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小练习(8)苏教版(1).doc_第1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小练习(8)苏教版(1).doc_第2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小练习(8)苏教版(1).doc_第3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小练习(8)苏教版(1).doc_第4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小练习(8)苏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小练习(8)苏教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邯郸 殚精竭虑 忌惮 箪食壶浆b.饯别 流水浅浅 践诺 贱目贵耳c.田畴 踌躇满志 祈祷 一筹莫展d.晚霞 瑕不掩瑜 遐想 自顾不暇答案:d【a.邯郸(dn)殚(dn)精竭虑忌惮(dn)箪(dn)食壶浆b.饯(jin)别流水浅(jin)浅践(jin)诺贱(jin)目贵耳c.田畴(chu)踌(chu)躇满志祈祷(do)一筹(chu)莫展d.晚霞(xi)瑕(xi)不掩瑜遐(xi)想自顾不暇(xi)】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_的状态,同地段的写字楼与住宅楼相比,价格仅仅是略高而已。(2)大儿子住得很远,工作也忙,_,极难得回来一趟,杨群想管也管不了他。(3)诚实守信、_历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a.不温不火 望尘莫及 一言九鼎 b.不瘟不火 鞭长莫及 一诺千金c.不温不火 鞭长莫及 一诺千金 d.不瘟不火 望尘莫及 一言九鼎答案:c【不温不火:程度适中,恰到好处。不急躁、不发火。不火爆。不瘟不火:特指戏曲表演既不沉闷又不急促,恰到好处。望尘莫及:意思是远望前面车马飞扬的尘土而追赶不上。亦比喻远远落后。鞭长莫及:意思是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比喻力所不能及。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一诺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3.大学者胡适遇到年轻人求字,喜欢题写他自撰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这句话的含意,不超过50个字。(4分)答案:为学要在前人习以为常处(1分),独具只眼,发现问题(1分);为人要对他人不理解处(1分),心怀信任,给予理解(1分)。4.以面向大众、服务百姓为宗旨的姑苏晚报创刊即将20周年,请给该报撰写一句广告语,要求能鲜明地反映其宗旨,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5字以内。(5分)示例:如:苏州人的第四餐。(修辞手法使用合理2分,体现宗旨2分,语言通顺1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欧阳修君讳源,字子渐,姓尹氏,与其弟洙师鲁俱有名于当世。其论议文章,博学强记,皆有以过人。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子渐为人刚简,不矜饰,能自晦藏,与人居,久而莫知,至其一有所发,则人必惊伏。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已而榷其情伪,计其成败,后多如其言。其性不能容常人,而善与人交,久而益笃。自天圣、明道之间,予与其兄弟交,其得于子渐者如此。【他的名讳是源,表字是子渐,姓氏是尹,和他的弟弟(尹)洙(字)师鲁都有名于当世。(无论是)他的言论文章,(还是)(他的)广博的学问,都有过人之处。尹洙喜欢与人辩论,在有所作为方面有决断。尹源为人却刚强率略,不(喜)夸耀美化自己,能够隐藏自己,和他人相处,很久也不(被人)认识,等到他一旦发表意见,他人就一定(会)惊叹折服。他看待世事好像和自己的意愿不相关涉,然后研究这事(是)真(还是)假,估计这事(是)成(还是)败,事后大多和他说的一样。他的天性不能容纳平庸的人,却擅长和他人交往,(时间)越久越(是)(用情)深厚。从天圣到明道年间,我和他们兄弟俩结交,其中从尹源那儿得来(的印象)像这样。】其曾祖讳谊,赠光禄少卿。祖讳文化,官至都官郎中,赠刑部侍郎。父讳仲宣,官至虞部员外郎,赠工部郎中。子渐初以祖荫补三班借职,稍迁左班殿直。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为奉礼郎,累迁太常博士,历知芮城、河阳二县,签署孟州判官事,又知新郑县,通判泾州、庆州,知怀州,以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卒于官。【他的曾祖的名讳是谊,(被)追赠光禄少卿。