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阮籍隐逸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搿竹林七贤嚣律为魏晋之际 入对既籍 嵇痰等七入燕题瓣燕弱 其褥名源于隐逸 其出现的直接契机是芷始末年的竹林之游 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后 竹林之游受到士人瞩 嚣和称道 嚣竹韩七赞甜之品霹瞧在裁时产生 随着政局 社会风尚耪 人心态的继续 推进 竹林七贤内部和整个士人阶层都在发生着燮化 隐逸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体 现 褥其孛最有代表毪的人物就是阮藉 在政局动荡鳇漩涡中 阮籍酶隐逸思想不断变化 放早麓的爨家到孛期的融合孺道 再到晚期的倾向道家 他的隐逸思想的转变也与此同步 他作于正元元年的 酋阳山赋 第一次欧遭家的立场批判谴早年浆震家隐逸愚想 标志着链酶隐逸愚想麸融合馁道转变 为倾向道家 这也是阮籍思想倾向道家的最早文本证据 其契机并爿b 学界以往认同的商 平陵之交 焉是司马氏在嘉平来年杀夏侯玄 撞行废立等一系列恶行 在此之震基激险 恶的局势使阮籍的隐逸思想发生了分化 一方面 在现实中他发挥庄子思想 用齐一是 菲 痊足安翕鳇朝隐论安定身心 在验恶政是中虚与委蛇 僳全了生命 但道家戆批刿 与超越精神和他心中潜藏的儒家价值观使他不能安于这种生活 而是陷入无尽的苦闷岛 迷髑 勇一方面 阮蒸将远离俗擞的隐逸发展为超越络超的游整 并以道家思想作为游 仙的理论依据 企图以此获得精神的解放 阮籍隐逸思想的分化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高平陵之变和正始名士的陨落使竹林七贤避祸的竹林之游为人称道 竹林七贤由此 得名 十几年蜃 稚康的冤死使既籍的朝隐全身之举倍受瞩毽 在竹林七贤中声名特著 被赋予 命世大贤 的称号 此称号是 竹林七贤静品目的深化 也是隐逸思潮转交的 总结 朝隐从此成为隐逸风尚的主流 但是 阮籍的隐逸思想不止予朝隐全身 超越俗 世才是他隐逸思想的核心 两臀士人对阮籍的推崇背后是对阮籍隐逸思想的选择性误 读 批判与超越精神被遗失 成为一场 买椟还珠的历史悲剧 国 关键词 隐逸竹林七贤阮纂首阳由赋命世大贤 毋王骁毅 懿释道冬魏晋玄学的形或 学肇书羼 2 0 0 3 年 纂2 4 8 簧 1 1 1 a b s t r a c t a sae v a l u a t i o no fas c h o l a rg r o u po nt h eo c c a s i o no ft h ew e ia n dj i no y n a s t y s b a m b o oc i s i a n i sa b o u ts e c l u s i o n t h ed i r e c to p p o r t u n i t yf o rt h ee v a l u a t i o ni st h et o u ri n t h eb a m b o og r o v ew h i c hh a sb e e np a y e da t t e n t i o nt oa f t e rt h eg a op m gl i n gi n c i d e n t b a m b o oc i s i a n 什a tt h i sp o i mt h ee v a l u a t i o na l eg e n e r a t e d w i t ht h ec o u n c i l t h es o c i a l c l i m a t ea n ds c h o l a r sc o n t i n u et op r o m o t et h em e n t a l i t y s c h o l a r sw i t h i na n dt h r o u g h o u t b a m b o oc i s i a n a r ec h a n g i n g s e c l u s i o ni d e ao fc h a n g e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a n d o n eo f 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f i g u r ei sr u a nj i i nt h ev o r t e xo fp o l i t i c a li n s t a b i l i t y r u a nj ia l w a y st r i e dt om a i n t a i n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c e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b yc h a n g i n gh i sm i n d h i se a r l yb e l i e fw a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h e ni nm i d t e r mh e m i x e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 f i n a l l yh eb e l i e v e dt a o i s m t h ec h a n g e so fh i ss e c l u s i o n t h o u g h ti st h es a m e 嬲h i sm i n d t h e s h o u y a n g s h a nf u i st h es i g no fh i ss e c l u s i o nt h o u g h t c h a n g e df r o m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t ot a o i s m i t so p p o m m i t y i sn o tc a op i n gl i n gi n c i d e n tb u t s i m a se v i ld e t h r o n e m e n to fr d u i n ga n dd e t h r o n e m e n ta tj i a p i n