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选修).doc_第1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选修).doc_第2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选修).doc_第3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选修).doc_第4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选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选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儒学延续数千年,晚清之后逐步衰败。康有为崇尚儒学,推崇孔子;陈独秀崇尚科学与民主,批判孔子。学者们认为,在古代帝王时代,强调民本是应该肯定的。以下有关儒家思想的叙述中,与民本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董仲舒以为“为之(民)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c朱熹的“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d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于学校”3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4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5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6. 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a王羲之兰亭序 b柳公权玄秘塔碑 c怀素自叙贴 d颜真卿祭侄文稿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8.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具有时代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具有科学性 a b c d9.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10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a b c d11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 b c d12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13“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雄设小康社会”14.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15尼尔弗格森在其著作文明中指出:“新教不仅让西方人学会了工作,也学会了节俭与识字。新教带来的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下列宗教改革的各项主张中,最有利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的是 a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b反对向教会购买赎罪券c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 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16右图是1964年为纪念英国某位历史人物诞辰4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 该人物的作品 a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设计了三权分立的社会制度 c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d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17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18“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19“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就可以对该公式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一假设的提出 a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 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c有利于解释光电效应 d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学说20关于右图所示绘画作品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追求一种由几何形体构造的美感 b注重从一个视点观察和表现事物 c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 d表现轮廓与块面堆积交错的趣味第卷(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1分)并指出材料中孔子赋予“士”怎样的内涵?(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8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对西方社会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3)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4分)(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2分)22(12分)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太平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3分)(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4分)(3)材料三中,陈独秀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什么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2分)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4分)(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3分)(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2分)(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3分)24(12分)批判继承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之间关系的历史规律。在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社会背景中,西欧文艺复兴对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也延续了这一文化发展思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构建新型的人本观时,人文主义者对神学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层次发掘与创造性阐发。他们将神学传统中的那个惩罚人类、否定现世人生的“上帝”,诠释成为人造就了世界、将世界交给人自己主宰并赋予人自由意志与伟大力量的神圣权威,进而鼓吹人用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追求世俗幸福,由此而有力地揭示了人的尊严、高贵与人的自由、力量,将人的思想、感情从正统神学之“原罪”与“来世”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孟广林西欧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材料二 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基督教文化在剔除了极端的禁欲主义成分后显示出自然人性的活泼与亮丽。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世俗人本传统与宗教人本传统的融合。 蒋承勇“旧人”与“新人”的融合: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新论材料三 洛克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就如同彼特拉克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关系。就是说,他堪称启蒙运动第一人。在基督教的合理性(1696)中,洛克用启示来补充理性主义,因为他认为理性是不够的。在他看来,“启示乃是用上帝直接传达的一系列新发现来扩充了的自然理性,通过它所给予的见证和证据,理性就保证了其来自上帝的真实性。” 何光沪启蒙运动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构建新型的人本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实质。(4分)(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论证“批判继承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之间关系的历史规律”这一观点。(8分)(要求:把握论点;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00字左右。)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材料二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