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基础知识】(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以来的服饰的变化:时期服装流行时间特点近代(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男 装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中山装综合西式与中式服装特点,设计出的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女装旗袍从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 20世纪20年代后流行 (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现代:新中国建立后军装、列宁服、连衣裙20世纪50、60年代从政治性、保守性 到开放性干部服20世纪60、70年代趋势(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 适体、方便 、平民化近代以来饮食的变化:传统饮食的变化: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鸦片战争后 西餐 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表现:a.婚姻风俗变化: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约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b.丧葬礼俗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新中国成立后:土葬为火葬c.风俗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剪辫易服、女子 废止缠足 、反对迷信、使用 公历 、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思考: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使人们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3)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使西方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传入并影响中国。(4)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5)进步人士的提倡,如维新人士倡导不缠足运动,主张平等、自由等。【史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材料二 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材料三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主张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2)材料二中民众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对此你如何认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解放服或列宁装”流行的内外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类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1)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2)认识: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表层反映,不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本质。剪辫与否不能作为判断新旧与革命与否的标准。(3)新中国的建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冷战”的国际环境。(4)经济的发展;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矫正反馈】1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 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倡导a b c d2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3 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4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小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5以下是反映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的调查表,对表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被调查者类别人数自订婚、或愿意自订婚人数及占比人数占比社会各阶层共835人已婚者395215%已订未婚者1302015%未订婚者31527386%其他95/知识女性共160人已婚者401435%未订婚者1207562.5%自订婚姻成为流行趋势 知识分子婚姻观念超前父母包办婚姻现象杜绝 婚姻呈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a b c d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7.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 服饰的西化 b. 洋货倾销中国 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8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这说明当时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9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基础知识】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工具的更新古代木船、 轿子近代(18401949)海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是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 自行车 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 自行车 制造厂。)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a.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 ;b.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唐胥铁路 ) ;c.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京张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a.电车: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b.公共汽车:汽车20世纪出现在上海,成为权贵、富绅、上层社会的人士的代步工具,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c.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首条航线是北京至天津, 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1909年冯如飞机-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现 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邮政通信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 邮政 ,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中华 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 和 电信合一的新时代。电信事业电报:有线电报:1877年, 丁日昌 在 台湾 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电话传入:1882年, 电话 传入中国,一开始外国在上海创办电话公司清政府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民国 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思考:1.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 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正面影响:促进信息的交流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开阔人们的视野,转变了人产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加快生活节奏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史料研读】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近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偈议。材料三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1830年到1870年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认识。(1)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推广;铁路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的特点。(2)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竞争和侵略。(3)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民族独立是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近代列强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铁路建设要服务于国计民生。【矫正反馈】一、选择题1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2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 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 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3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市场上洋货流行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生活习惯日趋文明a b c d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右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 点5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 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6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a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b中国首个电报机房出现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自建铁路通车7.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基础知识】1.代表性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纸。(如万国公报;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 昭文新报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改良)。(4)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5)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是宣传新文化的武器。思考:近代不同时期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新思想观念,传播近代思想文化,在近代革命中起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二)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1电影事业:(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2)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无声)定军山 电影首映成功。(3)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拍摄成功。(4)1935年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电影渔光曲 。(5)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电视事业:(1)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立 (1978年改为中央电视台)。(2)90年代后电视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并称为四大媒介)(三)互联网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我国接入互联网。思考: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史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 1895年到l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ll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三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矫正反馈】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定制加工承揽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艺术品修复与保养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个人信息安全合规评估合同
- 2025年高校校园网络安全保障终止与后续技术支持合同
- 2025年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与技术服务合同
- 会展咨询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房产咨询公司员工保密合同
- 建筑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案
- 2025护理穴位试题及答案
- 智能电池管理与健康监控方案
- 工厂防呆培训课件
- 消防联动调试方案
- 自动化仪表施工方案
- 图书管理员考试复习全书:试题及答案
- T-CECC 029.1-2024 数据分类分级指南 第1部分:医疗健康
- 污泥运输合同范本
- DBJ04T 289-2020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资料管理标准
- 开学防自然灾害 反毒品安全主题班会 课件
- 运输车辆司机安全培训考试专项测试题及答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视频制作及推广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