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源煤矿1.8Mta新井设计含5张CAD图-版本1.zip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0页)
编号:4184426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8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1-17
上传人:QQ14****9609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郭**(实名认证)
陕西
IP属地:陕西
50
积分
- 关 键 词:
-
煤矿
1.8
Mta
设计
CAD
版本
- 资源描述:
-
恒源煤矿1.8Mta新井设计含5张CAD图-版本1.zip,煤矿,1.8,Mta,设计,CAD,版本
- 内容简介:
-
煤层底板突水预测及防治研究摘要:煤矿底板突水与瓦斯、冲击矿压等灾害并列,是矿山建设与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安全灾害之一,其破坏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底板突水的预测方法与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煤炭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煤矿开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底板突水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底板突水的影响因素、机理、探测和预报等各方面的研究现状着手,旨在全面了解底板突水的现象,从而采取合理的预测方法和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希望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关键词:底板突水;机理;探测;预测;防治1 概况矿井水害一直是制约我国煤炭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原煤炭工业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煤矿突水事故居高不下,全国 601 处国有煤矿中,具有底板突水危险性威胁的有 285 处。60%矿井事故与地下水作用有关,造成生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导致多种环境负效应。频繁发生的突水事故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从近年的开采情况看,每年采出受水害威胁的煤炭还不到总储量的10%。如果不能解放这些受水害威胁的煤炭储量,不仅影响煤矿的产量, 而且一些老矿井还有被迫提前关井的危险。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缺水地区,预防突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增加,煤炭开采环境日趋复杂, 水害问题将更加突出。深入揭示突水机理,开发裂隙演化的连续探测技术,以预防和治理突水,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2 底板突水及类型划分煤层底板突水实质是煤层下伏承压水沿采煤工作面底板隔水层岩体内部通道突破底板隔水层的阻隔,以突发、缓发或滞发的形式向上涌人工作面采空区的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发展规律是进行突水预测预报的前提,制定合理开采方案和预防措施的依据。因此, 研究突水的机理,对突水进行分类是很重要的。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底板突水在其成分上是不同的,为了查明底板突水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首先因对底板突水进行分类。(1)按突水地点,可分为巷道突水和采场突水。巷道突水多以构造破坏为主,承压水通过断裂或构造破碎带进入底板,形成充水,一旦巷道揭露出来后,承压水就迅速涌入。采场突水多以采矿破坏为主,矿山压力破坏和消弱了底板隔水层的厚度和强度,造成与汗水层的密切水力联系。(2)按突水的动态分为爆发型、缓冲型和滞后型三种。爆发型主要是由于存在充水断层加上突水处的底板隔水能力很弱引起的,其突水的特点为来势猛、速度快和冲击力强等。缓冲型主要是由采矿、构造破坏等迭加作用所造成的。由于突水处有一定的隔水能力, 突水来的慢,水量由小到大。滞后型主要是承压水沿裂隙长期冲蚀及矿压持续作用的结果。(3)按突水量大小可分为特大型突水、大型突水、中型突水和小型突水,如下表:突水类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突水量(m/min )50204951953 底板突水的影响因素煤层底板突水是一种综合的水文地质现象,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水源(水量、水压)、工作面底板的岩性组合、地质构造、工作面开采空间及采煤方法、矿山压力等, 下面对影响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分析。