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个性化阅读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导.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个性化阅读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导.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个性化阅读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导.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个性化阅读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导.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个性化阅读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性化阅读,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导湖塘桥中心小学 黄亚芬“个性化阅读”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会说自己想说的话,学做一个独立的人。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中几乎每个老师都懂得要珍视学生的多元感悟,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但我认为:“尊重”不是一味的认同,“尊重”不是不要引导。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他们的感悟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甚至偏差。所以,个性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尊重”更应体现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解读模糊时引导,使思维更清晰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主体会赋予同一对象不同的意义和理解,从而造就了人文世界理解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但学生在阅读时由于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的不足,有时会产生解读上的模糊:对文本的理解已有了一些感悟,但仍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或对文本的主题含义有一定的理解,但仍不能完全赞同,模棱两可。此时的学生处于“愤悱”阶段,如果能适时、恰当地组织一些讨论辩析活动,学生的认识就会明晰,甚至得到提高。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有些学生对于李时珍亲口尝草药的举动不够赞同,他们认为李时珍的精神固然可嘉,但行为却不值得提倡,有点冒失。面对学生这种模糊的认识,我没有马上否定他们的解读,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是让学生联系上文的语句或课外资料展开讨论:李时珍的举动是否值得?有的学生联系课外资料,认为当时的医学水平还很差,李时珍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有的学生联系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认识到他这样做正是为了编写出一本完善的医药书,给当时的医生和药店带来正确的指导,给病人带来福音。还有的学生联系上文,了解到李时珍在对两种非常相似的草药进行了仔细的辨别后,觉得仍不能很好地分别,这才亲口品尝草药。李时珍的举动的确有些冒险,但绝不是冒失,他完全是为了病人着想学生联系各种文本资料,根据各自的阅读体验亮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讨论辩析中,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了,浅层的理解变得深入了,对文本主体价值的把握趋于一致了:李时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草药,是为了使百姓得福,也体现了他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以思维的求异性为唯一标准的,经过多种意见的争论、碰撞,所形成的共识是“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提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析,可以引发大脑“相似快”的共振与情感共鸣,通过碰撞产生更多更好更新的感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共享、共进。二、解读肤浅时引导,使思维有深度许多老教师都教过人教版的圆明园的毁灭。也许在当年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有这样一个设计: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领略了昔日圆明园的恢弘气势后,教师痛心疾首地说“可惜,这一切都被一把大火给毁了!”,并不失时机地出示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说此时的心情。学生心中的愤怒之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喷涌而出,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评、提升,“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教学主旨出现地不露痕迹、恰倒好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再来思索,在上述的解读中,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疾恶如仇固然没有错,这也是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导向之一。但在他们心中,对圆明园的毁灭除了遗憾愤恨,还剩下什么呢?两年前,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来我校上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她以“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为主线,围绕“毁灭的是什么”“没有毁灭的是什么”“永远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三大问题,引领学生与历史展开积极主动的对话,让学生在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中了解、感悟圆明园变迁的历史和原因,激起学生的思索和情感,从而将“国耻”二字以及中国人的劣根性引起的反思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步步深化,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自主化和多元化。下面的教学片段一定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教学片段一:(“走进圆明园”教学环节)师: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指着课题问)生: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我只有难过呀!生:留给我的是愤恨!师:那就请你愤恨地表达吧。(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训练)生:我很无奈。师:那就请你“无奈”地说一说。(同一个句子,读出的是无奈的语气。)生:有泪水,有叹息,有无奈,有痛苦(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并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教学片段二:(“走出圆明园”教学环节)师:请读下面的词条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生: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师: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生:说不出来的滋味。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生: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圆明园被毁灭的感情是多元的和个性化的,更是深刻的。“惋惜”“愤怒”只是窦老师在这堂课中的一个浅层次的情感目标。当这一目标通过研读文本达成后,窦老师通过引用资料、叙说史实,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事件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使学生的情感深化、升华,并趋于理智。这一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了圆明园被毁的无奈,让孩子们看到了圆明园无法毁灭的历史,更让孩子们体验了圆明园永远毁灭不了的精神。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获取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侵略者的刻骨之恨、还有对祖国的铭心之爱,以及对历史一种理性的思索。我不赞成“崇拜权威”,但我很佩服窦老师对文本如此深刻的解读。只有教师对文本有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才能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悟游刃有余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会更有深度,个性化的感悟才会更精彩,更有价值。三、解读出界时引导,使思维趋正确个性化阅读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和发现,但决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过:“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种反应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无论解读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即做到“多元有界”。这个界就是必须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学生的多元解读“出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根据雨果的小说改编的课文船长。课尾,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中哈尔威的形象时,一位学生的发言给教师来了个措手不及:老师,我觉得哈尔威有点傻,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船长,他一定会游泳,他为什么一定要与船同归于尽呢?此言一出,居然响应、附和的同学不少:对,我也不明白,哈尔威完全可以活下来,他怎么就不怕死呢?真傻!面对学生这样的理解,这位年轻教师只是轻描淡写说:你的理解真独特。听着这样的解读中,我分明感到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船长的行为在这里显然是英雄壮举,他简直来不及思考什么,心里装的是全体乘客和船员的安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啊!学生之所以会在哈尔威能否自救问题上提出质疑,关键在于他对哈尔威“忠于职守”这一高尚品质还没有正确的理解,在死得是否值得上存在模糊的认识。这是涉及到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问题。面对学生理解的偏差,在是与非的判断上,作为教师决不能模棱两可,应该进行价值引导。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师:是呀,同学们,哈尔威难道真的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他如果想活下去,难道连救自己的本领和时间都没有吗?他的船员会丢下自己的船长不顾吗?(思考片刻)生:我明白了,哈尔威不是不能逃,而是不想逃。生:作为船长,哈尔威觉得船沉没了,自己活着也没意义了。他不想救自己。师:此刻,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眺望着远方,心里会默默地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乘客,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角色展开想象。生:船徐徐沉入大海,此刻,哈尔威在和“诺曼底“号说着悄悄话:“陪伴我走过五湖四海、饱经风霜的诺曼底号啊,七年来,我们一起感受过辛酸与快乐,早已是形影不离,早已融为一体,你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如今,你要沉入茫茫的大海,我怎么忍心离你而去呢?船在人在,船毁人亡。我要与你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一起沉入海底,永不分离!”师:船在人在,船毁人亡”这就是哈尔威“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具体表现呀!生:船徐徐沉入大海,此刻,哈尔威在和祖国、亲人告别:“啊,永别了,我热爱的祖国!永别了,我亲爱的朋友们!诺曼底号和我同生共死了多少回了,我们闯过了暗礁,争斗过暴风雨。这回,我决不能让它孤零零地沉入到冰冷的海水里,我要陪伴它到永远。你们千万别为我伤心啊!”生:脱离了危险的乘客们会说:“哈尔威船长,是你的临危不乱救了我们,你就像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你就像是上帝派来拯救我们的天使,你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师:的确,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但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舍生取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难道能说他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吗?还有民族英雄邓世昌,“死也要撞沉敌人的战舰”,他放弃了“逃生”,而是以身殉职,这种悲壮的美不正是英雄精神的体现吗?所以,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些英雄们也无怨无悔,因为生命已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重新构建精神世界的过程。在学生没有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之前,他们的阅读感悟有时是幼稚的。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课堂上学生产生的歪曲、错误的想法加以及时的纠正。在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