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防治.doc_第1页
马铃薯病害防治.doc_第2页
马铃薯病害防治.doc_第3页
马铃薯病害防治.doc_第4页
马铃薯病害防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铃薯病害防治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的种类与危害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这种现象称之为退化。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病毒。这种病害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没有商品产量。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类病毒一种,类茵原体2种。专门寄生在马铃薯上的病毒有9种,国内发现的有7种。这7种病毒分别是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4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VMA)、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喜卷叶病毒(PLRV)。此外,侵染烟草、黄瓜、番茄等的一些病毒也侵染马铃薯。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以上几类病毒引发的病症及特点。1、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x病毒也叫马铃薯潜隐病毒,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叫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或轻花叶病。是马铃薯病毒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一般减产l0一25%,依马铃薯品种和病毒株系而异。与Y病毒复合侵染造成皱缩花叶时,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x病毒很容易通过汁液传播,在田间可借风、机械、人的走动使植株互相接触发生传毒。根与根或芽与芽的接触也能传毒,种植前切块时切刀可以传毒。蚜虫不能传播此病毒,但一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能传播此病毒。在发育早期感染此种病毒,病毒会很容易运转到新生块茎中,而在生育后期感染这种病毒,则很可能运转不到新生块茎中去。这种病毒在茎尖脱毒中较难脱掉。2、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Y病毒也称作条斑病毒、条点病毒、沿脉变色病毒、顶端坏死病毒、重花叶病毒。其引起的病害叫做沿脉变色、垂叶条斑、重花叶或皱缩花叶。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病毒,危害范围广泛,能造成50一80的减产,尤其与PVx、PVA复合感染时减产幅度更大。由PVY侵染的植株轻的不表现症状,进而表现轻花叶、重花叶、粗缩和皱缩花叶。一些敏感品种叶片背面叶脉坏死形成条斑。还有些品种叶柄及茎上也出现条斑坏死。这种现象称作落叶条斑或垂叶条斑(叶片不脱落,枯死后吊在植株上)。带毒块茎长出的植株,表现矮化,叶片簇拥,变小变脆并皱缩;此种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也可通过汁液及嫁接等途径传毒。3、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卷叶病。发病后叶片向上卷曲成筒状,并变硬、革质化,用手摸发出像纸一样的声音。该病毒分布极广,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减产80以上。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影响马铃薯品质。当年感病的植株,症状主要表现在顶部叶片上。通常叶片直立,变为白绿色,小叶沿中脉上卷,随病情发展可扩展到老叶。植株晚期侵染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使病害的诊断变得困难。带毒种薯产生的植株表现矮小、直立,底部叶片严重卷曲并变硬、革质化。幼嫩叶子发黄,略卷。感病后块茎横切面有网状坏死。蚜虫是传播卷叶病毒的唯一媒体。其中桃蚜是最有效的传毒介体。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此病毒。蚜虫在带毒植株上吸食后,病毒在蚜虫体内复制繁殖,再吸食健康植株时便把毒液传播到健株。蚜虫可终生带有卷叶病毒。4、马铃薯S病毒(PVS)由S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潜隐花叶病。症状表现轻微,可引起l0一20的减产。由于该病毒症状不明显,所以到五十年代在制做抗病毒血清时才发现该病毒。许多品种感染S病毒后不表现症状,在一些品种上可表现叶脉变深、叶片粗缩、叶尖下卷、叶色变浅等症状。有时叶片呈青铜色,严重皱缩,产生坏死斑点,甚至落叶。该病毒很容易通过汁液传播。接触传染是田间自然传播的主要途径。蚜虫也传播此病毒。