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材分析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汉的三公、汉的“中朝”、汉的“外朝”、汉的郡县制、汉的刺史制度、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宋的“二府”、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加强皇权的制度、元的行省制度。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在基础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但绝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比较少,或者没有系统性。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联系、比较能力较差,本课内容牵涉面广,与其他许多方面的知识有交叉,有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围绕所给内容,提供一些有趣味性的资料,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活跃课堂,启发思维,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五、教学方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由此导入新课-(板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我们知道,皇帝们对权力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那皇帝们要掌握权力,就要加强中央集权,要加强中央集权,是不是就要削弱地方的权力呀?所以,中央集权的发展,所对应的就是地方制度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1、 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幻想一世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递,结果由于秦朝的暴政,二世而亡,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新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们为巩固江山,在地方上继续采用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这种制度我们称之为郡国并行制。(1) 郡国并行制 郡就是郡县、国就是封国。郡国并行制就是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西汉在实行郡县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的制度。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本课的导言部分与课本正文的第一段文字,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既然汉承秦制,为什么西汉不简单的沿用秦朝的郡县制,还要再加一个分封制?第二,这种制度又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第三,汉武帝时又是如何解决的? 西汉为什么采取郡国并行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呀? 这是由于汉初统治者错误评价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为秦朝之所以会灭亡, 是因为只实行分封制,没有实行郡县制的缘故。另外,由于西汉刚刚建立,比较贫困,很难对如此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地统治,正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所以,刘邦想通过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他以为只要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但是,结果如何呢?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这场历史上的大动乱,就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七国之乱。 在公元前154年的一天,吴王刘碧联合其它六国发动叛乱,历史上称这场叛乱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中央权力和地方诸侯的权力过大的矛盾。那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对,就是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2) 推恩令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汉武帝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呢?结果诸侯王统治的面积越小,力量受到削弱,这也就相应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是西汉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汉朝之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还是时隐时现,但是不那么严重,一直到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地方再度对中央的权力发出了挑战,再度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2、 唐朝的藩镇割据 同学们都知道安史之乱吧,那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呢?这和唐朝设置节度使有关, 早在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朝廷就在边疆要地设置了一些军镇,这些军镇就叫做藩镇,藩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非常的大,大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课本上有介绍,它们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更加的严重,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与割据无异,据统计,在唐朝后期一百五十年里,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藩镇割据”的坏处非常的大,它史唐朝的统一遭到破坏,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本来藩是指保卫、镇指军镇,本意是为了保卫自身的安全,但是发展的结果是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那同学们想一下,藩镇割据出现的本质是什么呢? 本质是什么呀?本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唐后期之所以会如此混乱,是因为皇权受到了削弱,那北宋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3、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的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我们从军事、行政、财政这三个方面来看 (1)措施: 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就是收兵权,编禁军,这样军事大权就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 行政方面呢?对,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北宋为了削弱武将的权力,对文臣是相当重视的。同学们通过比较我们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唐朝河西节度使张义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文官出行图就可以看得出来,唐朝河西节度使张义潮统军出行图反映了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耀武扬威。而北宋文官出行图则反映了在北宋的时候文官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这也是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再看财政上,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在财政上,地方赋税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赋税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虽然北宋的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恶果。 (2)评价: 首先,第一点,在积极地方面,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再来看一下消极影响,有哪些消极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课本上的“历史纵横”消极影响,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即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积贫积弱的王朝。 那到了元朝,情况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元史地理志记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意思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是汉、隋还是唐,宋,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辽阔,那同学们,假如你是元朝的统治者,面对如此辽阔的帝国,你会采取什么方式管理呢? 4、 元朝的行省制度 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管理,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行省是郡县的发展,元统一后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大家要注意,有三个地方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就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就是河北、山西、山东,这三个地方简称冀、晋、鲁,这三个地方由中央直接管理。此外,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呢?它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省制我们今天仍然再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元行省制与今天的省制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的插图,有没有发现元朝的行省辖区比较的大呀;有些名称在今天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经变化。还有,那时候没有设立自治区和特别行区。今天的行政区划有,比如说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还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另外,元行省制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管理地方。今天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 结合以上我们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你们能总结出,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吗?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没有独立的行政体系,没有相应的主权。 以上这些就是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总体的趋势是中央的权力在不断地加强,地方的权力在不断的削弱,那在君主专制演进的过程中,君主的权利是不是也在不断地加强呢?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在两汉,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要起立,赐丞相座。到了隋唐的时候,丞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是有座位的。但是到了宋朝:丞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朝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而清朝: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大臣们为了保护膝盖,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相权不断地削弱,皇权不断地加强。 阅读课文并思考,汉、唐、宋、元、都是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君相矛盾的? 1、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呀?汉武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务,让他们参与国家大政。这就形成了和属于丞相、御史大夫等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内朝,这种制度叫内外朝制度,这样,皇权得以加强,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内朝代替了外朝,其权力仍然很大,而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解决君相矛盾比较成功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三省是如何分工的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我给同 学们出一个思考题,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对,中书省先做出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六部制规范了中央政权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这种分工和相关制度又有效解决了君相矛盾。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代沿用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这一思路。 3、宋朝对相权的分割 我们总是说宰相的权力很大,那么宰相都掌握了什么权力呢?宰相拥有行政权、军 事权和财政权。宋朝就把这些权力从宰相手中一一分割出来,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4、元朝相权的加强 这一思路在元朝有所变化,元朝在中央的最高机构中书省的权力很大,这也是由元 朝的特点所决定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判断,自汉至宋,通过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接下来的明清两朝,这个特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三、选官、用官制度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同样是中国古代政治中非常重要的,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内容选官、用官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15页得内容,然后我们来完成一个表格。 察举制是什么时期选官用人的主要制度呀?汉朝,用人的标准呢?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说明了以品行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九品中正制呢?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人的标准呢?门第。九品中正制由品评管评定人才优劣,他把人才优劣划分为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是由世家大族担任。所以,他门第级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也非常的大,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它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一些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担任高官,由于世家大族的腐朽和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的衰落也成为历史的必然。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举官员,炀帝时,始设 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从唐到宋元,科举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清廷宣布自1906年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它是1906年才废除的。所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为随唐宋元明清。那它以什么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呢? 请同学们结合历史纵横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科举制选拔人才比较公平、公正、公开,也比较客观,他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保证了官员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他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他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知识安全培训课件
- 初三算术考试卷子及答案
- 保洁四级考试题及答案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误区
- 六一儿童节班级游园活动方案
- 民族表演课件
- 新质生产力激活智慧农业发展
- 民族管弦乐器课件
- 安全生产图片讲解
- 2025年老年医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4年纺织行业招聘要点试题及答案
- 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气道净化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 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试油监督培训班
- 实木全屋定制合同协议
- 学校财务培训课件
- 保险权益转让协议书
- 2025版校园食堂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表
- 项目规划表-数字化转型计划
- GB/T 45133-2025气体分析混合气体组成的测定基于单点和两点校准的比较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