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绪论_第1页
方剂学总论绪论_第2页
方剂学总论绪论_第3页
方剂学总论绪论_第4页
方剂学总论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总论 目的要求 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 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 臣 佐 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掌握汤剂的煎法熟悉常用治法 八法 的基本内容 各法的涵义 作用 适应范围等 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大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 制法与临床意义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第一节方剂与病证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第三节方剂与中药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中医理 法 方 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治法是在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 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2 当治法已经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 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3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常用治法 治法 是在辨清证候 审明病因 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 其中清代程钟龄的 医学心悟 将其概括为八法 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 则以寒热 虚实 表里 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 则又以汗 和 下 消 吐 清 温 补八法尽之 1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的方法 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注意 汗法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使人发汗 而是通过汗出使腠理开 营卫和 血脉通 从而使邪气从表而解 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 使停留于咽喉 胸膈 胃脘等部位的痰涎 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 其高者 因而越之 注意 1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易损胃气 凡体虚气弱 妇人新产 孕妇均应慎用 2 吐法之中 汗法存焉 3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 泻下大便或积水 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 燥屎 实热 冷积 瘀血 痰结 水饮等有形实邪从下二窍而解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注意 下法太过容易伤正 多用于正邪俱盛之证 体虚之人 宜攻补兼施 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疏解邪气 调整脏腑功能 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 1伤寒邪在少阳2疟疾3肝脾不和 肠胃不和 气血不和 寒热混杂 虚实互见等证 4和法 广瘟疫论 戴天章 寒热并用谓之和 补泻合剂谓之和 表里双解谓之和 平其亢厉谓之和 内容 包括和解少阳 透达募原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疏肝和胃 分消上下等多种方法 特点 作用比较缓和 照顾全面 适应的证情比较复杂 应用较为广泛 5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 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理论依据 热者寒之 治热以寒 注意 清法所治为里热证 火热易伤津液 清法常与补阴法同用 6温法 温法通过温中 祛寒 回阳 通络 使寒邪去 阳气复 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治疗方法 理论依据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注意 温法所治为里寒证 寒邪易伤阳气 温法常与温阳法同用 7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 行气活血 软坚散结 化痰利水 驱虫等方法 使气 血 痰 食 水 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 坚者消之 结者散之 逸者行之 注意 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 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 形证俱实 必须急下 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 经络 肌肉之间渐积而成 病势较缓 而多虚实夹杂 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 并依据病情之寒热 与温法 清法合用 若涉正虚者 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 8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 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平衡 理论依据 虚则补之 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 注意 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 扶正以助驱邪 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 以避免 闭门留寇 之弊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 一 七方说二 按病证分类三 按主方分类四 按功效分类1十剂说2二十二剂分类法3八阵说 一 七方说 七方 说源于 素问 玉真要大论 金 成无己正式提出 七方 名称 内容 大 小 缓 急 奇 偶 复 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 以治邪气方盛的重剂 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 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 缓方是指药性缓和 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急方是指药性峻猛 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 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 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 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一 七方说 注意 七方 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七方 的实质 是以病邪的轻重 病位的上下 病势的缓急 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二按病证分类 代表著作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记载了52类疾病 医方283首 涉及内 外 妇 儿 五官等科 但组成简单 用量较粗略 其他代表作有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等 三按主方分类 代表著作 明代 施沛的 祖剂 该书 首冠素灵二方 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 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 其 局方 二陈 四物 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 共载历代名方800余首 其中主方75首 附方700余首 四按功效分类 1十剂说 十剂学 源于北齐 徐之才 药对 宋 赵佶 圣济经 正式定为 十剂 内容 宣 通 补 泄 轻 重 滑 涩 燥 湿 注解 宣可去壅 通可去滞 补可去弱 泄可去闭 轻可去实 重可去怯 滑可去著 涩可去脱 燥可去湿 湿可去枯 2二十二类分类法代表著作 首见于清 医方集解 内容 补养 发表 涌吐 攻里 表里 和解 理气 理血 祛风 祛寒 清暑 利湿 润燥 泻火 除痰 消导 收涩 杀虫 明目 痈疡 经产及救急良方共22剂为现代方剂学分类的蓝本 八阵说代表著作 