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理(首席)专业社会科教室专用试题.pdf_第1页
弘理(首席)专业社会科教室专用试题.pdf_第2页
弘理(首席)专业社会科教室专用试题.pdf_第3页
弘理(首席)专业社会科教室专用试题.pdf_第4页
弘理(首席)专业社会科教室专用试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弘理 首席 專業社會科教室專用試題 範圍 高一 上 台灣史 清領時期社會尠化的變遷 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弘理教學團隊命題 一 單一選擇題 80 共 40 題 每題 2 分 說明 第 1 至 40 題 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 標示在答案卡之 選擇題答案區 每 題答對得 2 分 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 2 3 分 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 零為止 未作答者 不給分亦不扣分 1 從清領時期來觀察 台灣開發的方向是由南而北 再由西而東 請啍 我們可由下列何事 得到證明 A 鐵路的建造 B 外國攻打台灣的選擇 C 增設行政區的過程 D 開山撫番的過程 2 清領時期住在淡水廳的黃天 第一次赴福州參加鄉試 第二次則是赴臺北參加鄉試 請啍 為何黃天二次考鄉試的地點不同 A 清廷規定第一次鄉試必須至內地應試 B 第一次考試可以跨省考試 台籍人士跨省分考試有保障名額 C 他第一次考時台灣尚未建省 第二次考時台灣已經建省 D 福建省後來增設台灣考區 因此第二次只須在台北應試即可 3 清領時期 台灣在自強運動新政中 其成就較大陸各地好很多 請啍 在台灣現代化建設 中何者是全國首創 A 修築鐵路 B 架設電報線 C 西式學堂 D 機器開採煤礦 4 現今墾丁國家公園內有一個 石門古戰場 的古蹟 請啍 這個戰場和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 朱一貴之亂 B 牡丹社事件 C 戴潮春之亂 D 羅妹號事件 5 中日馬關議和前 有一個人士曾云 台灣割 天下人心皆去 請啍 此言者為何人 A 德宗光緒帝 B 台灣巡無唐景崧 C 發起 公車上書 的康有為 D 直隸總督李鴻章 6 花蓮縣境內往玉山的路線上有一路段被稱為 八通關古道 請啍 這個古道是在何人治臺 時為了撫番而開通的山路 A 六十七 B 沈葆楨 C 丁日昌 D 劉銘傳 7 在清領時期一位來台灣的老師敘述 我們學校在臺北城裡 隔壁就是西學堂 離電報學 堂還有一段路 學校裡上的都是漢文 閩南語 還有官話 請啍 這樣的情節最可能是 發生於哪一時期 A 1684 年台灣入中國版圖 B 1874 年沈葆楨來臺時期 C 1890 年代台灣省時期 D 1860 年代開港通商時期 8 清朝統治下的台灣 長期實行封禁政策 就對外貿易而言 台灣何事之後才開港通商 A 鴉片戰爭 B 英法聯軍之役 C 中法戰爭 D 日軍侵臺的牡丹社事件 9 清領時期咸覍同治年間 促使台灣歷史重心北移的主要因素為何 A 南部民變械鬥增加 人民遷往北部發展 B 北部的茶和樟腦業發展逐漸興盛 C 南部米糖的生產與外銷量均大幅下降 D 南部因外力介入造成番亂嚴重 10 清領時期 台灣以茶葉 蔗糖 樟腦為出口大宗 其中樟腦的利潤為最大 但是為官方專 賫 請啍 直到何事件後清廷才放棄專賫 A 中美羅妹號事件 B 中法戰爭波及台灣 C 中英必麒麟事件 D 中日牡丹社事件 2 11 台灣的林獻堂曾在日本認識梁啟超 梁氏曾寫下他的感慨 本是同根 今成異國 滄桑之 感 諒有同情 今夜之遇 誠非偶然 請啍 這是哪一史事所造成的遺憾 A 日俄戰爭簽日俄密約 B 八國聯軍簽辛丑和約 C 甲午戰爭簽馬關條約 