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十九世纪中国的危机 会议论文大纲 十九世纪中国的危机 会议论文大纲 地方传统与社会转型 论清末潮州社会向 侨乡 的转变 论清末潮州社会向 侨乡 的转变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陈春声 一一 勿庸置疑 十九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一变化在不同的地方 文化传统和地方性制度之下 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讨论清代末年广东潮州地 方社会向 侨乡 的转变 以说明社会转型时期 原有地方传统在 型塑 新社会过 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广东东部的潮州和相邻的福建南部漳州 泉州等地百姓 至迟从汉唐以来 就一 直从事海上贸易活动 其日常生活和家庭生计直接与海上活动密切相关 明朝一反宋 元时期政府容许 鼓励海上贸易的做法 除有限度的由王朝直接控制的朝贡贸易外 规定 寸板不许下海 寸货不许入番 以严刑峻法禁止私人的海上贸易活动 其结果 就是使当地的百姓成为著名的 漳潮海盗 这些违法犯禁的武装集团自由来往于海上 并操有实际海上利益 影响最深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以后 由于海上贸易的合 法化 潮州百姓海上活动的历史传统得以 合法 保持 该地区很快发展成为国内重 要的海上贸易区域 乾隆年间开始鼓励本国商人到暹罗等地买米回国 潮州府作为当 时国内最严重的粮食短缺地区之一 洋米入口利润更加丰厚 1 位于韩江入海口的澄海 县更是很快成为国内帆船运输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惟是邑自展复以来 海不扬波 卒操奇赢 兴贩他省 上溯津门 下通台厦 象犀 金玉与夫锦绣皮币之属 千艘万舶 悉由澄分达诸邑 其自海南诸郡转输米石者 尤为全 1 参见拙著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 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页34 36 54 57 2 潮所仰给 每当春秋风信 东西两港以及溪东 南关 沙汕头 东陇港之间 扬帆捆载而 来者 不下千百计 高牙错处 民物润丰 握 持筹 居奇囤积 为海隅一大都会 2 潮州沿海地方文化传统与王朝的法令之间的关系 直接影响地域社会的历史面 貌 其实 不管朝廷的制度如何 海上贸易的活动始终在进行着 所不同的 是由官 方界定的在海上活动的人的身份的变化 以及贸易活动性质的差别 这一历史传统 在 19 世纪后半期 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使地方社会表现 出其足够的适应和包容的能力 二二 近代贸易方式和近代城市的出现 并未给潮州乡村带来明显的破产或萧条景象 相反的 人们看到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正在成为 侨乡 地方社会的新的发展 著名的樟林港的变化 正反映了这一点 樟林位于韩江支流北溪的出海口 从明代中叶起 一直隶属于潮州府澄海县 清 代乾隆年间 它发展成为广东东部最著名的近海帆船贸易口岸 在 18 世纪 不但地方 的文献对该港口的情况有详细描述 就是琉球的 历代宝案 和巴达维亚华人公馆档 案 也屡屡提到从樟林港出发的海商的活动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距樟林仅 30 余公里的汕头成为新增的通商口岸 轮船时代 的到来 使原来樟林赖以繁荣的帆船贸易日渐式微 1991 年潮海关税务司辛盛 C L Sinpson 在 1882 年 1891 年潮海关十年报告 中描述这一变化 从事于与其它各口岸贸易的本地船只总数不超过 80 艘 如果追溯到 1885 年 我们发现航海民船不下 400 只 到 1869 年减少至 300 只左右 1882 2 嘉庆 澄海县志 卷8 埠市 3 参见 历代宝案 第六册 台湾大学1972年版 页3666 3667 包乐史编 公案簿 第一辑 厦门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于清代樟林港的贸易情况 已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 例如 可参见田汝康 17 19 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页18 19 张映秋 樟林港埠与红头船 汕头文史 第8辑 林远辉 张应龙 潮州樟林港史略 海交史研究 1992年第2期 1993年第1 期 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地区研究报告 第一期 樟林港 1767 1850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 亚洲研究所1991年版 3 年则只剩下 110 只 航海民船的急剧减少 当然主要由于轮船的竞争 但也 部分因为豆饼价格低廉 几乎已经完全取代花生饼用作肥料 从事花生饼贸 易的商人大概感到前景黯淡 以致不愿耗费巨资去维修目前还在使用得船只 更不愿再造新船 这样 再过五年多一点时间 可能会看到一度兴旺的行业 趋于灭亡 4 从此之后 樟林港在传统时代作为 河海交汇之墟 闽商浙客 巨舰高桅 扬帆挂席 出入往来 5的景象也一去不返了 在这种情况下 樟林地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地人大量出洋谋生 