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私有语言的不可能性与“我思故我在”的可能性前言:最近连续写了五篇带有学术性质的文章,与宗教、心理学和哲学有关,大概已经把很多人弄晕了,网友遥遥羊已经提出抗议了。其实,这些都是写给老师看的,任务已经完成,暂时不需要再写这类文章了。我也可以好好休息休息,写点感性随笔或者生活文章了。作为一名分析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欣提卡(Jaakko Hintikka,1929-)对维特根斯坦是相当熟悉的,这从他写过的一本小书On Wittgenstein就可以看出来。在我看来,欣提卡对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的重新诠释,就是建立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批判的基础上。一、欣提卡:“我思故我在”是践言性的(performative)欣提卡在著名的论文我思故我在:推理还是践言?中是这样诠释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的:历史上,“我思故我在”常常被理解为一种推理,欣提卡并不否认“我思故我在”是一种推理,但仅仅作为推理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一种推理,那么伽桑狄的命题“我走路故我在”也同样符合这种推理形式,但笛卡尔认为这两个命题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我走路并不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而我思则可以这么说”(Jaakko Hintikka.1962,p7),因此,应该有进一步的解释。欣提卡认为应该从“我思故我在”的后半句“我在”着手研究。他从戴高乐的演讲得到启发。可以设想这样一句话:“戴高乐不存在。”如果这句话出自别人口中,那么我们都可以理解;若这句话是戴高乐本人所说,那么我们就无法从日常语言的角度去理解,从日常语言的角度看,戴高乐其实是犯了“存在性矛盾”(existential inconsistency)(Jaakko Hintikka.1962,p10)的错误。假想中的戴高乐的这种陈述行为或“践行”(performance)其实摧毁了“整个陈述事实的话语的语言游戏”(Jaakko Hintikka.1962,p13)的一个基本假设:说话者陈述的目的在于让听众相信他的话,即当戴高乐说出“戴高乐不存在”这样的存在性矛盾语句时,听众不可能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因此戴高乐说出这个语句时导致了“自我驳斥”(self-defeating)。相反,听众由此相信“戴高乐不存在”的反义句“戴高乐存在”得到了“存在性的自我确证”(existentially self-verifying)(Jaakko Hintikka.1962,p15)。如果把说话者和语句中的人称:假想中的戴高乐(第三人称)换成“我”(第一人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说“我不存在”是存在性矛盾的,而“我”说“我在”则是存在性自我确证的,可以这样总结:“我对别人说我不存在,故我在”。上面是从语言的角度论述“我在”的存在性自我确证,这种自我确证其实并不来源于自我(self),不是直观上的自明性,而是来源于生活共同体成员的普遍认同,用维特根斯坦的术语,我们是在同样的“生活形式”下,拥有同样的言语(speech)。因此,“我”不能对别人说“我不存在”,但“我”也不需要对别人说“我在”,因为当“我”开口的时候,无论说什么,别人都会相信“我”的存在(Roger Mitton.1972,p407);“我不存在”这句话与其他话的不同,就在于它比其他语句更能引起听众对说话者的存在的关注,因为在日常语言里,我们根本不会去谈论“我”的存在的问题。(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罗杰米顿在谈论这篇论文时并没有意识到。)(参见Roger Mitton.1972)上面是在日常语言中来谈论“我在”的,通过转化(transformation),我们也可以在思想中来谈论“我在”的问题。在前面的论述中,“我”通过说出“我不存在”的言语行为而确证“我在”,这里听众的反馈成了“我”的自我确证的途径;而如果“我”没有听众,“我”面对的是“我”自己,那么“我”要确证“我在”,“我”就必须自言自语,“我”对自己说“我不存在”,这也是一种践言行为,只不过对别人说是一种公共的言语行为,自言自语则是一种私人的言语行为,在欣提卡看来,这样一种私人的言语行为其实就是思想行为,即“我”在心(mind)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由于这种思想行为也具有践言特征,所以“我”思想“我不存在”也是存在性矛盾的,因此,“我”思想“我在”就是存在性自我确证的。总结起来,就是“我在心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故我在”,即“我思故我在”。这样,欣提卡完成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践言性诠释。关于欣提卡的论文,详细请看我的文章:欣提卡我思故我在,推理还是践行?导读(一)欣提卡我思故我在,推理还是践行?导读(二)欣提卡我思故我在,推理还是践行?导读(三)欣提卡作为既是推理又是践行的“我思故我在”导读二、维特根斯坦:语言是公共的,不存在私有语言上面的论证其实隐含了一个基本的立场,按照欣提卡的原话就是:“从公共的言语行为到私人的思想行为的转变并不会影响它们的逻辑的核心特征。”(Jaakko Hintikka.1962,p13)为什么这种转变不会影响它们的逻辑的核心特征呢?我们必须回到维特根斯坦对私有语言(私人语言)的驳斥,才能弄清楚。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花了很大的力气来驳斥私有语言的可能性。私有语言的外延比我们上面所讲的自言自语的外延要小一些,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私有语言指的是:“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指涉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维特根斯坦.2005,p103)张庆熊将这种语言的重要标志总结为两点,“(1)表达内在的意识现象(2)不以外在的公共可观察的对象为参照系。”(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2005,p172)对于(2)我们也可以说私有语言是一种“自己制定规则,自己遵守规则”的行为。(韩震、田园.2000,p106)维特根斯坦以“疼”一词为例展开了论证。在哲学讨论中,感觉被认为是与理性、逻各斯相距最远,最能体现主观性的一个概念,因此最适合于一种私有语言,例如“疼”,通常人们认为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是否疼,有多疼,别人无从知道,即使知道,也没有我知道得那么确切。(参见维特根斯坦.2005,p104)维特根斯坦却问:“哪些是我的疼痛?这里什么是同一性的标准?”(维特根斯坦.2005,p105)他认为,只要我们运用日常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内在经验),那么这里的语言表达就代替了原先的表达方式(如因为“疼”而哭喊),(参见维特根斯坦.2005,p103)而语言表达的同一性标准是通行的,因此只要“我”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这种语言就不是私有语言,“别人也能够像我一样理解这种语言”。