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期中考试试卷九年级语文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26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荡yng( ) ln( )啬 心往神ch( ) xio( )声匿迹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我们家座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迷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宾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敝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大雪满弓刀。 ( 塞下曲)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凉州词)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 )陈胜、吴广乃谋曰:“ , ,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4阅读格列夫游记,完成下面问题。(5分) 语言学校的教授们改进本国语言时,遭到了妇女和 、 的联合反对。(2分) 格列佛是怎样误入“小人国”的? (3分)5气象物候专题告诉我们:物候现象的来临主要取决于纬度、经度、高下这三个因素。这些因素在古人的诗作中也有涉及,如以下三句诗,请指出它们各反映了哪一种影响物候的因素。(3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句反映了 因素;第句反映了 因素;第句反映了 因素。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4分)阅读桃花源记,完成69题。(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雷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下列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 ( ) (2分)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缘坡植牡丹芍药于园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b处处志之 d乃不知有汉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e既出,得其船,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这句话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分)8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结合课文第段对这种手法的运用,试做简要分析。(2分)9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011题。(6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夙惠第十二注释:晋明帝:司马绍,晋元帝之子。元帝:司马睿 长安:西安,古都城,后为国都的统称。 落下:西晋都城洛阳 东渡意:西晋都城洛阳失守后,朝廷东渡长江建立东晋,意欲恢复疆土。居然:显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4分)(1)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2)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11晋明帝“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回答委婉含蓄,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阅读蒹葭,完成1213题。(5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举例分析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3分)13诗中多次用到“宛”字,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共6分) 点亮心烛 蜡烛的光很纤弱,简直微不足道,但它若是对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道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支蜡烛。 生活中,常常听到很多人在哀叹命运多舛前途无光,而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也许就在自我嗟叹中悄然引退了。大自然尚且有寒暑易节阴晴变化,更何况是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前进的人生呢? 所以,当你被失败与挫折的阴覆笼罩时,不妨点亮心烛。 相传有一个国王被仇敌追杀,不得已只好躲到一间破屋中避难。在他陷入绝境时。不经意间发现一只蚂蚁背着一颗比自己身体大数倍的麦粒,正奋力往墙上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摔下来。国王默默记录它摔下来的次数,蚂蚁不懈努力,终于在第七十一次时,背着胜利品爬上了墙头。看到这番情景,国王逐渐振作起来,小小蚂蚁尚且有如此决心,何况堂堂一国之君! 小蚂蚁的壮举,使国王点亮了心烛,最终走出失败的沼泽,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点亮心烛,将会创造出多么伟大的奇迹啊! 那么,心烛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成功的源泉自信。 一个人一旦拥有自信,就像一艘鼓起了帆的船,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生活的阴影将一扫而光,潜在的才干将因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无论本领多大,也难以把握任何良机,这样无所依托无所追求的生活,必定是阴霾的代名词。诗仙李白在面临挫败时尚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这充满机会的时代中因为一时的黑暗笼罩而自怨自艾止步不前呢? 别人行,我们也行,没有一个人命中注定与成功无缘,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勇气,有毅力,善于发现,勇于挖掘,时时点亮心中之烛,希望之火将绵延不息。14你是如何理解“当你被失败与挫折的阴霾笼罩时,不妨点亮心烛”这句话的? (2分)15第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它有什么作用? (2分)1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18分) 名家笔下的老师 所谓“当初”,已经是三十六年以前了。那时我刚从厦门大学转学来台,在台大读外文系三年级,同班同学蔡绍班把我的一叠诗稿拿去给梁先生评阅。不久他竟转来梁先生的一封信,对我的习作鼓励有加,却指出师承囿于浪漫主义,不妨拓宽视野,多读点现代诗,例如哈代、浩斯曼、叶慈等人的作品。梁先生的挚友徐志摩虽然是浪漫诗人,他自己的文学思想却深受哈佛老师白璧德之教,主张古典的清明理性。他在信中所说的“现代”自然还未及现代主义,却也指点了我用功的方向,否则我在雪莱的西风里还会飘泊得更久。 直到今日我还记得,梁先生的这封信是用钢笔写在八行纸上,字大而圆,遇到英文人名,则横而书之,满满地写足两张。文艺青年捧在手里,惊喜自不待言。过了几天,在绍班的安排之下,我随他去德惠街一号梁先生的寓所登门拜访。德惠街在城北,与中山北路三段横交,至则巷静人稀,梁寓雅洁清幽,正是当时常见的日式独栋平房。梁师母引我们在小客厅坐定后,心仪已久的梁实秋很快就出现了。 那时梁先生正是知命之年,前半生的大风大雨,在大陆上已见过了,避秦也好,乘桴浮海也好,早已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他就坐在那里,悠闲而从容地和我们谈笑。我一面应对,一面仔细地打量主人。眼前这位文章巨公,用英文来说,体型 “在胖的那一边”,予人厚重之感。由于发岸线有早退之像,他的前额显得十分宽坦,整个面相不愧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加以长牙隆准,看来很是雍容。这一切,加上他白晰无斑的肤色,给我的印象颇为特殊。后来我在反省之余,才断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头白象。 当时我才二十三岁,十足一个躁进的文艺青年,并不很懂观相,却颇热中猎狮。这位文苑之狮,学府之师,被我纠缠不过,答应为我的第一本诗集写序。序言写好,原来是一首三段的格律诗,属于新月风格。不知天高地厚的躁进青年,竟然把诗拿回去,对梁先生抱怨说:“您的诗,似乎没有特别针对我的集子而写。” 假设当日的写序人是今日的我,大概狮子一声怒吼,便把狂妄的青年逐出师门去了。但是梁先生眉头一抬,只淡淡地一笑,徐徐说道:“那就别用得了书出之后,再给你写评吧。” 量大而重诺的梁先生,在舟子的悲歌出版后不久,果然为我写了一篇书评,文长一千多字,刊于1952年4月16日的自由中国。那本诗集分为两辑,上辑的主题不一,下辑则尽为情诗:书评认为上辑优于下辑,跟评者反浪漫的主张也许有关。梁先生尤其欣赏老牛与暴风雨等几首,他甚至这么说:“最出色的要算是暴风雨一首,用文字把暴风雨的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都描写出来了,真可说是笔挟风雷。”在书评结论里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是一位年青人,他的艺术并不年青,短短的后记透露出一点点写作的经过。他有旧诗的根柢,然后得到英诗的启发。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条发展路线。我们写新诗,用的是中国文字,旧诗的技巧是一份必不可少的文学遗产,同时新诗是一个突然生出的东西,无依无靠,没有轨迹可循,外国诗正是一个最好的借鉴。 在那么古早的岁月,我的青涩诗艺,根柢之浅,启发之微,可想而知。梁先生溢美之词固然是出于鼓励,但他所提示的上承传统旁汲西洋,却是我日后遵循的综合路线。 (节选自余光中文章与前额并高,题目是编者加的17纵观全文,说说梁实秋在我的文学之路上对我有哪些深刻影响? (4分)18仔细阅读文章第段中的画线旬,联系第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我”惊喜的原因。(4分)19文章第段画线句和下文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样写对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4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