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一、设计思想1、战争,是老一辈人脑海中灰色的记忆。但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缺少对战争苦难的了解和体验。而新课标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一个人的遭遇正是实现这一良好教学效果的载体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2、考试大纲中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本文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一个“情”字失去亲情的悲痛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希望通过学习文章中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逐步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3、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篇小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倒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阅读感悟,才能使其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心中。所以我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解读感悟文本。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阅读感悟法、讨论法,以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教材分析本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是一篇重点课文。本专题“和平的祈祷”的设置,要求通过文本的研习,解读人物心灵世界,深入了解战争。所以这也成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三、学情分析1、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情节曲折感人。但学生预习时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匆匆看完。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通过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成了重点。2、学生在初中阶段,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进入高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生动感人,是切实可行。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小说的叙述风格;2、通过细节描写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争的苦难,体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创伤;3、通过对本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4、引导学生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五、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细节描写的深入解读,了解战争的苦难,体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创伤;2、难点:通过对本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感悟法和讨论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2、通过几处细节的赏析,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3、通过片段写作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检验课堂吸收的效果。七、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小说是受到一个老兵的启发而创作的,用的是口述式的,作者创作时出现了“听故事人”,而本文是节选,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可能会有障碍,所以在布置预习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前文梗概。布置思考题:你认为本文最为感人的描写有哪几处?找出来并请反复阅读。(二)具体研习1、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为、心理以及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所作的细腻入微的描写。(1997年0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任英年论细节描写的运用)2、你认为本文最为感人的细节描写有哪些?(请学生自由发言,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以下几处)听到妻女被炸死时的细节描写;“我”与儿子最后的“见面”;收留“亲儿子”时的细节描写。3、赏析细节细节一: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说话呐?!(请一位学生朗读,配上背景音乐)思考一:“我”的伊林娜在车站上和“我”难舍难分,但“我”当时推了她一下。“我”当时为什么推了她,而现在为什么又记忆犹新呢?点拨: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告别时妻子扑在他身上痛苦,火车启动了,他只得用力推开伊林娜。夫妻俩感情深厚。谁知这竟成了永别,在回忆中 “我” 因自己推了她一下而深深愧疚和自责。(学生其他的说法,只要不与小说的内容矛盾,也给予肯定。)思考二:如何理解“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说话呐?!”点拨: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儿女支撑自己挺过俘虏营里的苦难,日日夜夜和他们说话鼓励他们自己会回来的。但现在才知道妻子女儿在两年前就被炸死了。心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倒塌了,那是一种穿心的悲痛。小结:这一处细节描写主要是“我”的心理描写,细腻又生动。这和小说的结构也有关系。因为小说中间部分是“我”即索科洛夫的自述,这保证了小说能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细节二: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请学生齐读)思考一:这一细节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点拨: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加以细致地描绘写出了“我”失子的巨大悲痛。思考二:在悲痛之中,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点拨:因为索科洛夫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请学生概括后再幻灯片展示)逃出战俘营得知妻儿被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儿子找到了,他喜气洋洋。他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是盼望到的不是凯旋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儿子本是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但现在被德国狙击兵给葬送了。心痛得厉害,却没有流泪。因为眼泪“在心里哭干了”。细节三: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哪儿还顾得到什么谷仓呢?根本把它忘掉了。(小组分角色朗读,然后请一小组表演)思考一:如何理解在战争的年代索科洛夫领养孤儿的举动,以及凡尼亚认养父时的激动和狂喜呢?点拨:那是对亲情的渴望,那是孤苦无依的人找到了依靠,那是饱受战争创伤之后两颗心灵在对方身上找到了慰藉。幻灯片展示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发,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的融合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实像一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思考二:索科洛夫在领养了凡尼亚之后就逐步淡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吗?点拨:没有。从很多地方表现出来,如,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呆下去;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看来,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三)拓展探究1、这篇小说通过感人的细节描写让无数读者泪眼模糊。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形成了本篇小说无法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呢?(小组讨论,回答有理即可)点拨其他原因有: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通过亲身经历了解战争,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刻骨铭心的感情,在加上杰出的艺术才华,肖洛霍夫创造出了震撼人心的小说,赢得了百万读者;(简介作者)肖洛霍夫独具慧眼,主要通过描写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来谴责法西斯的罪恶,这比单纯写鬼子暴行更有力。(试析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傅修延)小说采用了故事中套故事的叙述结构,小说开头和结尾是“我”与索科洛夫的结识和分手,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