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doc_第1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doc_第2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doc_第3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doc_第4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 b c d 2(2012年11月山东高密高三质检)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3(2012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最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 b民贵君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民主共和思想5(2012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晚清曾国藩除了推崇理学大师程朱外,还特别赞赏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等精明强干的政务活动家,主要目的是a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b贯彻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发挥儒学精神中经世致用的一面 d学习他们推动清朝实现政治改革6古代中国“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夏、商、周);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c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d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7(2012年11月南安一中高二期中考)2009年6月,一座高六米,重约三吨的董仲舒铜像在董子文化园落成。回顾历史,董仲舒对发展儒家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 d要人君遵循天道,以限制君主权力8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9(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5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8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a b c d10(2012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辩证思维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主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12(2011年山东实验中一模10题)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 d.13(2011年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14题)“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a董仲舒 b 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14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5(08海南单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二、非选择题16(2012年1月黑龙江)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 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 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 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 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 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 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四:2009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 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 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2分)17(2011年3月忻州市联考26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2分)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思想的?(2分)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2分)(3)材料三中“理性”与材料一中“天理”有何区别?(2分)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2分)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反映出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2a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求要外求。3a解析:本题选自2012年浙江高考卷。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bcd三项,本题选a项。4a5c解析:宋明理学到明清时期已严重脱离社会现实,读书人沉湎与诵读程朱注解,不切实际。由此明清时期部分人士开始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6c7c8c解析:战国时期是中国变革的重要时代,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而新兴知识分子(士人阶层)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视野,促进文化的觉醒,成为推动各国变法的中坚力量。9b解析: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时期,与题意相符;20世纪初期正值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与题意相符;8世纪初期,正值封建社会隋唐时期,与题意不相符。10c解析:本题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宋朝形成了理学。宋元明清时期形成了理学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人的本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性善论”“性恶论”。天人感应在汉朝董仲舒的理论中就已经提出。11a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12d解析:此题可采取排除法,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讲,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建立后,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13c解析:“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意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知,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省,做到好的作为去掉恶行。王阳明晚年将心学的思想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是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本题选c项。本题也可以根据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上入手,分析出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14c解析: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考点: “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15d解析: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二、非选择题16(1)仁(或礼) (2分) (2)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 (2分) 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 (1分)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分) (3)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或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得满分) (1分)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3分)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或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满分) (4)有助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