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现负片的真实色彩.doc_第1页
如何再现负片的真实色彩.doc_第2页
如何再现负片的真实色彩.doc_第3页
如何再现负片的真实色彩.doc_第4页
如何再现负片的真实色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再现负片的真实色彩-负片扫描和PS的技巧最近一年多来对于日常生活的拍片,我开始侧重于使用负片。不要误会,这并不是由于我买不起反转片,或者由于冲洗不方便。相对于反转片,负片的最大特点是适应性强。对于日常拍摄,在光线不容易控制的情况下,用负片得到较好效果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反转片。具体地说,在下面三种情况下最好使用负片: 1)晴天户外摄影。在没有反光板和补光措施的情况下,高反差光比会让反转片彻底失去它的风采。而负片的宽容度比较广,可以比较容易地保留高光区和阴暗区的细节。 2)非日光色温的环境下拍摄。比如晴天阴影下拍摄人像。这时如果没有条件使用滤色镜,用反转片拍出的片子色调会很难看。相对来说,负片本身对于复杂色温的适应能力就很强,再加上负片的后期处理余地很大,因此负片更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 3)曝光的准确度比较差。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端起相机就按快门,完全相信和依赖自动相机内部的测光功能。事实上,如果用这种方法拍摄,大概90%以上的片子是属于非准确曝光的结果。负片可以比较容易地弥补曝光的缺陷。 既然负片有这么多优势,那么为什么它总是让很多人失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容易看到负片的真实色彩。即使同样使用专业冲洗,反转片可以直接观看拍摄结果,而负片就比较麻烦,扩印出的效果往往令你彻底失去对负片的信心。另外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用底片扫描仪。但是你很快就发现自己在家里处理负片的问题也是一大堆。相对于反转片来讲,调整一幅经过负片扫描出来的图像存在着下面三种难度: 1)校色时没有参照标准。调整反转片的扫描结果时你可以对照着原底片进行调整,但负片就没有任何直观的校色依据。 2)不存在准确无误的自动校色软件。在目前常用的扫描软件中,没有任何软件可以作到自动而准确地还原负片的色调。 3)很难保持稳定的输出效果。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分别冲洗的胶卷,它们的偏色程度不同,因此扫描和调整色调所用的参数往往不能通用。 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主要工具是Vuescan扫描软件,并且结合Photoshop作精确调整。再现负片的真实色彩,让负片的色彩可以跟反转片相媲美,这是本帖的最终期望达到的目标。下面的内容大概分成如下三个主要部分: 1)初始设置Vuescan和Photoshop 2)用Vuescan扫描负片的操作过程 3)使用Photoshop生成最终的图像文件 每个步骤都是相互贯穿的,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你没有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妙之前最好照葫芦画瓢,重复每个细节操作。第一部分:初始设置Vuescan和Photoshop 有关扫描仪软件的版本选择问题先声明一下,我曾经试用过8.0以上最新版本的Vuescan,好像仍然有些Bugs。在我看来最安全可靠的版本是v7.6.83,因此后面的所有示范都是基于这个版本的软件。当然你可以继续使用你已经安装好的最新版本的Vuescan,新旧版本之间的界面几乎没有区别。如果你希望得到v7.6.83的软件,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连接进行下载: Vuescan v7.6.83下面的图示是在默认状态下Vuescan的第一个界面: 具体解释一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选项: Scan from - 你看到的应该是对应于正在使用的扫描仪型号 Media type - 下面即将扫描负片,因此该选项应该是Color negative More options - 默认状态下该项是None,现在你需要把它设置为Some 最后一个选项的作用为了是让用户可以控制更多的选项和参数。当你把More options的选择从None变成Some以后你会立刻看到界面上的控制选项增多了,适当地向下滚动视窗,你应该看到下面这样的界面: Scan resolution - 该选择可以是扫描仪的最大分辨率,但为了节省时间我一般只选择最大分辨率的半数。这里看到1450是相对于Nikon扫描仪的2900分辨率而言。 Rotation - 选择left是为了操作方便,对于透扫应该选择None。 Auto focus - 选择Scan,意思是只有当正式扫描时才作扫描镜头的对焦调整。下一个设置是Color控制面板。这步非常关键,在今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调整偏色的步骤主要是在这里完成。现在需要把More options选项从默认值的None变成All,意思是打开所有的控制参数。 Color balance - 选择Manual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色彩平衡。 Black point - 改变成0.5。 White point - 改变成0.5。 