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和影响观赏鱼体色的因素.doc_第1页
控制和影响观赏鱼体色的因素.doc_第2页
控制和影响观赏鱼体色的因素.doc_第3页
控制和影响观赏鱼体色的因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制和影响观赏鱼体色的因素一、观赏鱼的体形、体色主要是由其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在鱼生长的不同阶段,其体色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金鱼、锦鲤的幼鱼至半成鱼阶段,有一个体色明显变化的“转色期”,这段时间是鱼品质高低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喂养得当,管理得法,就能使鱼的体形、体色更为完美,其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都能提高一个档次。 二、环境因素是影响鱼体色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水体环境,其酸碱度、所含的溶解气体、有机化合物、矿物质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品种的鱼,生长在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水质环境中,其体色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些养鱼高手看见鱼就能说出大致的产地,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不同地方鱼体形、体色上的区别。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建、广东等地产的金鱼普遍比北方养殖的金鱼品质要好,体色要艳丽。 三、人工杂交形成的变异品种,如近年来流行的七彩红盖子、血鹦鹉、一颗心等。这类观赏鱼由于经过人为的控制,有意识的进行同种或异种杂交和强化某些方面的变异基因,使其体形可爱、体色血红的特点逐渐稳定了下来。血鹦鹉就是由慈鲷科的红魔鬼鱼和火口鱼杂交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选育优化,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观赏鱼品种。 四、人工配合饲料中添加增色成分的做法已被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同厂家所添加的增色成分也各不相同,既有天然增色成分(如玉米蛋白粉、红萝卜素、虾红素等),也有人工合成物质(如类红萝卜素、加丽素红、工业合成色素等)。根据武汉工业学院饲料系对观赏鱼(金鱼、锦鲤、血鹦鹉等)分组对比养殖实验表明,天然增色成分中玉米蛋白和虾红素的效果较好,优于红萝卜素等其他添加剂。人工合成色素添加量小,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合成色素添加量在超出一倍以上时,鱼体快速变红,停用数日后体色变浅,死亡率增高。实验证明:处于转色期的幼鱼,饲料中不必刻意添加增色成分,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要高,维生素、钙、铁含量要丰富,且要易于消化吸收,所以最好喂膨化饲料。处于非转色期的鱼,投喂营养均衡并合理添加天然增色成分的饵料,鱼体一般在三周左右出现较明显的增色、变色效果;喂添加过量合成增色剂的饵料,则一周左右即有增色效果,但对鱼体有较大损害。 最后,市场上有些商贩为使鱼儿体色更红、更艳,采用的造假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有用激光打色的,有用颜料体表染色的,也有采用往鱼体肌肉内注射显色剂的。笔者曾亲眼所见,有人居然把接吻鱼染成闪闪发光的红、绿、兰等各种颜色,非常好看,但这些经过“人工美容”的鱼往往体质较弱,买回后一般很难成活。观赏鱼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格主要决定于它的体色和斑纹。观赏鱼之所以呈现出斑斓且富于变化的色彩,主要是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鸟粪素细胞以及色素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决定 。然而,鱼类自身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必须从食物摄取 。观赏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丧失了摄食富含类胡萝卜素的天然饵料的机会。