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氓》教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氓》教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氓》教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氓》教案 人教版.doc_第4页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氓》教案 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语文氓教案 人教版 教学要点:1、氓的内容要点。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按内容分成三大部分:风、雅、颂。按表达手法分:赋、比、兴。“诗六义”二、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三、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1、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全文共六章,请梳理氓的行文思路并说出具体的章节和诗句。明确:板书: 氓 思路 恋爱 婚变 决绝章节1、2章 3、4、5章 6章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载言载笑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回忆和对比的写作方法。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 学习“恋爱”部分 (1、2章)(1)指名学生朗读。 问:诗经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两节用了什么手法?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2)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氓急躁、任性,女子则温柔、体贴。 “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3)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4)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明确: (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5)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第3、4、5章)。(2)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女子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3)如何理解第三、四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氓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少到老,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她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5)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3、研习“决绝”部分(第6章)。(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这一章用的是对比的写法,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1、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明确:直接陈述2、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3、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五、小结: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诗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六、作业:背诵第1、2章。 一、教学目标: 1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三、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音 玁狁(xin yn)不遑( hung )不来( li )孔疚( ji ) 靡盬(m g )喧嚣( xio )寰宇( hun)神裔( y ) 肴馔(yo zhun)宅邸( d )逃遁( dn )象弭( m ) 归聘( pn )四牡( m )骙骙( ku )小人所腓( fi ) 雨雪霏霏( y fi )载渴载饥( zi )整饬( ch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当堂成诵 五)比较鉴赏1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3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