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沁园2教案.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沁园2教案.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沁园2教案.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沁园2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对象美术专业学生教学人数25人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活动教学法学习方法朗读想象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授课课题沁园春长沙 教学资源使用1.数字图书馆查询资料 2.美术专业绘画的资源 3.多媒体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词的特点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把握词的写作思路,。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理解词意。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教学重点通过朗诵与交流,提高诗歌朗读能力;品味关键词语的传神之妙,准确把握思路,体会意象内涵。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意象,品味“湘江秋景图”中意象内涵。学情分析1他们每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激情,情感上容易进入文本。2他们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3学生作者的时代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体会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写作背景。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需要教师引导改变,培养有感情地朗读,以提升他们的朗读诗歌能力。课前准备学生: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字典,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解释,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的活动资料。教师: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内容处理比较古人的悲秋情结,通过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和词的文学常识,探求本词的独特之处原因。基础作业背诵沁园春 长沙上阙,并预习下文拓展作业根据对上阙意象意境的把握,学生讨论课前各自绘制湘江秋景图,并互相做出评价教学反思1效果:以活动的方式开展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教学目标。2. 不足:在品味意象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意象品析超出了规定的时间,延长本课的授课时间。3. 改进:引入一些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刘勰)就是这一道理。教学过程授课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5)1、创设“秋景印象”的具体情境,学生谈谈对秋天的体会2、回顾文人墨客对秋感受的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 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 甫登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张 继枫桥夜泊等教师小结:从这些文人墨客的实词中可以看出,他们都郁结着浓浓的悲秋情结。今天我们来学习沁园春 长沙这篇描写秋景的诗词,看看是否也有悲秋的情结?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谈体会回忆诗句由情景导入,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新授内容导入(5)(5)一初步感知 体会独特1快速阅读全文,体会一下在毛主席的笔下秋的特征?明确: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歌颂秋天2思考:为什么毛泽东的笔下的秋,一改悲秋的情结,转为歌颂生机盎然的秋景呢? 引导:同样是秋天,不同的人赏秋的主观情感不一样,感受到的秋景也不一样。主观色彩影响客观色彩。那么毛主席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种别具一格的颂秋的词呢?二时空链接 走近作者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革命运动正蓬勃开展,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作为当时湖南的农运领导人,毛泽东奉命从韶山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早年求学期间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面对大好河山,联系当时的社会焦点问题:谁将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感慨万千,意气风发,写下了这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与豪情壮志。提问引导活动引领介绍背景思考交流合作回答了解记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词及人过渡自然教学过程授课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8)(5)三诵读涵泳 整体感知1补充关于词的知识:、词兴于隋唐,盛于_,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词按字数分为_、_、_。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2诵读感知:听读正音,范读出示手迹 初读入境,提示朗读技巧 齐读把握感情基调,学生谈感受四深入文本 品读鉴赏活动一:理清思路 寻找画面1默读圈点:找出塑造主人公“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动词)明确:立看、问忆记2围绕“我”这个核心: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语言进行描述。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3上下阙各侧重写什么?明确:上阙侧重写景,眼前之景湘江绚丽秋景,提出“谁主沉浮”问题 下阙侧重抒情,叙述往事青年革命豪情,回答“谁主沉浮”问题4上下阙之间的关系?补充知识指导诵读提问引导任务驱动了解笔记反复诵读思考交流合作回答为鉴赏下文奠定基础在反复诵读提高诵读诗歌能力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授课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7)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来回答:由革命青年以及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5小结全文的思路明确: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活动二:品味词语 感悟意象1 引入意象概念:意象就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的意象2. 分析上阙中“立”、“看”、“问”的关键词语,品味意象。独立寒秋: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看:共领七句, 意象 意象特点万山红遍 山很多,山之广湘 层林尽染 林之密,染之透江 漫江碧透 水很碧很满 色彩绚丽秋 百舸争流 船很多很快 生机盎然景 鹰击长空 矫健有力图 鱼翔浅底 鱼游得轻快万类霜天,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小结思路提问引导任务驱动了解笔记思考交流合作回答及时总结加深印象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授课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课堂练习(3)3.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深沉发“问”,蕴含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很自然地要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进入深沉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承上启下。五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把握内容,体会意象 揣摩字词,体味词意倾述感悟:青年时期独具的博大情怀,蓬勃的青春意气六填词放歌 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仿照儿歌春天在哪里,填写歌词“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_ 呀,这里有 呀,这里有 ,还有那 _ _。”示例:秋天在哪里呀 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竞自由的霜天里 这里有红林呀 这里有碧水 还有那会飞翔的小鱼儿。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设置练习朗读揣摩和老师一起回顾总结填词放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授课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小结(3)作业布置(2)板书设计1. 小结本词上阙的关键词语的妙处及课文思路2. “湘江秋景图”的意象特点1.背诵沁园春 长沙上阙,并预习下文2.根据对上阙意象的把握,学生讨论课前各自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并互相做出评价 沁园春 长沙 意象特点意象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 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