对于许多观赏鱼品种,必须向饵料中添加着色剂以保持和改善体色,尤其是金鱼、锦鲤和血鹦鹉等几个主流的观赏鱼养殖品种,因此,着色剂的开发和利用是观赏鱼营养研究的重点。1、观赏鱼的着色机理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呈现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物质,对观赏鱼呈色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根据其化学分子中氧的有无,分为两大类:不含氧的胡萝卜素和含氧的叶黄素,对观赏鱼体色发挥主要作用的色素是含氧的叶黄素。叶黄素包括玉米黄质(zeaxant hin,3,3 - 二羟基 - 胡萝卜素)、黄体素(lutein,3,3- 二羟基 - 胡萝卜素)、角黄素(cant haxant hin,4,4- 二酮基 - 胡萝卜素)和虾青素(astaxant hin, 3,3- 二羟基 - 4,4- 二酮基 - 胡萝卜素)等。不同种类的观赏鱼,其体内主要起呈色作用的叶黄素种类不同,如金鱼主要为黄体素、虾青素,太阳鱼主要为黄体素。根据水生动物对类胡萝卜素的代谢方式和途径的差异,可分三种类型 :红鲤鱼型,可将黄体素、玉米黄质转变形成虾青素后再沉积在体内 ;鲷鱼型,包括鲑鳟鱼和鲷鱼等,不能将上述物质转化形成虾青素,但可直接贮存于体内;大虾型,可将- 胡萝卜素、黄体素和玉米黄质转变形成虾青素,主要为甲壳类 。大部分淡水观赏鱼,如金鱼和锦鲤等,属于红鲤鱼型。而海水观赏鱼一般为鲷鱼型。要使观赏鱼达到理想的着色效果,必须根据其野生个体的色素组成及其对色素的代谢方式选择适宜的类胡萝卜素种类。2、观赏鱼着色方法观赏鱼鱼体颜色和花纹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决定了身价的巨大差距。而对于有些观赏鱼品种,采用适当的增色方法改变体色,其价值可能会提高数倍。为了改变或改善观赏鱼的体色,业内人士采用了直接染色、荷尔蒙增色、纹身和注射染料等方法。染色是采用无毒的染料对鱼进行着色,经过染色之后,鱼的体色会变的五彩斑斓,但一段时间后,染料脱落,鱼就失去了观赏价值。此外,许多品种的雄鱼因为“婚姻色” 比雌鱼体色更为鲜艳,可向饵料中添加雄激素,在雄激素作用下,雌鱼朝着雄性化发展,但需要长期投喂雄激素才能保持着色效果。与上述方法相比,最常规最有效的增色方法还是在配合饵料中加入着色剂。许多商业饲料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增色饲料品牌,并对着色剂的选择和增色方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出于保持竞争优势的考虑,很多饲料公司都将其着色方案作为“商业机密” 。不管采用何种方案,着色剂的添加会大幅增加饵料成本。因而,合理选择着色剂种类,科学确定着色剂的剂量,确保色素高效蓄积,都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3、观赏鱼常用着色剂种类目前观赏鱼饵料中可用的着色剂按其来源一般分为两种,即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3.1 天然来源的着色剂在观赏鱼饵料中使用的天然着色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动物及提取物如糠虾、鳞虾等 ;植物及提取物如玉米、胡萝卜、苜薯粉、橘皮等;微生物及提取物如酵母和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微型藻中的杜氏藻等;螺旋藻及其提取物。在观赏鱼饵料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有藻类(绿藻、螺旋藻和雨红球藻)、虾蟹类壳粉、植物提取物(辣椒红素)和微生物发酵产物(法夫酵母)人工合成色素(虾青素)等,这些着色剂的功能物质都属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物。国内外利用螺旋藻作为锦鲤和金鱼的着色剂具有悠久的历史,用螺旋藻喂养观赏鱼,不论是红鲤型鱼还是非红鲤型鱼,体色都会变得鲜艳美丽,而且生长、繁殖能力明显增强 。辣椒红素大部分经氧化代谢转化成 4 - 酮辣椒红素积累到鱼体,对金鱼也具有明显的扬色效果 。法夫酵母是发酵生产虾青素的优良菌种,用其对金鱼进行增色后,虾青素以酯化的形式沉积在金鱼体内。3.2 化学合成着色剂上述天然着色剂对观赏鱼着色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受来源和效果的限制,应用并不普及。目前在观赏鱼着色饵料中的着色剂主要为人工合成的虾青素,如瑞士罗氏公司的加丽素粉红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露康定等。