侨 居海外 整个社区的生计和地方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侨汇 华侨和商人在当地社会生活 和地方政治中影响越来越大 樟林终于由传统贸易港口衍变为一个典型的侨乡 民国 年间本地文人陈汰余编撰的 樟林乡土志略 清晰地描述了这个变化 咸丰之世 红头船 即洋舶 改变为甲板船 不多时又由甲板而改变为 火轮船 樟林口岸无形中移出沙汕头 不特发洋事业停歇 至同光时东面海 成沙田 港内出海不止十余里路 羁网牵罾事业且让南澳 柘林 海山 乡 中只有少数贫人 只身持罾于海滨而已 然轮船往来 波涛不惊 航海不阻 乡人出洋者日众 发迹于暹域者 各社有人 南洋群岛 实际为我樟林殖民矣 6 清末民初 樟林已经因为有众多华侨而名闻遐迩 1934 年北京大学陈达教授受太 平洋国际学会委托 主持进行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的研究 樟林即被选为重点调 查的三个侨乡之一 即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书中之所谓 华侨社区丙 根据他 的描述 侨汇在地方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 潮海关史料汇编 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 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编印 页 17 5尹佩绅 樟林镇鼎建风伯神庙碑记 嘉庆二十四年 凤山记序 道光七年刻本 页21a 25b 6陈汰余 樟林乡土志略 抄本 乡民生计 4 华侨社区 丙 有半数的人家是业农的 但所产的粮食总额只能供给区 内人口四个月的消费 区内其余住户的职业入款 种类虽多已如上述 但数 量甚微 于家庭经济无大量的帮助 因此华侨社区 丙 的华侨家庭 必需 依赖汇款为主要的入款 凡熟悉华侨社区情形者 对于上意见 都能贡献有 力的证据 7 正是由于侨汇的大量流入 樟林并未因为丧失帆船贸易中心地位而出现一般意义 上的 衰落 景象 它仍然保持作为一个较小地域范围政治和市场中心的地位 从清 末开始 到南洋各国和国内各地经商致富者 纷纷回来家乡连片建房 樟林四周出现 了许多新的居住区 潮州人一般称这类新住宅区为 新乡 或 新村 樟林乡土志 略 列举了清末民初当地 13 处 新村 建设的情况8 其中 5 处 樟南 梅岗里 南 盛里 元第里 常安里 是本乡人到暹罗 实叻 越南 香港等地经商致富后兴建的 德和里为外乡人出洋发达后到樟林购地建设 另有 3 处 植之里 张处内 垂庆里 的建设者在汕头发家 其实在当时人的观念中 到汕头和去香港做生意并没有 50 年代 以后感觉到的那种差别 只有 2 处的建设者似乎没有外出经商的背景 在成为 侨乡 的过程中 整个乡村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倍 三三 新兴的近代城市汕头 在潮州地区向 侨乡 转变的过程中 扮演了极为重要的 角色 1860 年代末期 根据 天津条约 的规定 位于韩江入口处的小渔村汕头成为 通商口岸 随着机器轮船业的发展 这个口岸在几十年间迅速成为 中国通商第四口 岸 9 著名学者温廷敬在 潮嘉地理大势论 中 这样描述汕头的地位 以近海之故 民多冒险出洋 南洋诸岛之利权 潮嘉人几握其半 皆海 线之关系也 然其缺点者 则以二百余里之海线 而可泊大舰者 仅有汕头 7陈达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页92 93 该项研究的另一个报告是陈国梁 卢明合编的 樟林社会概况调查 中山大学社会研究所1937年版 8陈汰余 樟林乡土志略 抄本 乡土变迁 9 岭东日报 光绪三十年二月初一日 第4版 潮嘉新闻 集股行轮 5 一埠 10 汕头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 现在成为整个韩江流域唯一可以停泊机器轮船的口岸 潮 州府和嘉应州两地的商人都竞相在这个新兴的城市中发展自己的力量 其中许多人是 先到了南洋 香港 上海等地做工或经商 在侨居地赚了钱 再回来汕头一带发展的 有意思的是 汕头周围韩江下游地区的许多大型基础建设 都是韩江中上游的客 家商人兴建的 如民国九年 1920 年 建设汕头至樟林轻便铁路的是大埔百堠乡人杨 俊如 11 而光绪三十年 1904 年 动工 三十二年 1906 年 落成的潮汕铁路 从倡 议兴建到投资建设 主其事者是嘉应州最著名的华侨商人之一张煜南 12 张煜南等人倡 建潮汕铁路 对解决韩江上游的丰顺 大埔 嘉应州一带与汕头这个大港市间的运输 问题 大有裨益 实际上 不但嘉应州的货物和人流要经由汕头出入口 而且其邮政 金融活动也以汕头为中心 对嘉应州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侨批业 也完全以汕头为枢纽 13 这样 汕头逐渐成为整个韩江流域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潮州和嘉应州的许多文 人 不管是讲什么方言的 都集中到此地活动 许多人也就在这个城市定居下来 他 们在此地办学堂 出报刊 编撰书籍 许多事情都是面对潮 嘉二地的 例如 光绪 二十八年 温仲和与丘逢甲 温仲和等讲客家话的师友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 是 为粤东办新学的先声 该学堂潮 嘉二地学生兼收 他们还创办了粤东最早的报纸 岭 东日报 该报除了论说 谕旨 专件 时事要闻 本省新闻 京都新闻 外国新闻等 栏目外 另有篇幅较大的 潮嘉新闻 专栏 专门刊登潮州和嘉应州各地的来稿 报 道地方上的各类新闻 当时汕头还有有两个最重要的会馆 即所谓 潮属有万年丰会馆 嘉属有八属会 馆 14 分别为潮州商人和客家商人活动的中心 