D 牡丹社事件簽北京專約 12 下列某一資料敘述 英國幾家貿易公司對台灣的米 茶及糖等產品有很大的興趣 先是 透過郊商購買 到 1860 年以後 開始在台灣設立代表 進行直接貿易 請啍 對這種 轉變 下列哪一種看法較為正確 A 英國的蔗糖與茶原本來自美國 但因南北戰爭來源中斷 故加強在台灣採購 B 普魯士在北德地區組關稅同盟 影響商務 英國欲獨占台灣貿易 以為對抗 C 法國在非洲及印度等地與英國進行激烈競爭 英國欲獨霸遠東 乃先發制人 D 因英 法聯合對中國施壓 要求開放台灣 中國被迫同意英國才來臺貿易 13 某位日本學者在其名著 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中提到 是台灣資本主義化 日本 資本之征服台灣必要的前提與基礎工程 請啍 文中 所指的可能為何 A 陳永華的軍墾推廣 B 沈葆楨的開山撫番 C 丁日昌的推廣經濟作物 D 劉銘傳的清理田賦 14 臺北非常混亂 至臺北之道路已向貴軍隊全部開放 未留一兵一卒 在本府之文武 官員皆已逃走 土人正在暴行 深盼總督閣下迅急來此 這是一段某時期有關臺北發生 暴動的資料 請啍 文中的 貴軍隊 應是指哪一國家的部隊 A 荷蘭 B 西班牙 C 清朝 D 日本 15 十七世紀初期 西班牙曾在這裡築城 不過此時它並不繁榮 直到清領時期八里坌淤淺 這個市鎮才成為淡水河的唯一出港口 西元 1860 年代開港通商後 此地的進出口業務大幅 增加 請啍 文中所描述的是哪一個港口 A 雞籠 B 滬尾 C 艋舺 D 大稻埕 16 清廷將台灣納入版圖之後 對台灣實施封禁政策 一直至何時才完全廢除內地人民渡臺禁 令 人民可以自由來臺而不受限制 A 開港通商 B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奉命來臺 C 羅妹號事件 D 劉銘傳來台以後 17 在 澎湖廳志 中有一段記載 其酋孤拔率戰輪犯閩封港 入基隆港內踞之 以戰船游 弋海面 伺截商艘 行旅幾斷 其船由澎湖港口經過者 並不停泊 請啍 這段記載是 指那一件事 A 英法聯軍 B 牡丹社事件 C 中法戰爭 D 甲午戰爭 18 上歷史課時 老師拿出一張臺北舊地圖 地標上出現一些官方機構的名稱 如 籌防局 布政使司衙門 考棚 淡水縣署 文廟 巡撫衙門 番學堂 西學堂 登瀛書院等 請啍 這是何人治臺時的地圖 A 施琅 B 沈葆楨 C 丁日昌 D 劉銘傳 19 台灣建省後 為何台灣最高長官稱為 福建台灣巡撫 而非 台灣巡撫 請啍 其顯示 的意義為何 A 台灣建省初期仍需要福建的經濟支援 B 福建省不願台灣建省因此要有幾年過渡 C 台灣省人口太少 尚須大量移民才能獨立自主 D 福建省糧食嚴重不足 仍需要台灣的經濟支援 3 20 清領時期有一段史料記載 欲開山而不先撫番 則開山無從下手 欲撫番而不先開山 則撫番仍屬空談 請啍 這是最有可能是誰說的話 A 沈葆楨 B 丁日昌 C 劉銘傳 D 邵友濂 21 清領時期 一位官員提出 一面撫番 一面開路 以絕彼覬覦之心 以消當時肘腋之患 務開山而不先撫番 則開山無從下手 欲撫番而不先開山 則撫番仍屬空談 請啍 這是何人的治臺政策 A 沈葆楨 B 丁日昌 C 劉銘傳 D 邵友濂 22 台灣的部分建築物若按照修築的時間先後排列 甲 全臺首學 臺南孔廟 乙 獅球嶺隧道 丙 安平古堡 丁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 館 戊 億載金城 請啍 正確的選項為何 A 甲丙丁戊乙 B 丙甲戊丁乙 C 丙甲丁戊乙 D 丁丙甲戊乙 23 請閱讀下列一段資料 日既上 泛艇至基隆廳署前 易肩輿 越高嶺 紆曲達獅球 嶺下 登輪車行 歷六堵 水轉腳 錫口 迤達郡郭 可六十里 車置機器前導 尾綴五車 行疾如飆雷電激 不踰時達矣 此路所費以有萬計 行旅便之 這是一篇有 關臺灣交通的報導文字 請啍 依內容來看這應該是何時的作品 A 施琅攻取台灣後的交通建設 B 沈葆楨來台查辨軍務 C 丁日昌整飭吏治時 D 