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轻飏(yng) 穹(qing)隆 蹙(c)缩 棨(q)戟遥临b殷(yn)红 涸(h)辙 拔擢(zhu) 咬文嚼字(jio)c胜饯(zhn) 岑(cn)寂 譬(p)如 决(xu)起而飞d接榫(sn) 睇眄(min) 潜(qin)在 轻鸢(yun)剪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颦蹙 辖制 优幄 不落言筌 b.惯例 懿范 险衅 恭亲抚养c.疏朗 莽苍 毗邻 吞言咽理 d.膨胀 腥臊 叫嚣 湖光掠影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心不古,人们冲破了条条框框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干,求实创新,祖国面貌焕然一新。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c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b最近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的主流倾向,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共谋发展。c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接近出台。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d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写道:现代世界极需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 。 , , , 。当然,和平发展不是没有原则的发展, , 。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如果这种思想能为世人接纳,世界将充满欢乐祥和 特别是“和气”的思想和平发展不能牺牲中国的核心利益 从弘扬“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 到提出和谐世界的外交方略而且提供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a b. c. d.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的情节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对明月,奠长江,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我们看到一位慷慨壮志、壮志凌云的历史英雄。b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c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之地,派蜀将马岱前去作战,马岱不负众望,七擒七纵南蛮的首领孟获,终于使孟获心服口服,至此平定了南蛮,蜀地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d由于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为了执法严明,诸葛亮只得挥泪斩了马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9分)本真的女性审美视角作为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封建知识女性,朱淑真自幼就接受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与熏陶,一方面造就了她“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的品性,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幽娴贞静”、“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班昭女诫)的模式不能不对她产生影响。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有一般女性所共有的敏感、细腻、多愁善感,表现出明显的阴柔美。朱淑真是典型的闺阁中人,生活环境淡雅纯净,生活领域极为有限,平常只能流连于闺阁、楼台、草阶、花院,因而她的诗不可能象蔡文姬、李清照那样具有广阔的社会生活阅历,这是她的局限之处。但同时也是她的一个独特的优势:使她能以一个真正女性的身份,从女性的审美视角出发,来审视她的周围,表现她的情感。“她不似男性笔下只作被观赏对象的闺阁佳人,而是以情怀的自然抒发,以自己独特观察和感觉印象为重”1(72),这就决定了其女性文学的纯粹性,全然不同于男子作闺音的隔靴搔痒,也不同于女性文学男性化的人格分裂。试看其浴罢诗:浴罢云鬟乱不梳,清癯无力气方苏。坐来始觉神魂定,尚怯凉风到坐隅。题材是平凡的、琐碎的,前代文人(主要是男性文人)早已用他们的彩笔描绘出了一幅幅浓艳的“浴后美人图”。如果说,这首诗的题材仍然不脱“艳情”范畴的话,那么,它带给我们的决非是“艳情”的审美感受。康正果先生也发现了男女笔下咏浴诗的不同:男性诗人的咏浴诗常常将诗中人“作为看的对象歌咏因而笔下的美人仿佛在表演洗澡的动作”,“而朱诗的诗题也许来源于咏浴的母题,但诗中所写者已非被咏的他人,而是作者本人的感受诗中写了她出浴之后的虚脱、怕冷和弱不禁风的感觉,不但无香艳的魅力,而且内容显得很琐碎,给人一种出笔明畅而少深思的印象,但它更接近闺中人的真实感受。”可谓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与男性文人的闺怨诗相比,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女子的心态、情绪明显地显现出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它不再是作者对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体的主观描摹和表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自身形象、自身情感的直接外化。在这一点上,朱淑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朱淑真因其女性意识觉醒得早,个人生活又诸多磨难,使她能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和灵气去观察生活,因而在抒写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上,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口吻声情,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物情态的生动、心理活动的细腻都是男性作家无法企及的。如菩萨蛮秋: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这是诗人抒发寂寞情怀,思念情侣之作。月圆人圆,生活幸福美满,月圆人不圆,乃人生之缺憾,面对孤苦无伴的词人,连月亮都不忍心团圆!词中化用苏轼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句,但反用其意,悲苦之情袒露无遗。只有寂寞深闺无人倾诉的女词人,在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才能有如此敏锐的体察和如此深细的感触。从女性的审美角度出发,把视点聚焦于极细微的事物上,来摄取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的诗句在朱淑真的诗集中随处可见。如“风静窗前榆叶茂,雨余墙角藓苔斑”(暮春三首),“静数飞萤过小园”(暑夜),“静看飞蝇触小窗”(西楼寄情)等,写的是闲适心境下目光所及的一种幽静环境,虽然无甚深意,却可以感受到那微细的心绪与极度岑寂而有些晦暗的心境。如果不是一个被幽闭深闺无聊无助而无所事事的可怜女子,不是出自于女性本真的审美角度,又有谁能留意于这微小的苔藓,又有谁能呆立良久来静数飞萤呢?7:下列关于第1、2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和熏陶,造就了朱淑真的品性,为她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并对她的作品产生了影响,使其作品表现出明显的阴柔美。b:朱淑真是典型的闺阁中人,极为有限的生活领域,使她的诗不可能有蔡文姬、李清照那样的成就,因为她没有广阔的社会生活阅历。c:朱淑真能以一个真正女性的身份,从女性的审美视角出发,来审视她的周围,表现她的情感。这是她作为闺阁中人独特的优势。d:朱淑真的诗体现了女性文学的纯粹性,和男诗人写的闺中诗相比,就显出男诗人的隔靴搔痒,也不同于女性文学男性化的人格分裂。8:下列对浴罢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感觉出发,写了一个女子出浴之后的情状,诗中的女子没有男子笔下的“浴后美人”的浓艳,但自然真实。b:本诗选才平凡,如果说这首诗的题材仍然不脱“艳情”范畴,那么,它带给我们的决非是“艳情”的审美感受。c:男女诗人笔下的咏浴诗有所不同,男性诗人的咏浴诗常常将诗中人作为看的对象而歌咏,因而笔下的美人仿佛在表演洗澡的动作。d:这首诗写出了女子浴后的虚脱、怕冷和弱不禁风的感觉,虽然无香艳的魅力,内容显得很琐碎,但它更接近闺中人的真实感受。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以朱淑真为代表的女性闺怨诗不再是作者对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体的主观描摹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自身形象、自身情感的直接外化。