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 已整理.doc_第1页
民法 已整理.doc_第2页
民法 已整理.doc_第3页
民法 已整理.doc_第4页
民法 已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总论 一、参考书目: 1、民法总则.王泽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梁慧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美艾伦.沃森著.李静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杨振山.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曾世雄.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民法总则.李宜琛.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7、民法总则研究.王利明.中国人大出版社.2003年版 8、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黄茂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民法总则.郑玉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民法总则.龙卫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问题: 1、民法的方法论(民法的演进;民法解释) 2、自然人相关问题(民事主体资格的认定;胎儿利益的保护;监护制度的完善;未成年人责任能力的认定;死亡宣告利害关系人的认定;人身利益的保护) 3、法人的本质;法人主体资格的认定(法人权利能力的认定);公司直索责任(揭开公司面纱) 4、民事法律关系要素;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权利的分类 5、法律行为(是否必须要求合法性;本质;体系;何者无效即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6、代理(无效代理;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7、时效制度(取得时效;诉讼时效;除斥期间;保证期间) 8、物在法律上的分类意义(物权的基础。动产与不动产;特定物与种类物;替代物与不可替代物;单一物、结合物、聚合物;特殊的物) 9、民事责任 民法总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二章 民法基本原则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四章 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 第五章 自然人 第六章 人身权 第七章 法人 第八章 民事客体物 第九章 法律行为第十章 代理 第十一章 时效制度第一章 民法的概述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词源 1、我国:孔安国对尚书经文注释。尚书.汤诰篇中“咎单作明居”的注释。 2、明治时代的日本 3、由“市民法”而来 二、民法的概念 民法即市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具体而言,民法是对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以调整的部门法。与民法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是从法律表现形式的角度对民法进行的概念区分。形式民法即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按照一定体系编撰,并以法典方式命名的民法典 民法典的历史阶段:1、古代记忆法。汉旧约圣书摩十二。优帝法典学说汇纂优帝法学阶梯优帝新律罗马法大全 2、近代民法典 3、我国:李悝法经。汉律唐律大清民律草案 实质民法即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内容不局限于民法典,还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及判例法习惯法。 (二)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 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是从法律覆盖的范围的角度对民法进行的概念区分,而且这种区分是从属于实质民法这一概念的。 广义的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的全部关系的法,具体而言,其调整内容为一切具有抽象平等性质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狭义的民法则集中调整具有具体平等性质的社会关系,即商品经济领域中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不调整劳动领域和婚姻家庭领域中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在实质民法概念下,还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之分。普通民法为民法基本法,其一般通过民法典的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民法即民事特别法,其内容通常为对某一民法制度的具体化。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所谓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规范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对象中,包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平等主体三个要素: 1、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指以财产为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财产在主体相互关系中所处之状态为标准,财产关系可分为静态财产关系和动态财产关系。 2、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而又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其中的“人”指人格,“身”指身份,合成为“人身”,所以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3、平等主体 民法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民法又不调整全部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可见,划定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范围,是确定民法调整对象的关键,而划定的标准为平等主体,即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所谓平等主体,也可表述为主体平等,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也就是主体平等的时候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二)民法调整市民社会关系 人们对市民社会的不同认识: 公元一世纪的西塞罗以城邦制为背景,认为市民社会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所谓市民即在城市里生活的人。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 马克思所谓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体系,政治国家是普遍的公共利益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则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合。