此外切刀、摩擦均可传染此病毒。5、马铃薯M病毒(PVM)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副皱花叶病、卷花叶病、脉间花叶病等。虽然该病害的危害程度目前还不明确,但对植株的正常生长确有影响,一般减产10左右。自然情况下通过蚜虫传播此病毒。6、马铃薯A病毒(PVA)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轻花叶病或普通花叶病。该病在大多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可减产40左右。该病症状为叶片轻花叶呈褐绿斑驳,叶脉或脉间呈现不规则浅色斑,叶缘波浪状。感病叶片整体发亮。该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7、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AMV)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也叫马铃薯f病毒、马铃薯块茎坏死斑病毒、马铃薯黄斑花叶病毒。感病植株中下部叶片上呈现鲜黄病斑。此病毒分布不普遍,只在一些抗性较差的品种上发生。感病植株叶片上出现鲜艳的黄斑,植株矮化,茎顶端坏死。块茎常呈畸形,薯肉坏死。此病毒靠汁液传播,在田间植株间摩擦是传毒的主要途径。(二)病毒病的防治病毒病是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几乎所有马铃薯的品种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病毒的侵染。病毒的繁殖是与植物体正常的代谢过程紧密相连。与昆虫、线虫、真菌和细菌为害不同,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是无效的。已知一些病毒抑制剂对植物体本身也是有害的,同时抑制剂不能治愈整个植株,当停止药剂使用时病毒又恢复先前的浓度。利用化学药剂杀死传毒昆虫,可以减轻一些病毒的传播,然而一些病毒是借接触传毒或借蚜虫片刻刺吸(口针带毒)而传毒。这种病毒病害采用杀虫剂防治也是无效的,实践证明,根据蚜虫飞迁测报,采取早期割秧、收获种薯、躲避蚜虫传毒的留种效果较为显著。现有自感病品种除去一种或数种病毒的方法有热处理及茎尖培养法。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因病毒侵染不到实生种子里)生产无病毒种薯即实生种子实生薯留种的生物学疗法,在我国西南山区、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均有应用,效果显著。1、热处理及茎尖培养热处理方法于50年代已证实可以钝化马铃薯卷叶病毒。块茎经3556天或3639天热处理可完全除去一些品种块茎中的卷叶病毒。近年来,采用变温方法处理,尤其是处理芽毒种薯。2、选用抗病、无病种薯目前有一部分品种对某种病毒具有田间抗性。如卡它丁,对Y病毒、A病毒具有田间抗性,但国内主栽品种中尚无对病毒病具抗性的。目前一般都是选用茎尖组培后经病毒检测无病毒,在隔离条件下逐级繁殖的脱毒种薯作为生产用。此外,控制蚜虫和拔除病株也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二、真菌性病害防治侵染马铃薯的真菌性病害有35种,其中常见并危害最大的有以下几种:晚疫病、早疫病、疮迦病、干腐病、癌肿病等。(一)晚疫病晚疫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马铃薯病害。除干旱、炎热和灌溉地区外,如果不喷施杀真菌剂,晚疫病能引起毁灭性灾害。 1845年爱尔兰爆发晚疫病,造成100万人饿死,150万人逃离家园的悲惨局面。1950年我国原绥远省东部和原察哈尔省北部晚疫病流行使马铃薯减产70一80。山东滕州1998年晚疫病大发生导致减产60。可见晚疫病危害之重。现在国际上已将马铃薯三大病害(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的顺序定为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 晚疫病病原菌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其产生的卵孢子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适应性,这对晚疫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感病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在贮藏的种薯中越冬。感病种薯多数会失去发芽能力或在出苗前腐烂。感病较轻的种薯可以长出病株,称为中心病株。二季作区,上季遗留在土壤中的孢子囊。病残组织也可成为下季的初侵染源。晚疫病病原菌在100相对湿疫、温度21时最适宜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散发出的游动孢子可借风、雨传播。游动孢子在有自由水存在的条件下,产生芽管穿入寄主。病菌一旦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在21时侵染及发育最快。晚疫病流行的最适宜条件是夜温12左右,并伴有雨水或重露水,白天温度1624之间,并有很高湿度,该病害可影响叶、茎、块茎。植株感病后,在冷凉、潮湿条件下,叶部出现水浸状斑点,先是淡绿色,以后变为褐色、病斑有黄绿色边缘。如天气持续潮湿,叶背病斑边缘可见白色霉轮。