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2011中考冲刺题(古诗词鉴赏)编号.doc_第1页
A052011中考冲刺题(古诗词鉴赏)编号.doc_第2页
A052011中考冲刺题(古诗词鉴赏)编号.doc_第3页
A052011中考冲刺题(古诗词鉴赏)编号.doc_第4页
A052011中考冲刺题(古诗词鉴赏)编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中考冲刺题(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_ 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_【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抓住首联关键词“伤客心”“万方多难”。本题要求熟知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简要赏析要求结合句中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目的。【参考答案】一是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二是看到国家多灾多难而对国家的忧虑。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 日 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分析诗句“一夕轻雷落万丝”所描写的景物特点。_这首诗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结合标题,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轻雷”“万丝”。解答本题要锁定关键诗句中的关键词“含春泪”“无力”“卧晓枝”。【参考答案】丝,喻雨。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细”“密”的特点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雨后的花如此的娇弱,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_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_【思路点拨】此题只要抓住颔联中的关键信息“倚仗”“临风”“听暮蝉”,一个悠闲自适的老人形象自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此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诗人是怎样将景色的意境特点与景物的画面特点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参考答案】“倚杖柴门外”表明诗人年事已高,“临风听暮蝉”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诗人选取景物有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色彩鲜明,并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水墨山水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元日北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从诗中概括具有春节气氛的三件事:_ _,_,_.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与情感。王安石当时是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你从诗歌中品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思路点拨】 概括事情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要素提取法:(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屠苏是一种酒,有些人不知道。了解背景。如果你了解了王安石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的积极变法的经历,你就能很好地解题。【参考答案】放爆竹,饮屠苏酒,换对联(桃符)。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或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约 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首联和颔联写到了雨声和蛙声,有什么作用?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一个细小的动作描写可以推想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思路点拨】本题重在考查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及其表现手法的感知和分析能力。第题 一、二两句诗人写雨声和蛙声是“动”,而目的却是衬托夜的“静”。第题 约好的客人“过夜半”还没有来,可诗人却能做到“闲敲”可见其心境是多么的悠闲、平静。【参考答案】作者用雨声和蛙声来衬托夜里的宁静。诗人并没有因为友人爽约而生气,心境仍然悠闲、平静。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 楚:楚地。 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诗中的“迷”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_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感?_【思路点拨】通过炼字,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要求结合标题,抓住主旨句中关键词“怜”“送”。【参考答案】“迷”字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内心的迷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读完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王维的诗极富禅机禅意,本诗虽语言平淡却不乏韵味,试谈谈你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悟。 【思路点拨】在做诗歌赏析时,首先我们要对作者特别是我们熟悉的著名诗人有所了解,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思想、诗歌风格等等,这个需要我们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关于王维,我们知道他一生比较平坦,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晚年向佛。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其次,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比如这首诗中“晚家南山陲”则说明作者的隐居生活。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闲情逸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表现出诗人的淡然从容,随遇而安。“偶然”“无还期”表现出心中的悠然。感悟是建立对诗歌的理解之上的,这两句话本身意思通俗易懂: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感悟是对含义理解的升华。【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隐居山间闲适自得,随遇而安的一个隐士形象。人生就如陆游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即使身处绝境也不必悲伤,淡然从容的面对,敞开你的心扉,也许会发现另一片不同的天地。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写的季节应是初 。写到的景物有 。这首诗借景言情,表达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人生道理,请简要说明。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从原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只要仔细阅读全诗,不难发现“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尤其是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本题考查对诗的主旨的把握。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表现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后两句言情,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要在困境中看到美好的一面,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参考答案】冬 败荷、残菊、黄橙、绿橘冬季虽然萧条,但依然大有可观。人生也应积极乐观,在困境中看到美好的一面。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村晚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参考答案】池塘里的碧水,堤岸上的青草,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表达了诗人的悠然自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剑 客 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首诗的题目剑客,运用了 手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参考答案】象征。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意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点拨】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不等同于简单的翻译,它需要考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作者思想感情的正确解读,还要加入合理的联想、想象,再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建功立业;寄情自然;忧国伤时等。诗人在欣赏初夏美妙自然景物之时,油然而生一种感时伤事,寂寞冷落的情绪。【参考答案】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 ,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下征虏亭 李白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点拨】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所描写意象的把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诗人通过对乘船下广陵途中所见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欣喜之情。【参考答案】船、亭、山花、江火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第一第二句话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看”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思路点拨】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氛围是指气氛和情调。答题时一般用双音节词语。如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答题时要抓住文中的字眼。如“凄凄”,“袅袅”这些词是明显提示。“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答题时一般先分析句中意思 ,最后加作者的情感效果。【参考答案】萧瑟黯淡或者萧瑟凄凉,孤寂冷清。“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离别的酸楚。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此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由 朝词人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化用而来。