Output color space - 选择Adobe RGB。 黑白点(Black/White point)的选择很重要,其目的是为了尽量保持图片中高光区和阴暗区的细节。最后一个需要设置的是Output控制面板。跟前面类似,你需要把More options从默认值修改为Some,然后其它的选择具体参照如下: Printed size - 选择Fixed dpi Printed dpi - 填写400,意思是说将来所有输出图像的打印分辨率是400dpi。 TIFF file type - 选择48 bit RGB。 Default folder - 在这里给出一个文件目录,将来的所有输出图像文件都会保存在这个目录里。 这里最关键的一个选择是输出图像的色彩位数,也就是说8位或者16位。对于扫描负片,选则16位的输出图像至关重要,它可以很有效地减少因色彩调整而带来的色彩“噪音”,换句话说它可以保持图像的真实色彩。都设置好了以后你就可以把所有修改后的参数保存下来,以后可以随时再恢复到目前的这个状态下: 由于Vuescan是选用Adobe RGB作为输出图像的色彩空间,因此我们还必须把Photoshop的工作空间同时也设置为Adobe RGB。具体的设置方法可以参照下面的帖子: Photoshop 7 的色彩管理功能第二部分:用Vuescan扫描负片的操作过程 我以前曾经写过一个帖子专门介绍如何扫描负片,那时我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还是依靠Photoshop来调整偏色的现象。虽然处理的效果也比较好,但是总体说来不是很可靠,或者说按那种方法处理出来的图片其结果不稳定,好坏的随机性很大,比如:Kodak Supra比较好处理,相反Fuji Superia就很难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分析和总结,我发现扫描负片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扫描软件必须能够识别任何一卷胶片的片基的颜色,并且根据片基颜色对扫描结果进行校正。 由于同一卷胶片上的任何一幅底片都有完全相同的片基和片基颜色,因此采集片基颜色的过程只需针对一卷胶片完成一次。 影响片基颜色的因素有哪些? 1)不同品牌的胶片,比如: 柯达100和富士100。 2)同一品牌但不同ISO的胶片,比如:柯达100和柯达200。 3)完全相同的两个胶卷在不同地方冲洗,比如你有两卷柯达100,一卷送到A店冲洗,另一卷送到B店冲洗,回来后这两卷胶卷的片基颜色肯定不同。 如此看来在扫描过程中几乎很难找到片基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卷胶片。因此我建议在处理每一卷胶片时都多花两分钟的时间首先做一次片基颜色采样,然后再正式扫描图片。片基颜色(Film base color)采样: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找出未经过曝光的片断。从冲洗店取回的胶卷一般都有片头,或者说第一张曝光底片的前面那一短胶片,这段胶片往往是透明的未经过曝光的。未曝光底片的颜色正好就是该胶卷的片基颜色。 第二步:扫描这段未曝光的底片。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选择适当的Frame number(片幅序号),让扫描的区域正好覆盖相应的片幅。注意确认一下Lock exposure(曝光锁定)是处于非选择状态。然后点击Preview(预览)。 在Vuescan视窗的右边显示的是扫描出来的结果。这里看到的是透明底片的预扫图像。第二步:锁定扫描曝光强度,再次预扫,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用鼠标器选择适当的扫描区域,让扫描区域全部落在片框以内,比片框稍微小一些没有关系,但不要超出片框。 把Lock exposure设置为选择状态,然后再次点击Preview。可以看到再次预扫的结果: 第三步:锁定片基颜色(Film base color)。 当完成第二次预扫之后,Vuescan会自动增加一个新的选项,Film base color。现在需要把该选项设置为选择状态: 如果有兴趣,这时你可以转移到Vuescan的Color面板里,你可以看到在那里自动生成了片基颜色的RGB三个参数,这就是将来片基颜色校正所需要的参考值。 对于上述的操作过程,在熟练了之后一般在两分钟之内就完全搞定,然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图片扫描工作。你还可以把在这步纪录下的片基颜色参数保存下来(使用Vuescan的Save options命令),今后对于同一卷胶卷可以直接使用事先保存好的数据。 顺便说一句:判断一张图片是否偏色的简单方法之一就是观察肤色,因为人脑对于肤色的判断能力要比其它物体敏感而且准确。负片扫描实例: 在锁定片基的颜色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底片扫描。当扫描软件识别了片基颜色之后,实际扫描结果往往仍然存在偏色的现象。我发现专业吊挂冲洗的负片偏色情况轻一些,相反对于在路边快冲店里经手的负片偏色情况就很严重。 不过,对于任何一卷胶片无论它的偏色情况如何,在有了片基颜色校正的基础之后我们都有可能彻底消除偏色现象。 下面将具体说明几种校正图片色调的方法。用Vuescan直接预扫首帖里的那张图片,得到如下的结果: 由于Color balance(色彩平衡)是处于手动方式,并且RGB三色都是默认状态值=(1,1,1),因此预扫出的结果相当于原始图像。很明显这时的图像存在很严重的偏色问题。 解决偏色问题的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uto levels(自动色阶)。