在商品观赏鱼着色饵料中主要的着色剂就是化学合成的虾青素,另外还添加了一些富含虾青素的天然成分如螺旋藻、丰年虾和虾粉等,但这些商品饵料价格非常高,销售对象一般只限于观赏鱼爱好者。在大规模的养殖场中,通常是将一定比例的化学合成虾青素直接添加到鱼饵料中再进行投喂。应用虾青素对血鹦鹉鱼进行增色试验,发现添加 0 1 5 %的“露康定”取得的效果较好,并且成本最低。4、影响着色效果的因素4.1 着色对象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状态观赏鱼自身的遗传特性影响色素沉积,在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个体间,鱼体利用色素的方式和沉积色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观赏鱼种类繁多,目前增色饵料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的品种主要有锦鲤、血鹦鹉和地图鱼,其它如金鱼和七彩神仙鱼等观赏鱼的增色饵料也占据较大份额。这其中只有金鱼和锦鲤已经确认属红鲤型,而血鹦鹉增色饵料尽管需求巨大,但对其着色过程、色素代谢途径、沉积形式都知之甚少,地图鱼和七彩神仙鱼更是如此。这些观赏鱼可利用的着色剂类型和最佳用量目前主要靠经验摸索。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个体间,着色效果经常会呈现出较大差异。在对血鹦鹉的增色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个体在着色速度、效果存在极大的差距。因此,在选育工作中,也应针对性的对易着色群体进行选种和选育。色素在鱼体内沉积的靶组织也具有一定选择性,不同部位沉积效率不同,仅从体表来看,一条鱼上鳃盖、鳍上的着色较快,与背部和腹部着色效果差距非常明显。最后,鱼自身的生理状态,如不同的生长阶段、酶的消化能力、是否生病等对色素沉积均会产生影响。4.2 着色剂的种类、剂量和着色时间不同来源、不同种类色素,其利用率和呈色效果不同。对金鱼的研究表明合成虾青素的着色效果优于藻类虾青素 。当饵料中的色素含量增加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鱼体内的色素沉积量也随着增加,但色素的沉积效率却随之降低。笔者观察了虾青素在血鹦鹉增色试验中剂量效果,结果显示,在试验的最初几天,高浓度的增色效果非常明显,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差异逐渐不显著,并且高浓度虾青素试验组的粪便颜色较低浓度组深,说明大量的色素没有被利用而排出体外。韩学哲也报道当虾青素添加到一定量或饲喂到一定时间后,红剑尾鱼、孔雀鱼和玫瑰无须鲃体表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将增加,但添加量过高,体表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反而下降 。受市场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观赏鱼常常需要快速着色。一般而言,着色剂添加剂量大,所需时间较短,但成本随之升高,并且短期快速增色效果也不稳定。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的调整着色剂的用量。4.3 配合饵料的营养水平生长对观赏鱼来说是较次要的目标,在观赏鱼增色实践和研究中,非常注重着色剂的选择和效果研究,往往对配合饵料本身的营养重视不够。然而,色素在代谢、吸收和沉积的过程中,会与饵料中其它营养组分互相作用、互相影响。配合饵料中油脂、维生素 A、维生素 E和钙、磷等微量元素的水平都会影响色素的代谢和沉积。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着色剂在消化道内被吸收前需溶于脂肪,在血液内转运需脂蛋白协同,提高饵料的脂肪水平能够促进着色剂的利用率。饵料中添加高水平的维生素 E有助于增强着色效果,而过低的维生素 A 将会诱导虾青素转化维生素 A,过高含量的钙也会影响色素的吸收和沉积 。同时,饵料中一些抗营养因子以及是否感染霉菌等均对着色效果有影响。在设计观赏鱼增色饵料配方时,在保证基本的营养需求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着色剂与其它的营养组分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充分发挥着色剂的商业价值,降低饵料成本。4.4 养殖环境水温是影响鱼类摄食、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类胡萝卜素的沉积。对金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