第三节 民法的基本内容 一、市民法立法模式 民商分立主义:区分民事关系和商事关系,就民事关系制定民法典,就商事关系制定商法典。 民商合一主义:不区分民事关系和商事关系,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规范市民社会的全部内容,并通过各种单行法对民法典的规定具体化,从而构成对民法典内容的有益的补充。 我国的立法模式:民商合一主义 二、民法内容构造 (一)民法的具体内容 民法包括财产法和人身法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财产法体系中存在物权法和债权法两大支柱。物权法调整财产的归属与利用关系。债权法调整财产流转关系和财产补偿关系。从债权的发生原因来看,存在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等类型。在财产法体系中,还有知识产权法和继承法。民法的人身法部分主要包括人身权法与婚姻家庭法。 (二)民法的体系构成 大陆法系民法与英美法系民法在民法体系上的差别:对民法典的构造 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体例: 1、罗马式体例(法学阶梯式):仿效罗马法学家盖尤士的法学教科书法学阶梯将民法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三编。法国民法典采此体例,但将诉讼法排除在外,第一编为人,第二编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第三编为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 2、德意志式体例(潘德克吞式):建立在以罗马民法大全中的学说汇纂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潘德克吞法学理论体系上。 德意志式体例首先将民法调整的内容严格地区分为物权、债权、亲属(婚姻家庭)、继承四编(当时知识产权不很发达,故未单独成编),然后,在规定各种法律关系时,为了避免重复规定,将各种法律关系中的共同性制度和规则抽出,集中规定在个别规定之前,称为总则。这样,关于各种合同的共同规定,作为合同的总则;关于合同、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的共同规定,作为债权总则;关于债权、物权、亲属、继承的共同规定,则作为整个民法典的总则。 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为私法 (一)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公私法划分的标准:1、利益说,认为规定国家利益者为公法,规定私人利益者为私法; 2、意思说,认为规定权力者和服从者意思的法律为公法,规定对等者意思的法律为私法; 3、主体说,认为公法主体至少有一方是国家或国家授予公共权力者,而私法则无这方面的要求。 实际上,公法与私法的对立源于各自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公法调整政治国家中的社会关系,而私法调整市民社会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法制发展中出现了私法与公法相互交错的现象,即“私法公法化”或“公法私法化”。 所谓“私法公法化”,是指公法对私人活动控制的加强,从而限制了私法原则的效力。它是由于通过自由竞争形成垄断,国家扩大了对经济生活干预的结果。 所谓“公法私法化”,是指由于政府职能扩大,尤其是在社会与公共服务事业方面的扩大,使公共机构按私法要求执行公共职能。 (二)强调民法私法性质的意义 重新认识民法的私法属性,厘清公与私的关系,针对私的领域确立不同的法律调整机制。 树立“私法优位”的观念。 二、民法为权利法 作为权利法的民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民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一)民法以私权神圣为重要原则 (二)民法是一个以权利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 (三)民法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 第五节 民法的历史发展 一、民法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民法的沿革 西方民法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法。公元前450年,罗马共和国元老院设立立法委员会,制定了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大部分条文属于规定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公元52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法律编撰委员会,先后编撰了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新律,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典即民法大全(又称国法大全),并代表了罗马法的最高成就。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罗马法曾一度衰落,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西欧于1112世纪兴起了罗马法复兴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后,罗马法得到广泛的继受,近代民法典的编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20世纪后,西方社会出现了垄断加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国家对经济社会的调控强化的现象,民法越来越公法化、社会化。以1907年制定的瑞士民法典为标志开启了现代民法典编纂的潮流,之后比较重要的还有意大利民法典和俄罗斯民法典等。 二、民法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从古代民法向近代民法 从罗马法以来,绵延近两千年,直到中世纪末,为古代法时期。在古代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局限于家族,在家族中,各成员都有特定的身份,而整个社会秩序,也以这种身份关系为基础。无论在经济、政治或社会方面,都以家族作为独立的单位,个人没有独立的地位,也不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 中世纪以后,社会日渐进步,家族日渐解体,个人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独立主体,任何关系的发生,都以个人的意思为依归。平等、自由与权利意识得到弘扬,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成为法律的最高使命,这种以权利为中心的法律观被称为“权利本位”,而以权利为“本位”之民法也就是所谓近代民法。一般认为,近代民法发端于16世纪,经过17、18世纪的孕育,而成型于19世纪,其最为杰出的代表为近代法国民法和德国民法。 从总体上看,由古代民法向近代民法的演变表现为由家族到个人、由身份到契约、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递进过程。 (二)从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 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劳资对立、贫富悬殊等,这些问题都与近代民法的思想和原则有关。于是人们开始由权利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由抽象人格转向具体人格。