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资下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探索.doc_第1页
阳光工资下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探索.doc_第2页
阳光工资下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探索.doc_第3页
阳光工资下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探索.doc_第4页
阳光工资下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阳光工资下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探索一、论文主要内容摘要文章从对激励和激励机制概念界定入手,通过激励机制作用与理论基础的研究,结合外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经验,从而得出对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的重要启示。通过对我国公务员激触机制的涵义、现状和特殊性的分析,我们找出了目前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阳光工资下我国新实行的各项激励制度暂行规定,作出了阳光工资下如何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有益探索,从若干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激励机制。二、选题依据和背景、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部门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共部门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在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国内对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并且重复现象严重,至今尚没有研究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专著。全面地、深入地研究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及应用价值。在国外,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研究己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还不完善。如何激励公务员工作,提高政府效率,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就现实来看,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框架体系尚不完善。并且我们只能借鉴国外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理论成果,但这种借鉴不能完全解决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国情与体制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本文着重提出了适合我国公共部门实际情况并能够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策略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符合我国国清的公务员激励机制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使政府更好地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政府改革,不论是以建立效率政府为目标还是以服务型政府或是责任政府为目标,都必须以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真正发挥作用为前提。因为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提供都离不开公务员。公务员是政府中具有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人力资源。他们能通过不断投资而保值增殖,因此我们需要在公务员的激励中秉持科学的理念,从而使激励制度更能做到以人为本,更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没有人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政府的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完善的激励机制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同时也是防止权力异化、抑制腐败、建立廉洁政府的需要。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决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面对如此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选取了直接决定制度运行效果的激励机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阳光工资这个政策背景。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理念选择、制度设计还是制度实施的现实条件最终都要反映到直接决定制度成效的激励机制层面上来;另一方面,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协调有利于鼓舞公务员的士气,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廉政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三、文献综述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一)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对激励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早,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企业的激励机制研究。长期以来,国外专家学者对激励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激励理论。随着公共行政的兴起和公务员队伍的扩大,激励理论被运用到了公务员制度研究之中。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激励根源的研究恩瑞认为成就需要是许多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对于高成就需要的人而言,工作绩效与满意感的关联性极强。另外,通过使工作更具挑战性、自主性来扩大工作意义,就能对高成就需要者的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也就是说需要是激励发生的最终源泉。需要是对某种诱人的产生的内心渴望状态,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造成内在的张力,进而产生寻求特定目标的探测性行为。贝雷尔森和斯坦纳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提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愿望、希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包括行为是怎样开端、怎样被赋予活力而激发,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以及在所有一切进行过程中,该有机体是呈现出何种主观反应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用本能理论来解释动机的激发。他认为动机激发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本能性动机,因此,动机的激发不是靠外部力量,而是靠自身的本能行为。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worth)将“驱力”的概念代替“本能”的概念,提出需求往往处于潜在状态,动因是行为开拓的直接因素,使需求变为行为的是动因。2、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国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在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提炼出各具特色的激励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中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弗(C.P.Alderfer)在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的基础上于生存、关系以及发展:人在组织环境中的需要中提出了ERG理论,并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成就需要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Moclelland)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三种基本需要是成就需要、权利需要与合群需要。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于1959年在工作与人性中提出双因素理论。他认为,通过对激励因素的改善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把动物条件反射现象研究应用到人的身上来,于是提出了强化理论。