3.1 水源位于煤层底板下部的承压含水层,其水压力的大小决定着底板是否会发生突水,而其富水性则决定着突水后水害的规模及对矿井的威胁程度,因此,它是造成底板突水的主要源泉。在煤层底板突水过程中,水压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承压水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不断侵蚀、冲刷底板隔水层,渗透至上覆隔水层的构造裂隙中,降低隔水层的完整性,减弱岩体的抵抗强度,并扩大隔水层内部的裂隙,最终形成突水通道;(2)当底板岩层存在导水断层时,承压水会沿断层直接进入工作面采空区;(3)当含水层的上部岩层为透水层时,则承压水会渗透至该岩层内,形成承压水导升裂隙带,造成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的减小;(4)当含水层上部岩层为隔水层时,则承压水将作为一种静力作用于上覆岩层。当水压力较高或水流速较大时,承压水将挤入其上覆岩层中,并形成导水裂隙。(5)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动矿压不断向底板传递应力,在它与含水层水压的耦合作用下,底板岩体加速破坏,并使底板隔水层中原生裂隙、断层重新活动,形成新的透水裂隙。因此,底板有效隔水层的阻水能力降低,底板承压水很容易通过破坏裂隙而进入开采工作面,造成底板突水。实践也证明,当煤层底板地质条件基本相似时,承压水压力越大,发生底板突水的可能性越大。3.2 矿山压力作用矿山压力是起到破坏隔水层底板,促使底板突水的作用力。矿山压力使煤层底板遭受破坏,从而降低底板岩石的隔水性和力学强度,是突水的触发因素。工作面斜长、采深、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采掘方式是影响矿山压力和底板破坏深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就采深来说,采深越大底板破坏越严重,越易发生突水。采矿过程中的矿山压力,对工作面底板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产生新裂隙,并“活化”原有断裂,导致底板突水。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底板任一断面总是经历超前支撑压力压缩破坏、采后悬顶卸压膨胀破坏、采空区周边剪切破坏、最后顶板冒落压实的再受压过程。其中采空区卸压膨胀及其周边剪切对底板破坏最严重,产生的裂隙最多。矿压对底板的破坏程度是不一样的。根据现场观测,工作面初压及周期来压时顶板悬顶面积最大,工作面周围煤体的支撑压力及煤壁处的剪切力达到最大值,煤层底板最易造成破坏,底板最易突水。因此突水点多在初压及周压地段或煤壁处.在开采矿压作用下,通常有以下 4 种型式形成突水通道:在开采矿压作用下,底板破坏带涉及到承压水导升带, 或底板破坏带涉及到承压含水层(无导升带时),矿压产生的底板破坏带使原岩裂隙结构面产生不同程度的扩张、延展,在底板中产生了具有连通性的裂隙结构面,具有一定压力的承压水沿着裂隙上升,冲刷结构面,使裂隙软化、蚀扩,逐渐形成较大的突水通道,造成突水。在开采矿压作用下,底板破坏带与承压水导升带,或底板破坏带与承压含水层(无导升带时)之间的距离小于保护带的安全厚度时,随着开采跨度的增大,承压水将突破底板岩梁进入工作面。在开采矿压作用下,所留断层隔离煤柱被压碎,通过断层面或断层破坏带的承压水突破煤柱进入工作面。因此,保留足够宽度的隔离煤柱,使之不被开采矿压破坏是防止承压水进入工作面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开采矿压作用下,通过断层面或断层破坏带的承压水使底板发生突水。这一通道形成的条件将涉及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和煤层支承压力高峰的位置及向底板延伸的方位。为了防止承压水从底板破坏区进入工作面,必须使破坏深度线和剪切破坏延伸线的交点与断层保持一个足够安全的的距离。3.3 底板岩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隔水岩层厚度、岩性及其组合对底板突水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隔水层越厚越安全, 无须赘述。需注意的是在隔水层厚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岩性组合抵抗水压的能力不同。在构造及水文条件、工作面几何尺寸、顶板管理方式等都相似的情况下,有些工作面突水, 有些工作面就不突水,甚至突水系数小的工作面反而比突水系数大的工作面突水量还大。这说明隔水层岩性组合对突水起相当的制约作用。坚硬性脆的岩层,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易产生裂隙,但不容易被水冲刷扩大。软岩层,受力后易发生塑性变形,不易形成裂隙; 即使形成裂隙,因破裂结构面碎屑物较多,裂隙的透水性也较差,但裂隙易被高压水流冲刷扩大。如果隔水层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成,则能相互弥补各自的缺陷,提高抗水压能力。