而社会本位法律观念的确立以及对具体人格的理性认识,必然导致对近代民法三大原则的修正,从而导致了从近代民法走向现代民法的重大变革,概括而言,这种变革表现为由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演进以及由契约向身份复归的过程。 近代民法的判断基础(平等性;交易主体的互换性);理念(民法的追求);价值取向;民法模式(抽象人格;财产保护;私法自治;自己责任);法学思潮:概念法学(两个来源;特征:法源;法律漏洞及逻辑自足;民法解释;法官的作用) 现代民法的法学思潮:自由法运动(耶林的目的法学;爱尔里希德的自由法学;惹尼的科学学派;赫克的利益法学) 现代民法面临的难题:内在的矛盾;人的物化现象;人与动植物的区别;信息产品责任;公害救济等 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 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意指法律效力的来源。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 其一是实质渊源,指法形成的力量从何而来,法律效力的根据是什么。根据我国宪法,法的实质渊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人民的意志。 其二为形式渊源,指法的创立方式或者说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法院在裁判案件时能够寻求到作为裁判基准的法律依据。在部门法研究中,法律渊源通常为法的形式渊源,所谓民法的渊源也就是指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表现和存在形式。 法的形式渊源,也可分为直接渊源与间接渊源。直接渊源是有权机关制定的各种成文法律文件,统称为成文法或制定法;间接渊源是指虽然未经国家有权机关制定,但经国家认可和保障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如习惯、判例、学说等,统称为非制定法和不成文法。 与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相联系的是民法渊源问题上的一元制和多元制两种体制。所谓一元制,就是只承认制定法(直接渊源)为民法渊源的体制;所谓多元制,就是承认民法渊源除了制定法外,还包括习惯、判例、学说等法源(间接渊源)的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1、古代房屋买卖 2、农村土地承包 二、我国民法的渊源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 (六)民事习惯 三、习惯能否作为民法渊源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效力与解释方法和民法的本位 一、民法的效力 时间效力、对人的效力、空间效力 二、民法的适用原则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强行法优于任意法 三、法律解释的原因、意义 四、民法解释方法 文意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价值判断 五、 民法的本位 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复习与思考】1、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特点是什么?2、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强调民法私法属性有何意义?3、制定我国民法典应采取何种体例?4、相对于近代民法,现代民法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民法基本原则是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指导其他民法制度和规范的根本规则,是对民法调整的市民社会关系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民法基本原则在两个层次上得以运用。一是在民事活动层次上,它反映了市民社会的根本价值和基本要求,是民事主体一体遵循的行为准则;二是在民法规范层次上,它不仅是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规则,而且是克服民法规范有限性的工具。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1、内容上的根本性。 2、效力上的贯穿始终性。3、形式上的非规范性。4、功能上的补救性。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一)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 (二)一切民事主体均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解释民事法律规范的依据 (四)补充法律漏洞、发展学说与判例的基础第二节 各民法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一)平等原则的含义 在理解平等原则时,应把握住以下几层含义: 1、任何民事主体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2、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都居于平等的法律地位。 3、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领域内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都应是对等的。 4、任何民事主体依法取得的民事权益都受同等的法律保护。 (二)贯彻平等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平等观。 2、反对特权。 3、消除身份的影响。 二、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市民社会生活,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或其他民事主体的非法干预。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含义 1、意志自由。 2、自己责任。 (二)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1、贯彻意思自治原则,最核心的问题是阻止国家行政对市场经济活动和民事社会生活的不适当干预。 2、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必须避免一部分民事主体对另一部分民事主体的强制。 三、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为道德规范的法律化 诚实信用本为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道德规范,其之所以被上升为一项民法原则,是由该规范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四、公平原则 (一)公平原则的含义 1、要求人们对利益或损害的分配在主观心理上应持公平的态度. 2、要求民事交往特别是财产交往遵循价值规律,等价有偿,反对暴利。 3、要求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应当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法院在法律缺乏具体规定时,也应循着公平的精神作出判决,以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民法贯彻公平原则的手段 1、在民事主体之间合理地配置权利和义务,使民事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而享有权利的同时,也为实现对方或他人的利益而负担相应的义务。 2、确立处理结果不公平的民事关系的特殊法律规则。 五、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合称。 