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学针灸.doc_第1页
简单学针灸.doc_第2页
简单学针灸.doc_第3页
简单学针灸.doc_第4页
简单学针灸.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易学针灸五要穴肚腹三里留 少腹三阴走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决 面口合谷收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注意:不要刺中重要的脏腑,比如,心.肝.脾.肺.肾.大脑和动脉血管,针灸配方合理行针总要歌中“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1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276-02【摘要】 本文对杨继洲的针灸禁忌学术思想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 杨继洲 针灸禁忌 学术思想 针灸大成 针灸犯禁,轻者治疗无效,重者吉凶立判,常可导致迅速死亡,因此,自内经而下,历代医家对针灸禁忌都非常重视。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医学名著,对后世针灸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针灸大成一书中有关针灸禁忌的内容比较丰富,而杨氏关于针灸禁忌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针灸大成一书中杨氏对辑录文献的所作的注解、按语与杨氏所作的四篇“策问”中。现就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的针灸禁忌学术思想略陈笔者管窥之见。 1 既由素、难以溯其源,又由诸家以穷其流 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曰:“溯而言之,则惟素、难 为最要。盖素、难者,医家之鼻祖,济生之心法,垂之万世而无弊者也。”又说:“夫既由 素、难以溯其源,又由诸家以穷其流。” 由此可见,针灸大成首重内、难,在针灸大成开首第一卷,其主要内容即为素问、灵枢、难经的原文选录,涉及针灸禁忌的有素问刺禁论,素问五夺不可泻,素问四季不可刺、素问死期不可刺、难经十二难难经七十一难、难经八十一难等篇章。针灸大成也重视后世医家的理论与经验,收录了不少后世医家的针灸禁忌。一方面,后世医家继承内、难针灸禁忌的核心内容,有的还编为歌诀,以便记诵,如针灸大成卷之四收录的行针总要歌中“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禁针穴歌与禁灸穴歌如标幽赋“定刺象木,或斜或正”一句,杨注:“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无伤其卫;刺阴分者,必正立其针,毋伤其荣,故言针应木也。”杨注:“若气不朝,其针为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与进之,必使之候。如神气既至,针自紧涩,可与根据法察虚实而施之。”杨氏之注提供了“神朝”与“神不朝”的判断标准,很切合临床,施针者可以依据针下的感觉判断神朝与否来行针,以免行针时犯虚虚实实之忌。 又如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杨氏注:“如刺肝经之穴,晕,即补肝之合穴,针入即苏,余仿此。或有投针气晕者,即补足三里,或补人中,大抵晕从心生,心不惧怕,晕从何生?”金针赋指出晕针应“以针补之”,然而应该如何补法,则语焉不详,令读者合卷惘然。杨氏之注则具体指出要补该经合穴或刺人中,增强了临床的可操作性。 3 如在针灸大成第九卷之相天时篇中:“千金云正午以后乃可灸,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杨氏按语对此提出质疑:“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等穴,其余经络,各有气至之时,故宝鉴云“气不至,灸之不发”。杨氏指出各经皆有气至之时,故当从经络流注时间而施灸,午前禁灸之说不可从。针灸大成第二卷金针赋:“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以上总要,于斯尽矣”杨氏注解对此也提出不同看法:“素问补遗篇注云:动气至而即出针,此猛出也。然与此不同,大抵经络有凝血,欲大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当根据此可也。亦不可不辨。”杨氏通过比较金针赋与素问出针的方法之后总结:若需用大泻法,则需猛出针,若寻常补泻,则缓出针,以免伤气血。 针灸大成第四卷四明高氏补泻篇中载有针灸咒语:“素问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 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杨氏按语一方面认为:咒法非素问意,同时又肯定咒语的客观作用,揭开咒语的神秘面纱,指出针医念咒语可以藉此集中精神(“但针工念,则一心在针。”)杨氏按语:“近见衰弱之人,针灸并用,亦无妨。”王节斋试图从理论上说明温针无效,杨氏则从亲眼所见的事实证实温针的疗效,比王氏更具有说服力。 4 秉承家传,独抒己见,成了一家之言 杨继洲秉承家传,再加上多年的临床实践,在针灸禁忌方面亦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具有独创性。杨氏在胜玉歌自注中突破了前人的三个禁灸穴:“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听会,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阴市虽云禁灸,家传亦灸七壮。”针灸禁忌,人命关天,任何一项突破看似平常,然非有胆有识,不敢轻言破禁。 针灸大成卷三所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