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 .pptx_第1页
新生儿喂养 .pptx_第2页
新生儿喂养 .pptx_第3页
新生儿喂养 .pptx_第4页
新生儿喂养 .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喂养 1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喂水 特殊婴儿喂养 新生儿喂养 2 1 营养成分好 含有适合新生儿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有利于新生儿大脑发育 2 营养比例合适易于消化和吸收 3 富含抗体 可增加抵抗力 免受细菌感染 4 经济方便 永远新鲜 温度适宜 不受细菌污染 1 母乳喂养的好处 一 指导母乳喂养 5 增进母婴感情 6 有助于母亲形体恢复 喂奶消耗母亲脂肪等 7 刺激产妇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 加快产褥期恢复 8 能降低产妇乳房癌及卵巢癌的发生 9 哺乳有利于避孕 母乳喂养能抑制排卵 延长生育间隔 3 初乳 即产后一周分泌的乳汁 特点是色黄较稠 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高 有助于胎便排出 初乳含丰富的抗体 过渡乳 移行乳 即产后1 2周分泌的乳汁 此期乳中的蛋白质较初乳少 脂肪和乳糖较初乳多 成熟乳 晚期乳 即产后3周后分泌的乳汁 其脂肪含量高 有利于新生儿的脑发育 即产后10 20个月分泌的乳汁 1 母乳的分类 2 母乳营养成分和功能特点 4 母乳主要营养成分图表 具体数值如下 晚乳 5 6 前奶 最初的乳汁 量大 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和水 呈微蓝色水样液体 常被误认为 灰奶 而丢弃不科学后奶 近结束的乳汁 渐变白色 富有脂肪 乳糖 提供热量 有饱足感 7 2 母乳量 产妇从产后至6个月 乳汁分泌量逐日增多 健康的授母乳 产后的第二天就有几十毫升的乳汁分泌 8 健康母亲乳汁分泌量 9 3 母乳的营养及功能 具有营养作用 其中含有代谢过程所需的酶以及抵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适合于脑发育 母乳中的两种必须脂肪酸 即亚油酸和亚麻酸是牛奶的5倍 母乳的脂肪滴小 易消化 吸收 主要是乳糖 乳糖在新生儿的消化道内变成乳酸 这种乳酸有助于肠道的正常活动 有助于人体吸收所需的钙和其它物质 乳糖可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大量繁殖 此菌不致病 可抵抗其它致病菌入侵肠道 含多种维生素 可以满足婴儿4 6个月营养和健康的需求 母乳中含磷 钙 钾 钠 镁 铁 铜 锰等矿物质 这些矿物质对婴儿发育都十分重要 10 4 新生儿日哺乳量 供参考 3 哺乳次数新生儿出生后就应开始哺乳 并实行按需要不定时喂哺 11 1 哺乳前的准备 1 乳房的准备在哺乳前 产妇应先洗手 然后将乳头和乳晕清洗干净 乳头污垢不易洗净者 不应强擦 以免擦破皮肤引起感染 应先用棉棒蘸植物油浸湿乳头 使污垢软化 用肥皂水 热水清洗干净 再用软毛巾擦干后哺乳 2 用物的准备产妇要选择吸汗 宽松的衣服 以方便哺乳 擦洗乳房的毛巾 水盆要专用 准备一个稍矮的椅子 供产妇哺乳时使用 母婴用品要绝对分开使用 以免交叉感染 准备吸奶器 待婴儿吃饱后吸出剩余的乳汁 5 哺乳技巧 12 2 早吸吮和按需哺乳正常分娩的新生儿 在产后30分钟内母婴之间要进行皮肤接触 并开始第一次喂奶 也称早吸吮 喂奶越早 下奶越早 喂奶越勤 乳汁越多 母婴同室既能增进母子的感情又可以做到按需哺乳 13 14 3 母乳喂养的方法哺喂时可采用侧卧位和坐位两种姿势 1 侧卧位 