气候适宜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到叶柄和茎。严重时整株整片地都蔓延开。同时该病有一种特殊臭味。孢子落在土壤上,可侵染块茎。健康块茎和感病植株接触也可感染。块茎感病后,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轻微凹陷褐斑。将块茎切开,可见病斑皮下组织红褐色,与健康薯肉组织无明显分界。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种方法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如克新号品种、高原号品种等,但此类抗晚疫病品种多为中、晚熟品种,早熟品种中仍缺少抗晚疫病的品种。(2)适时早播。晚疫病病原菌在阴雨连绵季节发展很快,因此,采取适时早播可提早出苗,提早成熟,具有避开晚疫病的作用。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播期。(3)加厚培土层。晚疫病可直接造成块茎在田间和贮藏期间的腐烂。加厚培土的目的可以保护块茎免受从植株落到地面病菌的侵染,同时还可增加结薯层次,提高产量。(4)喷药保护。晚疫病只能用药剂预防,无法治疗,要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做好病情测报。在马铃薯始花至盛花期间,如果48小时之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在75以上,就应逐日进行田检,如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掉深埋,并对发病中心半径30一50米的范围进行喷药封锁,或进行全田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百菌清、代森锌、瑞毒霉、瑞毒霉锰锌、克露、大生等。最好几种药剂混喷,或每次喷一种杀菌剂,换着药喷,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5)提早割蔓。在晚疫病流行年,马铃薯植株和地面都有存在大量病菌孢子囊,收获时提前侵染块茎。应在收获前一周左右割秧,运出田外,让地面暴晒35天,再进行收获。既可减轻病菌对块茎的侵染,又使块茎表皮木栓化,不易破皮。(二)早疫病早疫病是马铃薯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导致叶片干枯,严重时全株枯死。还可导致块茎发生枯斑,甚至腐烂。该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各个部位,初次侵染一般发生在中下部老叶片上。坏死斑点逐渐扩大,近圆形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周围和病斑之间叶部组织褪绿,随着老斑扩展和新斑的发生,整个叶片褪绿、坏死,但不落叶。块茎上的病斑呈黑色,凹陷,周围有一圈凸起的边界,紫色至金属色。病斑之下的组织变褐,呈木栓化干腐。进一步腐烂的组织呈水浸状,黄至黄绿色。贮藏期间随病斑的扩大块茎发生皱缩。防治方法:选用具有田间抗性的品种。进行合理轮作(轮作体系中不要包括番茄)。喷洒杀真菌剂。如百菌清、敌菌丹、代森锰锌等。增施氮肥,减少磷肥,可降低发病率。减少块茎损伤。(三)疮迦病该病是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国内除西北地区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马铃薯疮迦病只侵害块茎。块茎初侵染时呈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点,表面粗糙,扩大后呈疮迦状硬斑。病斑只限于块茎皮部,不深入薯肉。疙迦凹陷达34毫米,数个疮迦相连形成裂口。块茎品质变劣,不耐贮藏。 马铃薯疮迦病是由放线菌侵染致病。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生活,遇适宜条件便从快速生长的幼嫩块茎上侵入。带病种薯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当块茎表皮木栓化就不易被侵染了。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条件;当温度在2325C临适于发病。土壤湿度较大,且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发病严重。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易发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繁殖无病种薯。(3)注意轮作换茬。(四)干腐病干腐病对马铃薯的危害主要是贮藏期间块茎的腐烂。严重者可导致窖贮中的块茎70腐烂。带病种薯作种易造成田间缺苗。干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以上。土壤、堆放场地及薯窖里都有可能大量存在该病病菌,成为传播该病的病源。由于病菌种类很多,对温湿度条件要求不同,所以发病的温、湿度范围很广。在530的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病,l0一20是最适宜的发病温度。干腐病只发生在块茎上,通过块茎上的伤口侵染。初期块茎上出现褐色稍有凹陷的病斑,随病斑扩大整个块茎腐烂。腐烂部分的表面常有白、黄、粉红色的孢子团。