(他的)祖父的名讳是文化,官职当到都官郎中,(被)追赠刑部侍郎。(他的)父亲名讳是仲宣,官职当到虞部员外郎,(被)追赠工部郎中。尹源最初依靠祖辈的功勋,补缺虚领三班职衔,渐渐实任左班殿直。天圣八年,考取进士科,担任奉礼郎,积功升任太常博士,先后担任芮城、河阳两个县的知县,(又担任)签署孟州判官事,又担任新郑县知县,(又担任)泾州、庆州(两个州)的通判,(又担任)怀州知州,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在任所去世。】赵元昊寇边,围定川堡,大将葛怀敏发泾原兵救之。君遗怀敏书曰:“贼举其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宜驻兵瓦亭,见利而后动。”怀敏不能用其言,遂以败死。【(西夏)赵元昊侵犯边境,包围了定川堡,大将葛怀敏征调泾原的军队(去)救援。尹源写信给葛怀敏道:“贼军调集全国的军队来犯,在城堡(那儿)不可能战胜他们,因而兵法上(也)有不能够(去)救援(的情况),然而我军害怕军法(的惩处),发现敌军(出现的地方)一定(要)奔赴(到那儿)(迎敌)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坏处,这大概是屡次战败的原因。应该驻军在瓦亭,发现战胜(对方)(的时机),然后(再)行动。”葛怀敏不能够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因战败被杀。】刘涣知沧州,杖一卒,不服,涣命斩之以闻,坐专杀,降知密州。君上书为涣论直,得复知沧州。【刘涣担任沧州知州,对一个(犯法的)差役用杖刑,(那人)(还是)没有认罪,刘涣下令处决了那个差役,然后(才)上报(朝廷),(因)犯了擅自杀人的罪名,被降职担任密州知州。尹源进呈奏章(给朝廷)替刘涣论辩伸雪,得以重新担任沧州知州。】范文正公常荐君材可以居馆阁,召试,不用,遂知怀州,至期月,大治。是时,天子用范文正公与今观文殿学士富公、武康军节度使韩公,欲更置天下事,而权倖小人不便,三公皆罢去,而师鲁与一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君叹息忧悲发愤,以谓生可厌而死可乐也,往往被酒,哀歌泣下,朋友皆窃怪之。已而以疾卒,享年五十。至和元年十有二月十三日,其子材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其平生所为文章六十篇,皆行于世。子男四人,曰材、植、机、桴。【范(仲淹)文正公常常(向朝廷)推荐尹源的才能可以任职于馆阁,(尹源)(被)召来面试,不(被)任用,就担任了怀州知州,过了一年,(当地)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此时,天子重用范(仲淹)文正公和今观文殿学士富(弼)公、武康军节度使韩(琦)公,想要变动国家政务,然而那些有权势被宠幸的奸佞小人(觉得)(对己)不利,(在他们多方阻挠下),三位大人都被免职,接下来,尹洙和当代的贤能的人大多被诬陷冤枉而获罪。尹源又是叹气连连,又是忧愁悲痛,来发泄愤懑之情,甚至认为活着值得憎恶而死亡值得高兴,常常喝醉酒,悲歌流泪,朋友都私下感到奇怪。不久,因染病而去世,享年五十岁。至和元年十二月十三日,他的长子尹材安葬他在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他一生撰写的文章有六十篇,都流行于世。(有)四个儿子,名叫(尹)材、(尹)植、(尹)机、(尹)桴。】呜呼!师鲁常劳其智于事物,而卒蹈忧患以穷死。若子渐者,旷然不有累其心,而无所屈其志,然其寿考亦以不长。岂其所谓短长得失者,皆非此之谓欤?其所以然者,不可得而知欤!铭曰:有韫于中不以施,一愤乐死其如归。岂其志之将衰?不然,世果可嫉其如斯?【啊!尹洙常常在(国家)事务方面耗费心力,因而最终(使自己)陷入困苦患难(之中)而(郁郁)不得志地去世。至于尹源,(处世)豁达,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劳心,因而(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曲意迁就,抑制意愿,然而他的寿命也已经不长。莫非这些(常人)所说的(寿命的)长短、(做人的)好坏,都不(像)说的这样啊?其中(真正)的原因,不能够得知啊!墓志铭是:隐藏(自己的志趣才识)在(胸怀)中而不施展,一旦愤懑,乐于赴死,如同归家。莫非他的意愿将要衰亡?(如果)不这样的话,人世果真可以如此地嫉恨他吗?】(选自欧阳文忠公集)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 果:有决断b至期月,大治 治:治理c君上书为涣论直 直:伸雪d往往被酒,哀歌泣下被 酒:醉酒答案:b(治:政治清明)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源“能自晦藏”的一项是(3分)与人居,久而莫知 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 其性不能容常人召试,不用,遂知怀州 君叹息忧悲发愤 有韫于中不以施a b c d答案:c(严于择友不得器用忧悲发愤)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尹源无论是言论文章,还是广博的学问,都有过人之处,后来考取进士科,担任了奉礼朗,逐步升迁至左班殿直。