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系列之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诗歌鉴赏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思路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学习时间:两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分析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在高考中,这几乎是必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切入点古诗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想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三、熟悉考题类型及解题方法:(一)检测层次内容 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层次内容08【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zn):赶快。苫(shn):用草覆盖。【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07(江苏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二)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07(福建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译诗: 十年沧桑 家国破亡在梦里依然无法回到挚爱的故乡 萧萧风里 独立青崖思绪随那潺潺溪涧缓缓流淌轻扬 天地苍茫 寂寞凄凉那倏忽而起的山雨已经悄然停息 峭壁危岩 刚毅秀拔此心就如那绝壑一枝孤傲的梅花 赏析:谢枋得的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宋书是这样记载的:谢枋得,字君直,信洲弋阳人。宝佑中,举进士,中乙科,除抚洲司户参军。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洲。信洲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遂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赴。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不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又明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终不行。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见天佑,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佑怒,强之北行。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不食而死。谢枋得最终在悯忠寺绝食而死。悯忠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为悼念阵亡将士而建。清雍正时改名法源寺,至今仍在,已被北京南城民居包围。谢枋得的境遇比当年的杜甫困难得多。安史之乱中,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的泣血锥心之语。可是那时的他,国破但还在,亲人还在,只是身经一场离乱。谢枋得却不同了。国家已经灭亡,河山沦丧,她的妻子儿子被捕。转年妻子死去。抗元的旗帜文天祥已就义成仁,自己的军队也被元朝军队打击得七零八落,不得不隐姓埋名于颠沛流离之中。汉朝的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据说是有他的苦衷。明朝的洪承筹在狂澜难挽的情况下归顺大清。元朝的朝廷里有许多官员来自南宋。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在谢枋得的对比下,那些所谓的“识时务”是有奶便是娘的代名词。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同一个中国,何必较劲呢。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前更听过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人说的歪理:如果我们当年不抗日,现在的中国也就多了一个大和民族。你看他的“胸怀”虚无得血液都变白了。做人是要有气节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也是有气节的。尽管世事纷纭变化,做人的准则是不能变的。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赚钱高的今天,在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的今天,谢枋得的人格价值犹显珍贵。诗言志,歌咏言。读一首真情实感的诗歌常常能被作者的情怀所吸引所陶醉。】(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08【全国卷】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本诗的三个特别地方。一是意境阔大,笔力雄健;二,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案】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答案】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强化训练:完成赢在高考第17章后的作业。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由于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杜甫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咏怀诗重点在于其“抒怀”,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赏析咏怀诗“抒怀”,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例: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所即之事送友人所感之情惜别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即事感怀诗的分类及时感怀诗按其所感之事,所抒之情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小类别。(一)赠别诗1、特点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之情或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2、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第一、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朓(tio)楼饯(jin)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中学2025届七下数学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法学概论关键问答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知识回顾与试题及答案总结
- 计算机二级VB项目实战题及答案
- 北京市2025年八下数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一中学七下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软件设计师考试核心能力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2025年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普通含盐味精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彩色瓦楞板滚弯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毛泽东著作《实践论》
-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2年第8号)
-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习题与参考答案
- 系统集成维护方案
- 提香-西方美术史-
-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登记表范本
- 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论文
- 2023年0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专业技能类文职人员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道法二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课件
- 第14课 背影 课件(共26张ppt)
- 水压试压情况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