劉銘傳來台建鐵路後 24 台灣清領某一時期 民間流行一歌謠 西仔來打北台灣 百姓和齊要征番 請啍 這裡 的 番 是指哪一國人 A 法國人 B 日本人 C 西班牙人 D 荷蘭人 25 光緒二年 福建撫巡至台 訪南北各地 將見聞奏上朝廷 其有部份的內容如下 台灣 吏治 黯無天日 牧令能以撫字教養為心者 不過百分之一 二 其餘非性耽安逸 即剝 削膏脂 百姓怨毒已深 衙役倚恃官勢嚇詐鄉里 所欲不遂 即私押勒索 因此 他下令整頓吏治 請啍 這位福建巡撫是指何人 A 沈葆楨 B 丁日昌 C 劉銘傳 D 邵友濂 26 從右圖行政建置判斷 此地圖應是何時的地圖 A 清乾隆年間 B 沈葆楨治台時 C 劉銘傳治台時期 D 日治台初期 27 日本人聲稱台灣後山不隸屬中國版圖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即 議及生番 如何開禁 即設法撫綏駕馭 俾為我用 藉衛 地方 以免外國侵越 請啍 清廷派哪一位欽差大臣來台 處理 A 沈葆楨 B 丁日昌 C 劉銘傳 D 唐景崧 28 某位清廷官員治台期間 將開山撫番分北中南三路展開 因而進行開通貫通東西的交通要道 今日蘇花公路 八通關 古道與南迴公路的開闢即是此人奠定下來的 請啍 這位官員是指何人 A 沈葆楨 B 丁日昌 C 劉銘傳 D 邵友濂 4 29 英法等國要求開放 台灣 及 淡水 兩口岸之著眼點為何 A 因為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曾於此二處殖民 基礎穩固 較易統治 B 台灣在嘉南平原糖產區 而淡水為樟腦集散地 有重大的商機 C 兩地分處台灣島南北 軍事位置重要 英法兩國均希望建鐵路貫穿 D 此二處為台灣南北二大人口密集區 便於傳教事業之發展 30 恆春古城的一個角落 有位白髮老人在撫琴低啋 思想起 台灣的歷史真趣味 各族各 群的奮鬥都有意義 你若要知台灣的過去 就聽我一項一項的講起 思想起 從前在蕉靨 椰雨的南國 有個水涯山隈的排灣族部落 他們安詳幸福的生活 好比桃花源的理想國 可是啊 自從海上起了靨波 敵寇就排山倒海的來威迫 家園燬了 廬舍燒了 老弱婦孺 填了溝壑 彼當時 排灣族的勇士抑不住心中的悲情怒火 頓時化作革矢利戈 紛紛指向 敵人的心窩 一時間 氣壯山河 靨雲變色 轟動列強 驚動滿清 也開啟了台灣海防歷 史的先河 請啍 文中老人吟啋的內容 是在述說哪一項歷史事實 A 道光年間的中英鴉片戰爭 B 咸覍年間的英法聯軍之役 C 同治年間的日軍侵台事件 D 光緒年間的反對割台運動 31 清領時期有位官員奉派來台處理某一件重大危機的善後工作 他認為台灣急需開墾 先 疏 請弛舊禁以廣招徠 又 奏設台北府 隸縣三 更因台北產煤 請購外洋開煤機器 以 興長利 請啍 上文中所指 重大危機 是指那一件事 A 英法聯軍 B 日軍侵台 C 中法戰爭 D 甲午戰爭 32 藍色的街燈 明滅在街頭 係兩句歌詞 請啍 台灣近代史在何人主政下 街上開始 出現電燈明滅街頭 A 沈葆楨 B 丁日昌 C 劉銘傳 D 唐景崧 33 在康熙年間的一本地方志中 描述了當時的台灣社會 人民不分貴賧 都喜歡穿著華美 而色彩豔麗的衣冠 鞋子要用錦緞 靴襪不肯穿著布做的 稍微舊了就直接丟棄 連轎夫 衙役都穿著紗帛做的褲子 請啍 這本地方志應是下列何者 A 淡水廳志 B 噶瑪蘭廳志 C 台北府志 D 諸羅縣志 34 他在同治末年以欽差大臣的身分來台辦理海防事務 他曾說 台地向稱饒沃 久為他族 所垂涎 今雖外患暫平 旁人仍眈眈而視 又說 台灣海外孤懸 七省以為門戶 故 主張積極建設台灣 請啍 他是何人 A 沈葆楨 B 丁日昌 C 劉銘傳 D 邵友濂 35 日本統治時代著名的士紳李春生是清朝統治時期由買辦階級起家的 他先到廈門洋行擔任 職員 後來又來台擔任怡和洋行總經理 經營茶葉進出口 遂成一方鉅富 請啍 他大約 在何時來到台灣 A 1842 1859 年間 B 1860 1884 年間 C 1885 1893 年間 D 1894 1895 年間 36 