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评委).doc_第1页
2009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评委).doc_第2页
2009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评委).doc_第3页
2009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评委).doc_第4页
2009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评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教案海南实验中学地理组 李霜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的形成、黄土特殊的性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学会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并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实践和归纳总结能力。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 通过动手实验归纳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及危害。3、情感、态度、价值观: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通过朗读诗歌,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重点、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特殊”之处。 难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教法:启发式、问题探究法、讲解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设计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用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拓展”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不爱动脑的学生乐于思考,学有所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引入新课在上新课前先请一学生朗诵下面的诗:庞大的身躯绵延了数千里盘俯在西北陕甘宁的境内没有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也没有崇山峻岭的险峻岁月的沧桑,把你默默地涂饰成黄色不知道你何时诞生,又将何时逝去你开启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炎黄祖宗的骨子里渗透着的是你开拓精神古老祖先的遗迹镌刻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祖祖辈辈耕耘在层层的梯田,传承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地区?学生回答 黄土高原活动1 说说你所知道的黄土高原,或说说你希望了解黄土高原哪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 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板书)位置与范围教师板图 画中国地图和黄河,画出太行山脉、秦岭、乌鞘岭、长城的图例,并分别标上A、B、C、D, 在晋、陕、宁、甘等四省的范围内标上活动2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位置与范围 教师小结略。(承转)黄土高原是特殊地形区,为什么这个地区比较 “特殊”?“特殊”之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板书) “特殊”体现1面积:64万平方千米(板书) 厚度: 100米以上(板书) (承转)教师提问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略教师介绍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特殊”体现2黄土成因:“风成说” (板书)活动3分四组讨论课本67页:“风成说”的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归纳 略教师启发 “风成说” 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支持,还有一点,就是黄土的性质很特殊,谁能在课本上找出描写黄土的性质的句子?学生归纳“特殊”体现3黄土性质: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易溶于水(板书)(承转) 因为黄土特殊的性质,今天黄土高原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形景观,同学们看教材66页,找一找黄土高原的地形景观。学生回答 有塬、梁、峁“特殊”体现4-地形景观:塬、梁、峁(板书)教师启发黄土虽遇水容易溶解、崩塌但干燥时非常坚硬,所以人们在干燥的地方凿洞而居,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它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回答 窑洞活动4 如果你的家在黄土高原,塬、梁、峁三种地形景观中你会选择在哪里居住和生活?为什么?学生归纳 选择在塬。因为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和建房子,是重要的农业区和居住区教师拓展 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在相连的两道梁间走动要花上几小时,但大声喊话能听得见。角色体验 大声喊话“哎教师介绍这种特殊的地形景观孕育出了信天游的民歌形式。比如我站在梁上,看见沟下有人走过来,想问他是不是我哥,我就这么做:教师演唱 “你若是我的哥哥儿来哎,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那哦,走你得的那个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感受。 教师介绍 秦腔:“秦腔一声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塬、梁、峁等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小结 启发学生用两个成语归纳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承转)在上古时期黄土高原有郁郁葱葱的亚热带阔叶林,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还有53 %,为什么今天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特殊”之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板书) 活动5 学生分两组按照教材69页图8.6的方法做水土流失实验,观察结果并分析原因(实验器材:两小盆草,一盆植株茂盛,一盆植株稀少矮小,两个透明容器,一个盖上扎满小孔的矿泉水瓶用来装水模拟降雨)学生归纳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地形坡度、降雨、植被、土壤等 教师启发 运用以上因素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 地形。这里沟谷密度大、斜坡多、坡度陡,地表径流的流速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强。降雨。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冲刷侵蚀力强地面物质组成。黄土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植被。黄土高原现在植被极度缺乏,地表光秃。教师进一步质疑:只有这些因素吗?学生归纳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自然原因:地形、 降雨、植被、土壤(板书)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板书)教师启发 水土流失造成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归纳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板书)1)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3)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教师拓展历代国都的变迁。历史上国都由黄土高原迁到华北平原的过程就是黄土高原水土不断流失的过程。结尾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的生态越来越脆弱,如何拯救中华文明的摇篮?请同学们好好思考,下节课一起探讨。 课 板 堂 书 总 设 结 计 一、世 界 最 大 的 黄 土 堆 积 区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自然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