尤其是对于不了解如何分析图像直方图的人来讲,对于任何一幅片子最好先试一试自动色阶操作,看是否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经过自动色阶后的预扫图片显示如下: 在Vuescan里改变了色彩平衡的方法之后,软件有时会自动刷新显示结果,否则就需要按Ctrl-E键,或者到Image菜单里选择Refresh操作命令。下面我们来看看在Vuescan里如何手动调节色彩平衡。虽然通过自动色阶操作有些片子就已经达到相当令人满意的效果了,但是不是所有的片子都适用于自动色阶。因此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手工校正色彩的方法,从而对付任何景物和任何光照下的片子。为了便于了解手工校正色彩的方法,针对首帖的图片,先来观察一下为什么自动色阶能够有效地改善原始扫描图像的色彩平衡。 如何判断一幅图片的偏色程度?多数人会依靠自己的视觉来判断色彩是否准确,比如观察人的肤色、石灰地板是否是灰色。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察图像的RGB直方图。一般来说,对于一幅日光下光照均匀的片子,如果没有偏色现象,RGB直方图的三根曲线的走势是近似的。在Vuescan里对于每张预扫的片子都可以查看它的RGB直方图。下面来对照一下自动色阶操作前后RGB直方图的变化情况:(第一个是原始扫描图像的RGB直方图,第二个是自动色阶后的RGB直方图) 对照上述的两个直方图可以明显发现:在自动色阶之前红和绿两个曲线滞后于蓝色曲线,而自动色阶的结果是使红和绿曲线向右延伸从而接近了B曲线。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自动色阶的具体转换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手工调节RGB转换参数,从而仿照自动色阶的效果。在下面的图示中改变了Neutral red(红色)和Neutral green(绿色)两个参数,此时的RGB的参数组合是(0.56,0.60,1),可以看到色彩平衡仍然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手工色彩平衡状态下新生成的RGB参数组合非常有用,它可以让你放弃自动色阶操作,或者说摆脱自动色阶的限制。对于同一个RGB参数组合,它可以用来校正整卷胶片上的任何一幅图片。 下面讲一下如何精确地选取RGB参数组合。选取RGB校正参数的最简单方法是在图片中寻找中灰色景物或者物体。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预扫图像的显示状态下用鼠标器的右手键点击灰色物体,之后你可以看到左手控制面板里的Neutral Red/Green/Blue的参数值发生变化。这时Vuescan会根据新的色彩平衡参数自动或按Ctrl-E键刷新预扫的图像。 由于每次点击的位置不见得恰好是中灰色,因此你可以多重复几次上述的操作。在每得到一组新的RGB校正参数时要注意观察图像的色彩变化情况,直到得到满意的效果为止。 对于前面给出的实例,中灰色的物体恰好是架在地面上的望远镜,点击之后得到如下图所示的RGB校正参数: 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最复杂的操作过程,得到了两组用于负片色彩校正的基本参数:1)片基颜色参数,2)中灰RGB参数。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两组参数选取恰当,Vuescan输出的图像在色调方面几乎不再需要任何后期的调整。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Vuescan里完成底片的最终扫描,得到Tiff格式的图像输出文件。然后在Photoshop里作精确和细微的加工处理,比如调整反差、消除细微偏色、锐化图像、缩小图像尺寸,等等。第三部分:使用Photoshop生成最终的图像文件 在这里只重点讲解如何利用Photoshop进一步消除偏色现象。对于一幅扫描后图像,虽然在经过了Vuescan的校正过程之后偏色问题已经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多数情况下仍然存在细微程度的偏色现象。 下面的图像是经过Vuescan输出的图像,不难看出图像的色彩偏品红,而且总体色调偏冷。 在Photoshop里打开Color Balance(调整色彩平衡)对话框,作如下的调整: 调整后的图像如下: 至此图像的偏色问题就已经基本上彻底消除了。下一个需要调整的是图像的亮度,使用的方法是移动色彩直方图的中间平衡点,具体方法如下: 调整后的最终图像: 在结束本帖的全部内容之前总结一下扫描负片所涉及到的几个关键步骤: 1)使用16位色彩输出,最大限度地利用高密度色彩的优势。 2)使用Adobe RGB或者更广阔的色彩空间。 3)针对每一卷胶片在正式扫描前作一次片基颜色采样。 4)利用自动色阶(Auto Levels)功能作简单调整。 5)选择中灰景物为参照物进行手工调整色彩平衡。 6)使用Photoshop的调色平衡功能彻底消除偏色。 好了,至此我们走完了扫描一张底片的全部过程。如何得到一张“通透”的图片-使用扫描仪和PS的几个技巧(I)谈到一张图片是否有“通透感“,这完全是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没有定性的标准。经过我本人的观察,我觉得“通透感”比较强烈的片子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和灰度的层次很丰富2. 色彩的饱和度高3. 颗粒度小4. 构图和用光巧妙除了第4点以外其它几点都是本帖所要讨论的内容。事实上,第4点才是产生“通透”片子的先决条件。我相信坛子里有着各路高手,对于他们来说拍出高质量的片子是不成问题。