10 岭东日报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1版 11 芮诒壎 汕樟公路见闻录 见 汕头文史 第5辑 汕头 汕头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 版 页129 138 12王琳乾 潮汕铁路兴废始末 见 汕头文史 第4辑 汕头 汕头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 年版 页76 80 13参见陈春声 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 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0年第4期 页57 66 14 岭东日报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一日 第2版 潮嘉新闻 濬河要件 6 四四 1861 年汕头开埠以后 广东东部的潮州和梅州地方的百姓 就大量地移居东南亚 各地 据统计 20 世纪上半期 汕头口岸华侨的出入境人数 在国内各口岸中长期居 于首位 自光绪三十年至民国 24 年 经由汕头出国的侨民共 298 万人 归国侨民 146 万人 出国人数比归国人数多出 151 万人 15这些人在东南亚各国定居后 由于赡家 还债 投资和贸易等理由 大多经常向家乡寄送款项 所谓 侨批 就是近代南洋华 侨向家乡汇款时所写兼有汇款凭据功能的家信 关于清末至民国年间广东 福建两省的华侨汇款和侨批的一般情况 已有许多论 著做了较为仔细的描述 16 笔者也曾对近代潮汕地区的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经营做过专门 讨论 17 均可作为参考 为方便对有关背景尚未完全了解的读者 谨引用饶宗颐主编 潮 州志 中的有关叙述 作为一般性的介绍 潮州地狭民稠 出洋谋生者至众 居留遍及暹罗 越南 马来亚群岛 爪哇 苏门答腊等处 其家书汇款 向赖业侨批者为之传递 手续简单而 快捷稳固 厥后虽有邮政及国营银行开办 然终接乘民营批局业务 因华 侨在外居留范围既极广 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壤之妇孺 批业在 外洋采代收方法 或专雇夥伴一一登门收寄 抵国内后 又有熟习可靠批 脚逐户按址送交 即收取回批寄返外洋 仍一一登门交还 减少华侨为寄 款而虚耗工作时间 至人数之繁多 款项之琐碎 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 所能办理 其书信书写之简单 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 亦非邮政所能送递 故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 因果相成 18 15 王琳乾 邓特主编 汕头市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9 册4 页544 16 除注1提到的著作外 还可参见台湾银行调查课编 南洋华侨 中国移民 付汇兑关系 台湾银行 1915 中译本 侨汇流通之研究 台北 台湾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 1984 中国银行泉州分行行 史编委会 闽南侨批史纪述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6 广东省集邮协会 汕头市集邮协会 潮汕侨批论文集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3 杜桂芳 潮汕侨批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99 邹金盛 潮班侨批局 汕头 艺苑出版社 2001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潮汕侨批 萃编 第一辑 香港 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3 等 17 拙作 18饶宗颐 潮州志 实业志 商业 侨批业 页870 7 以往关于侨批的研究中 有关邮政方面的运作情形受到比较多关注 我们对从 收 批 到 送批 的整个过程有较具体的了解 而关于其作为金融机构运作的内容则比 较不受注意 其实 侨批业网络运作的关键 反而在于带有金融性质的汇兑与结算方 面 香港在南洋与汕头的侨批汇兑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其实 南洋的批局收到批款 后 对批信和批款是分开来按不同程序处理的 批信一般通过邮局 寄往汕头的分号 和代理商号 汕头的分号和代理商号接到批信后 通常要先垫款支付给收款人 而南 洋的批局则将批款就地换成可以在香港兑换的汇票 或寄往香港的中间商换成内地可 以流通的货币 再寄往汕头批局 或直接将汇票寄到汕头 由汕头批局卖给本地的银 行或钱庄套现 总之 据当时调查 新加坡每年寄往汕头的侨批 850 万元 几乎全经 香港 19 由于从 收批 到 送批 的中间 批款要经过多次的兑换 所以汇率问题 成为直接影响批局经营情况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 收批时的汇率折算已经常常是对批 局有利的 据称 批馆不注意汇费 乃注意汇兑率 其率往往有利于批馆 不利于汇 款人 此实为批馆的主要入款 20 而在各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汇兑过程中 如何运筹帷 幄 也是关键所在 根据台湾银行的调查 