怎么飞?”。表象的形成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很重要,其中关键的是因为学生的语言是借助于表象的,对于学生尚未形成表象的,教师要运用不同的创意,如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积极地提供给孩子一个支持系统,同时在与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意象。学生在阅读古诗时能根据自我的经验,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意象,变抽象为具象,进入诗人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学生由意象的积累而至意境的感受,由意境的体悟而至对语言的热爱。意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关联,学生便如著名学者叶嘉莹所说:“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