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结合此曲中的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 【思路点拨】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和忧国忧民”等,如果高度归纳起来,思想感情主要是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奋发求实正面为主,而以离愁别绪、征夫思妇为辅。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联想想象,或小中见大(斑中窥豹),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或据事表意(即事感怀),或怀古咏史,或议论抒情等。【参考答案】宋 李清照。曲的开头先怜秋,继而对黄花(菊花)怜惜,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全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自叹惋惜人不如花(“人比黄花瘦”)的情感。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注释】连明:连续到天明。“娇云”句:娇美可爱的云既浓密又浓和,以时晴时阴作游戏。诗题作初晴游沧浪亭,诗中哪些景致看出是“初晴”? 后两句写景手法高超,诗句别有韵味,请加以简要评说。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弄明白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回答问题。就本题而言,回答时一要注意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初晴”的。因是初晴,天气还阴晴不定娇云“弄阴晴”,太阳才不强烈“日薄”。二是要语言准确表达。这题考查的是诗歌技巧分析。题目指明要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所以先要指出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因为“帘虚日薄花竹静”,无声无动,“乳鸠相对鸣”,有声有动,目的是写整个环境静“帘虚日薄花竹静”,用的是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这样的景物当然清新,点出其中蕴含的诗人情味,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参考答案】阴晴不定的天气;太阳光不强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写出初春景物的清朗,清鲜,感情明快,兴趣天然,意味隽永。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注】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咏怀的是历史上哪一位人物?从诗中可看出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分) 【思路点拨】这一题很明显,看到诗中的“三分国”和“八阵图”就应该知晓。此题要从多方面分析,如对所吟咏的历史人物的情怀和诗人自身的情怀,否则,答案就不够全面。【参考答案】诸葛亮 主要功绩:辅助刘备创建蜀国基业,三分天下;创制八阵图。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诗人“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幽徨(hung皇):幽深茂密的竹林。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意境? 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厚,用笔不凡,请试做分析。 【思路点拨】描述意境首先要抓住诗中所描写到的意象,然后用适当的形容词加以修饰连缀。此题要从意蕴和技法两方面分析。所谓“意蕴”,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谓“技法”,对一个句子来说主要是修辞手法。【参考答案】诗人独自端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抚琴,时而吟唱。林深无径,外人不晓,只有皎皎明月,相知相照。最后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君去春江正渺茫”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思路点拨】诗歌的主题的理解是诗歌赏析题中常见的一种。如何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呢?应着重从诗歌的三个部分去分析、思考:一是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有些题目直接道出了诗歌的主题;二是诗歌的内容。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直接点明诗歌的主题;三是诗歌的注解。有的注解告诉我们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分析诗歌的常见方法。词语的赏析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的具体步骤为三步:一是解词,即解释词的意思,尤其是在句中的含义;二是具体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作用,表达效果。三是结合诗歌的主题来答。【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情谊。“渺茫”既指江水的渺茫,又指友人前途的渺茫,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担忧之情。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精美如画,令人回味。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本题考察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还原画面的能力。要求准确体现原诗的意思,语言具体形象,同时注意想像的合理性。本题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从“独归远”可以看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的情态。【参考答案】时已黄昏,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传来报时的钟响,分外悠远,仿佛催促灵澈归山。“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全诗表达了诗人送别灵澈上人时依依不舍的深挚情谊。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镜”和“盘”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洞庭湖什么样的形象? 【思路点拨】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取信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把洞庭湖描绘得如此的幽美,从中体现出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主要从修辞手法方面来对诗歌进行赏析,思考景物的特征。【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写出了湖水宁静的特点,“镜”写的是水面无风时静如明镜的形象,“盘”也写的是水面的平静与形状。2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早梅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品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从诗句中的景象和景象的特点来辨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心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先抓关键词的含义,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该词语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参考答案】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表现了梅花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2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村 居张舜民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_【思路点拨】此题要求能够准确把握句中景物,描述时语言通顺,力求生动。本题结合诗句可从时间、景物自身的特点、相互关系等方面概括画面特点。【参考答案】牛在夕阳中漫步回村,背上没有牧童,却驮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寒鸦;清幽、宁静、和谐。2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填空)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点拨】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是从诗歌下面的提示、注释等。2是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及一贯的文风入手,例如李白是夸张浪漫,苏轼是旷达豪放,李清照柳永是婉约凄切等。3是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来理解,本首诗中菊就是隐逸高洁、不畏严寒,坚强孤独的象征。【参考答案】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了诗人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对孤傲个性的欣赏2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书河上亭壁寇 准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画面的背景、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奇妙画面?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重点字词的把握。解答第题时,要据“夕阳”点明时间,据“岸”“樯”“波”点明景,据“思”点明情。解答第题时,要据“阔”“渺茫”析其大,要据“萧萧”“疏”析其冷。【参考答案】诗人前两句描绘的情景在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上高楼,凭槛俯瞰,只见河面烟波滔滔,渺茫无际,而岸阔船稀,悠长的水流勾起诗人绵长的思绪。画面背景阔大,色彩清冷。用“带”字化秋山被夕阳所照而为主动披带,画面壮美。2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雨后池上刘敏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对古代诗歌的赏析,两道鉴赏题较为有特色,体现出古诗鉴赏的考查方向。第题考查了对所写景物特征的理解。第题是赏析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解答第题时,关键要抓住第二句诗进行分析。其中有两点必须分析到,一是“明镜”的比喻,二是“照”的倒映效果。解答第题时,对一、二句静景的分析比较容易;对三、四句动景的分析稍有难度,主要是风吹荷叶上的雨滴发生万点声响的情景需进行合理的生动地想象。解答这一句,还需对“动”与“静”的关系进行常规的分析阐释。【参考答案】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2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怀君属秋夜”,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时间是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请你分析一下这一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思路点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建功立业;寄情自然;忧国伤时等。从“怀君属秋夜”、“幽人应未眠”可以看出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参考答案】秋季、夜晚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