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阐讲】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2、分析秦用“法”、西汉先用“道”后用“儒”的原因。说明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原理。秦用“法”的原因: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汉先用“道”的原因: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景象残破。后用“儒”的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主义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反映的历史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韩非思想、董仲舒学就、黄宗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各自思想主张对时代所产生的影响。(1)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他们不仅需要巩固对奴隶制的胜利,严刑镇压人民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实行法治以及主张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的主张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2)秦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汉初批判地继承发展了秦治国的思想,一方面“削藩”解决王国问题,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政”,加强了集权,繁荣了经济。封建制至西汉基本稳定,激进的法家思想已不适应巩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的建议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的需要,提出了新儒家思想,主张“大一统。”(3)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宦官专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日益腐朽,渐趋衰落。同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这些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也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这就出现了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反封建和要求民主的思想。(4)影响:韩非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张,有利于封建制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治国的主导思想;而且建立起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一直沿袭两千多年。董仲舒的主张适应西汉统治的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后期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是对维系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提出了挑战,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5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对理学如何评价?(1)同: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2)异:前者认为“理”是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而后者认为“心即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不用学习只要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理”。(3)评价:局限性: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6、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和入世的关系。7明清之际,黄宗羲曾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如何看待这一主张。后人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 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1)从思想主张本身看:黄宗羲从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角度对封建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并且将君主专制置于人民的对立面,提出由公众判断天下是非。这些都是前人未曾明确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2)从社会、经济根源看:明清之际,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并且日益走向腐朽没落;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严重限制和束缚了进步思想、学术的发展;同时,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缓慢发展。这说明历史发展已经提出了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课题。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恰恰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并成为这一潮流的产物。(3)从影响看: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也说明了他这一思想与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一致性。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1)从思想主张本身看,黄宗羲虽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因此,他的这一思想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是一致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2)从社会、经济根源看:明清之际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并且日益走向腐朽没落,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严重限制和阻碍了进步思想、学术的发展。这激起了黄宗羲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和斗争。但这与他以前的进步知识分子改造时弊的政治抱负一脉相承。同时,当时的商品经济虽然得到空前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因而其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未具备新的经济基础。 (3)从影响看: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虽经后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挖掘、发挥,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绝不能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从而任意拔高。【经典例题】(2004年高考上海卷,28)(6分)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图意为孔子的书籍)。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 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答案 (1)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 ,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3)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 孟子提出过“民本”, 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能力训练】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轻徭薄赋 “仁”a b cd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 5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 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 a反对封建制度 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9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 b c d11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12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观点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限制君主的暴政 大一统思想 天人感应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b c d14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15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16魏晋隋唐之际,中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17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技进步 c封建制度衰落 d理学的演变18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19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反传统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 b c d20关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后世民众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直接导致了清初的政治改革 c对君主专制制度造成强烈冲击 d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6分) 。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6分)28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哪些变化?并说明原因。 29.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有何进步意义? (2)汉武帝时,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同时,为什么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1分)(4)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儒学?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b 3c 4d 5b 6d 7b 8b 9a 10a 11b 12c 13b 14c 15d 16c 17a 18a 19a 20b 二、非选择题26(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太一统”。(3)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