b尹源遇事有先见之明。有一次,西夏入侵,围困了定川堡。尹源闻讯后,致信前线,建议驻兵瓦亭,等待时机,再图进取。领兵驰援的大将葛怀敏置之不用,终致战败被杀。c尹源与弟弟尹洙手足情深。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失败后,尹洙因受牵连而获罪。尹源忧心弟弟的处境,常常长吁短叹,悲歌流泪,甚至觉得生无可恋,不久以后,染病辞世。d本文先是叙述尹君的姓名及生平事略,又以“铭”的形式,对所叙之事加以评论,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答案:a(“后来考取进士科,担任了奉礼朗,逐步升迁至左班殿直”错)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指苏州、无锡、吴兴一带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和太湖。春秋范蠡助越败吴后,与西施便泛舟于五湖;在这里也可指作者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1)请分析首联中“无情”二字的内涵。(3分)答案:这里诗人怨流水落花之无情(1分),实际上是诗人自己伤春情怀的流露(1分),同时也蕴含了诗人的无可奈何之情(1分)。(2)颔联是传诵的名句,写得颇为精彩,试加以分析。(4分)答案:使用典故(1分),蝴蝶梦与子规啼,虚实结合,相互映衬(1分),构成一片清冷、凄楚、愁惨的气氛(1分)。意境曲折幽深,颇有感染力(1分)。(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传达出的作者的复杂心理。(3分)答案:对故乡的思念年华老去的悲伤想归而不能归的苦闷(一点一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至人无己,_,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2)醉不成欢惨将别,_。(白居易琵琶行)(3)使天下之人,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4)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5)无丝竹之乱耳,_。(刘禹锡陋室铭)(6)春冬之时,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7)吾生也有涯,_。(庄子)(8)_,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答案:(1)神人无功(2)别时茫茫江浸月(3)不敢言而敢怒(4)乘骐骥以驰骋兮(5)无案牍之劳形(6)则素湍绿潭(7)而知也无涯(8)仓廪实而知礼节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我那些正直而沉默的朋友们李城我曾有过许多那样的朋友。他们君子般优雅,淑女般端庄,使人心生喜悦。门前原是一片林子。林子不大,几十上百棵树吧,且是普通的白杨。我喜欢它们。我也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能够有它们陪伴,别无所求。我长久地与它们对视,传达心中的喜悦和感恩。雷电交加的夜晚,我不知道它们遭受着怎样的扭曲和撕扯,让人一夜揪心。第二天清晨,它们虽然伤痕累累,但沉静如故,优雅如故。孩子们奔跑在下面,大呼小叫着,捡拾冒出地面的蘑菇。孩子们不懂得与树木对话,它们就献出那些洁白的小礼物,与他们做着浅显的游戏。夏天的黄昏,我坐在林边的草地上,看蝙蝠捕捉蚊虫。蝙蝠,那些因自卑而很少露面的小生灵,也是树木的朋友之一。它们在我的耳旁一掠而过,敏捷的翅膀扇动着气流,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鲜活。它们是多么脆弱,又多么幸福啊。还有一种月白色的鸟儿,总是将身影隐藏于浓密的树冠,偶尔发出羞怯的叫声。那片不大的林子,是这座城市最后的一片树林。终于有一天,我下班回去,那儿只剩了一片空地。几台大型机械正在作业,将褐色的树根从地层抽出来,浓烈的青涩味郁积不散,如同战争之后的血腥。城市的钢铁履带轧轧推进,鱼儿可以游向源头,鸟儿可以遁入深山。可是树木,执著的树木,难以离开自己的土地。它们静默而安详,轻轻阖上千万只叶片的眼睛。每一天,每一处,如此的围猎都在进行。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怀念。怀念那些兄弟般并肩而立的朋友们,也怀念曾经的风声,雨声,怀念麻雀们不厌其烦的吵闹。那些羞涩的白色鸟儿,偶尔会出现在高高的烟囱之上。我终于看清它们的模样,它们鸽子般大小,有着长长的尾巴,仿佛是来自另一世界的信使。它们已缄默了歌喉,灰尘污染了美丽的羽毛,一个个成了流离失所的孩子。有部电影叫人类消失后的世界,预言了树木和鸟儿的未来。人类消失半年后城市成为荒野。