b:男性作家观察生活缺乏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和灵气,因而无法企及女性作家在写闺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动的人物情态、细腻的心理活动。c:朱淑真因其女性意识觉醒得早,个人生活又充满诸多磨难,在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她的作品才能有如此敏锐的体察和如此深细的感触。d:朱淑真的作品从女性的审美角度出发,把视点聚焦于极细微的事物上,来摄取自己独特的感受,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在朱淑真的诗集中随处可见。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2题)杨士奇传杨士奇,名寓,泰和人。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士奇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命兼兵部尚书,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如汉景帝之待卫绾,不亦可乎?”帝即罢弗治。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逾二年,帝谓士奇曰:“恤民诏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废格者论如法。”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选自明史卷148)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遽命毁籍 籍:户口,户籍b岁课其驹 课:征收c憾御史舒仲成 憾:怨恨d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 蠲:免除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得其目籍以进 乐琴书以消忧b如汉景帝之待卫绾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c不欲因卿言罢耳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是贵畜而贱士也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士奇“奉职甚谨”的一组是 ( )私居不言公事 善应对,言事辄中 今受否未可知 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 士奇与黄淮疏止 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四、(28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4分) (2)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4分) (3)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注】风尘:比喻战乱,戎事。诗歌颈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答:_。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诗人的心情集中体现在“悲”字上,首联与尾联是怎样表现“悲”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15、古诗文填空(8分)(5选4)(1)_,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_。(2)云无心以出岫,_。景翳翳以将入,_。(3)鹤汀凫渚,_;_,即冈峦之体势。(4)_,_。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与崇阿。(5)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五、(21分)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1619题。清名梁晓声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八十三还采茶?!”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啊!”我一时失语。“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16、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答:_。17、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6分)答:_。18、试分析“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作答)(6分)答:_。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串全篇。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六、小作文(15分)20、根据下面的内容和要求,写一段文字。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了一只展翅搏击、翱翔九天的大鹏形象。请充分发挥想象,描写大鹏展翅、翱翔九天的情景。要求: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想象要合理,吻合逍遥游中的意境。不少于200字。七作文(50分) 21.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 另一位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泉,需要流动。”在大千世界,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结合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必需写成议论文 3:不少于700字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1b(a表承接/表目的;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因为/副词,于是,就;d表并列/表转折)12c13(1)我正好生病没有参加,所以纸上惟独没有我的名字。(“适”、“预”、“以故”、“独”各1分)(2)担心被他们伤害,不想因为你的意见而否定他的建议,现在有托词了。(“恐”、“因”、“辞”、句意各1分。)(3)弋谦应皇上的昭令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加给他罪名,那么各位大臣从此就不敢说话了。(“陈言”、“则”、“结舌”、句意各1分)14、诗歌鉴赏(8分)答:“早”“迟”;“早”字表现诗人少孤且饱经漂泊困厄,“迟”字明写诗人未能早日遇见李端这样的知音的遗憾之情,实则表现诗人与李端分别的伤感。(一“早”一“迟”,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早”“迟”各2分,括号中的内容不作要求。)答: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营造了悲意;“离别自堪悲”直抒悲意,为全诗定下深沉感伤的基调。尾联写诗人遥望远方,不见友人,不由悲从中来,掩面而泣;又想着世事动荡,后会难期,更增悲凉之意。(每联2分)15、古诗文填空(8分)(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与崇阿。(5)气息奄奄,人命危浅16、答:【参考1】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2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分)。【参考2】把故事放在一个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1分),衬托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像茶村一样美丽动人(3分)【参考3】把故事放在一个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1分),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做铺垫(3分)17、答:作者运用细节描写,一是表现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3分)二是凸显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3分)【参考译文】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杨士奇奉行职守十分谨慎,私下里从不谈论公事,即使是关系亲密交情深厚的人也从未听他说过。在皇上面前,言谈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应答,谈论事情总是符合皇上的意旨。他人有小的过失,曾经为他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装载着岭南的土特产馈赠给朝廷大臣,有人得到他送礼的名册后把它送给皇上,皇上看上面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见询问杨士奇。士奇回答说:“徐奇去广东时,大臣们做诗歌文章送行,我正好生病没有参加,所以惟独没有我的名字。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礼物轻微,应当没有其他的意思。”皇上于是就下令烧毁了名册。时逢地方官员来京城朝见皇上,尚书李庆建议征调军队中多余的马给这些官吏,每年向他们征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