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 茶艺.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乌龙茶饮法 中国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热衷于喜欢用小杯品啜乌龙茶,特别是闽南,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的人们对啜乌龙茶最为讲究,冲泡也颇费工夫,故而称之为饮工夫茶。品啜乌龙茶需具备以下条件,方能尝到茶之妙趣,升华到艺术享受的境界。 首先,要根据各人的品味,选好中高档乌龙茶,如武夷水仙、铁观音、黄金桂、凤凰单枞、冻顶乌龙等。 其次,要备好一套专门茶具。比较讲究的广东潮汕人,从火炉、木炭、风扇,到茶洗、茶壶、茶杯、冲罐,等等,大大小小10余种。一般人家饮乌龙茶,也总备有一套专门茶具。啜乌龙茶的茶具,人称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深瓯。潮汕风炉是一只缩小了的粗陶炭炉,专作加热之用。玉书碨是一把缩小的瓦陶炭炉,专作加热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小一些的紫砂壶,专作泡茶之用。若琛瓯是个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杯子,通常3-5只不等,专供饮茶之用。饮茶时,先备好茶具,即泡茶前用沸水把茶壶、茶盘、茶杯等淋洗一遍,使茶具保持清洁和相当的热度,俗称备具。 然后是整形,即将乌龙茶按需倒入白纸,经轻轻抖动,将茶叶粗细上下分开。并用竹匙将粗茶和细末分别堆开接着是置茶,通常将碎末茶先填入壶底,其上再覆以粗条,以免茶叶冲泡后,碎末填塞茶壶内口,阻碍茶汤的顺畅流出。 第四是冲茶,冲茶时,盛水壶需在较高的位置循边缘不断地缓缓冲入茶壶,使壶中茶叶打滚,形成圈子,俗称高冲。 第五是刮沫就是冲茶时,冲入的沸水要满出茶壶,溢出壶口,再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浮沫。少数也有将茶冲泡后,立即将水倒去,俗称茶洗,把茶叶表面尘污洗去,并使茶之真味得以保存。其实,刮沫和茶洗,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达到洗茶的作用。 第六是洗盏,刮沫后,立即加上壶盖,其上再淋一下沸水,称之为内外夹攻,与此同时,用沸水冲泡茶杯,使之清洁,以便待用。 第七是斟茶,待壶中之水静置2-3分钟后,茶之精美真味已泡出来了,这时用拇、食、中三指操作,食指轻压壶盖的钮,中、拇指紧夹壶的把手。斟茶时,注汤不宜高冲,需低斟入杯。茶汤要轮流注入几个杯中,每杯先注一半,再来回倾入,周而复始,渐至八分满时为至,这叫关公巡城。若一壶之水正好斟完,就是恰到好处。讲究点的,还将最后几点浓茶,分别注入各杯,此谓韩信点兵。 第八是品饮:品茶时,一般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茶杯杯沿,中指抵住杯底,先看汤色,再闻其香,尔后啜饮。如此品茶,不但满口生香,而且韵味十足,才能真正领会到品乌龙茶的妙处。乌龙茶因冲泡时,壶小,茶的用量大;加之乌龙茶本身亦较耐泡,因此,一般可冲泡3-4次,好的乌龙茶也有泡6-7次的,称七泡有余香。 花茶饮法 花茶融茶叶之味,鲜花之香于一体,饮花茶,犹如品赏一件茶的艺术品。花茶的品种很多,其中以茉莉花茶最为常见。下面以茉莉花茶的冲泡为例,将花茶的饮法说明如下。 泡饮花茶,有不少人喜欢先欣赏一下花茶的外形,通常取出冲泡一杯的花茶数量,摊于洁白的纸上,饮者先观察一下花茶的外形,干闻一下花茶的香气,以平添对花茶的情趣。 花茶的泡饮方法,以能维持香气不致无效散失和显示特质美为原则,这些都应在冲泡时加以注意。 具体泡饮程序如下: 备具:一般品饮花茶的茶具,选用的是白色的有盖瓷杯,或盖碗(配有茶碗、碗盖和茶托),如冲泡茶胚是特别细嫩的花茶,为提高艺术欣赏价值,也有采用透明玻璃杯的。 烫盏:就是将茶盏置于茶盘,用沸水高冲茶盏、茶托,再将盖浸入盛沸水的茶盏转动,尔后去水,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清洁茶具。 置茶:用竹匙轻轻将花茶从贮茶罐中取出,按需分别置入茶盏。用量结合各人的口味按需增减。 冲泡:向茶盏冲入沸水,通常宜提高茶壶,使壶口沸水从高处落下,促使茶盏内茶叶滚动,以利浸泡。一般冲水至八分满为止,冲后立即加盖,以保茶香。 闻香:花茶经冲泡静置3分钟后,即可提起茶盏,揭开杯盖一侧,用鼻闻香,顿觉芬芳扑鼻而来。有兴趣者,还可凑着香气作深呼吸状,以充分领略香气对人的愉悦之感,人称鼻品。 