相邻上下两岩层,下一层中的裂隙能否扩展到上一层中去,经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的结果,硬岩层中的裂隙较易于向软岩层扩展,而软岩层中的裂隙不易于向硬岩层扩展,因此对防突水最有利的岩性组合是:顶、底都为相对较软的岩层,中间为软硬相间的岩层。3.4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尤其是断层是造成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对含水层的变形破坏,岩溶的发育分布和方向性,导水裂隙的形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乃至井田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都起着重要作用。断层是矿井突水重要的导水通道,断裂缩短了煤层与对盘含水层之间的距离。当断层切割太灰或奥灰含水层时, 有可能导致煤层与含水层对接或距离缩短,从而使隔水层的有效厚度降低,导致突水。断层的导水性与断裂面的力学性质、断裂两盘的岩性、断裂的规模以及充填胶结程度有关。一般是,正断层是在低围压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其断裂面的张裂程度很大,并且破碎带疏松多孔隙,透水性强。而逆断层多是在高围压条件下形成的,破碎带宽度小且致密孔隙小。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正断层更容易造成工作面突水。此外,相同力学性质的断裂,两盘均为刚性岩层时导水性好,为柔性岩层时导水性差。底板岩层中裂隙的存在,破坏了底板岩层的完整性,使底板隔水性能大大降低,承压水会不断侵蚀底板岩层,造成承压水的突入。底板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岩层中原生裂隙和采动裂隙发生扩展,降低了底板岩层的阻水性能。多个裂隙在采动影响下,相互作用,使得裂纹间的岩桥缩短,贯通率增大,在一定条件下,容易相互连通,形成突水通道。裂纹内存在水压时,水压一方面软化裂隙周围岩体,使其强度降低,另一方面水压的存在使裂隙内的有效应力增加,使裂纹周围岩体的塑性区进一步增大,裂隙的相互贯通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小断层及构造裂隙因其数量多,张性好,充填性差,是基岩地下水良好的导水通道,相互连结起到汇水网络作用,是矿井主要的控水构造之一。对于褶皱尤其是其轴部,其物理性能低劣、易变,易于发生变形破坏与失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经承压水的楔入而形成强渗通道。褶皱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层间裂隙也有利于灰岩中岩溶的发育和地下水的运移。3.5 工作面开采空间及开采方法在采煤方法一定的条件下,开采空间的大小决定着底板的突水与否。开采空间的大小主要由工作面倾斜长度及采厚来衡量。开采空间越大,工作面周围的支承压力越大,从而底板的变形及破坏程度越严重,突水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在水压、隔水层厚度、岩性组合及构造条件基本一致时,工作面倾斜长度越大越容易发生底板突水。同样,采厚越大,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就越大,导致底板突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不同的采煤方法对工作面底板突水与否起着抑制作用。当煤层厚度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分层开采, 从而减轻采动矿压对工作面底板的破坏程度,这样有利于抑制底板突水的发生;同理,采用短壁工作面开采、条带开采或充填采空区开采,也是可以抑制或减少底板突水事故的有效措施。3.6 采动(1)应力状态的改变。当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回采之后,采面围岩应力将发生变化。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层底板前方处于支承压力作用而压缩。工作面推过后,应力释放,底板处于膨胀状态。随着顶板的冒落,采空区冒落矸石的压实,工作面后方一定距离的底板以恢复到原岩应力状态。由于工作面是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所以,底板处于压缩膨胀 再压缩的状态。而在压缩与膨胀变形的过渡区,底板最易发生破坏。在开切眼附近,竖向应力集中程度最高,底板容易发生变形及产生裂隙。在上、下出口附近煤层的底板不仅受到支承压力的影响,而且受静压力的影响,因此,沿上、下出口附近底板的采动裂隙比较发育,易形成突水点。而在上、下出口与开切眼处,突水的几率则更大。在工作面停采线处,由于没有动压的影响,底板的变形及破坏程度较小,发生突水的可能性不大。(2)结构面的再扩展。工程采动能够引发原结构面的再次扩展。