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文化生活教案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四、教学过程:【情景感悟】“解读春节祝福中国”系列之永远的春节元旦一过,春节的气氛“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于是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孩提时代对过年是异常向往的,所以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诗烂熟于心。每年未放寒假,就屈指盘算春节的倒计时来。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直如有几匹小鹿叩击心田,让人彻夜难眠。待到除夕夜兴冲冲地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清早焕然一新地跟随大人去拜年,看罢舞龙耍狮抛绣球等街头表演,全家人围着满桌珍馐佳肴举杯祝福,真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奇怪的是,上了高中、长大成人后,这种“春节情结”竟渐渐淡漠下来。这种心境大约支配我十几年光景。不知怎的,人到中年以后,对春节的热情却如火般熊熊复燃起来,随着年岁不断递增,愈演愈烈了。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春节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古往今来,不论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论巨擘名流抑或潦倒穷汉,中国人个个都有一份沉甸甸热乎乎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春节情结。合家团圆共度良辰乃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心愿。北方人那顿年夜水饺,南方人那碗除夕汤圆,是断断不可少的。过年,岂止是一个节日?分明是普天下炎黄子孙对明天的一种深沉而热烈的祈望与祝福,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牌,它早已水乳交融地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乃至生命中了!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袁世凯当政时曾下令废除春节,一时民心浮动举国哗然。区区一纸文告岂能削得去数千年文化积淀铸成的民族图腾?结果号令变成笑柄,人民照样放鞭炮过大年,天短命皇帝落个千古骂名。春节也不是任何“洋节”能够取代的,据闻有专家针对时下一些青年钟情“洋节”,忧心忡忡撰文要“保卫春节”,其情其志固然可嘉,我却以为很有点“杞人忧天”:你只需看看千百万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回家过年的人潮,汇成的这道地球上最特别最火爆的风景,就明白世上没有什么节气敢与春节较劲!夜读史书,自古圣贤廉臣大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令人动容。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执政为民,新春“三下乡”如火如荼,各级领导纷纷下基层“送温暖”,今年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使这个春节凝聚更多的欢声笑语和鱼水情、同胞谊。陕西一位灾民自编这样一副春联:“县长腊月踏冰来,新春佳节笑颜开”,横批“雪里送炭”,这楹联写得虽欠严谨,却真切表达群众对公仆的礼赞、对未来的憧憬,闻之令人心热。两岸春节包机的闪亮登场,海外唐人街宫灯高悬鼓乐齐鸣的“闹春”盛景,更令世人感受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和当代中国的卓然风采。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五千载东方文明发祥地,那么春节,堪称华夏儿女千古传承的同心结、绵延不绝的感情链。春节是永恒的,一如炎黄永不衰、江河万古流(感悟)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基础知识梳理】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1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 形成并保留在 中的、具有 的文化。2 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 、 的 、 和 。是传统文化的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 ,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4)传统思想的继承。包括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 、 和 等。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1 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2 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 、 和 ,是维系 的 。3 传统文化如果能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能够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 。如果 ,传统文化也会起 , 的 。三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面对传统文化,要 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 和 。对于传统文化中 、 的内容,应该继续 ;对于传统文化中 、 、 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 。【课堂探究】问题探究一: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1、传统习俗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问题探究二: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2、传统建筑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3、传统文艺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4、传统思想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二、传统文化在今天问题探究四: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问题探究五: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问题探究六: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知识结构】【巩固练习】1、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传统习俗北京故宫、长城张家界自然风景区论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延安宝塔A、 B、C、 D、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打上历史的烙印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 )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1)、具有民族特色 2)、一旦形成永不变3)、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4)、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感A、124 B、234 C、134 D、1235.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 学年成都市小学五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附答案及思路)
-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冲刺试卷
- 2025年口腔冲洗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口腔影像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解析卷
- 2025年海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全真模拟
- 个人简历模版(三页)带封面(可编辑)自然清新版
- 2025年建筑电工职业技能竞赛建筑弱电系统安装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工程设计工作总结(3篇)
- 2025临时建筑买卖合同范文样本
- 《创意书籍》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冀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水利安全风险防控“六项机制”与安全生产培训
- 鼻出血的课件
- TCPQSXF006-2023消防水带产品维护更换及售后服务
- 架空索道工程技术标准
- 村级财务培训内容课件
- 电力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职业模块-第七单元语文综合实践-走进传统节日-探寻文化根脉【课件】
- GB/T 45025-2024珊瑚礁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模版(3篇)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复习-必刷主观题(36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