品饮:经闻香后,待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并将茶汤在口中稍时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配合的动作,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12次,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尝茶叶和香气后再咽下,这叫口品。所以民间对饮花茶有一口为喝,三口为品之说。 花茶一般可冲泡2-3次,接下去即使有茶味,也很难有花香之感了。 绿茶饮法 绿茶是中国产茶区域最广泛的茶类,全国各产茶省均有生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大量的茶人饮用。绿茶的品饮,大至有如下程序。 选具:大凡高档细嫩名绿茶,一般选用玻璃杯或白瓷杯饮茶,而且无须用盖,这样一则增加透明度,便于人们赏茶观姿;二则以防嫩茶泡熟,失去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至于普通绿茶,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或畅叙友谊,因此,也可选用茶壶泡茶,这叫做嫩茶杯泡,老茶壶泡。 洁具:就是将选好的茶具,用开水一一加以冲泡洗净,以清洁用具,平添饮茶情趣。 观茶:对细嫩名优绿茶,在泡饮之前,通常要进行观茶。观茶时,先取一杯之量的干茶,置于白纸上,让品饮者先欣赏干茶的色、形,再闻一下香,充分领略名优绿茶的天然风韵。对普通大宗绿茶,一般可免去观茶这一程序。 泡茶:对名优绿茶的冲泡,一般视茶的松紧程度,采用两种方法冲泡:一是上投法,它适用于外形紧结的高档名优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径山茶、庐山云雾、涌溪火青、苍山雪绿,等等,即先将摄氏75-85度的沸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茶叶便会徐徐下沉。对条索比较松散的高档名优绿茶,一般采用中投法,即先置茶,后冲入沸水。至于普通大众茶,当然是先置茶后冲水了。 赏茶:这是针对高档名优绿茶而言的,在冲泡茶的过程中,品饮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汤的变化,茶烟的弥散,以及最终茶与汤的成象,以领略茶的天然风姿。 饮茶:饮茶前,一般多以闻香为先导,再品茶啜味,以品赏茶的真味。品饮绿茶冲泡,一般以2-3次为宜。若需再饮,那么,得重新冲泡才是。 红茶饮法 红茶饮用广泛,这与红茶的品质特点有关。如按花色品种而言,有工夫饮法和快速饮法之分;按调味方式而言,有清饮法和调饮法之分;按茶汤浸出方式而言,有冲泡法和煮饮法之分。但不论何种方法饮茶,多数都选用茶杯冲(调)饮,只有少数用壶的,如冲泡红碎茶或片、末茶。现将红茶饮法介绍如下。 置具洁器:一般说来,饮红茶前,不论采用何种饮法,都得先准备好茶具,如煮水的壶,盛茶的杯或盏等。同时,还需用洁净的水,一一加以清洁,以免污染。 量茶入杯:通常,结合需要,每杯只放入3-5克的红茶,或1-2包袋泡茶。若用壶煮,则另行按茶和水的比例量茶入壶。 烹水沏茶:当量茶入杯后,然后就冲入沸水。如果是高档红茶,那么,以选用白瓷杯为宜,以便察颜观色。通常冲水至八分满为止。如果用壶煮,那么,先应将水煮沸,而后放茶配料。 闻香观色:红茶经冲泡后,通常经3分钟后,即可先闻其香,再观察红茶的汤色。这种做法,在品饮高档红茶时尤为时尚。至于低档茶,一般很少有闻香观色的。 品饮尝味:待茶汤冷热适口时,即可举杯品味。尤其是饮高档红茶,饮茶人需在品字上下功夫,缓缓啜饮,细细品味,在徐徐体察和欣赏之中,品出红茶的醇味,领会饮红茶的真趣,获得精神的升华。 如果品饮的红茶属条形茶,一般可冲泡2-3次。如果是红碎茶,通常只冲泡一次;第二次再冲泡,滋味就显得淡薄了。 茶水清韵 “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至深,谈茶就要论水。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因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还有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最终也是通过水的冲泡,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如果水质欠佳,茶叶中的许多内含物质受到污染,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饮茶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品茶给人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学工作者曾对宜茶水品作过分析测定和试验比较。