gp e f i o d w i t ht h e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r u a nj i ss e c l u s i o nt h o u g h tc h a n g e di n t ot w ow a y s o nt h eo n eh a n d i n r e a l i t yh ep r e s e r v e dh i sl i f ei ni n c r e a s i n g l ys i n i s t e rs i t u a t i o nb yc o n f u t r u ea n df a u l tw i t ht h et h e o r yf r o mz h u a n g z ia n d c h a o y i n b u tt h ec r i t i c a la n dt r a n s c e n d e n t t a o i s ts p i r i ta n dh i d d e ni nh i sm i n dt h ec o n f u c i a nv a l u e st h a th es h o u l dn o td r a w s o m ek i n d o fl i f e b u ti n t oe n d l e s sb o r e d o ma n dp e r p l e x e d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r u a aj iw a n tt og of a r a w a yf r o mt h em u n d a n ea n dh i ss e c l u s i o nt h o u g h t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y o n dt h ee a r t h l yi m m o r t a l s a n di m m o r t a l so ft a o i s tt h o u g h t 嬲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 a t t e m p tt oo b t a i nt h el i b e r a t i o no ft h e s p i r i t b a m b o oc i s i a n h a sb e e np a y e da t t e n t i o nt oa f t e rt h eg a op i n gl i n gi n c i d e n ta n da tt h i s p o i n tt h ee v a l u a t i o ng e n e r a t e d t e ny e a r sl a t e r j ik a n g sd e a t hm a d er u a nj i s s e c l u s i o n t h o u g h tr e c e i v e dm u c hr e c o g n i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t y s c h o l a r sg a v er u a nj iae v a l u a t i o nc a l l e d b i gs a g e w h i c hi sad e e p e n i n go f s e v e nb a m b o o a n da l s oas u m m a r i z e o f t h ec h a n g e so f t h ef a s h i o n c h a o y i n b e c o m e st h ef a s h i o no ft h ep e r i o d r u a nj i ss e c l u s i o nt h o u g h th a s b e e nm i s i n t e r p r e t e db ys c h o l a r sw h ol o s tt h ec r i t i c a ls p i r i ta n ds p i r i to ff r e e d o mi nj i n d y n a s t y w i t l lt h ec r i t i c a la n dt r a n s c e n d e n ts p i r i tw a sl o s t t h ec h a n g el o o k sl i k ea h i s t o r i c a l t r a g e d y k e y w o r d s s e c l u s i o n b a m b o oc i s i a n r u a nj i s h o u y a n g s h a nf u b i gs a g e i 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 阮籍隐逸思想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南明 叫年舌月 e t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五h 屋访 砷年 月幻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南场 咖7 年6 月 日 i 指导教师 签名 0 仓僮涛 乞 年占月 e l 引言 一学史回顾 甄籍作为竹林七贤躺代表性入物 上承建安下雇两晋 以其放达的神采 复杂的愚 想和矛盾的行搴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更影响了 代士风 成为后世的精神偶像 在汉 晋转关的关键时期 超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也因此为世诟病 被追溯为中原板荡的罪入 后世纷纷把阮籍与朝代兴亡联系起来 提潞放达非遵 清谈误邑等蕊点 但多停留于表 象 来能深入历史与文他的深处 直至二十世纪 鲁迅 陈寅恪 刘师培诸先生各著宏 论 在研究角度 研究方法和慝想高度上都有了质的提舞 开拓了瓯籍研究的新纪元 吴云先生 十世纪阮籍研究 国一文 对二十世纪阮籍研究发展的轨迹分四个时期进 行了勾勒 张连科先生在 十世纪中晷文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馨一书第六 