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与赵宋王朝的覆灭.doc_第1页
黄袍加身与赵宋王朝的覆灭.doc_第2页
黄袍加身与赵宋王朝的覆灭.doc_第3页
黄袍加身与赵宋王朝的覆灭.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袍加身”与赵宋王朝的军事失败宋王朝存续的319年间,经济、文化、科技上都有所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这个时期发明并用于生产实践,苏陆诗词、程朱理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也是这个时代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然而,宋王朝在军事外交上却乏善可陈,每次读到这段历史心里总是堵得慌。宋代民族矛盾一直较尖锐,国恨家仇伴随始终,北宋到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而灭亡,南宋则以陆秀夫负幼帝投海为终结。宋王朝的军事行动宋朝经历的战争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统一战争、对北辽战争、对西夏战争、抗金战争、抗蒙战争等,至于镇压国内农民起义的战争数不胜数,不在这里一一赘述。1、国内统一战争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皇位。经过三年时间的准备,赵匡胤发动了国内统一战争,到赵匡胤死去时,共进行了十三年,先后收南平、灭后蜀、平南汉、灭南唐,基本上奠定了统一的局势。宋太宗赵光义接位后,又收了漳州、泉州两地,此时孤立无援的吴越政权也自动归宋,至此,南方局面澄清,宋军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方。公元979年初,赵光义集中兵力,亲自挂帅,分四路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宋军在忻州附近击败了辽国援兵,太原完全陷入宋军的包围。是年四月,宋军扫清太原外围,兵临城下,北汉统治者刘继元被迫出城投降。随着“十国”之中最后一国北汉的灭亡,宋王朝的立国基业基本确定。2、对辽战争公元980年,赵光义平定北汉后,欲乘胜东进,一举收复五代时期被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攻到辽朝南京(今北京市)时,遭到辽重兵抵抗,宋军无功而返。公元986年,宋朝再次集结兵力,分三路向北进击,虽然一路攻城拔寨,连克数州,但辽调集重兵反击,最后仍以宋失败告终。传颂千年的杨家将故事,其第一个主角杨业就是在这次行动中牺牲。这次征讨失败后,宋王朝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心,从此对辽采取了防守的态势。但宋军的消极防守并不能阻止辽兵不断南下掠夺。公元1004年,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沿途虽遭宋军民的强烈抵抗,但因宋军无统一指挥,各地孤军作战,致使辽军长驱直入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廷闻报大惊,多数官僚主张迁都南逃,只有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官员力劝宋真宗亲赴前线督师阻击。宋真宗也怕南逃会失去黄河南北大半壁江山,动摇其统治地位,只得勉强随寇准到黄河北岸。当时辽军虽来势汹汹,但辽孤军深入宋地,粮草不济,到处遭到宋军民抗击,其主帅又中宋军伏弩而死,士气大挫,辽军早已是强弩之末。而宋朝援军正从各地赶来,如能组织有效合击,定能置辽军于死地。但宋真宗却在形势非常有利的情况下急于议和,双方在澶州订立和约,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辽军撤回的条件,史称“澶渊之盟”。辽军在险境中不但能全身而退,还有丰厚的打发,自是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宋廷坐失击败辽军机会,还给自己增加了“岁币”之负担,足见其腐败无能。公元1042年,辽又乘宋朝受到西夏威胁之机陈重兵于幽州,扬言南下,要挟宋廷,宋又答应每年增输银、绢10万,此后宋辽彼此相安达百年之久。3、对夏战争就在宋王朝想喘一口气的时候,西北又起烽火。党项羌人不甘臣服于宋,建立起大夏王朝与宋朝分庭抗礼。西夏人不宣而战,铁蹄不时南犯,西北地区不得安宁。赵宋不能容忍西夏独立,中断商贸往来,宣布要缉拿西夏帝元昊的人头。双方交战多年,宋败多胜少。但西夏经济对宋依存度较高,两国开战对西夏百姓没什么好处,西夏平民厌战情绪渐涨,元昊迫于形势,遂向宋请和。宋也恐夏辽联盟而势盛,故准和议,恢复互市。从此西夏名义上称臣于宋,宋每年“赐”给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以此换得西北安宁。4、抗金战争就在宋辽对峙的时候,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逐渐崛起。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联络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国,打出了反辽旗号。不到十年,辽即为金所灭。就在金与辽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宋王朝对金没有一丝防范,甚至打起了联金灭辽的如意算盘。结果是宋的老冤家辽虽然灭了,但宋廷并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直接暴露在了势头正旺的金人面前。真是消灭了豺狼又引来了虎豹。如果说宋跟辽的对峙中还曾一度采取过主动进攻,那么与金的对抗中则完全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公元1125年10月,金兵南下,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宋徽宗惊慌失措,匆匆传位与太子,自己南逃避难去了。太子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在大敌当前,群情激愤之际,钦宗不得不惩办蔡京、童贯等奸臣,启用了吴敏、李纲等主战官员。是时,老将钟师道率两河宋兵来援,在李纲、钟师道等组织抗击下,金兵见孤军势单,即携索要的金银北撤而归。1126年2月,金兵两路再度南下,9月,太原在被围8个月后沦陷,11月,金兵到达东京,宋钦宗不顾抗战派官员反对,出城投降,他以为再打发一些银子就能让金兵走人,然而这一次他想错了。