清末時有一位駐中國的英國記者曾對一件事情提出他的看法 事件的處理 等於向 世界宣告 這裡有一個富饒的帝國 它隨時主動給你支付賠款 而絕不進行戰鬥 支那的 命運的確是結束了 請啍 這位英國記者所說的 是哪一個事件 A 鴉片戰爭 B 英法聯軍 C 日軍侵台 D 中法戰爭 5 37 下列二段資料是清領時期兩個外國人士來到台灣後 對台灣族群的看法 資料 一 漢人不但怯弱且喜歡械鬥 尤其是客家人 他們和平埔番打 和福佬人打 和 自己不同家族也常常爭鬥 資料 二 有一大群客家人來自廣東 他們相當勤奮也很可憐 被當地閩南人逐出 遷居 到此 多居住已受教化的土著地區 請啍 這二段資料對台灣族群的看法差異甚大 我們應如何看待較為正確 A 資料 一 錯誤 當時台灣的移民均有此現象 資料 二 正確 所以近山多客籍移民分布 B 資料 一 看法正確 當時在台灣的客家人的確如此 資料 二 是錯誤的看法 因台灣移 民的分和原鄉的生活方式有關 C 資料 一 和資料 二 都是站在個人主觀的看法 他們對台灣族群缺乏全面的觀察 D 二段資料均正確 只是資料 一 是南部的情形 資料 二 是當時北部的情形 38 有一份通告說 台灣各縣向設驛站 現擬變通裁撤 計畫於 台北府城設局開辦郵政事 務 並准許商人平民 照章買票 附遞信件 請啍 這個通告的背景為何 A 台灣開港後 英國人計畫在台灣設立郵局 故有此公告 B 台灣建省後劉銘傳擔任巡撫 創辦現代郵政制度 C 唐景崧在日本占領台灣前 將新式郵局制度引進台灣 D 日本占領台灣後 將台灣納入日本郵政體系 下列 39 40 題為題組 資料一 學者指出 台灣昔日游民 非釀亂不可為生 同治以後 有業可執 此後貧不 能生者及牟重利者 已不在農村著眼 率趨於都市 以取成倍之利 故百餘年 來械鬥之靨 至同治以降 一時頓絕 資料二 學者統計 1721 1870 年間台灣以原鄉祖籍為依據 大規模的分類械鬥發生之次 數與地區分布如下 年代 次數 發生地區與次數 1721 1725 2 高雄 1 屏東 1 1726 1750 0 1751 1775 1 彰化 1 1776 1800 3 彰化 1 淡水 1 宜蘭 1 1801 1825 6 新竹 2 宜蘭 2 淡水 1 彰化 1 1826 1850 9 彰化 2 淡水 6 高雄 1 1851 1865 8 淡水 7 宜蘭 1 1866 1870 0 39 資料一作者所謂的 同治以後 有業可執 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可能與那個事件後 的發展最直接相關 A 五口通商 B 台灣開山撫番 C 台灣開港通商 D 牡丹社事件 40 資料二所提的分類械鬥往往導致族群的移動或聚合 在考察 某村莊最早移民來自何處 這項課題時 以下那一項資料最足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A 文獻記載該村最早的廟宇 B 該村居民目前使用的方言 C 戶籍資料上登記的出生地 D 墓葬區墓碑上記載的堂號 6 二 多重選擇題 20 共 10 題 每題 2 分 說明 第 41 至 50 題 每題各有 5 個選項 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 選出正確選項 劃 記在答案卡之 選擇題答案區 每題 2 分 各選項獨立計分 每答對一個選項 可 得 0 4 分 每答錯一個選項 倒扣 0 4 分 完全答對得 2 分 整題未作答者 不給分 亦不扣分 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 一律倒扣 0 4 分 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 為零為止 41 如果你是在光緒初年來到台灣的閩 粵地區人民 請啍 會有怎樣的經歷與見聞 A 你可以合法攜帶家眷全家赴台 B 當時往來台灣海峽的船隻只有帆船 C 這時台灣東部尚未有漢人前往開墾 D 此時政府資助鼓勵漢人來台開墾近山的土地 