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doc_第1页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doc_第2页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doc_第3页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doc_第4页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复制链接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solomon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0威望0 贡献20 金钱641 积分0精华12帖子120CCEA会员楼主 solomon 发表于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王彩霞(长沙理工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近代中国教会学校是指西方各国天主教、基督教各派教会来华传教士开办的各类学校。它是近代教育的一种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文化、医疗、科技、政治、经济等影响较深。本文所说的语文教育是指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经世济时教育、知识百科教育于一体的广义的语文教育。纵观教会学校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大致相同。关键词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一、教会学校语文教育的状况在教会学校里,大部分中国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中文,即熟记课文、练习书法、解释字义、读经书集注、作文写诗。19世纪的传教士还无法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他们没有足够的把握,又缺少课本。1874年中国通讯杂志一位编辑曾详细描述了上海徐汇公学的经书教育情况:“学生们用震耳的声音朗诵经典作品,每个学生反复大声读唱从未有人给他讲解过的课文;这里是学生在老师面前背书,背书时学生的头摇来摇去,甚至全身都左右摇摆起来;上讲解课时,老师讲解学生已背诵得滚瓜烂熟而几乎一句也不懂的渊博的古文;最后是作文课,学龄最高的学生学作奇特的八股文章。”明恩溥对此也有非常形象的描述,“中国的学生没有在心中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背诵,一旦他真正熟悉了要背诵的一段文字,立刻高声地哼起来,就像陀螺或圆锯发出的嗡嗡声。不管听者对这段文字多么熟悉,要想从这种嗡嗡声中抽取出人的言语声,都是极为困难的,可以说,几乎不可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中学教育本身的陈腐性。这些学校不仅在中国文化的课程方面与传统学校相差无几,就是教师也不得不依赖那些有功名的文人。因为经书词章这类功课,传教士本人所知很少,基督教徒中也难有胜任的人才。书是旧书,人是旧人,教学方法也没有什么新招,记忆和背诵就是三家村塾师们的不二法门。狄考文曾经对学生大声的死记硬背中文经典表示了无可奈何。而且传教士们也认识到一个知识分子被看作能够引用大段的经书,他的社会地位部分地依赖于运用经书典故来修饰文章的能力。颜永京认为中国的这种方法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而且太不重视思维锻炼,但却主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慢慢进行。他于1885年说:“目前还不能运用真正的通过教育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损害学生将来的社会地位。”因为西方的学校在这个时候也应用这种记诵法,因此,中国传教士就更相信这种所谓的记诵法了。在登州和杭州,学校要求学生背诵整个章节甚至整本中文版的圣经。但是,传教士确实也建议对传统的方法要适当地加以限制,以使教师能在学生记诵课文时,而不是在熟记课文以后对课文进行解释。此外,传教士按照学生的知识分班,并为每班规定课程,然而旧式教师总是进行个别教学的。教会学校的经书教育正如一位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整个课程是令人困惑的,我们不能和中国经书相处,而我们又不能不和它相处。”具体的课程安排,各地的学校因人而异。“有些地方,全部四书五经列为中文课程,要求学生熟记,并练习写文章,准备参加政府考试,而另一些地方只教四书。有些学校给学生一半的时间或更多的时间学习经书,而一些学校只给学生很少的一部分时间。”二、对语文传统教学的批判随着新思想的传入,清末也开始注意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强迫记忆、压抑学生个性的施教方针有所批评。1850年,王筠撰教童子法,对于当时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见解,注意到儿童年龄和能力的差异,主张因材施教,反对强迫记忆,提倡用讲解的方法,启发儿童自己去思考,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他强调蒙养之时,应以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识字则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之,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书也要有讲解,讲解须说入童子之耳,不可出我之口,便算了事,更反对强迫儿童读书,他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对传统学塾中的旧式教学法提出尖锐的批评。1838年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布朗来华。他来华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和观察,发现儒家传统教育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进行批判。他认为中国的教科书除了作为记忆文字和理解句子结构的工具外别无用处,中国教育的目的仅仅是获得语言文字知识,其教育方法扼杀了创造性思想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体系“仅仅是为了政府培养一批勤勤恳恳而墨守陈规的奴仆。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科学知识被排斥在教学之外,独立思考的精神受到压抑。”在传教士看来,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认为是一种学生的“智力自杀”。传统教育强调记忆与背诵。一般地,学生进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后诵“四书五经”,尔后教师才开始讲解经典。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传教士大多不赞成。仲钧安为,“这种背诵进程及其影响极度地漫长、无趣,可悲地麻木、沮丧,在八到十二岁之间完全忽视了理智的基本发展”。何天爵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只是“培养锻炼并强化记忆力。