以浙江杭州为例,经理化检测和开汤审评,结果表明:以虎跑泉水和云栖水最好,西湖水、钱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来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下面,我们分别就山泉水,江、河、湖水,井水,自来水,纯净水论其水品。 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来沏茶,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江、河、湖水它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 “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井水 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自来水 它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纯净水 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和超滤、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酸碱度达到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除纯净水外,还有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茶饮取水 饮茶离不得水,而且还不是有水就行的。饮茶既要选茶,也要选水。警世通言第三回中讲了王安石(下文中的荆公)三难苏东坡的故事,其中的第二难就是讲取水饮茶的故事。王安石托苏东坡带一些长江巫峡中的水回来饮茶、治病,结果怎样?且看原文节选:黄州至眉州,一水之地,路正从瞿塘三峡过。哪三峡?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 上水时舟行甚迟,下水时却甚快。东坡来时正怕迟慢,所以舍舟从陆;回时乘着水势,一泻千里,好不顺溜。东坡看见那峭壁千寻,沸波一线,想要做一篇三峡赋,结构不就。因连日鞍马困倦,凭几构思,不觉睡去,不曾分付得水手打水。及至醒来问时,已是下峡,过了中峡了。东坡分付:“我要取中峡之水,快与我拨转船头。”水手禀道:“老爷,三峡相连,水如瀑布,船如箭发。若回船便是逆水,日行数里,用力甚难。”东坡沉吟半晌,问:“此地可以泊船,有居民否?”水手禀道:“上二峡悬崖峭壁,船不能停。到归峡,山水之势渐平,崖上不多路,就有市井街道。”东坡叫泊了船,分付苍头:“你上崖去看有年长知事的居民,唤一个上来,不要声张惊动了他。”苍头领命。登崖不多时,带一个老人上船,口称居民叩头。东坡以美言抚慰:“我是过往客官,与你居民没有统属。要问你一句话:那瞿塘三峡,那一峡的水好?”老者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东坡暗想道:“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叫手下,给官价与百姓买个干净磁瓮。自己立于船头,看水手将下峡水满满的汲了一瓮,用柔皮纸封固,亲手佥押。即刻开船,星夜来到东京。仍投大相国寺内。天色还早,命手下抬了水瓮,乘马到相府来见荆公。茶罢,荆公问道:“老夫烦足下带瞿塘中峡水,可有么?”东坡道:“见携府外。”荆公命堂候官两员,将水瓮抬进书房。荆公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命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荆公道:“是中峡了?”东坡道:“正是。”荆公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述土人之言,“三峡相连,一般样水。晚学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荆公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正是“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陆羽习茶精深,对水的品鉴也有许多神奇传说。唐代张又新的煎茶人记里便记述了陆羽品水的一段神奇故事:一次湖州刺史在扬州巧遇陆羽,素慕陆之大名,特意派人到长江中去取南零水来烹茶。南零水位于今江苏金山一带,需在子、午两个时辰内,用长绳吊着铜瓶深入水下取水,方为南零水,其被陆羽定为第七名。取来水后,陆羽略一察看,便用勺舀去上半桶水后说,下半桶才是南零水。部下大惊失色,连忙地伏地认错,因为颠簸而把水撒了一半,故用岸边之水注满以充数。众人无不骇服。 陆羽品水之精由此可见一斑。据今人研究考证,水的比重、矿物质比例有很大不同,对于味蕾发达的人来说,是有可能分辨出来的。 