所谓公共秩序,是指国家和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包括法律秩序以及隐藏在法律秩序背后的根本原则与根本理念。 所谓善良风俗,是指特定国家和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的伦理道德。 【复习与思考】 1、民法基本原则在民法解释与适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民法基本原则怎样集中地反映市民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3、各民法基本原则之间有何联系?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可以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使用,即规范层面和事实层面。规范层面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通过民法规范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模型化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事实层面上的民事法律关系与规范层面上的民事法律关系相对应,是民事主体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将规范层面的民事法律关系具体化、实在化的结果。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 2、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是财产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主体要素 1、民事主体的概念与类型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区分为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其中,享受权利的一方是权利主体,负担义务的一方是义务主体。 2、民事主体能力 (1)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又称法律人格,或称人格(与人格权中的人格含义不同),指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同为民事主体资格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3)民事责任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又称侵权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凡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应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违法后果承担民事责任。 关于民事责任能力有无之判断,一般以民事行为能力之有无为依据,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被认为有民事责任能力,而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被认为没有民事责任能力。 二、客体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主体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一般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四类。 1、物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是指有一定形体、占据一定空间,能够为人掌握、利用具有一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包括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制造出来的物质财富。 2、行为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指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活动以及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活动。一般包括三类:一是给付财产的行为;二是完成一定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的行为;三是直接提供劳务和服务。 3、智力成果和商业标志 智力成果指人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各种科学发现、发明、设计、作品等。商业标志是商业活动中使用的用以识别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的标志,如商标、商号等。 4、人身利益 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与身份利益。人身利益虽然与主体的人身不能分离,但并非主体本身,而只是能够满足主体人身需求的客观事物,所以它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而是客体要素。其中,人格利益是人格权法律关系的客体,身份利益则是身份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5、财产权利 财产权利也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如权利质押,质押权的客体是被质押的权利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三、内容要素 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实现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和目标的方式和过程,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都是民事主体为实现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方式,民事权利是从积极的方面实现它,民事义务则是从消极的方面实现它。因此,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一、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概念和类型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都将产生相应的民事法律效果。 1、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指在民事主体之间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亦即权利主体取得权利、义务主体承担相应的义务。 2、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 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指民事主体间原有的权利义务关系终结,即权利主体的权利行使完毕或者被让渡,义务主体的义务履行完毕或者被解除。 3、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 广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包括主体、客体、内容中任何一项要素或几项要素的变化与调整。狭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不包括主体要素的变更,因为主体变更时,对原主体而言,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消灭,对新主体而言为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发生,故实际上应归于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与消灭的范畴。 