在环境潮湿的情况下,形成软腐;环境干燥情况下,层层腐烂干缩,患病处外皮起皱,形成一轮一轮皱纹,最后整个腐烂,薯肉变成黄色、粉红色干块。播种后出土前发生。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易发病;皮嫩皮薄成熟度差的较皮层木栓化成熟度好的易发病。防治方法:(1)避免块茎在收获、装运、入库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轻拿轻放,防止病菌侵入。(2)贮藏场所进行消毒,杀死病源。(3)低温贮藏,保持35,避免发病条件,并对贮藏块茎及时检查,剔除病薯,防止传染。(4)整薯播种,防止传染引起大量腐烂,造成缺苗。三、细茵性病害防治侵染马铃薯的细菌比较少,危害却相当严重。细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也可通过植株的气孔或皮孔侵入。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细菌生长,在含淀粉和糖的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更加旺盛。马铃薯块茎是理想的细菌培养基。因此细菌性病害对马铃薯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下面介绍两种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即青枯病和环腐病。(一)青枯病青枯病也称细菌性枯萎病、褐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温暖潮湿、雨水充沛的热带、亚热带最为严重,目前在温带甚至寒带也有发生。据广东省调查,青枯病发病率在30-40,减产30以上,严重者达100。青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从幼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当青枯假单胞菌侵染植株后,叶片、分枝及整个植株迅速萎蔫,植株叶片和分枝仍保持绿色就枯死了。茎杆切面可流出白色菌脓。发病块茎芽眼变褐,随病情发展开始环状腐烂,切开可流出污白色菌脓。青枯病病菌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病原菌。带病种薯、末腐熟的病株残体等都可成为侵染源。切刀、中耕机具、运输工具、贮藏场所部可起传染作用。甚至浸种催芽也能扩大传染。青枯病发病与环境条件有重要关系。病苗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7-37;高于40或低于1015病茵不能生长,但可在组织中呈潜伏侵染状态,一旦温度合适便迅速发展致病。青枯病菌喜欢潮湿,在干燥的土壤中不易存活。如果土壤相对湿度达到100,病菌可长时间存活。空气湿度大利于发病,干燥不易发病。降雨不但为病茵创造了适宜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而且还可将病菌冲到其它健株上导致病害传播。此外土壤质地粘重、排水不良的发病高于沙质土壤;中性或微弱酸性土壤利于发病。茄科作物和很多杂草感染青枯病后也可传染马铃薯。土壤线虫可加重青枯病的危害。重茬会加重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1)生产无病种薯:北方冷凉地区无青枯病地区繁殖的种薯北种南运;在南方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择从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土地,远离生产田和其它茄科作物,严防从外面带入青枯病病菌,如从生产田出来到留种田去,应更换衣服并用肥皂水洗手方可去留种田。(2)轮作:合理的轮作方式有利于防止青枯病的蔓延。最好安排与非茄科作物3年的轮作,尽量不要与茄科作物轮作。如与水稻轮作,1年即可。(3)合理间套作:与非寄主植物套作可以减轻青枯病的危害。如与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等间套作,都可减轻青枯病的危害。一方面对马铃薯的病株和健株进行了空间隔离,另一方面有的作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区系变化,对青枯病菌的存活不利。(4)小整薯播种:利用小种薯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染。(5)栽培综合措施:首先调整播期,二季作区春早种,秋迟播,避开高温多雨季节;施用的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这样可以杀死病菌;生长季节耕地排水能力要加强,防止内涝增加土壤湿度,有利病害发生;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二)环腐病环腐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病株率达到20,减产60以上。在贮藏期间可继续危害,引起块茎腐烂。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由棒状杆菌侵染引起。带病种薯是主要病源。病株残体可在土壤中过冬,成为侵柒原。环腐病是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后。叶脉间先退绿,呈斑驳状,逐渐变黄,最后干枯。