章掰阮籍与嵇康研究挣中 从思想性格 诗 文 著作整理与校注 对当代及衙世影响 等方蔼对2 0 世纪阮籍的硪究徽7 进一步的介缨 王渭清 2 0 璧纪9 年代以来阮籍研 究述评 杨悫刚 新时期以来阮籍研究综述 固 汪淑霞 1 9 9 4 年以来阮籍诗赋研 究综述 米晓燕 阮籍研究的霞顾与前瞻 对夕 卡年代至今的阮籍研究进行了述评 鉴于学者对阮籍研究的总结已相当详尽 本文将就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补充 二十世纪 以来的阮籍研究可以大致分为生平事迹考证 思想研究和诗文磷究三个大 方向 三个方向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其中生平事迹的考证是后两者的基础 而考证的 焦点哭 j 是阮籍与竹林之游 包括竹林之游的有无和竹林七贤盼褥名等阿题 陈寅恪先生 在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囝 三因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及 魏晋南北 朝史讲演录 中指出 竹林 乃受 格义 之风影响 取壁佛典 竹林之游都是东晋 好事者编造出来的 此后学界对此聚讼纷纭 周风章 刘康德 范子烨等赞同陈先生的 d 吴云 二十世纪黼籍磅究 天津师大学报 2 0 0 0 年第6 联 美云童缡 十缴缝孛蓬文学舔究 魏露瘸筵蘩文学磷究 麓裘漤藏社 2 0 0 1 年 王溺清 2 0 澄纪9 0 年代以来阮籍研究述评 宝鸡嶷理学院学撤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1 2 月第2 4 卷第6 期 杨忐剐 耨时期以来阮籍弼 究综述 i 昝瑟学院学报 2 0 0 6 年第2 5 卷第1 期 汪教霞 t 9 9 4 每以衷甄籍涛簸疆究 出东疆王丈学擎壤 社会程学舨 2 0 0 8 每3 群第2 4 卷第2 瓣 米硗蕉 阮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绥化学院学报 2 0 0 8 年4 列第2 8 卷第2 期 陈寅恪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徐明馆丛稿柳编 j 海古籍出版札 1 9 8 2 年 第1 8 l 页 陈寅惦 三国志饕j 孛华佗传与傍教故事 寒掺堂集 上海吉簇蹬版社 1 9 8 0 每 第1 6 i 燹 陈寅辫箸 秀绳穗整理 魏鹭凑l 赣变讲演蒙 黄凌錾社 1 9 8 7 年 集4 8 至5 茭 意见 认为竹林之游与 竹林七贤 的品目均为东晋谢安的虚构 沈玉成 韩传达 卫绍生 李中华 王晓毅 滕福海 韩格平 马鹏翔等则或对 格义 或虚构说提出质 疑 或对 格义 说提出异议 或认为竹林七贤并非出自东晋虚构 竹林之游是历史事 实 有的进一步对竹林之游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考证圆 其中 王晓毅 竹林七贤 考 通过检索 大正藏 的相关译名 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发现东汉至西晋 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 竹林 大多数译为 竹园 因此有关竹林七贤系 东晋士人附会佛教典故的观点值得商榷 马鹏翔注意到 事文类聚别集 礼乐部 引 魏 纪 关于竹林七贤的一则史料 对此书作者及成书时间的进行考证发现此书成于两晋之 际 而竹林七贤之品目早在西晋甚至更早就有了 同时 阮籍作品的分期和考证也呈 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其中丁冠之先生 阮籍评传 的分期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他认为 乐论 创作最早 为儒家 通易论 通老论 作于正始时期 致力于儒道融合 达庄论 大人先生传 作于正始后 为弃儒从庄之作 此论为阮籍研究提供了一 个普遍接受的基础 此外 关于阮籍的政治倾向以及 为郑冲劝晋王笺 的作年也是学 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思想研究领域 鲁迅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是阮籍思想和文学 研究的开山之作 其最重要的观点乃是指出 魏晋时代 表面上毁坏礼教的 实则倒 是承认礼教 太相信礼教 这一论断打破前人藩篱 揭开了阮籍放达表面下的本质 后世学者莫不受其影响 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 论日 所谓竹林风气 多为庄子思想 在生活上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变动繁剧 政治迫害加强的时候 遂将一种追求神仙幸福 的想象 和当时盛行的庄子逍遥的企羡结合起来 即成了一种像阮籍 大人先生传 所 写的那样虚无的理想人格 他们的放荡 颇杂有汉代以来游仙的意味 而其根本原因 周凤章 竹林七贤 称名始于东晋谢安说 学术研究 1 9 9 6 年6 期 刘康德 r 竹林七贤 之有无与中古 文化精神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1 年第5 期 范子烨 论异型文化之合成品 竹林七贤 的意蕴与背 景 学习与探索 1 9 9 7 年2 期 沈玉成 竹林七贤 与 二f 四友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6 期 第4 0 至4 4 页 i 绍生 竹林七贤荇十问题考辨 中州学刊 1 9 9 9 年5 期 李中华 竹林之游 事迹考辨 江汉论坛 2 0 0 1 年i 期 王晓毅 竹林七贤 考 历史研究 2 0 0 1 年5 期 滕福海 竹林七贤 称名依托佛书说质疑 温 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2 期第2 0 伞2 3 贞 韩格平 竹林七贤名义考辨 文学遗产 2 0 0 3 年2 期 马鹏翔 竹林七贤 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朗政局 中国哲学史 