明 张景岳 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内容 补 和 攻 散 寒 热 固 因注释 补方之制 补其虚也 和方之制 和其不和者也 攻方之制 攻其实也 用散者 散表证也 寒方之制 为清火也 热方之制 为除寒也 固方之制 固其泄也 因方之制 因其可因者也 第三节方剂与中药 方之与药 似合而实离也 得天地之气 成一物之性 各有功能 可以变易血气 以除疾病 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 与人殊体 入人肠胃 何以能如人之所欲 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 以调剂之 或用以专攻 或用以兼治 或以相辅者 或相反者 或相用者 或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 能使药各全其性 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 有大权焉 此方之妙也 徐大椿 医学源流 方药离合论 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纠偏制毒引经报使 药物的配伍 异类相使1功效虽异 但存在共性 协同增效2药物功效在 阴阳气血 及 脏腑 功能间有相通之处3配合主要祛邪的药物 给邪以出路 相反相成 寒热并用 补泻同施 升降相随 散收并用 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原则与结构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 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 药与方的关系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 也各有偏性 通过合理的配伍 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 调其偏性 制其毒性 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 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药有个性之专长 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以证候为依据即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以立法为准则在辨清证候 明确诊断之后 应根据治则进行综合考虑 提出切合于病情的治疗方针 即立法 确保安全有效 二方剂的组成结构 方剂中以 君臣佐使 来表述方剂的组成结构 这种理论首见于 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云 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 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君 臣 佐 使的涵义 一君药二臣药三佐药四使药 几个相关的定义 定义 主病之谓君 是针对主证或主症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意 1君药是方中必不可少的 2君药宜选用药力较大 功效较强的药物 且一般用量较大 3君药的味数较少一般为1 3味之间 4主药是处方分类的依据 一君药 定义 佐君之谓臣 是辅助君药 对主证或主症起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 以加强君药的作用 二臣药 定义 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 即治疗主要用来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二是佐制药 即用于降低方中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缓和峻烈之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 即病人在病重症危出现 拒药 时 使用的与主药药性相反的药物 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三佐药 定义 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 即协助君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 即能使作用性质 趋势不同的药物 能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 四使药 第二节方剂的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具有严格的原则性 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临证组方时在遵循君 臣 佐 使的原则下 要结合患者的病情 体质 年龄 性别与季节 气候 以及生活习惯等 组成精当的方剂 在选用成方时 亦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予以灵活化裁 加减运用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方剂的组成变化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药味增减变化二药量增减变化三剂型更替变化 一药味增减变化 变化方式 君药不变 药量剂型不变 只改变臣 佐 使药的组成 对功效的影响 1佐使药的加减 功效基本不变 主治与原方基本相同 2臣药的加减 会使方剂功效 主治发生根本变化 二药量增减变化 变化方式 药味不变 剂型不变 只改变组成药物的剂量 对功效的影响 1 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没有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 其功用 主治与原方基本相符 仅作用强度改变 2 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 其功用 主治较原方发生改变 三剂型更替变化 变化方式 药味不变 药量不变 只改变服用剂型 对功效的影响 1 一般仅改变作用的轻重缓急 2 但有时也会改变原方的功效和主治 第四章剂型 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汤 丸 散 膏 酒 丹等剂型 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 明代 本草纲目 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 随着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 又增加了片剂 冲剂 注射剂等新剂型 常用剂型 掌握 汤剂 散剂 丸剂了解 膏剂 酒剂 丹剂参考 茶剂 露剂 条剂 线剂 搽剂 栓剂 冲剂 片剂 糖浆剂 口服剂 注射剂等 一汤剂 含义 古称汤液 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 再煎煮一定时间 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特点 1 内服吸收快 疗效迅速 2 便于灵活加减 3 能全面照顾到不同病人或各种病症的特殊性 运用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二散剂 含义 将药物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 制成的固体剂型 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 特点 1 内服散剂 制作简便 节省药材 不易变质 较汤剂吸收慢 较丸剂吸收快 2 外用散剂用量少 可直接用于体表 官窍等 三丸剂 含义 将药物研成粉末或提取物 以水 蜜或米糊 面糊 酒 醋 药汁等为赋型剂 制成的圆形的固体剂型 称丸剂 特点 1 吸收缓慢 药力持久2 体积小 服用 携带 贮存方便 分类 常用的丸剂有蜜丸 水丸 糊丸 浓缩丸等几种 第五章煎药法和服药法 一煎药法 煎药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药方法 煎煮用具 通常用有盖的陶瓷砂锅 煎煮用水 水质 洁净 水量 漫过药面1寸左右 30g药用水200 300ml为宜 煎煮火候 1 一般先武火后文火 注意 煎煮时不宜频频揭开锅盖2 特殊火候 武火急煎 解表剂 芳香药 清热药文火慢煎 补益药 有毒药 煎煮方法 1 一般煎法 煎药前 先将药物浸泡20 30分钟之后再煎煮 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 一般煎煮20 30分钟 需武火急煎的药物 一般煎煮15分钟左右需文火慢煎的药物 一般煎煮30 40分钟2 特殊煎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另煎兑服 溶化 烊化 煎汤代水 磨汁 泡服 二服药法 1 服药时间2 服药次数3 服药冷热4 服药注意 1 服药时间 一般药宜食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性病不拘时服膏 丹 丸 散 酒宜每日定时服 2 服药次数 汤剂一般1日1剂 每剂分2 3次服特殊病证汤剂可1日2 3剂 分数次服膏 丹 丸 散 酒之类 每日服2 3次 3 服药冷热 汤剂大多宜温服解表剂宜乘热服热症用凉药宜冷服 寒症用热药宜热服真寒假热证 热药冷服 真热假寒证 寒药热服 4 服药注意 昏迷而吞咽困难者 宜鼻饲烈性或毒性药 宜从少量开始 逐渐加量服药宜避风 药后宜静息片剂 古代计量 容量单位 1弹丸 1鸡子黄 约9g 一弹丸 80粒大豆1粒大豆 2粒小豆 约0 1g 1粒小豆 3粒大麻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