产后的最初几天 母亲的身体较虚弱 可采用侧卧位 方法是 母亲侧卧位 一手搂住婴儿 并稍稍垫高婴儿头 使婴儿的嘴与母亲乳头成水平状 以适应婴儿吸吮乳头 但要注意睡着后不要压住婴儿的嘴 鼻 以免发生窒息 15 2 坐位 坐位的哺乳方法是 坐在较低的椅子上 把婴儿放在大腿上 前臂弯曲 托住婴儿的颈部 手托住婴儿的后背 与婴儿胸贴胸 腹贴腹 乳头贴近婴儿的嘴 另一只手的四指放于乳下 拇指放在乳房上 呈 C 字托起乳房 用乳头轻碰新生儿的嘴唇 新生儿自动寻找乳头 并张大嘴 此时快速将乳头及乳晕送入新生儿口中 离乳方式 轻压婴儿下额 使婴儿嘴巴张大 温柔的终止哺乳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几滴乳汁涂在乳头周围哺乳时先喂一侧乳房 吸空后再换另一侧 取出奶头后可让新生儿自己张口或将手指放到婴儿的上下齿龈之间让他松口 喂完奶后要把新生儿竖起 轻拍后背 让新生儿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 以免溢奶 16 17 摇篮式 宝宝的头部枕着妈妈的手臂 腹部向内 妈妈的手托着宝宝的臀部 方便身体接触 最合适 摇篮式往往最适合顺产的足月婴儿 剖腹产的妈妈可能会觉得这种姿势对腹部的压力过大 18 交叉搂抱式 19 20 橄榄球式 宝宝放在体侧的胳膊下方 他应该面朝你 鼻子到妈妈的乳头高度 妈妈用手托起宝宝的肩 颈和头部 最适合 这种方式适合于剖腹产的妈妈 因为可以避免宝宝压到产妇的腹部 21 侧卧法 您可以在床上侧卧 让宝宝的脸朝向您 将宝宝的头枕在臂弯上 使他的嘴和您的乳头保持水平 用枕头支撑住后背 22 23 夜晚乳母在半睡半醒下给新生儿喂奶容易发生意外 所以要注意 1 不要让新生儿含着乳头睡觉 这样会影响新生儿睡眠 还有可能在母亲睡熟后乳房压住新生儿鼻孔 造成新生儿窒息死亡 2 保持坐姿喂奶 应像白天那样坐起来抱着新生儿喂奶 3 延长喂奶时间 一般新生儿期的婴儿晚上喂两次奶就行了 24 母乳喂养注意的问题1 哺乳后拍隔2 不要在生气时哺乳3 运动后不要马上哺乳4 哺乳期不要减肥5 不要穿工作服哺乳6 不要着浓妆喂奶 25 溢奶的处理 新生儿因胃呈水平位 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 容易发生溢奶 因此要注意护理 尽量减少呛奶的发生 1 喂奶前尽量避免新生儿大哭2 喂奶时避免婴儿吸入过多空气3 喂奶后进行拍嗝 避免溢奶4溢奶时 应及时清理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以免呛入气管5 及时清洗擦拭过溢奶的毛巾及被溢奶湿污的新生儿衣物 小被褥等 清洗以后晒干备用 26 4 怎样判断母乳充足 1 喂奶时伴随着婴儿的吸吮动作 可听见婴儿 咕噜咕噜 的吞咽声 2 哺乳前母亲感觉乳房胀满 哺乳时有下乳感 哺乳后乳房变柔软 3 两次哺乳之问 婴儿感到很满足 表情快乐 眼睛很亮 反应灵敏 睡眠时安静 踏实 4 婴儿每天更换尿布6次以上 大便每天3 4次 呈金黄色糊状 5 婴儿体重平均每周增加150克左右 每日增加25 30克 满月时可增加600 1000克 27 5 怎样判断母乳不够吃 1 喂奶时听不到婴儿的吞咽声 婴儿吃奶时间长 并且不好好吸吮乳头 常常会突然放开乳头大哭不止 2 母亲常感觉不到乳房胀满 也很少见乳汁往外喷 3 哺乳后 婴儿常哭闹不止 入睡不踏实 不久又出现觅食反射 4 婴儿小便次数减少 每日正常应是6次以上 排便量少 5 婴儿体重增长缓慢或停滞 28 二 混合喂养混合喂养通常是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喂养方式 混合喂养可以补充婴儿的乳食摄取量 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1 补授法 每次先喂哺母乳 让婴儿将乳房吸空 然后再喂配方奶 由于喂哺次数不变 