2 0 0 8 年第2 期 马鹏翔 竹林七贤 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 中图哲学史 2 0 0 8 年第2 期 第1 1 7 页 参见t 冠之 阮籍评传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 续编 二 齐鲁书社1 9 8 2 第9 l 垒1 3 2 负 本文是1 9 2 7 年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的一篇演讲 发表于当年8 月的 民国日报 副刊 现代青年 收入 鲁迅 全集 第3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年 第5 0 2 5 1 2 页 中古文学史论 作于1 9 4 2 至1 9 4 8 年问 分为 中古文学思想 中古文人生活 中古文学风貌 三部分 其研究耿法于鲁迅 伞面展现j 中古时期的学术 文学和士人风气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2 年 则在愤世嫉俗 汤用彤的 魏晋玄学论稿 将魏晋名士分为 温和派 以王 何为 代表 与 激烈派 以嵇 阮为代表 敏锐的看到了嵇 阮玄学乃为 汉人之旧 其学说来自庄子 而用文学家之才华极力发挥之 认为 嵇阮则表现了玄学的浪漫方 面 其思想并不精密 却将玄学用文章与行为表达出来 故在社会上之影响 嵇阮远出 王何之上 而常被认为是名士的楷模 回 陈寅恪的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单 行本出版于1 9 4 5 年 其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固有 清谈误国 篇 二文内容多有交 叉 尤其对于 竹林七贤 品目的由来都以 格义 说解释之 影响了其后数十年的研 究 陈先生把清谈的形成过程与士人转型过程结合起来 论道 大抵清谈之兴起于东 汉末世党锢诸名士遭政治暴力之催压 一变其指实之人物品题 而为抽象玄理之讨论 启自郭林宗 而成于阮嗣宗 皆避祸远嫌 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作者也 回 余英 时的 士与中国文化 以 士之自觉为一贯之线索而解释汉晋之思想变迁 由戴叔鸾 孔文举而及阮嗣宗 言 由是观之 竹林之狂放 其来有自 岂一时之外在事态如政治 影响之类所能尽其底蕴哉 又云 通览汉晋之际士大夫阶层发展之大势 嵇 阮一流 之终不能畅 与夫庄老玄言之流入向 郭一途 亦诚可谓必然之归趋 故子期失图与子 玄之媚俗 皆有其不期然而然者在 固罗宗强的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指出阮籍 追求的是 纯精神的自由的世界 他 之所以幻想逍遥游而终于依违避就 根本的原 因 就在于他内心深处还有儒家的思想根基 景蜀慧 魏晋诗人与政治 也认为真 正影响阮籍整个人生的是其隐隐不灭的儒家思想 田文棠 韩传达 高晨阳三位也在其 各自所著 阮籍评传 中也充分肯定了阮籍思想的儒家根基 高晨阳先生更在丁冠之 先生对阮籍思想与作品分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研究了阮籍的思想和作品 并认 为阮籍精神世界的矛盾乃是因为他的双重人格 王晓毅的 中国文化的清流 和 儒释 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等专著及 竹林七贤散论 竹林七贤 考 和 阮籍 达庄论 与汉魏之际庄学 等论文其不仅对竹林七贤的真实性进行了确证 更在考证 达庄论 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 f 海古籍 f 版社 1 9 8 2 年 第4 5 页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 上海古籍 b 版社2 0 0 1 年 第1 4 6 页 陈寅恪著 万绳楠整理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黄山书社1 9 8 4 年 陈寅恪著 金明馆丛稿初编 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 第1 8 i 页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t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第2 5 l 至2 8 5 页 同一f 书 第3 3 7 页 罗宗强 1 玄学与魏晋十人心态 天津教育 f 版社 2 0 0 5 年 第1 1 5 页 景蜀慧 魏晋诗人与政治 中华书局 2 0 0 7 年 三部著作分别为田文棠 阮籍评传 广两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 韩传达 阮籍评传 北京大学 h 版社1 9 9 7 年 高晨阳 阮籍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其中专著为 王晓毅 中国文化的清流 中国 t 会科学h 版社1 9 9 1 年 王晓毅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中华书局 2 0 0 3 年 论文为 于晓毅 竹林七贤散论 山东社会科学 1 9 9 1 年第2 期 一卜晓毅 竹林七贤 作于正始八 九年的基础上 通过 达庄论 与 大人先生传 的思想差异 揭示了阮 籍 越名教而任自然 思想在高平陵政变前后的变化 肯定了阮籍及其 大人先生传 在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 在文学研究领域 阮籍的 咏怀诗 向来是魏晋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者从诗歌 风格 艺术手法 诗歌意象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入手对阮籍诗歌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 其中 