陆羽的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这其中可能也有中国人历来喜欢山涧泉水的观念反映,人们对有山有水的地方特别推崇,那山中之水当然沾光升价了。当然据科学分析,泉水经反复过滤涌出地面时,水质一般较好,所以陆羽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用于泡茶的水在酸度方面应该是中性的。试验表明,水的酸度情况对茶水的色泽影响较大。水的酸度越大,泡出的茶水的色泽越深,直至变得暗黑。但是当值小于时,水呈碱性时,与茶中的酸性物质会发生作用,从而出现浑浊甚至沉淀物。 泡茶用水对茶的口味有极大的影响。在现在的城市中,特别是大城市中,泡茶的用水主要是自来水经煮沸。这样的水在卫生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或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城市周围的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为了解决卫生问题就必须经过化学消毒,从而使水带上异味,冲泡出来的茶也就往往不可口。现在城市中流行纯净水,有报导说有些纯净水还没有自来水干净,但是一般它没有什么异味,用来泡茶比自来水好,我认为这是纯净水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如果谁能够发明一种东西,把自来水过滤一下或是融解入什么药剂,使之变得很益于泡茶,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从而商机无限。 水质好的,水烧至刚滚沸即可,如滚沸过久,水中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过多,有损茶的新鲜滋味。 如果水质不佳,就应多煮一会,沉淀杂质。 对付自来水中的异味,可以将自来水静置过夜,以使消毒气味发散;在煮水时可以在沸腾以后多煮几分钟,也可以使异味减小。 有的茶在水质不好的条件下饮用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而有的茶要在特别的用水条件下才有特别的饮用感觉。有的可能需要一些特别的配料和泡制工艺。这样的茶饮就适合制作成品的茶汁出售,市场上的茶饮料应该是这样的产品。 中国名茶名水 顾渚紫笋金沙泉 顾渚紫笋古代为蒸青饼茶,现代为半烘炒绿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茶经八之出中说“浙西以湖州上”。宋代晁公武群斋读书记中载“陆羽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后来顾渚紫笋成为贡茶,名闻天下。 唐代焙制紫笋茶的工艺非常讲究。烹煎紫笋茶的用水也非当地的“金沙泉”不可。在进贡紫笋茶时还必须用银瓶盛装金沙泉水,一并送到长安。所以有“顾渚茗金沙泉”之说。 现在顾渚山茶树嫩茎仍有微、带红色的,叶长而尖。芽肥那而微带白色。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顾渚查芽白于齿。”用这种芽叶制成的现代顾渚紫笋名茶,汤色清澈,香气馥郁,滋味鲜醇回甘。当然,这与唐代天下第一的,属于蒸青团饼茶顾渚紫笋茶的品质是完全不同的。 蒙顶石花古蒙泉 蒙顶石花是我国黄茶中的名茶。产于四川蒙山。历史上蒙顶名茶可以分为蒸气杀青的紧压茶和散茶两类。在唐宋以前,以生产蒸青团饼茶为主,如龙团、凤饼等。在元明以后,以生产散茶为主。散茶又分为黄茶和绿茶两类,黄茶如黄芽、石花等。绿茶分蒸青和半烘炒两种。蒸青绿茶如雷鸣、雾钟、雀舌、白毫等,后来改为锅炒杀青。半烘炒绿茶历史较短,如蒙顶甘露、万叶银春、玉叶长春等。其中以甘露和石花最著名。甘露最初也是用蒸气杀青的,历史悠久。 蒙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横亘于号称“丽城”雅安与名山之间。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胜地。蒙山终年烟雨朦朦,犹如一层白纱蒙在上面,因此得名。山势巍峨,飞瀑绝壑、苍林红宇,景色秀丽,最高的上清峰海拔1450米。山顶上有上淡、菱角、玉女、飞泉、甘露无峰成莲花状。 现代蒙顶甘露的鲜叶采摘一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芽叶采摘后进行适当摊放,用高温杀青后,经过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等工序,是甘露名茶,品质特别优异。外形卷紧多毫,色泽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叶嫩芽壮,芽叶成朵。 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制法与甘露相同,鲜叶采摘稍迟,品质不及甘露。 