但是,当外出拍片回来并且冲出胶卷之后,有很多人就开始发愁了:扫描和PS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无奈何,只好马马虎虎上几张片子,展示自己的成果。得到的反馈信息往往是:我用傻瓜相机也能拍出这样的效果。尽管你的财力丰富,能够买回最好的器材,但你却买不来扫底片的方法,即使现学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好的数字化图片,你只好手拿底片去和其他人分享喜悦。 我个人使用扫描仪的时间已经有6年了。我最开始用的底扫是美能达的第一代底扫:ScanDual。 经过几年时间的使用这台底扫给了我许多加工数字图像的基本方法。虽然那时底扫的硬件指标远不如现在,但我仍然可以用它扫出精美的图片,甚至好过坛子里那些用ScanDual III等最新扫描仪扫出的片子。这里将要介绍的一些方法都是我自己逐步摸索过来的,可能会有许多不严谨的地方,相关的高手们请随时更正。 在显示器上忠实再现原底片的风格(色调,层次和清晰度),这是本帖的最终目的。下面将以实例分步骤地介绍如何扫出一幅高质量的图片。如果你能够跟着走下来的话,那么你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观片器上看的底片(反转片)与显示器上看到的图像是近似的。考虑到在这里使用扫描仪和Photoshop的用户们都不是专业人员,大多数人是拍片子和烧器材的行家,甚至于对计算机都不是很熟,因此我将尽量回避“原理”方面的问题。为了能使更多的人比较容易地掌握这里介绍的方法,我将把所有细节问题溶汇到实例的示范操作中去。 粗略想了一下,在今后几天里我们要做的事情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和安装软件 2. 调整显示器 3. 软件参数设定 4. 使用扫描软件 5. 使用Photoshop头三步工作都是准备工作,从第四步开始才是真正的扫描工作。(1)选择和安装软件对于扫描软件的选择决对不能跟选用镜头一样有“原厂情节”。尼康的底扫就一定要配尼康的扫描软件,这是毫无道理的。 出于以下两个考虑,在这里我将使用的扫描软件是Vuescan: 1)每个人都使用不同品牌的扫描仪(包括底扫和透扫),每种扫描仪都有其自带的软件。为了能够给出操作示范,必须使用统一的软件界面。 2)Vuescan是由个人开发的。其作者经常出入于摄影爱好者的论坛,听取网友们的意见。因此在他编写出的程序里包含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算法和经验。从他最初的开发到现在,每次对软件修改后他都要争求网上用户的反馈意见。我觉得这相对于那些由扫描仪厂家开发出来的软件是有很大区别的。好了,作为今天的“作业”,各位先把Vuescan安装在你自己的机器上,看软件启动后能否正常工作。不用担心,如果事后不想要了,很容易删掉它,不会影响原有的环境。 除了国产扫描仪之外,Vuescan支持几乎所有常见的扫描仪,扫描仪的接口可以是SCSI或者USB。 Vuescan的特点之一就是界面非常简洁。对于不熟悉微机的人来说,开始使用时会觉得这个软件非常简陋,无从下手。但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正是它的优点。事实上,如果当你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Vuescan里需要调整的参数是很少的,大概也就有5个地方。而且参数设置好之后,多数情况下就再也不用动了。 如果你安装成功,启动软件之后你应该得到下面这样的界面。这时要注意一下看看界面里列出的扫描仪名称是否与实际硬件一至。对于我自己来说,扫描仪是Minolta Scan Dual.作为“选择和安装软件”的第二个软件是:Photoshop。 作为基本的图象处理软件,我想大概90%以上的人都已经有了。关于版本,只要是5.5以上的就完全够用了。事实上,我目前正在使用的PS就是版本5.5的。 至此第一步工作就完了,在继续下面的事情之前你的计算机里应该准备好下面的两个软件: 1)Vuescan 7.3.9 2)Photoshop 5.5 (2) 调整显示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我知道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步。它的重要性在于:当图片在不同的显示器上观看时都能够得到一至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发生这样的现象,自己把一张图片的色调和亮度在Photoshop里调整合适了,但是当把该图片经过网上传给另外一个朋友后,他却抱怨说图片太黑了,或者说图片为什么偏色。同样的问题,你在家里调整好的图片拿到办公室后却发现色调和亮度完全变了。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两个显示器的设置不一至。在业余条件下调整显示器是很容易的,你可以直接用Photoshop里提供的显示器校正功能。为了开启这个功能,在Photoshop运行时选择菜单:HelpColor Management。下面是打开显示器校正功能后的分解图:步骤一:步骤二:先到显示器的背后看一下商标和型号,然后点击Load。你会看到很多系统自带的显示器型号和名称,看是否能够找跟你自己显示器相对应的文件名。如果找不到,或者不确定该选用哪个的话,就选用文件:Trinitron Compatible 9300K G2.2.icm 步骤三:这里要注意调整显示器的亮度(Brightness Control),在中间的灰方块即将消失前停止。步骤四:不要管这一步,直接到下一步去。 步骤五:好多人在这一步时感觉很困惑。我解决的方法是:把你的座位稍微后移,然后把眼睛眯起开进行调整。你会发现这时就容易多了。步骤六:不要管这一步,直接到下一步去。步骤七:不要管这一步,直接到下一步去。 做完之后用一个新的文件名保存所有的参数。 