由于结构面本身物理性状的差异性,其扩展后导水性能不尽相同,根据涌水量的变化情况,裂隙受采动的程度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增大型,裂隙受到短轴方向拉伸、长轴方向压缩的矿压作用,充填物少, 松散受力后裂隙逐渐张开,涌水量逐渐增大;下降型,裂隙受到短轴方向压缩、长轴方向拉伸的矿压作用,充填物多;受力后裂隙压缩,涌水量逐渐减少;裂隙走向与矿压作用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受力不均,充填物较多,涌水量时大时小,但总的趋势是下降型;裂隙走向与矿压作用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受力不均,充填物较少,涌水量在工作面后方趋于稳定;裂隙受到双向压缩的矿压作用,充填物少,受力后基本不产生变形,涌水量呈稳定型。(3)采动裂隙带的形成。由于采动矿压和水的作用,在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范围内,底板岩层中一般产生 3 种裂隙:竖向张裂隙,分布在紧靠煤层底板的最上部,是底板膨胀时层向张力破坏所形成的张裂隙;层向裂隙,主要岩层面以离层形式出现,一般在底板浅部较发育,它是在采煤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底板受矿压作用,反向位移沿层向薄弱结构面离层所致;剪切裂隙,一般为两组,以 60左右分别反向交叉分布。这是由于采空区与煤壁及采空区顶板冒落在受压区岩层反向受力剪切形成。上述三种裂隙严重破坏了底板岩体的完整性,当它们与含水层(或承压水导升带或导水断层)沟通,可发生底板突水。底板岩体的破坏深度与程度主要与采场矿压大小和矿压显现剧烈程度以及底板特征有关。其中前者的影响因素有:开采深度、直接顶厚度及采高,煤层倾角,工作面尺寸大小以及顶板岩性与结构等;后者的影响因素有底板岩性、岩体结构与构造特征等。3.7 底板采动破坏深度不同的采煤方法对工作面底板突水与否起着抑制作用。当煤层厚度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分层开采,从而减轻采动矿压对工作面底板的破坏程度,这样有利于抑制底板突水的发生;同理,采用短壁工作面开采、条带开采或充填采空区开采,也是可以抑制或减少底板突水事故的有效措施。在采煤方法一定的条件下,开采空间的大小决定着底板突水与否。开采空间的大小主要由工作面倾斜长度及采厚来衡量。开采空间越大,工作面周围的支承压力越大,从而底板的变形及破坏程度越严重,突水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在水压、隔水层厚度、含水层富水性、断层落差条件基本一致时,工作面倾斜长度越大越容易发生底板突水。同样, 采厚越大,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就越大,导致底板突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的确定可通常采用现场实测、经验估算、理论计算等多种手段。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1)理论计算。采用下列理论公式,比较其结果,取其最大值。C1h = 1.57g 2 H 2 L / 4R2(1)h1 = (n +1)H / 2p (cosF0 - p / 2 + F) -s / g tanF0 - mHh1 = 0.015HcosF0 / 2cos(p / 4 + F0 / 2)exp(p / 4 + F0 / 2) tanF0(2)(3)式中: h1 底板采动破坏深度,m;m最大支承压力系数;底板岩体平均容重,kg/m;H采深,m;L工作面斜长,m;底板岩体平均内聚力,MPa;F0 底板岩体平均内摩擦角,() 。(2)现场实测。现场实测通常采用钻孔抽(放)水试验及其它探测手段确定破坏深度。根据全国已有的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的实测资料,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对比分析,选取开采深度、煤层倾角、岩石强度和工作面斜长等 4 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底板破坏深度的回归公式为(复相关系数为 0.95):h1 = 0.111L + 0.006H + 4.541s C - 0.009a - 2.40(4)式中:s c 岩石单轴轴抗压强度,MPa; 煤层倾角() 。(3)室内模拟实验观测法。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有限元数值电算模拟、光弹试验等综合方法。其优点是可以模拟多种地质采矿条件,获取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底板导水破坏深度,提供安全开采方案决策依据,而且时间快,费用低。但最好其结果有一定的现场观测资料验证,其效果更好。(4)经验估算。计算通常采用的经验公式为:h1 = 0.7007 + 0.1079L(5)或h1 = 0.0085H + 0.1665a + 0.1079L + 4.3579(6)或h1 = 7.9291(L / H ) + 0.0091H + 0.00448a + 0.3113 f(7)式中: h1 底板导水破坏深度(m);L 工作面斜长(m);H 开采深度(m);开采煤层倾角();f 底板岩层的坚固系数。