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2014年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2014年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2014年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2014年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四)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1.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其目的是()A.为了理解所提出问题的意义B.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C.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D.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新|课 |标|第 |一| 网【解析】选D。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首先是提出问题,再进行猜想、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然后是进行具体的实验和收集证据,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2.(2014武汉二中月考)如图所示,下列各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到的4个物体的频闪照片,图中箭头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X k B 1 . c o m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速度变化情况的判断。A、B选项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不同,所以速度在变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C选项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D选项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相同,且运动方向不变,所以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D。3.某同学为测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他在400m跑道的起点处从10:10开始计时,走到终点时,表针指到10:20,则该同学在此段的平均速度是()A.12m/minB.20m/minC.60m/minD.40m/min新|课 |标|第 |一| 网【解析】选D。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由题意可知,该同学步行距离s=400m,步行时间t=10min,代入平均速度公式v=st=400 m10min=40m/min,故选D。4.(2014长春联考)一个足球在草坪上沿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慢,如图所示,测得AB的长度等于BC的长度。它通过BC段所用时间为0.5s,BC段长度为3m,则该足球从A经B到C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7m/sB.6m/sC.4m/sD.无法确定【解析】选A。本题考查估测平均速度。由题意知:AB=BC=3m,足球由A运动到C,速度越来越慢,tBC=0.5s,所以tABtBC,tAB0.5s,tAC=tBC+tAB=0.5s+tAB6m1 s=6m/s。因此足球的速度可能为7m/s。故选A。5.(2014黄冈浠水期末)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w W w . x K b 1.c o M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抓住以下关键点:(1)确定两人s-t图像的形状,判断图像是否为过原点的直线。(2)确定前2s内两人通过的路程。(3)确定全程两人通过的路程及其所对应的时间。【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速度的理解。由题图可以看出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在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距离大于小明通过的距离,所以小华跑得快;在全程中两人通过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所以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3分,共9分)6.(2013安顺中考)小明在体育毕业考试中,50m跑的成绩是8.0s,他的平均速度是 m/s。【解析】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路程s=50m,所用时间t=8.0s,则他的平均速度v=st=50 m8.0 s=6.25m/s。新课 标 第 一 网答案:6.257.小雨以2m/s的速度沿着平直马路向前走,远远看到前方400m处叶子姐姐正朝他跑来,叶子姐姐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他俩经过s相遇。【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及速度的计算。由图像可知叶子姐姐的速度是6m/s,若以小雨为参照物,则叶子姐姐向小雨靠近的速度v=2m/s+6m/s=8m/s,故相遇时间t=sv=400 m8 m/s=50s。答案:508.(2014河南双语月考)一小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6s开始刹车,又经过4.4s滑行52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解析】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由v=st得,0.6 s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1=vt1=30m/s0.6s=18m,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总路程s=s1+s2=18m+52m=70m,所用总时间t=t1+t2=0.6s+4.4s=5s,则车的平均速度v=st=70 m5 s=14m/s。答案:14m/s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新- 课 -标-第 -一- 网9.(6分)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做的是(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小球从D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m/s。【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球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从D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读出DF间的距离s=12.50cm-4.50cm=8cm=0.08m,小球运动的时间t=0.4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v=st=0.08 m0.4 s=0.2 m/s。新|课 | 标|第 |一| 网 答案:变速直线0.210.(10分)(2014江西上饶质检)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沿斜面滑下直到撞上挡板的过程中,小洪用刻度尺和停表分别测出小车在s1及s2两段路中的平均速度v1和v2。下面是小洪写出的实验的主要步骤和计算v1、v2的公式,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1)把挡板放在C处,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1;(2)把挡板放在B处,;(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4)由v=st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解析】本题考查速度变化的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测出s1和s2,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点到C点的时间t1和从A点到B点的时间t2,则在s2段上下滑的时间t=t1-t2,由速度公式得,在s1和s2两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v1=s1t1,v2=s2t1-t2。答案:(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t2新课 标 第 一 网(4)s1t1s2t1-t2【知识拓展】(1)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操作要规范,对数据的测量和记录要实事求是。(2)在探究时,不一定所有情况下的路程都要用刻度尺来测。例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是已知的,不需要测量。再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通过的路程,可以用里程表在终点的里程数减去在起点的里程数来获得。(3)在用公式v=st计算速度时,注意v、s、t的对应关系,不要“张冠李戴”。【培优训练】(2014西安高新一中期中)“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1)原来监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3)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劝导驾驶员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