叶片边缘也可变黄变枯,向上卷曲。病叶由下向上发展直至全株。有的植株表现准备两把刀,用酒精或来苏儿(5)浸包切刀消毒。播前晒种催芽,淘汰病薯。(3)装运种薯的容器要进行消毒,包括车厢、筐、袋子等。可用漂白粉水冲洗。(4)选用抗病品种。如东农303、克新1号等。(三)黑胫肠病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此病可引起块茎腐烂。田间发病率一般在1一5左右,严重时可达到10,多雨年份可达100。感病块茎在贮藏期会大量腐烂,造成烂窖。带病种薯播种后,可引起死芽造成缺苗。黑胫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茎基部呈现墨黑色的腐烂。该病往往从块茎开始发病。病菌从新生块茎的脐部侵入,脐部渐呈黑褐色,髓部也变黑腐烂。病菌同时通过匍匐茎传到植株茎基部,发展到茎上部。茎表皮变色,维管束变浅褐色,植株矮化,叶片变黄,直至茎基部变黑色腐烂,植株变黄并倒伏死亡。该病病菌可在带病种薯上越冬,也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下一年通过植株的幼根、块茎或其它部分侵染发病。冷凉和潮湿是黑胫病发生和危害的最适宜条件。种薯在1819时收获最易受侵染。播种后地温急剧上升有利于病菌增殖,使种块腐烂。病菌通过皮孔、伤口入侵,所以虫害严重时黑胫病也严重。田间管理机械及人的活动、运输工具、雨水及灌溉水都能起到传播病害的作用。防治方法:(1)播前晒种可使受伤薯块充分木栓化,防止病菌侵入,同时挑出病薯。最好用小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染。(2)加强田间管理,不用带残体的堆肥或厩肥。注意田间排水,灌溉要控制水量勿多,不给病菌创造适宜生长条件。收获时选择晴天,薯块晾干后再入窖。入窖前工具及窖内用漂白粉消毒。(3)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1号、克新4号、郑薯2号等。(四)软腐病软腐病在我国各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主要在贮藏期和收获后运输过程中。擦伤、高温、潮湿都可使软腐病严重发生。播种至出苗也可发病,造成烂种死苗。软腐病是细茵性病害。该病主要侵染块茎,皮孔部分轻微凹陷,呈褐色圆形水浸状。从伤口侵入时病斑一般不规则。温暖潮湿时病斑湿腐变软。髓部组织腐烂,呈灰色或浅黄色。病健部分明,交接处边缘为褐或黑色。干燥条件下,病斑可变成干斑。植株地上部分得病时,叶片和叶柄以及茎部都变软腐烂。病菌可在带病种薯和病残体上越冬,在生长期及收获、贮藏阶段侵染其它健康植株。被病菌污染的水源及带有病残体的肥料、带菌的昆虫和农具也是该病的传染媒介。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最适的发生温度是2530,30以上也可发生。低于10病菌停止生长。湿度大时,病菌繁殖很快。窖贮时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发病快。软腐病病菌属厌氧菌,贮藏时通风不良,或生长期间土壤水分饱和,都可使该病严重发生。防治方法:(1)在块茎完全成熟时收获或收获前7一19天田间灭秧,以使块茎表皮充分木栓化,不易破损,防止病菌侵入。忌在土壤潮湿时收获。避免块茎在阳光下暴晒受伤。收获运输时机械伤口也会给病菌侵入创造条件,应尽量避免。(2)贮藏库或窑要保持冷凉,通风良好。块盖入库前要充分晾晒,待10以下时再入库。码放时堆不要过高并留好通风道,以免造成块茎无氧呼吸。(3)播前晒种去除病薯。避免土壤过湿时播种。提倡用小整薯播种。(4)对田间病株残体及时清除,深埋或焚烧。(5)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1号等。四、生理病害生理病害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应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而产生的危害。主要有缺素症、不良气候危害、药害等。(一)缺素症由于马铃薯是高产作物,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矿质营养不可缺少。如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钥、锰、锌、硼、硅、铁、铜、钠、氯等。除碳、氢、氧是从大气和水中得到外,其余都从土壤中吸收。这些矿质元素或是植物体的组成部分,或是植物体内生理功能调节物质的组成元素。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一元素,植株都会造成生理失调而显现症状,导致减产。下面简介大量元素及部分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1)缺氮:氮素是植物体内叶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重要物质中的组成元素之一,不可缺少。缺氮可导致植株生长变缓,茎杆细弱,叶片从基部者叶开始褪绿变黄并向上部生长活跃部分发展。顶部生长的幼嫩小叶发黄说明已严重缺乏氮素。地下根系发育不良,块茎数量和重量都下降,造成减产。解决办法是底肥多施有机肥,用氮肥作种肥和追肥。(2)缺磷:磷素是植物体内能量转化重要媒介三磷酸腺苷的重要组成成分,缺磷植株生长初期缓慢、矮小,分枝减少,叶柄和叶片向上直立,叶片变得狭小细长,叶缘上卷,叶色暗绿无光泽。缺磷首先从基部小叶叶尖褪绿变褐,渐发展至全叶。