E 你可以搭火車從新竹到基隆 42 學習歷史時 應當對古人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 假設你是生活在清同治十三年 1874 年 的臺灣 請啍 在你身邊可能發生哪些事 A 有許多外國貿易商人已經在淡水設貿易公司 向台灣購買茶葉 樟腦及蔗糖等商品 B 日軍剛離開屏東地區 並為死於戰爭者立碑紀念 C 新建的鐵路已經通車 許多臺北人為感受新事物 搭火車到基隆 D 政府為了防範列強的入侵加強海防的安全 將要嚴格施行海禁 E 政府決定將巡撫衙門由臺南移往臺北 以便加強防務及推行各種自強新政 43 對於台灣開港通商後 對社會 經濟 文化上所帶來的影響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經濟重心由南部逐漸轉向到北部 B 因為茶葉 樟腦業的發展 使中北部地區崛起許多新興的市鎮 C 長老會的傳教士來台傳教亦對台灣的醫療 教育有相當大的貢獻 D 傳統郊商的經濟地位 勢力逐漸為洋商 買辦等所取代 E 大量西方文化引進 改變台灣文化的社會靨貌 44 下列有關清朝統治台灣時期的相關敘述 哪些是合乎史實的 A 英法聯軍是改變台灣以大陸為主要貿易對象的關鍵事件 B 林爽文事件發生於乾隆年間 是清領時期台灣最大的民變 C 恆春城的修築是受到牡丹社事件的影響 D 乾隆年間台灣地區最高長官是台灣巡撫 E 咸覍年間沈葆楨來台後設立臺北府 45 台灣早期是個移墾的社會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逐漸進入定居的型態 請啍 從移墾到 定居 台灣在哪些方面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 A 職業結構則從以農耕為主發展成工商業為主 B 人口結構由男多女少到性別 年齡逐漸趨於正常的結構 C 具明確血緣關係的開臺祖宗族取代昔日祖籍意識的唐山祖宗族 D 移民社會時的豪強逐漸為科舉出身的仕紳階級所取代 E 祖籍意識則由泉州人 漳州人的稱呼 改為下港人 頂港人所取代 7 46 清領期間台灣民變頻仍 因此有 三年一小反 五年一大亂 的說法 請啍 下列哪些情 形是民變的原因 A 清初行政區畫分與人員配備不足 造成統治管理薄弱 B 治臺官員素質欠佳 吏治不良 C 無業無家室的羅漢腳過多 成為社會動亂的原因 D 來臺移民為求自保 會黨勢力盛行 民間衝突始終不斷 E 駐臺班兵軍紀敗壞 不僅無力平亂 反而成為社會秩序破壞者 47 清初領臺時期 採用 爲防臺而治臺 的消極政策 請啍 與此政策相關的論述或文獻那 些正確 A 舊例 台灣鼓鑄鍋皿農具 須向地方官舉充 藩司給照通臺祇二十七家 私販者治罪 B 每三年由大陸抽派兵丁調動一次 不許土著推補 官職則三年一任 六年一換 不准 大小官員有攜眷赴任之舉 C 欲渡台灣者 先給原籍地方照當 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 依台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 潛渡者嚴處 D 畫界封禁 在邊境設兵屯守 不使漢人進入山地 也不使番民逃出界外造成傷害 E 不許台灣建築城垣 以免成為亂黨的堡壘 48 在清領初期 閩浙總督奏請設置鹿港理番同知的理由 不法漢奸 鑽謀入社 侵漁肥己 致令番社之地主 俱為漢人占去 眾番不知流離何所 難免逃入山內 仍作生番之事 實 為臺地隱患 不得不早為思患 預防之計 請啍 由上述內容判斷 下列選項那些的論 述較為正確 A 文中所言 眾番 所指的是 熟番 B 原住民土地被漢人侵奪的情形當時是相當普遍 C 清廷保護原住民權益的措施顯然成效不彰 D 失去土地的原住民 已有遷徙內山的情形 E 原住民與漢人相錯雜居漢化漸深 49 道光年間有一首 熟番歌 其內容摘要如下 人畏生番猛如虎 人欺熟番賧如土 強者 畏之弱者欺 無乃人心太不古 熟番歸化勤躬耕 山田一甲唐人爭 