好了,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显示器调整,当你完成了下面的步骤之后你应该会发现显示器的明暗程度有明显地变化。 至此调整显示器的工作就结束了。(3) 软件参数设定这里将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Vuescan里设置参数,第二步是在Photoshop里设置参数。 启动Vuescan后按下列图示的顺序调整参数。如果不小心把其它的参数调乱了,你可以通过执行菜单命令FileDefault Options随时回到初始状态。这里调整以后的参数Vuescan会自动保存,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今后这些参数就不用再管了。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文件目录名称,例如:C:MyPictures0001+.tif。将来所有扫描输出文件会存放在这里指定的目录里。 步骤四:第二步是在Photoshop里调整有关色彩空间的参数。 这里用的色彩空间叫:Bruce RGB。你需要先下载坐标文件。 步骤一:执行菜单命令:FileColor SettingsRGB Setup。Photoshop本身不支持这里指定的色彩空间,因此你需要点击Load命令读入刚刚下载的坐标文件。 步骤二:执行菜单命令:FileColor SettingsProfile Setup。(4) 使用扫描软件我相信来这里的很多人使用扫描仪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已经扫描过大量的底片。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从头来,假设现在你是准备扫描第一张底片。 我打算先以反转片作为第一个例子,之后再介绍负片的扫描方法。原因是由于反转片比较容易处理。当调整偏色和反差时,你可以把原底片放在观片器上对照着进行。 作为将要扫描的反转片,我建议你选择一张符合下述条件的片子: 1)是在中午前后的日光下拍摄的 2)片子的反差适中 3)片子中可以找到灰色物体或者景物 一般说来,满足上述条件的底片最容易处理。在你还没掌握基本方法之前,选择比较容易调整的片子,这样可以使你较快地熟悉操作过程,并且容易找到调整图像的“自我感觉”。下面这张图片将作为第一个扫描的例子。下面的片子都是属于不容易调整的片子: 1)日落日出的片子 2)阴天的片子 3)阴影下的人像片 4)大面单一色调景物的片子找到合适的底片之后,就可以开始扫描了。 启动Vuescan之后还需要做个细微的参数调整。这个参数值只是针对反转片而言,扫描负片时这个参数要改成不同的值。请看下面的图示:使用Vuescan扫描一张底片的基本步骤是: 1)点击Preview,得到预扫图像 2)在预扫的图像上用鼠标进行裁减,去掉无用的边框 3)点击Scan,得到图像输出文件-TIFF文件通过Vuescan扫描出来的片子看上去显得很不对劲。没有关系,很少有哪个扫描仪出来的图像是不偏色的。也就是在经过Photoshop处理之前,如果图像看上去偏色这是正常的。Vuescan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扫描仪的输出数据,或者说图像信息。图像信息越多后期加工就越容易。使用DSLR时要尽量保存RAW文件,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可以看到使用操作Vuescan是非常简单的。剩下的工作就全靠Photoshop来完成。 这张图片是经过Vuescan扫描出来的未加工的图片:跟加工后的图片对比一下:(5) 使用Photoshop作为一个专业的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的功能非常丰富和完善。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把一本Photoshop的教程书从头到尾给读完。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读过任何有关Photoshop的书籍。我曾经和一位俄罗斯商业图片设计师在一起工作过,我的所有招数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加工一张图片的基本步骤有以下几个: 1)图像旋转 2)调整色调和反差 3)保存图像文件 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继续加工上网用图片的基本步骤是: 4)缩小图像尺寸 5)锐化图像 6)色彩空间转换 7)生成JPEG格式文件 下面将分别解释每个步骤,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第2步,这也是做容易失误的地方,其余的基本上都是“照葫芦画瓢”的东西。 (5.1) 图像旋转 经过Vuescan扫描出来的图像十有八九是颠倒的,就像下面这张图片。因此当打开图像文件后的第一步就是要调整图像的方位。使用的命令是:ImageRotate Canvas。具体的旋转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5.2) 调整色调和反差 在做图像的色调和反差的调整时,有个准则就是:任何调整过程都要尽量保留图像的原有数据信息。 这一点非常重要,图像中包含的数据信息一旦被丢失就再也无法找回。换句话说,在图像加工过程中如果某些数据信息被丢失,那么第1步到第3步的整个过程就变成不可重复过程。 比如说,你今天调好了一张图片,并且存盘保留下来。之后你发现以前调整的结果并不是最佳结果。那么你需要重新打开图像文件进行调整。如果第一次加工后图像就残缺了,那么后来的加工就变成徒劳的了。这时唯一的补救办法是重新扫描原底片。 