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班级_ 姓名_ 评价_【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2、 品味本文的优美词语,熟读成诵。3、 欣赏写景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然美的感受力。【重点难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课【学习目标】1、 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内容】导学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问题导入一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同学们,当你读完兰亭集序这篇经典文言之后,请你说说作者想让我们明白怎样的情感和思想?给你带来了哪些人生启迪?材料链接1作者信息兰亭集序不仅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而且内心的情感能自然流露于笔端。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带领我们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点画之间去感受到“思逸神超”的作者是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王羲之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传说兰亭序真迹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2背景回放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并编辑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导学二:【知识积累】(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癸丑( ) 会稽山( )修禊事( ) 激湍( )流觞( ) 骋怀(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嗟悼( ) 彭殇( )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趣舍万殊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列坐其次 (2)是日也(3)向之所欣(四)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1)极视听之娱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五)解释加点的词语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修竹:3列坐其次: 4所以游目骋怀:5极视听之娱: 6信可乐也: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趣舍万殊: 10欣于所遇:11快然: 12曾不知老之将至:13及其所之既倦: 14感慨系之:15向之所欣: 16以之兴怀:17昔人兴感之由: 18临文嗟掉:19喻之于怀: 2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1其致一也:(六)一词多义之 所之既倦 以之兴怀夫人之相与 极视听之娱所所以游目骋怀 或因寄所托录其所述一 若令一契 其致一也因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觞一咏夫悲夫 夫人之相与(七)判断特殊句式类型死生亦大矣。欣于所遇(八)翻译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_(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_(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_导学三:反复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觞:喝洒。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少长咸集少:少者;长:长者。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死生亦大矣大:大事。数词活用为动词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意动用法1)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 看作相等。2)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做一样。特殊文言句式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不能喻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有感)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广大的宇宙)俯察品类之盛(丰富的万物)我的疑问与思考第二课时:互动研讨课【学习目标】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学习过程】1、 互动研讨、合作探究1、学生齐读课文请同学们用三个字慨括作者感情的变化?并概括每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1、 乐、痛、悲2、 具体内容:(1) 、描述乐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乐作者陶醉再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2) 、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3) 、在上文的基础上,表明作者对死生的看法。2、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这段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2、 作者首段为何说“信可乐也”?“乐”的具体缘由是什么?明确: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4、第二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死生亦大矣。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5、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何而痛?悲的缘由有是什么?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痛” 之因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人生苦短,命运难测。悲之源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玄学盛行,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逃避现实、求仙悟道的情调很浓。文学创作内容消沉。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种人生观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谓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二、拓展延伸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涵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明确:本文第一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二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第三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做是积极的。2、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的收获三、检测反馈(一)、基础知识积累1、默写仰观宇宙之大,_。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 2、翻译句子(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_(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二)、能力提升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