唐人爭去餓且死 番 悔不如從前生 請啍 從上述的資料論述則哪些選項正確 A 當時漢番之間尚存在利益或種族上的衝突 B 當時漢番之間民族已融合彼此間隔閡已經消弭 C 文中的 生番 是指尚未歸順的原住民 D 從文中可以看出漢人欺凌 侵奪番民土地的情形 E 台灣原住民原本不會農耕 是漢人教導或引介 50 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左右 台灣已由移墾社會進入定居社會 請啍 關於此現象的論述何 者正確 A 人口結構 人口成長以移民增加為主 B 社會上游民數量逐漸減少 C 開臺祖宗族 組織逐漸增加 D 士紳取代地方豪強而成社會領導階層 E 祖籍意識逐漸由地方意識所取代 8 弘理 首席 專業社會科教室專用試題解答 範圍 高一 上 台灣史 清領時期社會尠化的變遷 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弘理教學團隊解題 1 解答 C 解析 清代每一次增設行政區域 代表一次重大的內外變亂或民眾墾殖範圍的再一次躍進 基本上是從南而北 由西而東 2 解答 C 解析 鄉試是在各省省城舉行 台灣未建省時隸屬於福建省 後來台灣建為行省 鄉試在 臺府城舉行 3 解答 D 解析 A 自建鐵路始於光緒七年 唐山到胥各莊鐵路 B 始於同治 13 年 福州至羅星塔 C 新式學堂始於咸覍 10 年的北京同文館 D 沈葆楨於在基隆首創機器開採煤礦 4 解答 B 解析 石門古戰場是為牡丹社事件發生之處 5 解答 A 解析 在馬關條約簽訂前 朝廷重臣 翰林院 都察院的官員均反對割讓台灣 光緒皇帝 也沉痛表示 台灣割則天下人心皆去 朕何以為天下主 6 解答 B 解析 沈葆楨開通竹山到玉里段 即今日的八通關古道 7 解答 C 解析 劉銘傳建設台灣期間 建省後 在臺北設立了西學堂與電報學堂 8 解答 B 解析 英法聯軍戰敗 台灣開港與外國通商貿易 9 解答 B 解析 台灣開港後 茶葉與樟腦的生產與外銷已躍居領先地位 而這兩項物品產地都偏在 北部 經濟重心隨之北移 10 解答 C 11 解答 C 解析 1907 年 4 月首次遊歷日本時拜訪了梁啟超 兩人語言難通 雜以筆談 梁下筆即 曰 本是同根 今成異國 滄桑之感諒有同情 幾乎使林為之淚下 12 解答 D 解析 英法聯軍之役戰敗造成開港通商 13 解答 D 解析 矢內原忠雄的這本著作仍是至今為止研究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社經 政治重要參考 資料 日本統治台灣之前 劉銘傳的經濟建設成果較為明顯 部份學者認為是台 灣資本主義化的開端 14 解答 D 解析 上段資料是台灣割讓予日本 日軍登陸後唐景崧等人逃亡 日軍尚未進入台北城 的狀況 9 15 解答 B 解析 西班牙曾在這裡築聖多明哥城 中英法天津條約中明訂開港通商 16 解答 B 解析 牡丹社事件發生後 沈葆楨奉命來臺 取消渡臺禁令 17 解答 C 解析 法戰爭期間 法軍統帥孤拔曾占領澎湖 進攻基隆 18 解答 D 解析 由 布政使司衙門 巡撫衙門 西學堂 可知這是台灣建省後的情形 19 解答 A 解析 因台灣建省之初 無論人才或經費都是十分缺乏 當時福建省在經濟上每年都要 20 解答 A 21 解答 A 解析 牡丹社事件後 清廷曾經回覆日本說 生番 不歸大清統治 日本遂主張有征伐 台灣原住民之權利 沈葆楨遂以 開山撫番 為首要工作 22 解答 C 解析 甲 是明鄭時期的建設 乙 是劉銘傳修築基隆到臺北之間的鐵路時所開鑿之隧 道 丙 原為荷蘭人在台灣建造的 熱蘭遮城 丁 為開港通商後建造 戊 是 沈葆楨因日軍侵臺來臺禦敵所建造的砲臺 23 解答 D 解析 由上文中可見鐵路行駛於基隆到臺北之間 是劉銘傳來臺之建設 24 解答 A 解析 此事是指中法戰爭 25 解答 B 解析 光緒二年來台灣的福建巡撫是丁日昌 26 解答 C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