当时南洋与内地批局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有三种类型 一 共同营业 每年决算一次利益平分 此契约大都两店共同出资或为亲戚关系 二 在 中国之全部费用由中国代理店员负担 而收取每千元付十元至十七元之佣金 三 中 国代理店之全部费用实报实销 每千元付二元至四元之佣金 上述三种关系中 又以 第二 三种较为普遍 21 在一般的观念中 带有明显乡族色彩的民营侨批业基本上可以被认为属于 传统 商业组织的范畴 我们的研究发现 这一组织在一个日渐近代化的地方社会中扮演了 相当积极的角色 在更大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网络体系之中 侨批业这一带 有明显的东亚商业经营习惯和经营理念的组织 可以与近代的邮政机构和金融组织良 性互动 并从中找到巨大的发展空间 进入近代以后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而在很长时间里 中国与 19杨建成主编 南洋研究史料丛刊 第十五集 侨汇流通之研究 台湾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年 版 页91 92 20陈达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页88 89 21杨建成主编 南洋研究史料丛刊 第十五集 侨汇流通之研究 台湾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年 版 页86 8 世界的联系 很大程度是通过南中国海周边地域的人文和社会网络来表达的 通过讨 论也可以发现 近代东南沿海侨批业者进行的不但是经济的活动 而且这些活动有更 加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内涵 侨批问题不仅是金融的活动 其背后同时也是人员 物资 和信息的交流 五五 对我们的研究来说 侨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邮政和国际金融结算机制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华侨与侨眷日常通信 对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然而更加深刻的影响 侨批除了带来已有许多研究者感兴趣的大量侨汇之外 其作为家信的文字内容与 整个社会生活变化的关系 也值得深究 一般情况下 侨民家庭每月 有的是每两月 就会收到一封平均汇款额在 20 30 元之间的侨批22 在近百年时间里 这些与个人和家 庭生活有着内在关系的家信 频繁往来于海外移民的故乡与海外移居地 潜移默化之 间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戏剧性的 然而可能更加深刻的影响 如果把所谓 侨乡文化 理解为某种生活方式的整体 理解为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传承不替的某些或某类习俗 那么 批信所包涵的内容 可能常常在无意之中更深层地反映了侨乡社会的内在秩序 通过对侨批的研究 可以了解无数不知名的普通人在有关日常生活琐事的通信来往中 影响和 创制 地域文化面貌的具体场景 侨批还保留了大量的普通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记录 实际上 每一封家信面对的都 是具体家庭的非常具体的日常琐事 如果不是因为后来被公共机构和有心者收藏 绝 大多数批信的内容 永远不会为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所获知 保存至今的数十万份侨批 中 包含了侨乡和侨居地普通人家日常生活的大量经济资料 既有房地产买卖 物价 变动 债权债务等直接与市场活动相关的记录 也有移民 雇佣 乡族权益和婚丧嫁 娶等涉及更复杂经济关系的内容 还有许多有关时局变动和国家政令影响日常经济活 动的描述 从这些资料不但可以看出普通人日常经济生活的情形 因为这是家庭内部 的通信 从中也常常可以非常真确地体验到他们从事经济活动背后的观念和情感 由于批信本身的特点 侨批具有相当好的内在历史脉络 每一封侨批都有具体的 22 根据饶宗颐 潮州志 实业志 商业 侨批业 页871 872 的描述 二战以前海外批信局就是按 照每封侨批20 30元的平均汇款额计算汇费的 1935以前 所有批信汇款都以银元为单位 1935年以后 奉令改用国币为单位 9 时间 地点 收寄款人间的亲属关系的准确记录 而在多数情况下 这些侨批是以家 庭或家族为单位被成批地保留下来的 属于同一个村落的侨批常常有数百封之多 每 封侨批的内容都互相关联 通过细致分析 可比较具有整体性地再现乡村历史中经济 活动的过程及其机制 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基础上 重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内在联 系 以往的研究多强调海外移民为侨乡带来许多新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23 也有的论著侧重于原居地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关系如何为海外的移居者开拓新的生活空 间提供帮助24 本文则强调要了解海外移民与家人和家乡互动关系的具体过程 就潮州 地区而言 很容易发现 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与侨居于环南 中国海周边地区的乡亲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当时人的观念而言 