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六省接壤,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6%、15.3%、14.0%、13.0%和8.1%。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划出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的格局,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于南缘,大别山脉雄峙于西部,形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全省据此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面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2040米,为全省重要的粮油棉基地。江淮丘陵: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于其间的河谷平原组成,主要山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为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00300米;西北部略低,河谷平原宽阔。大别山区:位于本省与鄂、豫两省交界处,为大别山的主体部分,地势险要,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沿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包括巢湖流域的湖积平原和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米左右,河网密集,土地肥沃。皖南山区:位于本省长江以南,大部分海拔200400米,山形圆浑、秀气,黄山屹立在本区中部,高峰海拔1873米,为本省最高点。河流基本属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部和浙江接壤的小部分地区属新安江(钱塘江)水系。长江在省境内呈西南东北流向,长约400公里,两侧重要支流有皖河、秋浦河、运漕河、清弋江、滁河等。长江沿岸湖泊众多,面积较大的有巢湖、大官湖、泊湖、菜子湖等。其中巢湖为全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五大淡水湖。淮河横贯本省北部,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成不对称的羽毛状水系,重要的有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等。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境内的怀玉山,为钱塘江的正源,省内干流长约240公里,流域6500平方公里。 安徽省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首先,由于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虽属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非常显著;其次,由于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全省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现有13个地级市(包括亳州市),4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39个县级区。到1997年底,全省总人口6109万,其中农业人口4984万,占总人口的81.58%;耕地面积4261千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7%,其中水田面积1869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3.9%。 二、农业概况 安徽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6位,油料居第3位,棉花居第6位,蔬菜居第7位,瓜类居第3位,茶叶居第6位,黄红麻居第2位,蚕茧居第6位,水果居第17位,肉类居第10位,蛋类居第8位。安徽也是全国五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油菜籽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第1位。 农业基本特点 1气候条件优越。安徽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500小时,南少北多;平均气温1417,由北向南递增;0积温51006100,10积温46005300;太阳年辐射总量105130千卡/厘米2;无霜期200250天;年降水量7701700毫米,南多北少。 2地貌类型多样。全省被淮河、长江天然地由北向南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区域。农业上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五大农区,其中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5%,丘陵占29.5%,山区占31.2%,圩区占5.8%,湖沼洼地占8.0%。 3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以淮河为界,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淮北平原农区主要作物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等,畜牧业生产以牛、猪、羊、鸡、兔为主;江淮丘陵农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作物,畜牧业生产以猪、禽为主;沿江平原农区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畜牧业生产以猪、水禽为主;皖南和大别山区以水稻、油菜为主,坡地种植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禽为主。全省耕地复种指数195%,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淮北地区主要为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复种指数180%;江淮丘陵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复种指数190%;沿江地区和皖南山区以两熟为主,三熟占有一定比重,复种指数230%。 安徽农作物常年平均总播面积820万公顷左右,其中粮食面积600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70%;经济作物220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30%。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薯类、玉米、大豆五大作物为主,水稻、夏粮和旱(杂)粮种植面积大体各占粮食总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夏粮约占35%,其它旱粮占20%以上。淮北地区以旱粮为主,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淮河以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江淮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5%,沿江圩区、皖南、大别山区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5%。全省经济作物以油料、棉花、麻类、瓜菜、茶叶、水果、蚕桑等为主,其中棉花面积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8%、油料占48%、瓜菜占19%。 安徽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羊、兔为主,1997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66.8%,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12.6%,牛存栏量占大牲畜存栏量的97.5%,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7%。以阜阳市为中心的黄牛饲养区域成为全国第一大区,牛饲养量占全省的51%。江淮丘陵地区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55%,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60%。