煤矿底板突水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受到地质条件如围岩性质、岩层组合、断层等影响,还受到水文地质条件如含水层、隔水层、富水性、水头压力等影响,同时还受到煤矿开采方法及地应力等的影响和控制,这些均对研究煤矿底板突水机制及预测方法构成了很大困难。通过对以上煤矿底板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预防和控制煤层底板突水时就可以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重点的进行预测和防治,为实现煤矿安全开采起到了重要作用。4 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矿井突水灾害的一种动力现象是在采矿活动影响下,承压水沿隔水层中的导水通道涌入矿井。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矿井突水机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突水系数、强渗通道、水岩应力、零位破坏与原位张裂、关键层 及下三带等理论学说,都从各个方面揭示了突水发生的机理和预测方法,对于矿井安全 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4.1 国外研究现状煤矿底板突水实质是下伏承压水冲破底板隔水层的阻隔,沿采煤工作面底板隔水层岩体内部导水通道,以突发、缓发或滞发的形式向上涌入工作面采空区的过程。作为一种综合水文地质现象,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下伏含水层承压水的水压、水量,工作面底板的岩性组合、底板隔水层岩体的构造及采煤工艺方法等。国外煤矿开采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此对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也是率先进行的。早在 20 世纪初,国外就有人注意到底板隔水层的作用,并从多次底板突水资料中认识到,只要煤层底板有隔水层,突水次数就少,突水量也小。20 世纪 40 年代至 50 年代,匈牙利韦格弗伦斯第一次提出底板相对隔水层的概念。他指出,煤层底板突水不仅与隔水层厚度有关,而且还与水压力有关,突水条件受相对隔水层厚度的制约。相对隔水层厚度是等值隔水层厚度与水压力之比。同时指出,在相对隔水层厚度大于 1.5m/atm 的情况下,开采过程中基本不突水,而 80%88%的突水都是相对隔水层厚度小于此值。由此,许多承压水上采煤的国家引用了相对隔水层厚度大于 2m/atm 就不会引起底板突水的概念。在这期间前苏联学者 B.斯列萨列夫将煤层底板视作两端固定的受均布载荷作用的梁,结合强度理论,推导出底板理论安全水压值 H 的计算公式PH = 2K t 2 / L2 + gt /106(8)式中:H 底板所能承受的理论安全水压值,MPa;K P 隔水层的抗拉强度,MPa;t 隔水层厚度,m;L 工件面最大控顶距或巷道宽度,m;底板隔水层平均重力密度,N/m。当实际水压 H实 H 时,底板隔水层就会产生失稳破坏,从而导致底板突水。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匈牙利国家矿业技术鉴定委员会将相对隔水层厚度的概念列入矿业安全规程,并对不同矿井条件作了规定和说明。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国的学者也开始研究相对隔水层的作用,包括采空区引起的应力变化对相对隔水层厚度的影响,以及水流和岩石结构关系等。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期,很多国家的岩石力学工作者在研究矿柱的稳定性时,研究了底板的突水机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C.F.Santos,Z.T.Bieniawski.,他们基于改进的 Hoek-Brown 岩体强度准则,并引入了临界能量释放的概念分析了底板的承载能力。4.2 国内研究现状早期的研究仅限于对突水资料整理、归类,然后加以分析、综合,导出经验公式。自40 年代,人们开始用力学的观点探讨突水成因,1944 年匈牙利学者韦格 弗伦斯第一次提出了相对隔水层的概念,认识到煤层底板突水不仅与隔水层厚度有关,而且还与岩性有关。苏联学者斯列沙辽夫以静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煤层底板在承压水作用下的破坏机制, 将煤层底板视作两端固定的承受均布载荷作用的梁,并结合强度理论推导出底板理论安全水压值的计算公式:2S h2P = t a + gh(9)aL2a式中: Pa 底板所能承受的理论安全水压值,MPa;St 隔水层的抗拉强度,MPa;ha 隔水层厚度,m;L工作面斜长或巷道宽度,m;底板隔水层平均重力密度,MN/m当实际水头压力 Psh Pa 时则会产生失稳破坏,反之则安全。该公式计算简单,对巷道或控顶距较小的工作面较为适用。但因未考虑矿山压力等因素对底板破坏的影响,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其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但它开创了用力学方法研究底板突水的先例。60 年代至 70 年代,仍以静力学理论为基础,但加强了地质因素,主要是隔水层岩性和强度方面的研究。