他们很容易感觉到自 己生活在与一个与海外世界有着紧密联系的网络之中 作为外在的研究者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所谓 华侨 与本地居民的差别 也不应 片面强调侨乡对海外文化的被动的接受 更没有理由以 近代 和 传统 的简单的 二分法的理念去对应地看待海外与故乡的文化环境 如果回到侨批所呈现的具体的社 会历史场景之中 自然不难发现 当时人在面对日常生活时 并未表现出后来的研究 者所刻意描述的这种 紧张 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社会内在的某种和谐的法则 正是 在这种自然的 非戏剧性的日常交往中 所谓 侨乡文化 才得以深刻而长远地被创 制出来 六六 在 侨乡文化 形成的过程中 地方传统的文化资源被赋予某种 现代性 其 价值和意义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换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 大峰祖师信仰随着善堂 普遍建立在潮州地区迅速流播的过程 正反映了这样的变化 大峰祖师虽从元代起在潮阳县已有众多信众 但其作为一个具有近代慈善组织性 质的善堂的象征性神明形象的塑造 特别是其信仰的普及 却是晚清以来商人和华侨 23 例如 可参见陈达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和 浪迹十年 台湾文海出版社 1981年版 页1 154 24 James L Watson Emigration and Chinese Lineage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10 共同努力的结果25 大峰祖师信仰迅速流播 正值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形成 潮 州社会经济出现某种近代化趋势 汕头等近代工商业城市在地域社会的政治 经济格 局中的地位日臻显著的时期 善堂的普及 是在政府控制力量明显减弱 乡绅等原有 的地方精英面对新的挑战 地方组织的形式和权力格局重新建构的社会转型时期 公 众和社会对慈善事业和其他公共事业迫切需求的结果 善堂的善举主要包括重大灾害 之后的紧急救济 平常时对贫穷者施衣施食 设立义冢并对贫穷和无人收埋的死者施 棺收敛 对无力治疗的患者施医赠药 兴办义学 在城镇地方设立义务消防组织等等 对于汕头这样正在形成中的近代城市来说 急需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类与公众健康和 社会安定直接相关的工作 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 由于社会转型期的 种种变化 特别是由于潮汕社会成为 侨乡 华侨和商人在地方政治与公共事务中的 角色越来越重要 主要由商人和华侨资助的善堂组织 也就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 有意思的是 如果从传说中的宋代算起 到十九世纪末 大峰祖师信仰在潮州地 方已经存在了八百余年 但其信众一直只限于潮阳县和平乡及周围地区 大峰祖师祭 祀之所以可以随着善堂的普及 在清末民初约三十年的时间里 发展成为遍布潮汕城 乡的最重要的信仰形式之一 有两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一是潮阳的华侨在其侨居地 首先建立了和平乡之外的祭祀大峰祖师的慈善机构 这些信奉大峰的华侨商人在事业 的成功 及其为侨居地华侨社会迫切需要慈善机构影响的扩大 不但使大峰信仰在东 南亚各国华侨社会中广泛流播 而且也有助于已经成为 侨乡 的潮汕地区民众接受 大峰信仰 二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 潮阳商人在新兴的汕头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日渐扩 大 原来存在与其家乡的信仰形式 也就随着他们所建立的适应市政发展需要的慈善 机构的发展 得以在新城市的生活中得到发展的空间 而当时汕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历史教师考试题及答案
- 理工英文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女底坡跟数据监测报告
- 客房经理考试题及答案
- 焦炉调温工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课件时针分针的自我介绍
- 重金属物料焙烧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酒店实务考试题及答案
- 景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文案编写
- JG/T 127-2007建筑门窗五金件滑撑
- 国防预算优化路径-洞察阐释
- 2025福建厦门水务集团限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污水排污协议书
- 饲料采购工作总结
- 新课标解读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课件
- 能源管理培训课件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英语试题(解析版)
- 体育赛事直播技术服务合同
- 护理礼仪(第3版) 课件 第四章 护士仪态礼仪
-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