而且每次都将乳房吸空 因此采用此法常常可使母乳的分泌量逐渐增多 2 代授法 一顿全部用母乳喂哺 另一顿则完全用配方奶 也就是将母乳和配方奶交替哺喂 在喂配方奶时 仍应将母乳挤出或吸空 以保证乳汁不断地分泌 吸出的母乳应放在清洁的容器中冷藏 仍可以给婴儿吃 注意 母乳的储存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9 哪些母亲不宜哺乳母乳喂养固然有许多优点 但还是有少数母亲因健康原因不宜哺乳 例如 母亲生产时流血过多或患有败血症 患有结核病 肝炎等传染病 患严重心脏病 肾脏疾患 糖尿病 癌或身体极度虚弱者 患急性传染病 乳头皲裂或乳腺脓肿者 在暂停哺乳期间 要将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来 30 二 人工喂养 母亲患有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喂母乳 而全部用其他奶类或代乳品喂养 称为人工喂养 目前人工喂养多选用牛奶 羊奶配方奶粉代替母乳 1 人工喂养每日需要的奶量目前有多种配方奶粉 分别适用于不同月龄的婴儿 喂养时要参照说明书使用 人工喂养每日需要的奶量详见书中列表 配方奶粉不需要加热 直接用温开水冲调即可 一般3 4小时喂一次 31 人工喂养每日需要的奶量 32 二 冲调奶粉1 人工喂养时冲调奶粉的步骤 1 泡奶前 须先洗净双手 2 泡奶时 取消毒过的奶瓶 先加入适量的温开水 开水温度最好在40 50 之间 3 再加入正确数量的奶粉 奶粉需松散的 不可紧压 将匙中的奶粉用筷子或刀子刮平 对准奶瓶将奶粉倒人奶瓶 4 给奶瓶套上奶嘴 轻轻左右摇匀 5 先将奶瓶倒置 在手臂内侧滴一滴 确定温度是否合适 33 2 冲调奶粉的注意事项现调现吃 以免造成污染和浪费 冲调好的奶粉不能再煮沸 会破坏蛋白质 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营养成分 不可自行添加奶粉浓度 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当新生儿患病服药时 不可将药加到奶粉中一起服用 34 宝宝不要平躺着喂奶 三 人工喂奶注意事项滴奶于手上试奶温 1 喂奶前须洗净双手 2 喂奶前将奶液滴于手腕内侧处试温度 以不烫不凉为宜 3 喂奶时将奶瓶竖起 使奶液充满奶嘴 以免婴儿吸人空气 4 喂奶后抱起婴儿轻拍背部 使其打嗝 排出空气 5 如有剩余奶则应倒掉 不要留到下顿 6 奶瓶和奶嘴要认真清洗 煮沸消毒 35 二 消毒方法 1 先用肥皂清洗双手 用干净的消毒锅加八分满的水 准备加热 2 将耐热的玻璃奶瓶 镊子等器具于冷水时放入锅内煮10分钟 再将较不耐热的器具包括奶嘴 奶盖 奶圈等用纱布包着一起放入煮5 10分钟 3 最后将消毒好的奶瓶放置在干净的地方晾干 以备使用 36 4 其他注意事项 1 新生儿特别容易在喂奶中感染病菌 因此冲奶前必须用清水及肥皂洗手 2 奶嘴洞可分为圆洞形 十字形和Y形 体重较轻或吸吮力较弱的新生儿宜用大小合宜的圆洞形奶嘴 十字形或Y形奶嘴倒置时奶不会流出 适合较大的新生儿 37 3 奶嘴洞太小时 新生儿会厌烦而哭闹不安或因吸吮太累而睡着 影响摄取的奶量 吃不饱 如果奶嘴洞太大 新生儿则易被呛到或因吸入太多空气而吐奶 4 不能用滚烫的开水冲奶粉 因奶粉易结成凝块 可能造成新生儿消化不良 38 三 喂水 1 喂水的必要性人体大部分是水 年龄越小 体内水分所占比例越高 足月儿水分约占体重的75 早产儿约占80 左右 成人约占60左右 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较大 每分钟呼吸次数多 水分增加量也较多 而他们的肾脏为排泄代谢产物所需要液体量也较多 因此 新生儿按每千克体重计算所需液体 在第一周以后新生儿每天需要液量为每千克体重120 150毫升 所以 除了喂奶 千万不要忘记喂水 