沿江水禽占全省水禽的40%,产值占该区畜牧业产值的58%。 4名特优产品丰富。安徽名特优产品种类多、品位高,有宿州夹沟香米、明光绿豆、太和香椿、涡阳苔干、黟县香菇、铜陵生姜、徽州蕨菜、黄山石耳、砀山酥梨、怀远石榴、太和樱桃、三潭枇杷、宣州水东蜜枣以及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天华谷尖、霍山黄芽、六安瓜片、淮北肉牛、定远瘦肉猪、沿江水禽、皖西白鹅等,都享誉海内外。 农业生产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坚持抗灾夺丰收,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使我省农业连续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 1、种植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20年以来,安徽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建设农业商品基地。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由1483万吨增加到2591万吨,连续登上1500万吨、2000万吨、2500万吨三大台阶;棉花总产增长1.5倍,达到29万吨;油料总产增长4.4倍,达到174.6万吨;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大幅提高,彻底改变了主要农产品短缺状况。到1998年,全省已建商品粮基地县44个,优质棉基地县16个,油料基地县4个,商品基地建设共投入资金34760万元,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正常年景下,已形成了粮食2750万吨、棉花25万吨、油料1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建国初期,安徽省种植业强调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安徽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9280万亩调减到8987.1万亩。种植业中,由粮经二元结构(1978年粮:经为77:23)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渡(1998年粮:经:饲为50:36:14)。同时品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优质品比重明显上升,1998年全省优质米面积达到180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万亩,优质品率分别达到55%、23%。 科技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增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安徽省以五个农业牵动性科技项目和丰收计划为龙头,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白色工程等,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与抛秧、精量播种等几十项关键技术,1998年推广农业适用技术超过2.6亿亩次。农业科技的推广,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农业科技的全面进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20%左右提高到1998年的43%,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与1978年相比,安徽省粮食单产由159.7公斤提高到288公斤;油料单产由54.3公斤提高到96公斤;棉花单产由23.5公斤提高到49公斤。 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978年以前,安徽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较低。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安徽省已成为全国四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和重要的油料调出大省,年均销往省外的商品粮、油料分别达250万吨、50万吨以上,茶叶、蔬菜、大米、芝麻等还成为重要的出口物资。主要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全国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需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2、畜牧业 长期以来,安徽省畜牧业生产以农民散养为主,以农村家庭副业的方式经营,黄牛、水牛、马、驴、骡等大牲畜主要作为役畜使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持续20年稳定增长,一跃成为全省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比重提高最多、对农民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的根本转变。 主要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98年,全省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84万吨、3.01万吨、94.83万吨,生猪存栏1809.12万头,均比1978年大幅度增长。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96.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4.2%上升到31.4%,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一半来自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为畜牧业服务的饲料、兽药、添加剂、畜牧机械等工业的发展,支持了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毛纺、制革、医药等工业的发展,对活跃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起着重要的作用。 畜牧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全省生猪、肉牛的出栏率以达138.5%和37%,分别比1978年提高82和35个百分点。全省畜禽良种普及率达75%,而整个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科技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最强劲的推动力。 畜牧业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拥有年出栏10头牛、40头猪、50只羊、5000只肉禽或年饲养产值达到2万元的各类规模饲养场户2万多个,初具规模的饲养小区470多个,瘦肉型猪基地县(市)29个,已形成淮北地区的牛、江淮地区的猪、沿江沿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异父母子女成长关爱与生活费用承担协议示范
- 知识产权转让过程中的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合同
- 玩具电商平台搭建与品牌销售合作合同
- 离婚男方自愿净身出户财产分配及子女监护权合同
- 离婚房产赠与配偶及子女抚养、教育、财产分割合同
- 针对矿山开采的矿长及顾问团队整体聘用协议
- 婚姻关系终止及共同财产处理离婚协议书
- 离婚财产分割中夫妻共同房产赠与合同样本
- 耐火砖头购销合同包括产品检验、认证及出口协议
- 矿山资源合作开发与承包权委托管理协议
- 口腔常见粘膜病
- JC-T 2113-2012普通装饰用铝蜂窝复合板
- JB T 6527-2006组合冷库用隔热夹芯板
- 2022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详解(附古诗文翻译)5
- 定制手办目标市场调研
- 新版规范(2017)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详细应用)
- 机器学习基础讲义
- 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事故调查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护理查房课件
- set2020标准文件编写工具软件使用说明书
- 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