钱志熙的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从组诗的角度解析 咏怀诗 对阮籍诗歌的宏 大艺术结构进行了总体把握 并初步判定组诗是阮籍后期集中之作 其发表于2 0 0 8 年 的 论阮籍 咏怀诗 组诗创作性质及其主题的逻辑展开 圆对此观点进行了进一 步深化 将 咏怀诗 作年系于正元二年至景元四年 并对组诗主题的逻辑结构进行 了深刻分析 将阮诗研究推进到更深广的层次 对于阮籍文的研究多集中于 清思赋 首阳山赋 和 大人先生传 另外 为郑冲劝晋王笺 的作年也是学者关注的问题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首阳山赋 近几年进入学者的视野 王利锁 曹芳被废与阮籍心灵 的裂变一论阮籍 在其心灵史上的意义 对阮籍高平陵事件后的出仕心理做 了重新的审视 认为高平陵事变与少帝曹芳被废二事性质不同 后者对作者内心产生的 震动更大 阮籍 借对夷 齐的评价 对自己仕途出处进行深刻的反思 其中包含着阮 籍深沉复杂的自悔 自怨 自责之情 认为阮籍入仕司马是因为对司马氏抱有希望 张建伟的 易代之际的悲愤与自责 阮籍 首阳山赋 发微 提出不同意见 文章 根据有关史料及阮籍相关作品 认为阮籍通过批评伯夷 叔齐表达强烈的悲愤和深刻的 自责 阮籍在司马师废魏帝曹芳 立高贵乡公时被加官晋爵 不得已与司马氏合作 他 身前身后的名声可能受到污损 因此才发此愤激之言自责 反映了阮籍在魏晋易代之际 反对司马氏的政治态度 综观二十世纪以来的阮籍研究 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也应看到有历史意义的突 破不多 特别是对阮籍的影响的研究多停留在其批判名教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想和任性放 达的行为方式上 还有待于向更深广的层面推进 这就需要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着眼 从独特视角入手 综合生平考证 思想研究与文学研究 深刻而系统的展丌研究 本文 考 历史研究 2 0 0 1 年第2 期 晓毅 阮籍 达庄论 与汉魏之际庄学 史学月刊 2 0 0 4 年第2 期 钱忠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北京人学出版 i 1 9 9 3 年 钱志熙 论阮籍 咏怀诗 组诗创作性质及其主题的逻辑展开 东方从刊 2 0 0 8 年第l 期第1 1 2 页 同上 于利锁 曹芳被废 j 阮籍心灵的裂变一论阮籍 在其心灵史上的意义 河南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7 期 张建伟 易代之际的悲愤与白责 阮籍 首阳山赋 发微 山西火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1 月 第2 9 卷第l 期 4 基予隐逸 瑷 竹林七赞 晶器斡隐逸蠹涵所蕴含韵政治及文化背景为基础研究阮籍的 隐逸思想及其譬时代变迸鹣关系 力求在建立垂己黪系统鹣蒸礁上袁掰突褒 发撼凄甄 籍对士入及社会风尚更深层次静影响 为黼籍研究的深入尽绵薄之力 二簇盼拣七贤持翕蕉携隐逸悫潺 关予竹林七贤 孙盛在 魏氏春秋 巾记载 埘康寓居河内之山阐县 与之游者 来尝爱其喜惺之色 与陈懿既蕤 溽蠹出涛 溪嘉囊秀 蒸冤予藏 琅霹王戎 沸大裁 伶相与发善 游于竹林 号为七赞 世说新语 筒傲 注 晋刚秋 又e l 于时 最誉寨予海蠹 墓予今壤之 捧 霉渣漉蓊器 茬蕤 注 藩黉侮先生在 辫嚣麓之愚葱 与清谈之关系 一文探讨了竹林叱贤的得名问题 邋 大概富之 所谓 竹林七贤 耆 竟畜 屯羹 霉褒 莞语 露者七天 之事鼗 赛善寨汉寒三嚣夕 羹夕叉教等名霹 为标榜之意 国 作者七入一出自 论语 宪问 予日 贤糟辟世 其次辟地 其次 鼹色 箕凌璃言 捧者 h k 矣 垮瓣瑟屯夫是簧七稼避登熬爨誊 亵 论语瓤徽子 中孔子给出了七个人的名字 日 逸民 伯夷 叔舞 虞仲 夷逸 朱张 柳下惠 多连 捧包藏注瓣 群霓七a 譬逮瑟之燹者邈舻透 可撼薅宠望是注意裂了露嚣拣七赞静 品目所包含的隐逸内涵的 无论在嚣蒸七赞生藏蠛者簧鼗 天襞囊鄂激 l 萋逸之圭蚕乏 戮嚣藉为翻 在冀生嚣 阮籍母丧 裴楷犍吊 以阮籍为 方外之士一 而其身后 糍叔良 魏敖骑常姆步兵 棱嚣象擎辐嚣羁塞薅 云 茹霪父谈老爨予游燕 羹翳譬重翅予西蒡 揆之先生 荬殆 庶几乎l 舯 其他几人也是如此 司马师以吕塑臣山涛回 司马峭认为向秀有 箕出之志 静 饕康蔓是 怒然藿达 遴藏鳘攀捧 撰 圣簧骞 蒋 戮囊冀志露 巍谴翻身精 李 充 吊嵇中散 焱 宁漆圆之逍趱 安柱下之褥一州 谢万 七贤嵇中熬赞 蠢 希 巢浇心 撤疰撬耱 乃藏乃恣 迈藏落霆 霹戮说 嚣拣七瑟弦晶瓣酶褥名与稳逸 商着直接的关系 爨 鐾 豁天建i i l l 髓大憨挣鞲1 论语 苏避键为费 韩诗拜祷 科弃肖隐 豫寅恪 金暖馆熬熊翘缠 j 二瓣轰籍垂黢羲 1 9 8 0 攀 攀1 8 1 荑 蓦 爨蠢辩 詈书 囊籍传 簸 装黎毪舔之 纂毅装莛蕤 群瓣蜜甏 稽攀举擎鼗击 藏舞稽t 燕薏誊 震燹 客歹 辩耗 籍溉水哭 君耐为豫 稽翻 阮籍既方外之士 敞币崇礼典 撼俗中之 t 故以轨仪幽居 时人叹为两懈 刘义联 世说新谱 任诞 亦藏 妇无特默漆臻 本文哼l 交均i l l 爨严露逢 金 蠢妻三代秦淡兰翼六赣文羹 孛孥繁瓣 1 9 5 8 攀 璐 蘑 黪京赫 鹭罄 速舞簧 簸 薅 蠢蠢穆磊骞孛袭紊 燕豁需豢素 帮瓣 蟊鎏载往器 帮谣棠举 秀才 豫舔中 唐 虏积龄 晋酗 向秀传 藏 康既被诛 秀应举榔计入洛 义帝闯日 阐育箕山之忠 俺以拦 炮2 攀亦冕藏荣绻 晋书 稳毒 蕊壤黄 三辫淼二 一液零l 褰鸯囊祷 文选葬笺谂往夯零 s 东郭先生 梁虿君 世之贤 也 隐于深出 终不屈身下志以求仕 h 1 可觅先秦 时 贤 与 隐 就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考察e l j 汉至晋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贤 与 隐逸 的关系嚣益紧密 甚至往往被作为同义词 东汉耪帝 永元六年三月诏举赞良 方正e l 昭岩穴 披幽隐 遣诣公率 朕将悉听焉 后汉书 和帝纪 安帝也 曾谣 闻令公卿郡园举贤良方正 二千石长吏明以谖书 媾衍豳隐 后汉书 安 帝纪 马融 广成颂 畜 登俊桀 命贤良 举淹滞 拨幽荒 班固 奏记东平 王苍 云 令远近无偏 幽隐必达 期予总览贤考 鲁丕 上疏论说经 云 