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来自外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强化物,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的奖励与惩罚,让人们记住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维克多弗鲁姆(V.H.Vroom)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激励的效力来自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阿克洛夫(Akerlof)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契约”概念提出了礼物交换理论。他认为雇主支付给雇员超过标准工资水平以上的工资,雇员就将回报超过工作标准以上的努力给雇主。如果雇员获得超过标准以上的工资时,而未提高努力标准,雇员心中就会产生对雇主的不公平心理。为了平衡这种心理状态,雇员就会自觉地提高努力的标准。霍姆斯特朗(Holmstrom)和米尔格罗姆(Milgrom)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多任务委托模型”。他们指出,为了避免替代效应的产生,有必要将容易监督的工作交给一个人完成,将难以监督的工作交给另一个人来完成。这表明他们已经发现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经济激励更适合于简单的工作,而对于复杂的工作,激励效果却欠佳。3、对公务员激励因素的研究美国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十分关注当时的文官制度改革,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中就如何提高政府公务员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各级政府及其下属政府所组成的这些系列,要怎样才能管理成下述这样一种状态呢?就是说要使政府官员所经常感兴趣的是用他的才智做最大的努力,用他的良心作最认真的服务,不仅仅是替他的上级效劳,而同时要为群体尽力。要怎样才能够使这种服务到达下述这样一种程度呢?就是说通过给予政府官员大量生产费用补助来使这种服务引起他最普遍的兴趣;通过发展他的前程使这种服务成为他最珍视的兴趣;通过提高培养他的性格使之成为他最崇高的兴趣。”在文中,威尔逊提出了激励政府公务员的几大激励因素:工作、工作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工作中得到的鼓励和赏识、合理的工资制度、较多的晋升和职业发展机会。美国人事行政专家、行政学家伦纳D怀特在1926年出版的行政学概论一书中强调:“为均衡晋升之机会,应尽力混合(指本单位职务空缺,但又无合适人选,则应扩大招聘范围)各局之职务。”在书中,他明确指出了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晋升职务与优厚的报酬。认为对公职人员进行激励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必须按照现代标准改进工资政策,实行公平的报酬;强调实行同工同酬,同一等级的行政人员享受同一等级的报酬;晋升制度应与考核和功绩相联系。古利克在1955年发表的公共行政的下一步中指出:政府中各种类型的公务人员都应该通过竞争性考试进行招收;所有的公务人员都应该有一段试用期,并且在试用期内,必须对其暂分配的工作任务实施严格的监督,以避免考试中投机取巧和偶然取胜的不良情况的产生,确保被录用人员的质量;职务晋升应该以功绩为依据;职业系统还应该建立一些保护措施来保护雇员免遭任意的解雇;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应该提供优厚的薪金和退休津贴。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1993年发表的重塑政府中指出:与企业相比,在政府部门中,一切的激励因素都是以不犯错误为标准;政府部门可以引入企业的按业绩付酬的薪金制度;转变传统的将公务员视为工具性角色的思维方式,以把公务员视为国家人力资源的观念取而代之。(二)国内文献综述我国学者对于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真正探索与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公务员激励理论的研究蒋硕亮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公务员复合利益均衡激励理论一书中,阐述了全新的关于公务员激励的激励理论。他认为,公务员存在多方面的需要是合乎情理的,如何发挥激励的最大效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公务员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均衡点,即要同时满足公务员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共同利益的博弈与均衡,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博弈与均衡,经济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博弈与均衡,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的博弈与均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博弈与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公务员的利益就会达到均衡状态,就能更大效用的发挥激励的作用。2、对公务员激励原则的分析齐明山在试论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一文中指出对公务员激励必须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实行功绩原则、政府要以精神激励为主、激励标准与激励结果一致性等原则。徐汝华在公务员激励机制重构:理论原则与模式定位中提出:利益原则是激励机制的基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激励机制的目标;同步激励原则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张强在建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原则及模式中提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应遵循利益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同步激励原则。王金华在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中提出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为绩效导向原则、竞争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法治原则。3、对于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的分析程臻在论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在我国公务员激励中存在激励形式单调,片面强调精神激励;激励措施失效,奖优罚劣难以落实;激励方向偏轨,不正当行为被认可;激励力量较弱,利益调整幅度小等问题。王金华在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一文中提出中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激励理论陈旧、激励方式单一和激励手段落后等问题。单羽在经济人假设与政府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建构一文中提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低工资,乱补贴,泛福利的分配模式弱化了激励效果,考核内容和指标缺乏合理依据等。徐汝华在试论公务员激励机制重构:理论原则与模式定位一文中提出在对我国公务员激励的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精神激励;竞争激励缺失;道德激励功能甚微等问题。郄鹏在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中存在激励形式过于单一,重精神激励,轻视物质激励,激励过于流于形式,晋升依据不合理等问题。黄德林、陈愁、沈炜、马向平在对公务员实施“负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指出,在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负激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够重视,二是在已经实行的十分有限的负激励中,存在正激励贬值、激励失效以及关于负激励法制方面建设不完备等问题。4、关于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分析程臻提出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多元的激励机制。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中引入市场机制,将利益作为基点;注重道德激励,体现公务员激励特色;加强负激励机制的建设,促使公务员激励规范化。朱正威在人员培训:挑战、需求与创新中提出应建立公务员激励的双向沟通和反馈机制,要加强目标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准备以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陈玲在公务员激励机制模型与实证中指出了工资、监督与职业发展是三种主要的激励因素,因此在对公务员激励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建设。胡颂在公务员的职业动机调查及相应培养对策研究中提出要想激发公务员高尚的职业动机需将个人动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结合起来,并且政府机关对公务员动机的激励应以内在引导为主,辅之外部引导。