梦顶石花及黄芽的制法基本相同。芽叶杀青后,即在锅中整形,摊凉时稍加闷黄,再入货复炒,最后低温烘干,在烘干过程亦稍加闷黄。石花外形银毫整齐扁直,汤色黄碧,香气纯鲜,滋味甘醇浓鲜,汤色清黄明亮。 狮峰龙井虎跑泉 西湖龙井是扁条形炒青绿茶的名茶。狮峰龙井为西湖龙井中的极品。产于西湖之西的狮子峰,龙井茶的品质特征,一“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极品中的狮峰龙井的色泽绿中微带金黄色或糙米色,成为“宝光”。香味更是馥郁鲜醇,非同凡品。 龙井原称龙泓,五代乾佑二年在龙泓泉旁建立“报国寿经院”。北宋熙宁十一年上天竺辩才和尚到狮子峰下的落晖坞“寿圣寺”主持香火,以茶兴佛,热闹非凡。传说在明代正得年间在寺旁掘井抗旱,从龙泓泉底挖出一块大石头,称为“神运石”,形如游龙,就把“龙泓泉”改称为“龙井泉”。 杭州西湖不但生产龙井名茶,而且还有不少名泉。西湖茶区的表土下面有一条透水性好的石英沙岩地带,母岩又是石灰岩,雨水渗入,形成了许多山洞和名泉。出了虎跑泉和龙泓泉外,还有狮峰泉和玉泉等都是泡茶的好水。 虎跑泉水中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元素,表面张力特别大。 龙泓泉从底部流如龙井,另有一股地表水也渗如龙井,形成“阴阳水”。在雨后特别明显。虽用手杖搅浑,立刻又呈现一条阴阳分界线,过去传说要有“慧眼”才能看见。实际上只须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能看到。 玉泉,又名托掌泉。玉泉一昼夜可以出水数百吨。傍边还有珍珠泉,只要双脚在池边用力一蹬,水面就会冒出连珠小泡。可能是表层有机质分解出来的气体,所以水质不如龙井和虎跑。 狮峰泉位于生产极品龙井茶的狮子峰下,地势斤秒度高,清澈甘冽,水质甚佳。 原来龙井茶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种。50年代调整为狮、龙、梅三套特色。每套各设特级和一至十级的表住样,品质各具特色。狮字龙井色泽微黄,带糙米色,香高持久。龙字龙井芽叶肥嫩,芽锋显露,滋味浓醇。梅字龙井做工精湛,色泽绿翠,扁平光滑。60年代采用后统一收购标准,统称“西湖龙井”,分为特级和一至八级。零售特级龙井仍保留狮、龙、梅三个字号。 高级龙井仍用手工在铁锅内炒制。铁锅要磨得很光滑,在炒制时还要涂上少量白油,使芽叶在炒制时保持完整光滑绿翠,不会因为茶叶与铁锅接触而变色。 庐山云雾第一泉 庐山云雾是炒青绿茶的珍品。产于风景优美,避暑胜地的江西庐山,山上终年云雾弥漫,名茶因此而得名。 庐山云雾品质特征:条索紧凑,青翠多毫,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庐山云雾茶的品质优美,必须用名水冲泡,才能充分发挥。庐山有不少名泉名水,陆羽曾评定康王谷水为天下第一泉,招贤寺下方桥潭水为天下第六泉。在陆羽评定的天下二十种名茶名水中,庐山在前十名中竟占了二名,这是绝无仅用的。 径山茶、茱翁泉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径山,为历史名茶。 径山位于浙江天目山的东北峰,山势雄伟,群峰环绕,由五大山峰组成,主峰凌霄峰,海拔760米,因山径通天目而称为“径山”。“径山”在唐代已成为佛教胜地。 唐代茶圣陆羽,因”安史之乱”从湖北天门经江西、江苏等地,于上元元年到浙西余杭近郊的宁山隐居,字号“桑宁翁”,著茶记一卷。不久寓居径山附近将军山麓的双溪,品尝路旁清泉,后世称“陆羽泉”,又称“宁翁泉”。 新创制的径山茶条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翠绿,栗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冲泡三四次香味犹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洞庭山、碧螺春、太湖水 碧螺春是炒青绿茶的螺形名茶。 洞庭山位于苏州西南约20公里的太湖之滨,分东西两座。洞庭东山是一个宛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屹立在太湖中的一个小岛。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之地。据清嘉录记载:“洞庭山有个碧螺峰,石壁上生长着几株野茶。当地老百姓每年把茶叶采下来饮用。有一年,采茶季节到了,老百姓上山一看,茶树长得特别茂盛,大家不断地采,竹筐里放不下了,就把一部分放在怀里,鲜叶在怀里受到人体热气的作用,发出了”吓煞人“的花香。从此以后,采茶就不带篮子,都把采下来的鲜叶放在怀里,并把制成的茶叶叫做“吓煞人”,他的香气就叫做“吓煞人香”,实际上是香煞人。有一个叫朱正元的,特别精通“吓煞人”香茶的制法。有一年康熙皇帝来到太湖游览,巡抚进献“吓煞人”香茶。康熙饮后觉得香味很好,但名称却不雅,就题名“碧螺春”。