二、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 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都必须建立在一定原因上,而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就被称为民事法律事实。所谓法律事实,是指符合法律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情况。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事实和人的行为。 1、自然事实 自然事实是指人的行为之外的,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一切客观情况,包括状态和事件两项内容。 2、行为 行为是与人的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1)以行为的合法性为标准,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2)以行为效力的根源为标准,分为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法律事实即足以构成一个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但在有的情况下,需具备几个法律事实作为原因,才能使一个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第四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一、问题的提出:好友相邀、网吧经营、生猪厂的损失、养鸡场的借款、舍己救人、司机闯红灯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1、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3、物权法律关系和债权法律关系4、正常实现的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责任法律关系第四章 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第一节 民事权利概述一、问题的提出:权利与法益的二元区分同窗是否侵权、恋爱分手后是否侵权、施工中电缆挖断、齐玉玲案、吃中药丸死亡二、民事权利的概念和本质意思说(温、萨);利益说(耶林);利益意思说(米旭);权力说(格罗休斯);申诉说;权力否定说(狄骥);法力说(梅克尔);可能性说(前苏联)第二节 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的概念(一)对民事权利概念的表述与分析 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规范赋予民事主体为实现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为一定行为,或者请求民事义务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或者说意思自由。 民事权利由意思自由、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以及法律的强制保护力三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二)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是密切联系的一对民法概念,民事权利能力是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和基础,而民事权利则是利用民事权利能力这种法律地位、法律资格所获得的结果。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1、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 2、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反映不同的关系。民事权利反映的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民事权利能力反映的是民事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3、民事权利能力作为法律上的一种资格,不能转让和抛弃,也不能被随意限制或剥夺;而民事权利,除法律另有规定或依其性质不能转让、抛弃的以外,一般可以转让和抛弃,如果构成权利滥用,还可能被限制或剥夺。 4、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两个方面的法律资格,是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义务能力的两位一体。而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却截然不同,在民事权利中并不包括民事义务。 5、在民事主体存续期间,民事权利能力呈现出绵延不绝的状态;而民事权利通常都有存续期限,即只在一定时间段内存在。二、民事权利的分类(一)财产权与人身权(二)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可能权、债权性形成权、物权性形成权、身份法上的形成权、不得附条件或期限但存在除斥期间)、抗辩权(三)绝对权和相对权(四)既得权与期待权(五)原权与救济权三、民事权利的行使 (一)民事权利行使的概念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主体为实现民事权利的内容而实施的一定的行为。民事权利的行使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事实行为行使;二是通过法律行为行使。(二)滥用权利的禁止权利人行使权利,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如果权利人无视这两项原则,超过正当的界限而行使权利,就构成权利滥用。构成权利滥用须以下要件:第一,须有正当权利存在;第二,须行使权利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第三,须具有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故意。四、民事权利的保护(一)私力救济 私力救济,又称自力救济,是指权利遭受侵害时,权利人直接依靠自己的力量排除侵害,从而实现其权利的自我保护方法。私力救济的手段有两种,一为自卫行为,另一为自助行为。(二)公力救济 公力救济是指权利遭受侵害时,权利人可以请求国家机关以公权力排除侵害,以保障权利实现的手段。公力救济有行政救济和诉讼救济等具体形式,其中以诉讼救济为主。第三节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一、民事义务(一)民事义务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他人利益而实施一定行为的法律拘束。它是从消极方面实现主体利益的方式,与民事权利相对应,一起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民事义务具有以下特征: 1、民事义务具有利他性。 2、民事义务具有限定性。 3、民事义务具有法律的拘束性。(二)民事义务的分类 由于民事义务与民事权利直接相对应,有关民事权利的分类标准,大都适用于民事义务如可将民事义务分为财产义务与人身义务;绝对义务与相对义务;主义务与从义务;专属义务与非专属义务等。但民事义务也存在自身特有的分类方法: 以义务的形态作为标准,可以将义务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以义务的发生原因为标准,可以将义务分为一般义务和附随义务。二、民事责任(一)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责任从属于法律责任的范畴,指民事义务主体违反其负担的民事义务所应承受的不利法律后果。