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广泛采用了相对隔水层厚度,即以砂岩抗水压的能力作为标准隔水层厚度,将其他不同岩性的岩层换算成砂岩的厚度,以此作为衡量突水与否的标准。该方法不仅考虑了水压对隔水层厚度的作用,而且将岩层的岩石力学强度放在重要位置,且计算简便,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但因同样未考虑矿山压力的影响,平面尺寸效应,也未考虑岩层的原生破坏,因此亦不全面。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期,许多国家的岩石力学工作者在研究矿柱的稳定性时研究了底板的破坏机理。C. F. Santos、Z. T. Bieniawski 等人基于改进的 Hoek-Brown 岩体强度准则,并引入临界能量释放点的概念和与岩体指标 RMR 相关的无量纲常量 M.S,分析了底板的承载能力。对研究采动影响下的底板破坏机理有一定参考价值。我国早在 60 年代就开始了底板突水规律的研究工作。在焦作水文会战时首次提出了突水系数的概念,用于作为突水预测预报的标准。所谓突水系数就是单位隔水层厚度承受的极限水压值,即:T = P(10)hsa式中: TS 突水系数,MPa/m;P 水压头,MPa;ha 隔水层厚度,m;底板突水系数在数值上相当于匈牙利相对隔水层厚度的倒数。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工作面矿山压力对底板破坏作用的影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对突水系数的表达式进行了两次修改后确定为:Ts =Piih a - C(11)p式中: hi 隔水层第 i 分层厚度,m;ai 隔水层第 i 分层等效厚度的换算系数;CP 矿山压力对底板的破坏深度,m。底板突水系数在我国煤矿防治水中得到广泛应用,列入了开采规程。突水系数概念明确,公式简便实用,表达式中虽然只出现水压和隔水层厚度两项简单因素,但它反映突水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矿压破坏底板或促使断裂重新活动的作用,在煤矿生产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临界突水系数统计中 80以上是断层突水,所以临界突水系数主要反映的是断裂薄弱带的突水条件。用于预测正常底板,其数值偏小,这对深部开采有时起到了一定的束缚和限制作用。80 年代以后,随着各矿区开采水平的延伸,突水事故日趋严重,煤炭部门和煤炭科技工作者对突水机理日益重视。除煤矿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总结、探索突水发生机理外,煤科总院西安分院、北京开采所、山东矿院、中国矿大、中科院地质所等单位深入现场,作了大量探测观测分析和实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岩体力学理论归纳总结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突水机理新理论,主要包括:(1)薄板结构理论煤科总院北京开采所刘天泉院士、张金才博士等认为底板岩层由采动导水裂隙带和底板隔水带组成,并运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理论和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来研究底板突水机制, 采用半无限体一定长度上受均布竖向载荷的弹性解、结合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和 Griffith 强度理论分别求得了底板受采动影响的最大破坏深度。将底板隔水层带看作四周固支受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弹性薄板,然后采用弹塑性理论分别得到了以底板岩层抗剪及抗拉强度为基准的预测底板所能承受的极限水压力的计算公式。该理论首次运用板结构研究底板突水机制,发展了突水理论。但在一般情况下,底板隔水带不满足薄板条件厚宽比小于1/51/7,只有在较薄隔水层条件下才能应用;另外,该理论未考虑承压水导水带及渗流的作用,故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零位破坏与原位张裂理论由煤科总院北京开采所王作宇、刘鸿泉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矿压、水压联合作用 于工作面对煤层的影响范围可分为三段:超前压力压缩段(I 段)、卸压膨胀段(II 段) 和采后压力压缩稳定段(III 段)。超前压力压缩段在其上部岩体自重力和下部水压力的联合作用下整个结构呈现出上半部受水平挤压、下半部受水平引张的状态,因而在中部 附近的底面上的原岩节理、裂缝等不连续而产生岩体的原位裂隙,在底板承压水的作用下, 克服岩体结构面阻力而扩大,并沿着不连续面发展或形成新的张裂,从而形成底板岩体的 原位张裂。煤层底板结构岩体由 I 段向 II 段过渡引起其结构状态的质变,处于压缩的岩体应力急剧卸压,围岩的贮存能大于岩体的保留能,便以脆性破坏的形式释放残余弹性应 变能以达到岩体能量的重新平衡,从而引起采场底板岩体的零位破坏,并且认为顶板自重 应力场的支承压力是引起底板产生破坏的基本前提,煤柱煤体的塑性破坏宽度是控制底板 最大破坏深度的主要参数,底板岩体的摩擦角是影响零位破坏的基本因素,并进一步用塑 性滑移线理论分析了采动底板的最大破坏深度。