(维特根斯坦.2005,p106)既然“疼”一词无法作为一种私有语言,那么感觉符号呢?比如以E作为某种感觉的私有符号?维特根斯坦认为也不行,因为“我”无法确定“我”这一次感到的E和下一次感到的E是否为同一个E,“我”的记忆可能是错误的,“我”可能把想象和记忆混同起来。维特根斯坦认为,如果“我”要进行这样的主观论证,那么前提就在于“我”“可以诉诸某个独立的裁定者”(维特根斯坦.2005,p109),记忆一旦离开公共的参照系,那么记忆就不成其为记忆了。因此,感觉符号也无法作为一种私有语言。离开了公共的参照系,我们无法创造一种语言用来表达内在的私有经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私有语言其实是“私自”遵从规则的一个特例,而“遵从规则是一种实践。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并不是遵从规则。”(维特根斯坦.2005,p94)“遵从一条规则类似于服从一道命令,”(维特根斯坦.2005,p95)是一种“习惯(风俗、建制”(维特根斯坦.2005,p93)。共同的生活形式下,在游戏中人们遵守同样的规则,而语言游戏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公共的实践,因此需要外在的参照系,否则,“我”“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就同遵从规则成为一回事。”(维特根斯坦.2005,p94)维特根斯坦驳斥私有语言,并非否定内在意识,只是把这种对私有的内在意识的描述(维特根斯坦说:“疼的语言表达代替了哭喊而不是描述哭喊”。维特根斯坦.2005,p103)排斥在语言之外,因为这种描述不具有否定性的特征(参见徐为民.2002),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想象不出反过来是什么样子”,(维特根斯坦.2005,p105)这种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没有确实性的命题,当然需要排斥。通过驳斥私有语言,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是一种生活实践,具有公共性;也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外显行为)的区分以及带来的种种问题,强调人内在的意识生活与外在的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而不是倒向内省方法或者行为主义。这种批判的矛头最终直指笛卡尔,即“在内知觉中寻求自明性,并以自知觉的自明性为哲学建构的阿基米德点的思潮(胡塞尔的现象学可谓这一思潮的集大成)。如果私有语言确实是不可能的,那么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开端的现象学的还原及其整个的哲学路线就陷入困境”(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2005,p178),如果私有语言真的不可能,那么“在内在意识中建立确定性(确实性)的道路” (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2005,p178)就走不通了。对于笛卡尔来说,“我思故我在”是一种推理,并且它的确定性依赖于直观上的自明性。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直观把握的(即使是理智直观)是私人的内在意识,它不具有公共的参照系,无法证实和证伪,这完全符合维特根斯坦对私有语言的界定,因此,如果维特根斯坦是对的话,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面临灭顶之灾。三、欣提卡:站在维特根斯坦的立场上挽救笛卡尔的名言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欣提卡重新诠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意图了。由于维特根斯坦对私有语言的驳斥造成的影响过大,对“我思故我在”的确定性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欣提卡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的语境下挽救笛卡尔的名言,用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诠释“我思故我在”。欣提卡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践言性解释,正是这种深思熟虑的结果。既然私有语言不可能(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里,语言不仅包括言语行为,也包括思想行为,比如回忆、想象、理解等,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载体”。维特根斯坦.2005,p125),作为私有语言的“我思”也就不可能,这种“私人”的思想行为就与公共的言语行为具有同质性,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特征。因此,如果在日常语言中,“我”说出“我不存在”,这个语句反而确证了“我在”,这遵守了公共语言的游戏规则的话,那么“我”思想“我不存在”,这个语句必然也会确证“我在”,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由于前者必然是正确的,因此,后者也必然是正确的,即“我思故我在”必然是正确的。参考文献Hintikka, J. (1962). Cogito, Ergo Sum: Inference or Performance.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71(1): 3-32.Mitton, R. (1972). Profess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铅锌烟灰提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汛抗旱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劳动协议
- 科研合作协议关键条款
- 品牌专卖店加盟代理协议6篇
- 2025年定金担保合同以及反担保合同3篇
- 转租房合同范文2篇
- 指甲微环境监测-洞察及研究
- 部门负责人讲安全课课件
- 情感分析舆情预警机制-洞察及研究
- 2024年低压电工考试题库低压电工证考试内容
-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深度学习技术基础与实践 课件 第1-3章 深度学习概述、深度学习原理、深度学习框架介绍
- 食堂员工防鼠知识培训
- 工程伦理 课件全套 李正风 第1-9章 工程与伦理、如何理解伦理- 全球化视野下的工程伦理
- 和大人一起读
-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选择题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婴幼儿发展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 【课件】二十四节气和日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2023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考研英语练习题100道(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