被誉为“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状,幼嫩匀齐,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香气芬芳,具有清鲜的嫩青香,滋味鲜醇回甘,汤色嫩绿鲜艳。叶底嫩绿匀齐明亮。当地群众把碧螺春的品质特征总结为“铜丝条,螺旋形,银翠绿,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君山银针柳毅泉 君山银针与白毫银针不同,不是白茶,与银毫也不同,不是绿茶。他是黄茶中独具一格的名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县洞庭湖边的君山,君山是一个小岛。 关于君山的起源,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 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于九嶷山下。他的两个爱妃前往奔丧,坐船过洞庭湖时被风浪打翻。湖上漂来七十二只青螺,聚成君山,把她俩托起,她俩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血泪染竹成斑,经久不褪。被称为“湘妃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成为后世爱情忠贞的象征。因为她们是君妃,就把小岛定名为“君山”。 柳毅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君山。那里有一口井,名为柳毅井。井水酿酒,格外清芳,真是“柳井有泉做好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君山银针全部用没有开展的肥嫩芽头制成,外形芽头壮实挺直,茸毛披露,色泽金黄光亮,称为“金镶玉”。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甜醇。虽经久藏,其味不变。在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开始时芽头在杯底直挺竖立,状似群笋出土,又如尖刀直竖。茶影汤色,交相辉映。随着冲泡次数,能三起三落,芽尖向上,在杯中悬空沉浮,甚为奇异。 黄山毛峰人字瀑 黄山毛峰是烘青绿茶中的珍品,以产于风景特异的安徽黄山而得名。 黄山产茶,在宋代就有“早春英华”、“来泉胜金”之说。在明代许次纾的茶疏中也提到它的品质“可与虎丘、龙井、蚧茶雁行。”但黄山毛峰则要到清代光绪初年才开始生产。 黄山不但出产名茶,而且山上到处是名泉。如著名的“人字瀑”。用此水泡茶,能进一步展示黄山毛峰的轻香冷韵,使之更为袭人。 生产黄山毛峰的茶园分布在桃花溪两岸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300多米的半山寺附近。那里的气温日平均最高只有28C,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在3-7月比较集中,同时“山高谷深云如海,溪涧遍布湿度大,岩峭坡陡日照短,松树密林水土好”等特点;“晴时早晚遇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终年沉浸在云雾之中,不受烈日和寒风侵袭,因而芽叶肥嫩,有效成分含量丰富,香气馥郁清鲜,滋味醇厚回甜。冲泡五六次茶味香气仍存,特级黄山毛峰形状细嫩,白毫显露,形似“雀舌”,色泽嫩绿微黄油润,似像芽色。汤色清澈明净,叶底肥状,黄绿鲜嫩有活力,有的还带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 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谷雨前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的嫩稍。采回后还要经过拣剔摊放,再进行初制。 黄山初制工艺简单,但高温杀青,要求杀透杀匀。毛火温度先高后低,老火低温长烘为形成优异的香微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复火温度又略提高,并趁热装箱,利用热物理作用充分发展黄山毛峰的香味。 雁荡毛峰大龙湫 雁荡毛峰属于烘青绿茶中的名茶。产与浙江省乐清县境内的雁荡山。雁荡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括苍山的支脉;著名旅游胜地。素有一百二是峰,七十二院,三十六洞,四十六溪风景点。山顶有湖,芦苇丛生如荡,每年秋季北雁南飞时,常宿于此,故名“雁荡”。 山上有龙湫瀑布高约190米,劈空下泻,如天花乱坠,微风拂来,摇曳多姿。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天下奇秀,无逾此山。” 雁荡毛峰名茶产于雁荡山的龙湫背、斗室洞、雁湖等海拔八百米左右的高山上。