该理论综合考虑了采动效应及承压水运动, 阐明了底板岩体移动发生、发展、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揭示了矿井突水的内在原因,对承 压水上采煤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对于原位张裂发生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研究,其发 育高度(厚度)难以确定,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强渗通道说由中科院地质所提出。该理论认为底板是否发生突水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突水通道。这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底板水文地质结构存在与水源沟通的固有突水通道,当其被采掘工程揭穿时,即可产生突破性的大量涌水,构成突水事故;其二,底板中不存在这种固有的突水通道,但在工程应力、地壳应力以及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沿袭底板岩体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中原有的薄弱环节发生形变、蜕变与破坏,形成新的贯穿性强渗通道而诱发突水。前者属于原生通道突水,后者属于再生或次生通道突水。该理论重视了地质构造(包括断层和节理)这一薄弱面对突水的影响,但对采动矿压和水压对其产生的影响作用缺乏深入研究。(4)岩水应力关系说煤科院西安分院提出。该学说认为底板突水是岩(底板砂页岩)、水(底板承压水)、应力(采动应力和地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采动矿压使底板隔水层出现一定深度的导水裂隙,降低了岩体强度,削弱了隔水性能,造成了底板渗流场重新分布,当承压水沿导水破裂进一步浸入时,岩体则因受水软化而导致裂缝继续扩展,直至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增强到底板岩体的最小主应力小于承压水水压时,便产生压裂扩容,发生突水。其表达式为: I = PW / z (I 为突水临界指数;: PW 为底板隔水岩体承受的水压;z 为底板岩体的最小主应力),当 I p实,此式也可以作为承压水体上开采条件下底板是否会发生突水事故的理论参考依据。当上式满足时,底板不会发生突水; 反之,底板就存在发生突水事故的危险,应采取注浆加固等安全措施后才能继续开采。此外,以上公式中的岩石强度均为底板岩层的平均强度,在计算过程中应考虑由岩体尺度效应造成的误差,做适当的修改。6.4 下三带法对承压水体上采煤底板岩层突水机理研究表明,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煤层底板岩层由上到下形成底板导水破坏带、有效隔水层保护带和承压水导升带,称为下三带。底板导 水破坏带是指由于采动矿压的作用,底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导水性发生明显改变的层带;有效隔水层保护带是保持采前岩层的连续性及其阻抗水性能的岩层;承压水导升带是指含水层中的承压水沿隔水底板中的裂隙或断裂带上升的高度。设煤层隔水底板总厚度为h,底板导水破坏带、有效隔水层保护带与承压水导原始高带的厚度依次为 h1 、h2 和 h3 , 则h2 = h - (h1 + h3 )(19)当 h h1 + h3 时,则保护层存在,当h h1 + h3 时,则保护层不存在。显然,当h h1 + h3 时,是否会发生底板突水则取决于有效隔水层保护带的厚度及其阻抗水能力;若有效保护层阻水水压Z总 大于实际水压, 则安全,反之则不安全。Z总 等于阻水系数Z乘以有效保护层厚度h2 ,即:Z总 = Z h2(20)6.5 经验公式法多数突水矿区与矿井根据以往承压水体上开采过程中的突水与未突水工作面的底板含水层极限水压 P 与有效隔水层厚度 h 的关系,统计归纳出经验公式作为底板突水预测的依据。例如淄博矿区在分析总结各矿井突水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矿井的经验公式。7 底板突水防治技术研究基于矿井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勘探和煤矿突水机理的研究,预防煤矿突水需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治水措施。张文泉指出:在浅部,水头压力较低,可采用疏水降压的办法, 使压力水头降至开采水平以下,这样突水就无动力来源。在中部和深部,在经济技术条件不允许采用降压时,则利用底板隔水层带的阻水能力,实行“带压开采”。一方面可采用在底板内打钻注浆加固底板,人工增大隔水层的厚度和强度,以增大底板整体隔水能力, 另一方面可改革采煤方法和工艺,减小矿区压作用,从而减小采动对底板的破坏影响,相对增大完整隔水层厚度和隔水能力,降低突水几率。例如:斜长大的工作面改为斜长短的小工作面,可缩小控顶面积,减小矿压作用,从而降低突水几率。杨善安指出要防治底板断层的突水,可从两个方面采防治水措施,一是矿井水文地质方法,二是特殊开采的采煤方法。矿井水文地质方法主要是指疏水降压、留设防水煤岩柱、底板断裂薄弱带加固以及注浆堵水等方法和手段。