1、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2、民事责任以补偿为基本目的,原则上不具有惩罚性。3、民事责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可以减轻甚至放弃对责任主体的责任请求。(二)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关系 在罗马法和英美法,不区分义务与责任,义务与责任被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在日耳曼法,严格区分义务与责任,认为义务仅仅是法的“当为”状态,其本身并不包含法的强制在内。而责任则为法的“必为”状态,与国家强制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相互区分的观念下,二者之间的差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性质不同。 2、发生条件不同。 3、法律拘束力不同。(三)民事责任的本质 1、民事责任为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民事责任使民事权利具有法律上之力; 3、民事责任是连接民事权利与国家公权力的中介。(四)民事责任的分类 1、以责任的内容为标准,区分为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2、以责任人违反义务的性质为标准,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3、以责任人承担责任是否局限于一定范围为标准,可以将财产责任区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 4、以责任人的人数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五)民事责任的形式 民事责任的形式,是指违法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10种民事责任形式,分别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这些民事责任形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复习与思考】1、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调整中有何作用?2、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3、禁止权利滥用与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之间有何关系?第五章 自然人第一节 概述一、自然人的概念 自然人是相对于法人的民事主体,指因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具有三个属性:第一,自然属性;第二,社会属性;第三,法律属性。二、自然人与公民 从形式上看,公民与自然人似乎为同一概念,但实际上二者内涵和外延都不同。在外延上,民法通则中使用的“公民”概念与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概念完全一致,指一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自然人”则是指一切具有自然生命形式的人。在内涵上,“公民”和“自然人”所使用的领域和所表示的权利状况均不相同。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根据民法通则之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可见,出生是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的唯一法律事实,其在性质上属于事件。(一)出生的意义 就何谓出生,存在多种标准,但通说认为,出生是自然人脱离母体并保有生命而成为民事主体的法律事实,其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两项要件: 第一,必须脱离母体,构成“出”; 第二,必须保有生命,构成“生”。因此在出生问题上的通说即为“独立呼吸说”,我国法律事实上也采“独立呼吸说”。(二)出生的证明 出生为一自然的事实,对该自然的事实存在着证明的问题。出生证明有三种方式:第一,户籍证明;第二,医院证明;第三,其他证明。即在没有户籍证明也没有医院证明的情况下,只能参照其他手段来确定和证明自然人的出生时间。(三)胎儿利益的保护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出生以前的胎儿自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为了保护胎儿出生后的生存利益,我国继承法规定胎儿有继承权,在分割遗产时,应保留遗腹子即胎儿的继承份额,只要出生时不是死胎,其继承权即可实现。1、问题的提出:男方车祸,女方怀孕8个月,能否以胎儿名义要求赔偿;新生儿出生时受伤能否要求赔偿;妇女被撞死胎如何;吃药导致胎儿畸型2、法理分析:胎儿是否是人;可否成为民法上的人享有权利能力;两种学说:法定停止条件说(人格溯及说)(特留份主体虚位)和法定解除条件说(限制人格说)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根据民法通则,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因死亡而终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终止的唯一原因。(一)死亡的意义 死亡是自然人生命的消灭,死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死亡,一种是宣告死亡。在引起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终止这一点上,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是完全一样的。作为重要的法律事实,自然人死亡后,不仅发生死亡人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律效果,而且还发生关系到他人的法律效果,如继承开始、婚姻关系消灭、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金支付条件成就等。(二)自然死亡时间的认定与证明 在医学上,我国采用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放大的死亡标准,由于死亡多发生在医院,医学上的死亡标准实际上就是法律上的死亡标准,因为法律所依据的死亡证书由医院出具。 自然死亡时间的确定是一个事实问题,需要证明。自然人自然死亡时,首先应由医院或者基层主管部门向其遗属开具死亡证书,死者的遗属必须按户籍管理办法申办户籍注销登记。因此,当需要确定自然死亡时间时,一般应以户籍登记簿记载的时间为准。但与对出生时间的记载一样,户籍登记簿上关于死亡时间的记载仅仅具有推定的效力,可以被反证推翻。(三)死者人格利益保护 法律对死者的人格利益应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法律对死亡自然人的名誉、肖像等仍进行保护,并不是对已故自然人的保护,法律保护的真正动因,是另一个民事主体在继起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现实享有的权利。 具体而言,死者的遗属基于与死者特定的身份关系,而形成并实际享有由死者原有人格权演化但又独立于该人格权之外的权利,法律对死者人格利益进行保护,实际上是对死者遗属权利的保护。