尤以龙湫背所产最佳。雁荡毛峰又称雁荡云雾,外形条索细紧,芽毫隐现,色泽绿润。汤色浅绿浓香扑鼻,余香不绝,滋味浓厚鲜醇,叶底细嫩,芽叶成朵。 雁荡毛峰在清明至谷雨间采摘。特等以一芽一叶为标准。上等一芽一叶、两叶,不同一芽两叶和一芽三叶初展。 武夷岩茶九曲溪 武夷岩茶是半发酵的乌龙茶类中的名茶。因产于福建崇安武夷山的岩石上而得名。 武夷山不仅是福建省的第一名山,而且已发展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它位于福建省与江西省接壤的崇安县境内。有三十峰,九十九奇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蜿蜒十五华里,贯穿山中,有三弯九曲胜景。每曲又有独特的风光。悬崖高耸,坑峪幽深。佛殿寺院,罗列其中。峰边岩山,修筑梯园,种植茶树,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是武夷茶区的特点,也是武夷岩茶的由来。茶树生长在群山岩石之中,九曲溪流之上,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岩石风华后的土壤含矿物质特别丰富。加上落叶的有机质,对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极为有利。所产岩茶的香气滋味,风味独异,深受消费者的酷爱。尤其是天心、慧苑、天游、曼陀、茗石、竹窠、兰谷、庆云八大名岩所产的岩茶,在国内外市场上最为著。 莫干黄芽剑池水 莫干黄芽是黄茶类的名茶,也有部分绿茶。 莫干山是浙江省著名的避暑胜地,山上茂林修竹,气候凉爽,也是名茶的理想产地。它是巍峨的天目山脉插入浙西平原的支脉。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吴王派遣干将和他的旗子莫邪到山上铸造了一对雌雄宝剑,锋利无比。铸成后在瀑布下面的水池边磨剑。后来为纪念他们,就把这座山称为莫干山,瀑布下面的水潭称为剑池。宝剑送到住在苏州虎丘的吴王,在虎丘路旁的一块石头上一试,就把石头劈开一条缝。这块石头就叫做”试剑石”,至今仍躺在那里供游人欣赏。 据莫干山志记载,莫干山茶的采制极为精细,在清明前后采制的称为芽茶。因嫩芽色泽微黄,茶农在烘焙时因势利导,加盖略闷,低温长烘,香味特佳,称为莫干黄芽。据分析莫干黄芽中氨基酸的含量,超过其他名茶。品质特征不在于色黄,而在于香气馥郁芬芳,滋味甘醇鲜爽。 莫干黄芽的品质特征:条索细紧,形如莲心,色泽嫩黄油润,香气清鲜芬芳,汤色嫩黄明亮,滋味甘醇鲜爽,叶底芽叶成朵。 莫干山所产的茶叶品质好,莫干山的泉水品质也很好。非常适宜于泡茶。清代诗僧秋谭有一首绝句云:“峰头云湿地含雨,溪口泉香尽带花;正是天池谷雨后,松荫十里卖茶家。”把莫干山山峰间的云雨、溪水香泉,谷雨后松荫下卖茶的盛况描绘的淋漓尽至,令人向往。西山茶、乳泉水 西山茶是炒青绿茶中的名茶。以产于广西桂平西山而得名。西山位于桂平县城西,又称“思灵山”,或“恩陵山”。以古松多,山石奇,古迹多,泉水美著称。用乳泉水泡西山茶,如同锦上添花,茶味特佳。西山茶条索细紧匀称,色泽翠绿光润,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香味浓厚鲜醇。 据桂平县志载:“西山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编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理论研究试题及答案
- 代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考虑试题及答案
- 高考作文自我反省的试题及答案
- 网络故障案例分析试题与答案
- 软件设计师考试团队项目管理技能试题及答案
- 移动设备开发试题及答案
- 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复习全攻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VB考前温故试题及答案
- 2023光伏发电站快速频率响应检测规程
- 疫苗管理制度
- 2024届北京朝阳人大附朝阳分校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ktv保安合同协议书
- 森林抚育施工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厦大介绍课件
- 北京开放大学2025年《企业统计》形考作业1答案
- 陕西建筑工程验收资料(A表)
- 社区共享充电桩计划书
- 南开大学-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改革新视角-2025年3月20日
- 子女过继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