那些被人类驱赶、猎杀的动物全线反击,迅速夺回了失地。而树木,那些被禁锢在水泥层之下的沉默者、忍耐者,迅速占领了停车场、街道和广场。所有阳光普照的地方,植物恣意蔓延,爬藤类植物跃上了立交桥。树木的种子和根系在混凝土裂缝里膨胀,使富丽堂皇的建筑相继倒塌,成为一座座丘陵。一匹雄狮在曾经的林肯纪念像前昂首阔步,它重新成为那里的王在人类与自然的战争中,打败我们的,只不过是自然法则。自然之神会把我们过多占有的拿回去,重新分配给它们那些柔弱者,那些沉默者。自然之神会用那看不见的手,重新赋予它们应有的权利。那些树木,那些正直而无语的朋友们啊。假如它们会在这个星球上重新茂盛繁衍,绝不是来寻衅报复的。它们会重新陪伴我们,与我们默默对视,传递生命的喜悦和感恩。可是那时,它们也许已经见不到我们了。(原载散文2010年12期,有删改。)11.文章第段称呼树为“他们”,后文又改称“它们”,你认为矛盾吗?(4分)答案:不矛盾。(1)文章开头只说“朋友们”,称为“他们”更合适;后面明确是说树木,可称为“它们”。(2)称“他们”表明作者在精神上平等地对待树林,认为其也有“人性”。为后文写树林的命运及思考作了铺垫。(3)先称“他们”,用语较新奇,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得4分)12.请分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答案:(1)比喻,把鸟儿比作“另一世界的信使”,暗示它们原本代表着纯洁、快乐,表明作者对鸟儿的喜爱。比作“流离失所的孩子”,写出鸟儿失去树林的庇护后的悲惨境遇。(2)拟人,“羞涩”写出作者对鸟儿的疼爱之情,而“缄默了歌喉”则表明鸟儿失去树林就失去了往日的快乐。(3)对比,将鸟儿昔日栖息在树林中的幸福和失去树林后的不幸相对比,从侧面表明树林的重要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得4分)13.文中引述人类消失后的世界电影内容,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内容上:补充了人类消失后自然界的情景(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虚实相生,前文实写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里虚写自然的“报复”,警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1分),拓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结构上:(3)与前文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成为主宰,肆意地摧残和破坏自然的情景形成对比(1分),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1分)。14.文中第和段两次写到“喜悦和感恩”,请分别探究其内涵。(6分)答案:我的喜悦和感恩:树林始终陪伴在人类的左右(1分);树木的坚强给人的启示(1分);树林提供了优美的环境,给人以心灵的愉悦(1分)。(2)树的喜悦和感恩:和人类、鸟儿和谐相处(1分);自然之神的眷顾,让他们重新获得应有的权利(1分);期待人类醒悟后,有人类的呵护(1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文学与人生(节选)朱光潜从前中国人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后来有人嫌这看法的道学气太重,把“诗言志”一句老话抬出来,以为文学的功用只在言志;释志为“心之所之”,因此言志包涵表现一切心灵活动在内。文学理论家于是分文学为“载道”、“言志”两派,仿佛以为这两派是极端,绝不相容“载道”是“为道德教训而文艺”,“言志”是“为文艺而文艺”。其实这问题的关键全在“道”字如何解释。如果释“道”为狭义的道德教训,载道就显然小看了文学。文学没有义务要变成劝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头讲章。如果释“道”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学就决不能离开“道”,“道”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志为心之所之,也就要合乎“道”,情感思想的真实本身就是“道”,所以“言志”即“载道”,根本不是两回事。哲学科学所谈的是“道”,文艺所谈的仍然是“道”,所不同者哲学科学的道是抽象的,是从人生世相中抽绎出来的,好比从盐水中所提出来的盐;文艺的道是具体的,是含蕴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与血肉凝成完整生命的。换句话说,文艺的“道”与作者的“志”融为一体。我常感觉到,与其说“文以载道”,不如说“因文证道”。楞严经记载佛有一次问他的门徒从何种方便之门,发菩提心,证圆通道。几十个菩萨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