用牛奶喂养者或炎热夏季出生的新生儿尤其要注意喂水 39 2 喂水的时间与频率新生儿出生后 可在6 8小时之后开始哺喂 在喂奶之前 可先喂1 2次糖水 观察新生儿吸吮能力和有无吐奶等现象 身体健壮的可早喂 身体较弱的可晚喂几个小时 以后每隔3 4个小时喂一次 夜间可少喂一次 40 3 喂水要求每次喂15 20分钟 如该喂奶时母乳尚不足 可先用10 的葡萄糖水或用兑一半水的牛奶代替 但仍要新生儿定时吸吮母乳 以催母乳分泌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可以在两餐之间喂点糖水 但不能过甜 新生儿的味觉要比大人灵敏的多 大人觉得甜时 对新生儿来说就过甜了 用浓度高的糖水喂新生儿 最初可以加快肠蠕动 但不久就转为抑制作用 使新生儿腹部胀满 喂新生儿的糖水应以大人觉得似甜非甜为宜 41 四 特殊婴儿的喂养1 牛奶过敏的婴儿怎么喂 1 牛奶过敏的主要原因乳糖耐受不良 婴儿的肠道中缺乏乳糖酶 对牛奶中的乳糖无法吸收 所以消化不良 大便稀糊 若停止喂奶则症状很快改善 牛奶蛋白过敏 当接触到牛奶后身体就会发生不适症状 以胃肠方面不适为最多 如腹泻 呕吐 粪便中带血 腹痛 腹胀等 当牛奶中的蛋白质被胃肠吸收后 随着血液被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也会产生不同器官的过敏反应而有一些症状 只要停止接触牛奶 身体上的不适马上就会消失 42 皮肤方面 约50 70 易有异位性皮肤炎 起红疹 过敏疹等 呼吸方面 约20 70 有气喘 气管炎 痰多 鼻炎 中耳炎等 其它方面 过敏性休克 肾脏症侯群 夜尿 睡不安宁 烦躁 眼结膜炎 眼皮红肿等 43 2 牛奶过敏的婴儿食用特别配方奶粉如确定婴儿为牛奶过敏 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接触牛奶的任何制品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特别配方奶粉 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医泻奶粉 可供牛奶过敏或长期腹泻的婴儿食用 区别是 以植物性蛋白或经过分解处理后的蛋白质取代牛奶中的蛋白质 以葡萄糖替代乳糖 以短链及中链的脂肪替代一般奶粉中的长链脂肪 其成分虽与牛奶不同 但仍具有婴儿成长所需的营养及热量 也可避免婴儿出现过敏等不适症状 44 2 早产的婴儿怎么喂 早产婴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 出生时体重低于2 5千克 身高小于46厘米的婴儿 凡出生体重低于1 5千克以及不能吸吮的早产婴儿 刚出生时一般家庭是无法自行喂养的 必须留在医院继续观察 本课介绍的是出生体重1 5 2 5千克的早产儿的喂养 45 1 用什么乳类来喂养早产儿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天然营养品 母乳内蛋白质乳白蛋白较多 它的氨基酸易于促进婴儿生长 且初乳含有多种抗体 这对早产儿尤为重要 用母乳喂养的早产儿 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和其他感染的机会较少 婴儿体重会逐渐增加 在万不得已情况下 才考虑用代乳品喂养早产儿 首选为优质母乳化奶粉 它的成分接近母乳 营养更易吸收 能使婴儿体重较快增长 也可考虑用鲜牛奶喂养 但采用时应谨慎 以减低牛奶脂肪含量 增加糖量 使之成为低脂 高糖 高蛋白的乳品 46 2 早产婴儿的喂养量及喂养次数由于早产儿口舌肌肉力量弱 消化能力差 而每日所需能量有比较多 因此 可采取少量多餐的喂养方法 如采用人工喂养 一般体重1 5 2千克的早产儿一天喂哺12次 每2小时喂一次 2 2 5千克体重的婴儿一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