现在看一下Photoshop里哪些命令是会产生数据丢失的: 1) Auto Levels (自动色价) 2)Auto Contrast (自动反差) 3)Brightness/Contrast (亮度和反差) 上述几个命令是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的。调整色调和反差的基本方法是改变图像的直方图,或者说调整RGB通道的相对位置。这步工作将通过Photoshop里的Levels命令完成。对于Photoshop 5.5来说,调出该命令的菜单是:ImageAdjustLevels,或者用键盘组合Ctrl-L。下面来看一看如何用Levels来调整前面扫描出的图像。 打开Levels后得到这样的对话框:作为调整色彩平衡的最简单方法是“在图像中寻找中灰色物体”。前面我曾经要求找一张带有灰色景物的片子来扫描,就是为了这一步而作准备的。 具体做法是:点击“色彩选择器”,然后把光标移出Levels对话框之外,编辑的图像之内的任何地方。你会看到显示屏上的光标由箭头变成一支吸管。继续移动鼠标器,把吸管的顶端对准图像中带有灰色景物的位置上。 在下面的例子里,吸管的顶端是放在水边码头的水泥过道上面(图像的灰色方块内): 当吸管的位置选好以后就可以点击鼠标器。这时注意观察图像的色彩变化情况。在点击鼠标器的同时轻微移动吸管的位置。重复“点击-移动-点击”的过程,直到感觉色彩的变化满意了为止。下面是色彩改变后的图像。可以看到图像里水泥码头由原来的品红色变成了中灰色,草坪的绿色也显露出来。就如同使用傻瓜相机拍照一样,对于初次使用Levels工具来调整色彩平衡的人来说,“寻找中灰色物体”是一个简单而又可靠的方法。 在今后的深入讨论中你会看到这实际上是在调整RGB三个色彩通道的平衡关系。调整一张图像的反差或者亮度的工具仍然是使用Levels命令。 到目前为止,作为例子的图像总体看上去有些发暗。这并不是原底片曝光不足而造成的,而是因为扫描软件的内部参数与具体用户使用环境不匹配所造成的。具体讲,对于同样的底片,如果你拿给软件作者那里扫描,在他的软硬件环境下图像的结果可能是最佳的。软件的作者会根据他的判断调整软件内部的默认参数值。但是对于你自己来说,你的软硬件环境不可能与软件作者的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依照默认的参数值,你的扫描结果就会有差异。 根据我自己的使用经验,经过扫描后的反转片几乎100%的需要做增加亮度的调整。下面给出了调整亮度的方法。 这是调整前的图像:使用鼠标器把位于直方图下方中间的那个游标向左移动。在移动的同时注意观察图像的亮度变化情况,直到满意为止。从下面的图像可以看到其亮度有明显的变化。 对于决大多数反转片来说,扫描图像的反差都很高,因此在这里先忽略调整反差的步骤。对于负片来说,由于胶片的特征曲线不一样,扫描图像的反差往往偏低,需要在Photoshop里适当的增加反差。等到扫描负片时我们再重新使用Levels命令来调整图像的反差。 至此图像的调整工作就完成了。 (5.3) 保存图像文件下面一步就是要保存刚刚编辑好的图像。存盘命令使用菜单FileSave,或者Ctrl-S。 存盘后的图像文件是“档案”文件。今后的任何后期加工,比如:生成上网文件,加边框,构图裁剪,打印输出,等等都是以这个文件作为基础。 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一张扫描图像的原始加工过程: 1)图像旋转,使用命令:ImageRotate Canvas 2)调整色调和反差,使用命令:ImageLevels or Ctrl-L 3)保存图像文件,使用命令:FileSave or Ctrl-S 在继续往前走之前,我想应该再重点解释一下使用Levels命令调整色彩平衡的原理。 一般说来,造成图像偏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偏色现象在Photoshop里的反映就是RGB这三个色彩通道不平衡。那么如何考察RGB通道是否平衡?如何调整才能使RGB通道达到平衡状态?寻找这两个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调整图像偏色的过程。 下面还是来举例说明。对于前面讲过的图像调整过程,采用的方法是,“寻找中灰色物体”。当你在Levels对话框里使用吸管找到中灰色的区域时,如果你仔细观察RGB通道的变化情况,你就会发现如何分别改变RGB通道的参数值而达到色调平衡。下面分别给出了三个通道的变化情况: 概括讲,调整前的图像偏品红色,为了消除过多的品红色,软件程序(Photoshop)根据在吸管的位置所采集到的RGB值,减小了红色的比例(从1变到0.97),增加了绿色的比例(从1变到1.08)。 了解这个原理非常重要。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你所拍过的片子中带有中灰色景物的片子是很有限的。对于不含中灰色区域的图像就无法使用吸管来调整色偏,这时候就完全靠你自己做手工调整了。 前面我曾经提到过,本帖中的任何其它步骤都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唯独这一步是要靠自己的工夫。图片是在你自己手里,显示器上看到的图像和你手里的底片相比,色彩的偏差程度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如何改变RGB通道的相对位置。 在完成前面的工作之后,继续加工上网用图片的基本步骤是: 4)缩小图像尺寸 5)锐化图像 6)色彩空间转换 7)生成JPEG格式文件 下面举例说明每一步的操作要点。(5.4) 缩小图像尺寸 这一步用到的菜单命令是:ImageImage Size。为了尽可能保证缩小后图像的质量,缩小的比例应该设置为整数倍,比如缩小的倍数可以是原尺寸的1/2,1/3,1/4。掌握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在改变一个图像的大小时,往往是调整图像的边长。