1127年正月,金兵带着搜刮到的财宝,掳徽、钦二帝及皇室人员三千扬长北去。若大的北宋王朝没挣扎几下就灭亡了。北宋既灭,赵构在宗泽等拥立下于南京(商丘)称帝,即宋高宗,重建赵宋王朝,史称南宋。由于金兵严重威胁,南宋初建之时,不得不起用抗战派代表人物李纲为相,李纲与宗泽等组织抗金力量收复失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赵构执行的仍是投降主义路线,李纲当了75天宰相就被排挤掉了。公元1129年,宋高宗等人在金兵追击下逃窜。1132年南宋定都临安。与南宋统治者惧敌逃跑行为相反,金占领区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地抗击金兵。活跃在太行山区一带的八字军队伍曾发展到十余万人,声势浩大,山东、河北各地的抗金义军也非常活跃。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有效地牵制金军力量,南宋朝廷得以偏安一隅。说到抗金,有一人不能不提,这就是民族英雄岳飞。岳飞从军后在宗泽、王彦部下与金军作战,屡立战功。在战争中,他训练了一支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岳家军”。从1128到1141十余年间,岳飞率部转战各地,打了很多胜仗,一度收复大片失地,1140年,“岳家军”大败金兵主力于郾城,军锋直逼敌大本营。然而在抗金大好形势下,金兵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葬送在投降派手中,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公元1162年,宋孝宗继位后曾组织过两次北上伐金战争,均遭失败,此后双方再无大的行动。5、抗蒙战争当金连连犯宋、大肆掳掠的时候,蒙古人已经在抄他们的后路了,真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的南宋又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应该懂得,金虽然与宋为敌,但蒙古是此时更为危险、也是双方共同的敌人,理应联金抗蒙,宋反而助蒙灭金,结果招致速亡。公元1234年,金灭。翌年,蒙即兵分三路对宋展开攻击,遇宋军抵抗。1241年因蒙大汗窝阔台去世,蒙内部出现纷争,蒙军进犯暂停。1258年,蒙军大举攻宋,双方发生激烈战斗。1259年,蒙哥大汗在一次战斗中为炮石击中受伤,不久殒命。1260年,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带兵北撤。1268年,已坐稳汗位的忽必烈经过几年准备,再次发兵攻宋,并将攻击重点指向宋战略要地襄阳、樊城。南宋军民开展了襄樊保卫战。是时,南宋为奸臣贾似道当道,贾隐瞒军情,切断言路,玩弄权术,对襄阳紧急情况坐视不管。襄阳在军民苦苦守了6年之后终为蒙所破,襄樊失陷,南宋防线崩溃。1276年蒙军攻陷临安城,宋恭宗帝降。此时虽有文天祥等挺身救亡终难挽大厦之将倾。1279年,南宋残部在广东南海被歼,陆秀夫负幼帝投海,南宋彻底消亡。宋王朝窝囊的根源宋王朝积贫积弱,尤其是军事上的无能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究其根源,恐怕还跟其祖上有关。公元960年,赵匡胤领兵在外,被部下“黄袍加身”,就这样兵不血刃夺了后周的江山。但赵匡胤的皇位坐得并不踏实,因为他心里总担心“黄袍加身”的典故被他的部将克隆,于是就有了后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事实上,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悍将干政的事就屡屡出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促使宋太祖制定了一些重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只是宋太祖开国之初加强君主集权的步骤之一。同时,为防止宰相专权,又特设枢密使主管军机以分军权;设三司使主管赋税以分财权。一句话,就是将一切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为防范地方割据,先是派文官代替武将治理地方,随后又出台一系列规定,把地方的军事力量削弱,行政权力限制了,财权收了,司法权也收了。从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令其听命于中央。这些措施在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弊端。1、在兵制上加强了中央,削弱了边防古代人也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赵匡胤牢牢地把兵权抓在了自己手里。赵把宋军中精锐之士选拔到禁军之中,直接归自己掌管。并给予优厚俸给、精良装备,禁军战斗力自是强他一等。宋太祖起事时,手中禁军只有20万,到仁宗时,禁军规模已达80余万,其时宋全国的常备军也只有125万,禁军从数量、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禁军对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军阀割据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保卫边关却不及地方部队。禁军平常驻守在京城,对边关地形不熟、水土不服,一旦边关有事,禁军必劳师远征,且不说远水难解近渴,即使禁军赶到也已是疲乏之师,战斗力大减。禁军第一代在战火中诞生,但后来的兵士没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其战斗力已非惜比。禁军由精锐变为腐败虚弱,在对夏作战中已暴露无遗。2、在作战方案上采取僵化的“阵图”作战,限制了带兵将领战场上的机动灵活为防止将领带兵外出时生变,宋制订了一套排兵布阵阵式,将帅出征前皇帝必亲授“阵图”,将帅按“阵图”作战,此举往往使宋军陷于不利境地。岳飞就不照搬“阵图”作战,但战绩却非同一般。此外,宋作战部队与统兵将领往往是临时搭配,所谓兵无常将,将无常兵也,这也使宋军战时指挥易出问题。3、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做法磨灭了民族血性与尚武精神宋王朝从其祖上开始就对武官充满猜忌与不信任。在宋廷,一个经过浴血奋战取得重大胜利的凯旋将领往往没有一个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