特殊开采的采煤方法中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是缩短工作面尺寸的短壁采煤法。利用综合物探技术进行的煤矿突水预测工作一般在开采前进行,而突水大多在采后发生。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煤矿开采诱发的水文地质变化提出耦合模型,模拟计算因采动破坏的顶、底板岩体在矿压和水压共同联合作用下的渗流规律,可以弥补前期预测工作的不足,提高煤矿防治水工作的可靠性,是当前国内外煤矿防治水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煤炭开采后的顶底板岩层大多处于峰后甚至破碎状态,其渗透特性与峰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峰后岩石中渗流不服从 Darcy 定律(即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比例关系),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矿采动围岩中的渗流是非达西(Darcy)渗流系统(非线性);渗透率比峰前显著增加,可达峰前的几万至几百万倍,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矿采动围岩中的渗流是非稳态的动力学过程。将采动围岩中的渗流当作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来研究,才能从渗流系统失稳的视角来揭示煤矿突水和瓦斯突出的机理, 从而为防治煤矿突水和瓦斯突出灾害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目前,防治底板突水的措施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7.1 注浆加固改造底板隔水层岩性采动矿压破坏、水压破坏研究表明、底板隔水层强度和岩体构造是影响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对底板岩层注浆加固是改变岩体水文地质条件的方法和手段,其基本原理是: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使浆液在注浆目的层原来被水占据的空隙或通道内脱水、固结或胶凝, 并使结石体或胶凝体与围岩岩体形成联合阻水体,从而改变不利于采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注浆改造的作用: 在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在薄层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中沿溶隙、溶孔、溶洞、裂隙扩散,将赋存于岩溶裂隙含水层之中的水推挤,并结石、充填含水层的储水空间,从而使其不含水或弱含水,并具有一定的阻水能力;在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通过薄层灰岩岩溶裂隙,在将含水层之中的水推挤的同时,跟随被排挤出来的水向其补给通道运移,并结石、胶凝、充填或部分充填补给通道,从而封堵或缩小导水通道,减少薄层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补给量; 在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沿煤层底板隔水岩层构造裂隙和导升裂隙扩散、结石、胶凝,并充填此类裂隙,与煤层底板隔水岩层形成统一的阻水体,从而在增强隔水岩层阻水能力的同时,降低直至消除薄层灰岩岩溶裂隙水的导升裂隙发育高度。煤层底板注浆加固与改造原理如图 3 所示图 3 煤层底板注浆加固与改造原理示意图7.2 疏降底板含水层水压疏水降压开采,即通过大量疏放煤层底板含水层水,使其水位降至安全水位以下,满足突水系数小于 0. 7(正常区)或 0. 5(构造区),达到安全开采目的。底板含水层高承压水压是底板含水层导升破坏的重要力源,水压越高,含水层导升破坏带的高度越大。因此,对于工作面底板富含水层区或者断层构造处,疏降底板含水层高承压水压能有效地减小底板突水系数,防治采动矿压破坏裂隙带与底板含水层导升破坏裂隙带相沟通,避免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目前,在承压水体上开采时,疏降底板含水层水压是许多矿井预防底板突水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7.3 选择合理开采方法与工艺开采影响是采动破坏裂隙和含水层导升破坏裂隙的主要因素。减小开采空间,降低开采对底板隔水层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因为采动影响越强烈,采动破坏裂隙深度和含水层导升破坏裂隙高度就越大,底板隔水层的隔水能力就越差,极易造成采动破坏裂隙与含水层导升破坏裂隙相沟通,诱发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的开采长度与开采空间越大,开采对底板隔水层的破坏影响程度就越大。因此,在承压水体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