比如说,把像素为2932的图像所小为1000。实际上这种做法无形中破坏了原有图片的像质。 正确的做法如下图所示。在设置Vuescan的参数时,我们曾经把图像的输出分辨率设为300dpi。选用这个分辨率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改变图像的尺寸。 注意在调整尺寸的对话框里只改变Resolution的值。在这个例子中,根据最终想要得到的文件尺寸,你可以把300改成150,100,75。 这是改变后的情况。注意:把分辨率从300改成100以后,图像的边长就从2932变成974。改变后的边长虽说不是正好1000个像素,但是边长974任然能够满足“不超过1000像素的上网要求”。 (5.5) 锐化图像 这一步所用的命令是:FilterSharpenUnsharp Mask。关于是否使用USM和使用USM的程度,我经常看到一些错误的概念: 有些人坚实拒绝使用USM,认为USM是一种欺骗行为。尤其是对于那些评论镜头好坏的片子。事实上,当经过扫描仪产生的图像,不管扫描分辨率是多少,原底片的清晰度都要受到影响。还有,Resize后的图像在清晰度方面也要受到破坏。使用USM就是为了弥补这些损失。 作为另外一个极端现象,有些人为了表现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往往“超剂量”地使用USM。事实上确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过量使用USM的后果是破坏了图片的层次感,或者增加了图片的颗粒度。不管怎样看上去都会不舒服。 使用USM时涉及到三个参数,Amount, Radius, Threshold。恰当选取这三个参数的组合是得到最佳效果的关键。这里先忽略深入的讨论,作为上网用的图片,如果图像的边长小于1000个像素的话,那么你就选用这样的参数组合(140, 0.5, 1)。 (5.6) 色彩空间转换 由于我们在Photoshop里选用了BruceRGB作为工作空间,而在Windows环境里的图像阅览器都是使用sRGB色彩空间,因此通过Photoshop保存的Jpeg图像文件不能够直接在Windows里观看,必须经过从BruceRGB到sRGB的空间转换之后再保存图像文件。 前面曾经有人提出对于相同的图像,在Photoshop之外观看会有不同的色彩效果,如果你忽略了这一步就会发生这种现象。 空间转换的菜单命令是:ImageModeProfile to Profile。下面是空间转换功能的对话框。注意选择目标色彩空间为sRGB。 (5.7) 生成JPEG格式文件 这一步使用的菜单命令是:FileSave for Web。这里需要注意的要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最终图像的质量,Quality这个参数的选取要根据图像的内容和文件大小的限制必须在80到70之间。如果即使选用Quality=70之后,最终Jpeg文件的大小仍然超出期望的尺寸,那么你最好退出这一步,回到Photoshop的编辑状态,要么继续缩小图像的尺寸,要么对图乡进行裁减。 总而言之,宁可牺牲图像的像素,也不能降低Quality的参数值。 具体操作时,先设置Quality,然后注意观察左下角显示的输出文件大小,看是否符合你的要求。最后要注意的一点,当完成第七步之后,这时如果关闭图像文件,Photoshop会问你是否要保存修改后的图像,你一定要选择NO。否则你会把前面从第一步到第三步所完成的东西全部覆盖掉。 总结一下,制作一张上网用图片的过程: 4)缩小图像尺寸,使用Resize命令,以整数倍改变Resoluation 5)锐化图像,使用USM功能,对于边长小于1000的图像,选择(140, 0.5, 1)6)色彩空间转换,使用Profile to Profile命令,把目标空间设置为sRGB 7)生成JPEG格式文件,使用Save for Web命令,Quality只能选择在80-70之间。好了,至此我们走完了扫描一张底片的全部过程。在正式开始我们的教程之前,有几个前提需要明确一下。第一是这个教程是建立在使用底片扫描仪的基础上的,无论你是用美能达、尼康、中晶等等,只要你是底片扫描仪,本教程就适用。一般的透扫、滚桶、仿滚桶、电分等非底扫类的扫描仪并不保证适用。第二、这个教程是建立在使用VUESCAN扫描软件的基础上的。VUESCAN是一个能为用户提供多种手动设置的扫描软件,使用上比较灵活,所以小弟在这里强烈推荐。那原厂软件、SILVERFAST等软件是不是不能用呢?可以的,只要您喜欢就行了,但这种软件在负片扫描上,最终的数码文件都被软件本身大量加入“味精”,所以在后期更难调整。第三是负片扫描与正片不一样,世间上没有可以用于负片的ICC文件,所以求ICC文件的朋友可以死心了OK,废话不多说,正式开始。关于负片的前期扫描技巧就请看看M编的这个教程,通过教程中的几个步骤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到一张像模像样的片子了。/info/showarticle.php?id=1899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M编的另一篇关于扫描反转片的教程,咱这里就不另外讨论了。/info/showarticle.php?id=1178从M编那个关于扫描负片的贴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负片的扫描主要包括两大步骤:通过扫描得到数码文件和在PHOTOSHOP里对数码文件进行校色还原。在扫描得到数码文件这个步骤上,小弟是完全按照M编的做法,唯独是在PS方面则并一样。当我们接照M编的步骤扫描完一张负片的时候,我们大致上能得到下面这张片子。动手前我们先对片子观察一下,发现负片的色罩基本上已去清,色彩上也比较靠谱了。但仔细看一下,片子的色彩还不够正,看着有点怪怪的味道,你说她偏品红,那也不完全是。片子的整体反差也比较弱,灰灰的。