既显岩穴以求仁贤 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蔡融 被州辟辞让申屠蟠 日 申屠蟠 安贫乐潜 味道守真 不为燥湿轻重 不为穷达易节 方之于邕 以齿则长 以德则贤 蔡邕注 礼记 月令 聘名士 礼贤者 日 名士者 谓其德行贞绝 道术通明 王者不得整蔼隐居不在位者也 贤者 名士之次 亦隐士也 潮至曹魏 曹丕 敕 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 称 老聃贤人 来宜先孔予 武皇帝以老子贤人 不毁 其屋 可见其父子两代都将深达隐逸之道的老子视为贤人 管宁是曹魏仅有的几个著 名隐士之一 皇甫谧 高士传 管宁传 记载 黄初中 华歆荐宁 宁知公孙渊必乱 乃因徽辞还 辽东郡国图其形予麝殿 号为贤者 而远在蜀汉 诸葛亮 自表后 主 也道 提拔逸隐 以进贤良 魏晋禅代后 司马炎廷问贤良诏日 若有文武 隐逸之士 各举所知牡 晋书 阮种传 王沈到豫 l 下教酗 达幽隐之资 去 祝鸵之佞 晋书 王沈传 段灼 上表陈五事 言 荐岩穴 举贤才 皇 甫谧 释劝 云 朝有聘贤之礼 野有遁窜之入 陶渊明 桃花源诗 亦云 赢 氏乱天纪 贤者避其世 无怪乎王葆珐道 汉魏之际将 名士 比作 大贤 亚 圣 的情况居多 这在封建时代已是极于人品了 固因此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七贤 品目的最初含义的指向正是隐逸 至于 竹林 二字恐怕不是陈先生所说的格义 而 恰恰是为了突出其隐逸内涵以区别于汉末官方所封 七赞 而加的限定词 但是 从陈先生指出 竹林七贤 品目的隐逸内涵后 这个问题就被作为既成事实 悬置了起来 人们将目光集中于 竹林 的来源而极少有入关注 竹林七赘 品目的隐 e 葆王玄 派始玄学 齐鲁书社 1 9 8 7 年 第4 9 页 陈寅搐先生凌 鞠溯明之思想 j 清淡之关系 文认为 竹棒 乃是取辨教典故 蕞晓毅通过对 大藏经 捆关 译名鹃硷索证嚼 竹车拳 簿鑫自裙爽 坷参考等晓毅 铃林七赞考 历史研究 2 0 0 1 年第5 鹬 虱 后汉书 液张韩周列传 载 袁 忠了秘 为郡门下议嫩 黄巾起 秘从太守赵谦击之 掣败 秘与功暂封 观等七人以身予r 州 皆死卡陈 谦以得兔 诏秘等门阃号曰 七贤 此七人住汉末人乩的非常时期以其义烈被官 方溺称 七爨 徐烩证明 赞 鑫当时以其蕴禽懿凌风亮节的内涵袋为l 入的最裹荣誉 6 逸内涵背后所蕴藏的关于那个时代和那群名士的微妙信息国 而对七贤个体特别是阮籍 的研究也都注重予其越名任心的思想和放达的作风 并没有从隐逸角度深入发掘 我们 探讨 竹林七贤 品目的隐逸内涵并以此为背景从隐逸思想入手重新审视阮籍的生平和 作品 首先回顾汉末建安隐逸思想的流变及其原因和影响 从 竹林七贤 品目的隐逸 内涵出发考证竹林七贤得名的时间和经过 其次 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本理清阮籍隐逸思 想变化的历程 对重要文本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进行重新解读 对一些传统观点进行补充 和修正 考证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 第三 在理清阮籍隐逸思想转变历程的基础上进一 步对阮籍晚期隐逸思想的分化进行研究 第四 从强晋阮籍 命世大贤 的得名探寻阮 籍隐逸思想对两晋士入的影响 特别是两晋士人对阮籍晚期隐逸思想的误读 以此掘开 层累的历史 去接近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 庶几可以不负古人于千载之下 韩猛静碛圭论文 嚣辖七贤耩缘豹形成与笈麓 注意弱汉魏隐赞观念秘涛 圭 传统对毛赞绒名薛彰穗 蜒髑重在七 贤的影响与后世接受 参见韩猛 竹林七贤偶像的形成与发展 2 0 0 4 年南京师范大学硕t 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图 书馆藏 参见颞颖雕 与钱玄目先生论蠢史甍 吉史辨 第一j l 睡 海蠢籍出版社 1 9 8 2 年 繁6 0 夏 鬏先生姥论主 要孝 薅巍豢变 毽笔蠹浚秀其蠢饕遮意义 7 第一章汉晋隐逸风尚与竹林七贤得名 隐逸风尚的兴衰与政治变动和士人心态有着深刻联系 是王朝兴衰 官方态度和士 人个体的思想情绪因素多重影响的结果 汉晋之际的隐逸尤其如此 王瑶先生在 论希 企隐逸之风 中将汉末和魏晋的隐逸风气归结为政治因素国 余英时先生则指如其不足 进而突出了个人自觉的因素圆 因此 探讨隐逸风尚的兴衰必须从政治的外在影响和士 入的内在主体性选择两方面入手 余嘉锡在 世说新语笺疏 中评价汉晋之风尚的联系 道 盖魏晋人一切风气 无不融后汉开之 哺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极端崇尚隐逸的 时期 翻 焉 东汉是中匡古代隐士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镭 以魏晋隐逸风尚兴衰为背 景研究阮籍的隐逸思想及行为有必要溯至东汉 考察王朝兴衰 官方抑扬以及士人抉择 与隐逸风尚兴衰的关系 一方面 王朝兴衰为士入的选择提供了大背景 而当政局相对 稳定后 官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崇隐或反隐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抉择 另一方面 现实的政局对物质生命的压迫让避祸一直是隐逸的重要主题 而政治动荡引起士人心理 乃至信仰和学术风气的变化则是更深层的因素 在内外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汉晋隐 逸风尚发生了臣大变化 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竹林七贤 品目的得名是汉晋隐逸风尚 转折过程中的 个重要事件 体现出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从 竹林七贤 晶隧的隐逸内 涵出发考察竹林七贤得名时间和经过不仅能清晰荐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士人的精神状 态 而且是进一步研究阮籍隐逸思想形成 转变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的基础 