可以说,通过这一体制培养造就的中国学生都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决非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民族所能比拟。”传教士认为死记硬背,对所学的内容的真实意义不加思考,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对学生也是有害的,所有个人意见及首神必然被扼杀。教会学校对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不满意,但当时也只能如此。但对学生而言,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新课程使学生们大开眼界,使多少代埋首在故纸堆中的年青人看到了“四书”、“五经”之外的广阔天地,激发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因此,他们厌恶八股文章是自然的。三、教会学校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教会学校西学课程的开设,不但一改传统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改变了坐而论道、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西学课程本身多是动手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学方法也不同,西学讲实证、重实验,强调实际参与和动手能力。科学知识可以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正确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更能使人的思想臻于细密。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挑战。概而言之,教会学校的课表中一定要有经书课程,学生要用三分之一、不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经书,用基督教和自然科学来消除经书中的异端思想。潘慎文特别重视教会学校学生学习与科举考试有关的知识。他说:“在学校中,每个学生要熟记四书、诗经和史记。那些期望参加政府考试的学生还要熟记整本的礼记、春秋、左传和易经。为了有目的地学习这些书,除了中国自己的学习方法外,别无更好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经历了若干世纪的检验,学生要是不能从记忆中引用四书五经中的任何一段,要想在政府考试中竞争胜利是无望的。”“在学生进行学习时,要给他们讲解有标准注释的全部四书、五经。要求学生能背诵,用他自己语言讲解。那些期望参加政府考试的学生必须成为写文章的能手。”如何改进教会学校的儒家经典的教学,传教士们的意见可分以下几种。一是寻求新的书面语言以取代儒学经典所代表的书面语言,这是改革儒学教育方法主张中最激进的一种。事实上,持这种主张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对儒家经典教学的,也有的人虽不反对,但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书面语言的教学方法,以取代经典教育。二是以阅读取代背诵,同时追求一种浅易文理(即文言)风格。这种意见以赫士为代表。他认为,“我相信,在我们的学校里,取代如此之多背诵任务的是更广泛的阅读课程。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西方文明国家里一种优秀文体得以保存。”三是尽可能减少背诵内容。花之安认为尽管可以让学生阅读一套完整的经典,但背诵的内应当大大压缩,最好达到目前背诵内容的二十分之一就行了,这样就必须有一份儒学经典的摘要手册,这份手册应当由传教士划定方向,由中国教师自己来做。四是在保持传统的背诵内容和方法的前提下作适当的改进。狄考文认为,他宁愿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尽管这样会给学生的思想输入毒素,但如果不背诵这些经典,学生则可能失去从中得到的全部益处。他宣称,他并不喜欢儒学经典,并相信它们最终会被抛弃,但是就目前而言,背诵经典对于一种成功的教育是必需的。他提供的改进方法是边背诵边讲解,即在学生准备背诵下一本书时,教师就开始讲解他们刚背诵过的上一本书。施美志认为,背诵方法是中国长期教育经验的结果,作某种程度的改进是可能的,但企图全盘推翻它将是灾难性的。五是有选择的教授儒学经典。由于教会学校既要教圣经又要教各门科学,有的还要教西文,自然不可能像一般的私塾和书院那样倾全力去教授儒学,只能选择性地教一些。虽然有个别学校设了全部四书、五经课,但主要是教师讲解,没有也不可能让学生全部背诵。一般说来,教会开设的走读学校里儒学经典所占课程比重较大;一些程度较高的寄宿学校和双语制学校,儒学课程相对较少,有的甚至根本不开设。在课程设置上,有的是必修,有的是选修;有的是年年开设,有的则在较高年级就取消了。在内容上,有的学校要求全本背诵,有的则是节选和摘要。六是在某些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总的看来,教会学校的儒学经典教学与一般私塾、书院没有多大区别,除了背诵讲解,就是诗赋策论文章,但也有的学校在悄悄实行改革。例如东吴大学和圣约翰书院中文部已开始采用近代哲学史、思想史的方法来讲解儒学,这实际上预示着儒学教学方法改革时代的来临。由于传教士的意见不统一,使得各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风格迥异。近代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效果与传教士们所预期的相差甚远,学生非但科举及第者如凤毛麟角,且许多人的汉语水平,尤其是书面语言水平与中国旧教育体制所培养的学生相比,简直是难望其项背。教会学校在儒学教育上的不成功与其在宗教教育和西学教育的成功有某种联系,正是因为前者的不成功,才保证了后者的成功。随着晚清学制的改革,一大批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新型汉语教科书开始面世,这为传教士进行汉语书面语言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强调道德伦理以及文言考据,这种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主要是读书、记忆、论证、思辨,而不太注重实证、实验与实际动手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虽然并不完善,但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创立新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教会学校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注释:陶飞亚,吴梓明.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47页.第46页.杨齐福.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何晓夏.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1页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63页.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卢红飚.近代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教育评论.1998(5).参考文献:1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3月.3美卢茨.中国教会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