很多朋友在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往往是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并进行调整,比如一眼看过去这片子偏品红,那好办,最好就是在PS的色彩平衡里减品加青啦。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眼睛其实并不可靠,到底加多少减多少才是正确的呢?这可就没有谱了。眼睛的感觉是大体上的,它并不适合作为微调工作的依据。那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呢?小弟的做法是找灰色!熊猫在GARY的旧贴中曾经提到过找灰色的概念,当时只是讨论如休扫描反转片,并没有对在扫描负片上的应用作深入讨论。所谓的找灰色,其实就是要把片子中那些本来是灰色的东西给找出来。大部份的片子里都会存在一个灰色的物体,比如说阳光下的干水泥路面、金属在阳光下比高光次一级的亚光面、人的瞳孔上的反光、白色衣物的非高光部份等都是灰色的。把片子中的灰色物体找出来并对灰色进行校正,是校准负片色彩的关键。找灰色的物体一般要找在阳光下的。比如说,一张片子里有一条水泥路,路的一部份在树荫下,一部份在阳光下,那我们要找的灰色就应试找阳光下的,因为树荫下的路面会受树叶的绿色和阴影下的色温所影响,并不能作为校对整个画面的依据。如果遇到整张片子里都没有灰色物体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最后来讨论。又再回到熊猫的这张片子上,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片子里头MT的蓝色毛衣前是不是有几个明显的白色的英文字母呢?正常来说,这些白色的、还没有到高光的色块用来校正是比较理想的。但熊猫回想了一下,MT的这个毛衣里的白色部份并非纯白,我记得衣服的这个位置其实是存在一些蓝色的毛线的,看似白色的部份其实是有多数的白和少数的蓝混纺在一起的,为了得到更可靠的结果,熊猫还是放弃了这个部份。但问题是,排除了这个部份的话,片子整体好像也就找不到灰色物体了?先别急,大家再看看,MT的眼睛里暗送秋波。找片子放大后,可以看到瞳孔上有一小块反光,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人类的瞳孔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无论瞳孔是什么颜色,它的反光部份都呈灰色的,而且这个反光本身很柔和,不会出现高光死白的情况。我们找照片放大后,就能清楚地看见MT的瞳孔的反光位置了,接下来我们要使用PS里的吸管工具对这个位置进行分晰。在吸管工具的采样参数上,PS提供的几种设置,分别是单个像素的采样、3X3采样和5X5采样。由于负片扫描后的文件一般都存在五颜六色的噪点,如果只用单个像素采样的话,极不准确。熊猫一般是使用5X5采样,如果色块的面积太小,3X3采样也是可以的。通过吸管对色块进行采样后,我们再观察一下,PS的右边那一排面版上,关于颜色的面版上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个面积的色彩参数分别为R:51、G:44、B:46。我们知道,灰色,无论它所处的灰阶是多少,R、G、B三个参数应该是一置的,比如18%灰的参数应该是138、138、138。从瞳孔反光面积所取得的参数可以判断,整个片子的红色太多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三个不相等的数值调到相等。接下来我们要调用的是PS里的色彩平衡工具,它的位置在“图像调整色彩平衡”的菜单中,快捷键是Ctrl+B。把色彩平衡对话框调出来后,大家先不要忙着调整。我们再回过头来观察一下,我们的鼠标这个时候自然的变成了一个吸管。在动手调整前我们还要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把那个已变成吸管工具的鼠标在颜色的面版的色块上点一点,如下图。做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要把色彩平衡对话框和刚才我们在瞳孔反光部份所吸取的颜色作一个关联。完成这一操作后我们再接动色彩平衡对话框中的参数,这时,颜色面版上的参数也随之发生变化。呵呵,做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对不?OK,接着干吧,把各个参数都调节一下,直至颜色面版上R、G、B三个参数相等。做完色彩平衡后,再看看我们的片子,怎么样?整体感觉是不是舒服多了?但片子还是发灰,对不?不要紧,我们不是经常用曲线工具来对付发灰的片子么?放手去干吧!不同型号的负片的反差是不一样的,比如富士的一般在反差上相对要比柯达的要大一点,所以在曲线调整上我们的“动作”就不需要太大,稍稍调整一下,看看人脸的面部反差适合就行了。我们在扩印店里放大照片时,店员们一般都会把反差调大一点,负片就是这样子,正因为它的宽容度比较高,所以底片的反差较弱,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后期进行取舍。所以老克兄其实可以放心,增加一档的曝光对负片没有什么影响的。如果按照十区曝光理论的话,对于负片来说,在测光表测得数据的基础上加一档,那测光区域依然还是在五区,只是这样的操作会把暗部或亮部的临界点提升一下而已。做完曲线操作后,片子基本上可以“上菜”了,接下来就是缩小、磨皮、锐化、加框加签名等,大家平日里惯用的手段都可以一股脑儿往那里召呼。最终效果就是这样。我们前面不是提过吗?总是有一些片子里是没有灰色物体的,比如拍微距花卉。如果寻到这种情况,熊猫建议在相近的场景里调出参数来。比如在同一个胶卷里如果大多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