第一节汉晋隐逸风尚的兴衰 翠在两汉之际 隐逸就已经是圭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主要是邈王朝易代雩 起的 王朝 衰为士人的选择提供了大背景 后汉书 党锢列传 云 至王莽专伪 终于篡 国 忠义之流 耻见缨绋 遂乃荣华丘壑 甘足桔藕 又 霾方学士多坏扮图书 遥 逃林薮 后汉书 儒林列传 我们可以列出一串著名士人的名单 郅恽 王谭 王兴 桓荣 梅福 李劭公 孔体 高容 高谬 向长 周党 谭贤 殷谟 逢贞 龚 胜 蔡勋 刘宣 郭丹 胡刚 刘茂 郭宪 逢萌 这些士人的隐逸在很大程度上是 上瑶在 论希企隐逸之风 中道 所以汉末大乱 怒在足隐逸之风兴起的最大原凼 又云 魏晋隐逸风气之盛 实在是闲为 时方颠沛 的缘敞 参见善壤 中古文学变论 j 艺塞大学出版睾主 1 9 8 6 年 繁1 8 1 垒1 8 2 页 余英时汲为手瑶 论魏晋疆下 b 夫夫之避整甚详 鬣i 措其过分豢嚣政治社会胬景 丽来能自一t 之内一 觉怒立论 中古士火犬最重脱落行迹 宅心玄远 故得鱼忘筝 今之治史者虽当发掘其显示之根源 似办不宜矫糕过正 而完 全忽视其内在之一晰 参见余萸时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 l l 版社 2 0 0 3 年 第3 4 7 虹 黄宛峰 论东汉鲍隐士 凑都学坛 社会辩学版 1 9 8 9 年第3 期 第s 凝 8 透兔不满与避祸 因此 当东汉建立 竞武帝招穗之时这些隐士大多数都重新出仕 后 汉书 逸民列传 载 光武侧席幽人 傣之羞不及 旌帛蒲车之所征蠢 耀篓于岩中 矣 辨 螽汉书 儒林刘传 氇云 嶷及光藏中兴 爱好经术 未及下车 而先访儒雅 采求麟文 补缀漏逸 先是 四方学士多怀按图书 遁逃林薮 皂是莫不抱受坟策 云 会京筛 挣关于光武帝招隐的原因 皮锡瑞道 群前汉匿 张 孔 马皆以经师居相 位 丽无所匡救 光武鉴于此 放举逸民 宾处士 褒崇节义 嚣嗽光蔑帝鉴予蘧汉馐 生曲学阿世之弊 崇尚离节异行以矫之 所谓 举逸民天下烟心辩 钱钟书也邋 道客 终臣 是以佐溃成他 七入四睦 足矫六蝎五蠢 震汉书 娃还 毽变专设 逸民 隐逸 诸传 意悉在兹 盖当其不仕 商仕之用矣 静洌光武帝四料取士诏把 德行 离妙 惑节清鑫静到为繁一 由予推崇隐士德行 嚣使拒群不逡者逛郝受到嘉奖 鹾 汉书鲁逸民列传 云 若薛方 逢荫 聘黼不肯至 严光 周党 王鞘 至而不能屈 一 但毙武帮对这些不肯痿尊媳隐 绘予了缀高译捻 冀 谣遗髑党妻曩 锺许壶不往畜唐 帝德不裹 夷齐不食周巢 王道不忍使党久逡巡予君之朝 其赐帛四十匹 遗归田里 艄 博士范辩提出异议 光武帝再次下谬道 群惫吉尧蠢许圭 巢父 瘸裔馋夷 毅斋 叁 朕高裰商商山圈皓 自古圣王道不皆有异士 非独今也 太原周党 不食朕禄 亦各有 志焉 野无遗赞垂然最好 毽兔诲隐士黪存在也跫戳曼示天子嚣宽容鬻甓智 之垂煞 东汉帝正大都秉承了这一理念 章帝 良会赢言极谏诏 着重指出 其以岩穴为先 勿 取浮华静 和帝 举贤良方正谣 髂群鹾嚣穴 披辫隐 安索 求言谗 亦称群搂鬻 幽隐 顺帝征辟张楷 厚赐樊英 灵帝优礼姜肱 萁 征处士苟爽等诏 言 顷选 举失畿 多菲其太 震法杂揉 学道浸檄 缝士蔫爽 陈纪 辩玄 韩融 李楷 驻遵 乐古 忠行高洁 清贫隐约 为众所归 其以爽等各补博士 政治环境的优宠使士入 髓戬爨逸鸯彰显爨己骞熙亮节斡途径 屡诬不裁成舞螽汉掰史申最鬻霓戆词汇 酶逸簸 两汉之际的避祸和不满转变为个体在社会舆论关注下实现价值的方式 其理论依据就是 馕家对安贫幂遴离炎萁恚瓣德行辫攘崇 建蜜霹麓这耱稳逸惑慧影噙穰然稷大 警宁 徐斡 阮踽等都怒代表 而阮籍早期德期颜 闵 拒绝蒋济的征辟也是深受汉米以来的 德家黧逸愚想影喻之举 范烨 后汉档 逸民别传 称隐士 或隐居以求熊志 或阐避以全熬道 戡静已以 摸其躁 或去惫以鎏其安 或舞臻黻动其摄 续痰貔毁激其渍 嚣这种潦逢形态鹣多撵 化是伴随着政局的变动和士人心态的变化的 后汉稍 逸民列传 云 自腊帝德稍 囊 鄂孽当赣 处子驮余 羞与瓣穗等裂 至乃藐骥两不颡 雾失箕串褥焉 势照着末 心 汉王朝日益衰腐 帝室无力 戚宦交争 至汉末出现了一个隐逸的高潮 冷成金在 隐 士与解脱 中道 自汉代以来 出与处 仕与隐就成了士大夫人生抉择的中心课题 而实际上 隐逸文化的全部目的也就在于保证士大夫的相对独立人格价值 社会理想 审美情趣 生活内容等等 n 町东汉重特操异行使士人在面对外戚 宦官等腐朽势力时 出现了两个方向 一种必欲澄清天下 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斗争到底 这自然以党人为 其代表 后汉书 党锢列传 称 逮桓 灵之间 主荒政缪 国命委于阉寺 士子羞 与为伍 故匹夫抗愤 处士横议 遂乃激扬名声 互相题拂 品核公卿 裁量执政 婶 直之风 于斯行矣 罗宗强先生称这种状态为 士与大一统政权的疏离 i l l另一 种则以世俗污秽为保身全志而归隐 灵帝时宦官用权 士多退身穷处 后汉书 苟 淑传 范晔论道 汉自中世以下 阉竖擅恣 故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 士有不 谈此者 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 故时政弥恬 而其风愈往 后汉书 周黄徐姜申 屠列传 黄宪出身贫贱 布衣终身 却为天下名士推崇 法真高隐 其友郭正称其 逃 名而名我随 避名而名我追 可谓百世之师者矣 后汉书 逸民列传 关于时局 这些隐士有清晰的认识 申屠蟠独处全志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 自公 卿以下皆折节下之 太学生争慕其风 以为文学将兴 处士复用 蟠独叹日 昔战国 之世 处士横议 列国之王 至为拥蟹先驱 卒有坑儒烧书之祸 今之谓矣 乃绝迹 于梁 砀之间 因树为屋 自同佣人 居二年 滂等果罹党锢 或死或刑者数百人 蟠 确然免于疑论 后汉书 周黄徐姜中屠列传 徐稚谢郭林宗道 大树将颠 非一绳所维 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后汉书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两次党锢之祸 催垮了汉儒辛苦维系的信仰之塔 政统以暴力和恶毒将道统无情践踏 儒家的价值体系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党锢狱后 