单羽认为应该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充分重视授权的有效作用和构建公平,合理的经济薪酬系统等。齐明山教授认为自我激励是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郄鹏认为应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加强绩效管理,培养公务员的竞争意识,适当进行负激励等。周亚越在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中提出从建立有效的公务员考核评估方法,设计合理的公务员工资标准,构建科学的公务员晋升制度,设置完善的公务员奖惩制度四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王金华认为需从激励理念现代化、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激励手段的科学化三个方面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8黄德林、陈愁、沈炜、马向平认为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构建中应该重视负激励的作用,加强负激励的执行力度,完备负激励及其配套的制度及法律法规架构,健全监督机制,加强道德约束,引入竞争淘汰制度。三、研究内容1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对激励和激励机制概念界定入手,通过激励机制作用与理论基础的研究,结合外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的经验,从而得出对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的重要启示。通过对我国公务员激触机制的涵义、现状和特殊性的分析,我们找出了目前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新实行的各项激励制度暂行规定,作出了如何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有益探索,从若干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激励机制。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文献研究法。笔者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使文章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2.案例研究法。本文在第三章中引用案例来说明国内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情况,通过对个案的具体分析研究,以发现公务员激励机制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3.比较研究法。本文多处运用比较研究,如对国外公务员激励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对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借鉴之处。4.系统分析法。公务员激励机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遵循这一原则对公务员激励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最优设计与最优控制。3研究思路、主要框架第1章 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2文献综述1.3研究的方法1.4研究的创新点第2章 公务员激励的相关理论概述2.1公务员激励的界定2.2公务员激励的作用2.3公务员激励的理论基础第3章 我国公务员激励的现状分析3.1我国公务员激励的成效3.2我国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3.3我国公务激励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4章 西方公务激励机制的经验及启示4.1英国公务公务激励机制4.2美国公务激励机制4.3日本公务激励机制4.4新加坡公务激励机制4.5国外公务员激励机制给予我国的启示第5章 阳光工资下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策略5.1革新公务员激励理念5.2完善公务员激励制度5.3创新公务员激励方法5.4优化公务员激励环境结语参考文献4论文的难点与创新 难点结合阳光工资探索出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具体思路是本文的难点。创新(1)本文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是从激励理念,激励制度、激励方法和优化激励环境四个层面展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阳光工资下优化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这是本文理论上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创新。(2)本文对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我国当前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国外发达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优化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本文在公务员激励机制创新研究过程中,对激励制度的构建和激励方法的运用上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在公务员激励制度上,将公务员的激励制度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相结合;在公务员激励方法上,提出了差异化与同一化相结合的激励方法。5预期目的探索出阳光工资下我国公务员的具体激励机制。四、研究基础与进程安排1学术条件、设备条件、经费概算及其落实情况学术条件第一,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第二,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2论文工作进度安排五、查阅主要文献资料目录1蒋硕亮.中国公务员复合利益均衡激励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Stephen.P.Robbins.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London:Prentice Hall,2003,783陈振明.公务员制度.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3404Joel D.Aberbach,Robert D.Putnam and Bert A.Rockman.Bureaucrats and Poliitcia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155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6伍德罗威尔逊.国外政治学.行政学研究,1988,(1):517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3788齐明山.试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新视野,2000,(1):49-519徐汝华.公务员激励机制重构:理论原则与模式定位.行政与法,2002,(6):47-4810张强.建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原则及模式.地方政府管理,2001,(7):22-2411王金华.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87-9012程臻.论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24-2513单羽.经济人假设与政府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建构.中共福建省省委党校学报,2005,(7):30-3314郄鹏.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思考.党政干部论坛,2005(4):28-3015黄德林,陈愁,沈炜等.对公务员实施“负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4,(3):51-5316朱正威.人员培训:挑战、需求与创新.理论月刊,2004,(5):100-10217陈玲.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模型与实证.公共管理学报,2005,(2):92-9618胡颂.公务员的职业动机调查及相应培养对策研究.重庆行政,2007,(4):87-9119周亚越.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新视野,2004,(4):46-4720Websters.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 Merriam Webster,2002,147521杨明.管理学基础.Motivation Principles,(内部发行),52422刘正周.管理激励.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623L.C.Megginson.Management: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London:Harper and Row Publisher,1989,30924俞文钊.管理心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5525赵振宇,田立岩.激励论.香港:华夏出版社,1994,31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