1、问题的提出:“荷花女”案;孩子病重死亡,父母与院方签订协议;“海灯法师”案2、学说:死者权利保护说;死者利益保护说;社会利益保护说;人格利益继承说;近亲属权利保护说3、尸体的性质:身体所有权说;尸体所有权说;管理权说;身体的延续利益说第三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 18岁以上的精神健全的成年自然人;(2)已满16岁未满18岁,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达到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未成年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3、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2)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二、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单独实施的行为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行为,原则上以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为必要,在未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其行为无效。但是以下行为允许其单独实施:1、使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2、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自由财产的处分行为;3、被许可营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4、缔结劳动合同和请求劳动报酬;5、日常生活中的定型化行为。第四节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一、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二、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认定(一)问题的提出6岁父母离异;14岁父母双亡;8岁儿童拾得金属盒;妻陪同经神病夫被儿童挑逗;小学生放学回家被狗咬(二)未成年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第五节 监护一、监护的概念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其中,承担监护义务的人为监护人;受到监护人监督和保护的人为被监护人。 监护制度的重要作用,是在自然人具有权利能力而无行为能力或行为能力受限制的情况下,帮助这种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得到实现,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义务得到法律的强制性的保障。监护资格是一种义务性资格,民法通则所谓的“监护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事权利而是一种职责。二、监护的分类按监护的设立方式,可分为法定监护、指定监护、约定监护、委托监护和遗嘱监护。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的监护。指定监护为在没有法定监护人或法定监护人间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单位或法院指定监护人的监护。 约定监护是指具有监护资格的人通过协议确定由其中一人或数人担任监护人的监护。 委托监护是指监护人以协议的方式将自己的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而形成的监护。 遗嘱监护是指被监护人的父母以遗嘱方式选定监护人的监护,我国法律对遗嘱监护没有作出规定。三、未成年人的监护我国未成年人的监护,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未成年人的父母为当然的监护人,其监护人资格从未成年人出生时当然取得,不需任何程序和手续。 2、父母双方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3、没有上述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四、精神病人之监护 根据民法通则第17条规定,对精神病人进行监护,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1)配偶;(2)父母; (3)成年子女 (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五、关于担任监护人的争议担任监护人的争议包括相互争当监护人和相互推诿不愿担任监护人两种情形。对此,民法通则规定了指定监护制度。监护人指定权的行使:法律规定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精神病人所在单位行使,无上述单位的,由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行使。 被指定担任监护人的范围:法律限定为被监护人的近亲属,所谓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近亲属担任监护人属于法定义务必须服从指定。 近亲属担任监护人的顺序:对于未成年人,其父母为当然监护人,因此未列入法定顺序。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一顺序,兄姐为第二顺序。对于精神病人,其配偶为第一顺序,父母为第二顺序,成年子女为第三顺序,其他近亲属为第四顺序。六、监护人职责的具体内容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2、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实施法律行为。3、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教育,并承担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4、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履行监护职责不当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法院可根据有关人员或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有关规定父母离异、委托监护、监护人不明时的监护;擅自变更监护人的;18周岁上下的变通(侵权时满和不满,诉讼时满)七、 监护的变更和终止(一)监护的变更 监护的变更,是指在监护期间内更换监护人。监护人变更有当事人自行协商变更与依法定程序变更两种方式。(二)监护的终止 1、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监护人或者被监护人一方死亡。 3、监护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4、监护人辞职。 5、监护人被撤职。 6、委托监护因委托关系消灭而终止。 第六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一、宣告失踪(一)宣告失踪的概念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消息达2年,处于生死不明的状态,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在查明事实后,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以结束其财产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的制度。 宣告失踪是对一种确定的自然事实状态的法律认定,目的在于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以保护失踪人的利益并适当兼顾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二)宣告失踪的条件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须经人民法院宣告。(三)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 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2、财产代管人的职责。(四)失踪人重新出现 下落不明到达法定期限的自然人被宣告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