士大夫与阉宦阶级相对抗之精神既渐趋消失 其 内在团结之意态亦随之松弛 而转图所以保家全身之计 n2 1 葛兆光认为 以群体 理想主义来对抗政治的取向与以个体超越对抗社会认同的取向看似相反其实相通 而且 后者可能恰恰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那种群体的对抗终究缺乏空间 唯一还能被权力容忍 甚至鼓励的只是一个人的逃逸与躲避 是个人坚持的理想主义立场 1 这一过程与士人 们对道家的再认识密切相关 隐士们因为现实严重偏离了儒家的理想从而归隐以保身 全志 以道家养生逍遥的理论慰藉自己的心灵 然而这种思想转换的背后却又伴随着对 i f 世说新语 德行 陈仲举言为上 则 行为世范 琶车揽钟 有澄清天下之志 贺昌群道 汉晋间人生观之转变 盖因大一统政治之崩溃 由儒家严肃的教条思想 解放而为老序旷达任性之 自然主义之思想 参见 魏晋清淡思想初论 商o i e 4 j 书馆 1 9 9 9 年 第2 4 页 马良怀 汉晋之际道家思想研究 对这一过程有专题研究 参见马良怀 汉晋之酾 道家恐想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2 0 0 6 年 第l o 垒6 4 页 i o 生命脆弱的感溉和萤仰与现实失麓番的苍凉感 古诗十九首 中诗人反复吟瞧 入生 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 极宴娱心意 戚戚何所迫 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 奄忽羞飚尘 无隽守贫蔑 瓣轲长苦辛弦 今霹良宴会 程入生菲金石 岂髓长寿 考 奄忽随物化 荣名以为宝 回车驾言迈 四时璺变化 岁暮一何速 荡涤 敖情志 禽为叁结寒舻 衮蠛离显长 群入生忽如毒 寿无金石阑 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 及时行乐的背后是无可奈何的悲凉 在时代的苦难 伤痛中获褥了入生鸯觉劳迅速成熟超来熬士人翻 遂在执著静袈盼和现实的失落中走向 自己的心灵 当个体深入的内视自我的时候 根植于人的存在深处的弧独感 对应于时 空永蠖靛生命的短暂丽无常酶体验 就成了这个既慷慨又颓丧 既甓甥又悲滚的时代情 怀里的基调 基于人生根本的悲哀感 无疑是人成长的标示 只有深刻的认识 体验了 入的软弱 渺夺 无劲 大才能清晰 真实逸觉知自己在历史 宇宙中的位置 正是鑫 于流注着这种动人的生命情绪和人生实感 更加广阀 壮大的社会内容和时代关切才会 不至于空漏 浮泛 从丽与大意意耱关 川强1 这种情绪从汉米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在阮籍被迫出仕之后面临不断加剧的政治危机时其隐逸思想和行为相当意义上是体现 了这种逸出儒家两有道家色彩熬隐逸思想 建安时期士人们的精神状态曾一度因为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功而慷慨激昂 建功立 韭 平除暴鬣乃是所有建安时代诗人的共弱心声辩 i s o 作为领袖酌营操云 闵公睦哺 天下归心 短歌行 又申其志日 骥老伏枥 惑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一 龟 虽寿 曹丕畜志 我独何入 麓不靖乱 黎鬻作 蓄植欲 戮力上国 流惠下 民 建永世之业 流金石之功 与杨德祖书 玉粲称 被羽在先登 甘心除国疾 从军诗 陈琳唱 庶凡及君在 立德垂功名雒 诗 徐斡云 庶医宇之今 定 入告成乎艏皇 珏征赋 然而与此圆时 由予战乱不患 人命危浅 人 生豹悲凉感也一直挥之不去 曹操感于 去日苦多 厢养生和游仙来慰藉人生垂暮 大业难成的苍凉感 曹丕感 人生如寄 蔼在游宴之时 乐极哀情来 寥亮摧肝心 善哉行 曹植叹 入屠一世间 忽若风吹尘黟 薤露行 刘祯感慨 豳 节相推斥 岁冀忽已殚 赠聂宫中郎将 徐斡也道 人生一世闻 忽若暮春草 室思诗 阮踽感伤 良时忽一过 身体为土灰 七哀诗 陈琳也 惆 帐忘旋反 欺欷涕浩襟 诗 两种生命愤 环共存予当时士人心中 使得人们 对待稳逸也有了更为复杂的心情 曹操称伯夷叔齐为 古之遗贤 早年就曾辞官还乡 鳃无特剐注明 拳文号l 诗均i 逛癌逯钦立辑 先秦汉魏嚣南悲赣诗 孛华书褥 1 9 8 3 年 1 l 隐居 对于如何处理让官的田畴他也十分慎重 下教日 昔夷 齐弃爵而讥武王 可谓愚暗 孔子犹以为求仁得仁 畴之所守 虽不合道 但欲清高耳 使天下悉如畴志 即墨翟 兼爱 尚同 之事 而老聃使民结绳之道也 外议虽善 为复令司隶以决 之 决议田畴让官教 三国志 魏书 田畴传 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特色农家乐经营权转让合同下载
- 2025版特种设备检测委托合同范本
- 2025版社区邻里共建健身活动协议书
- 2025年船舶份额买卖及船舶进出口代理服务合同
- 2025版工厂用工劳动合同加班费计算规范
- 2025年版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及环境保护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男女朋友恋爱期间财产共有管理及分手补偿协议书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工程单项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2025版环保设备融资租赁执行合同
- 2025版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测量(二) 单元教学设计
- 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课件
- 幼小可爱卡通家长会通用
-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课件
- TOP100经典绘本课件-《大卫上学去》
- 《古代汉语(II)》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
- 2021年医院院感知识竞赛理论题目含答案
- 菌种购入、使用、销毁记录表单
- 初中英语教研组团队建设PPT课件
- 六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