根系和匍匐茎数量减少,块茎内可产生锈褐创痕,不易煮熟。采取措施为在种肥和底肥中增加含磷化肥。(3)缺钾;钾离子在植株体内可起携带代谢物质输导转移和增强组织机械强度的作用。缺钾可使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植株呈丛生状,小叶叶尖萎缩,叶片向下卷曲,叶片褪绿变黄,直至叶色变成古铜色。叶片暗绿是缺钾的典型症状。根系发育不良,块茎变小,薯肉发灰且淀粉含量下降。可以含钾复合肥作为种肥。在生育期间追施03磷酸二氢钾液体肥。(4)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的是马铃薯植株组织器官中的组成元素,如镁是叶绿素中叶啉环的中心离子、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基部小叶边缘变黄,并向叶肉发展,严重时叶片由黄变褐并使叶片变厚而脆,直至枯萎蜕落。钙是果胶钙的组成成分,对细胞壁的形成和细胞间胶合有重要作用,缺钙会导致髓部细胞崩溃坏死,块茎发生空心和变黑。种薯在长期发芽时因钙离子不易转移的特性,造成芽尖坏死。硼、锌、铂、锰、铜有的是某些酶的成分,有的是活化剂。一般除贫脊的砂质土或酸性土壤中易缺以上元素,大部分土壤中都不缺。用有机肥做底肥可解决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二)不良气候造成的生理病害(1)低温冷害:马铃薯出苗后如遇0或0以下低温,幼苗受霜或冻害,幼叶萎蔫变褐,直至枯死。秋季早霜来时可使植株茎叶提前枯死,块茎不能充分膨大,造成减产。在贮藏过程中,如急剧降温或出现0以下低温,块茎的维管束环变褐,薯肉变黑,易感染杂菌。防治办法是轻霜来时提前薰烟防霜,贮藏库内温度保持25。(2)高温危害:30以上高温伴随干旱,生长中的植株由于叶片失水过快,叶尖变成黑褐色并枯死。块茎则停止膨大生长。遇降雨或灌溉易发生二次生长,形成畸形薯。应及时进行田间灌溉,增施有机肥,中耕培土,可防止高温危害。植株生育期间培土不及时或培土浅,块茎膨大时易外露见光变绿,降低商品性。第二节 马铃薯虫害及防治危害马铃薯的害虫主要有蚜虫、28星瓢虫、蛴螬及马铃薯块茎蛾。一、蚜虫危害马铃薯的蚜虫种类很多,尤以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最为普遍。蚜虫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内养分。蚜虫以极大的繁殖力迅速布满叶片,使叶片严重失水和营养不良。造成叶片卷皱发黄,影响产量。蚜虫还是多种病毒的传播者。蚜虫传播病毒分为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根据病毒种类而分,即非持久性病毒及持久性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是持久性病毒,黄斑花叶病毒(PLMV)、A病毒、Y病毒等病毒为非持久性病毒。蚜虫传播非持久性病毒时通过口针刺吸带毒寄主之后,毒液进入口针,保存在口针顶端,不进入蚜虫体内,病毒没有潜育期,也不在体内繁殖,即可传毒。也叫啄传病毒。得毒和传毒过程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尝食即可完成。蚜虫持毒时间一小时左右,不能跨龄期持毒。蚜虫得毒后并向另一植株传毒后,啄针便脱毒。而且任一非持久性病毒常常可以由多种蚜虫传带。蚜虫传播持久性病毒的得毒和传毒的取食时间需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取食时啄针必须深刺到植物的韧皮部,才能得毒。病毒经过啄针到达肠道,再由淋巴运送到唾腺,病毒在蚜虫体内扩大繁殖。取食得毒到有传毒能力期间有一个潜育期。通常桃蚜在感染卷叶病毒的植株上取食半小时后,经过一个小时才有传毒能力。蚜虫持毒时间很长,可跨龄期持毒,为终生持毒。蚜虫一旦持此种病毒,可向数株健株传毒,直至蚜虫死亡为止。持久性病毒具有很强的专化性。马铃薯卷叶病毒主要由桃蚜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传播。 蚜虫在植物上取食之前总要先尝食一下,即在薯叶表面分泌少许唾液,然后用啄针刺破表皮品尝,非持久性病毒就是这样传播的。而持久性病毒则在蚜虫取食时,首先分泌唾液,一面用啄针向植物组织穿刺,一面在啄针外用唾液形成一个唾液啄鞘进行传毒。据科技工作者研究,桃蚜是传播各种病毒的主要蚜虫。持久性病毒只能由桃蚜等少数取食马铃薯的蚜虫来传毒,而非持久性病毒则由多种蚜虫传毒。桃蚜在华北地区一年可发生十余代,在南方可多达三十多代。在南方可终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雌蚜危害蔬菜。在北方地区,桃蚜主要以卵在桃树的枝条芽腋间、树皮裂缝、粘在枝条上的干卷叶里越冬;也可以孤雌生殖雌蚜在越冬菠菜或随下窖秋菜越冬。待来年春天桃树芽苞膨大时,卵开始孵化。若蚜脱次皮约一个月成长为干母,全为雌性且无翅。干母在幼叶反面取食,形成卷叶,干母于其中进行孤雌生殖,第二代也为孤雌蚜。当卷叶中蚜群密度大时,第三代几乎全部发育成有翅孤雌蚜。有翅蚜脱皮为成蚜后即迁飞。桃蚜发育的起点温度为摄氏43,24时发育最快,高于28趋于缓慢。 防治方法:蚜虫的危害既造成田间的直接损失又传播病毒造成更大的间接损失。对蚜虫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1)利用自然条件:桃蚜取食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3。传播病毒功效最高的温度为25。在冷凉的条件下,繁殖速度缓慢。桃蚜在22条件下比27少繁殖一代,少繁殖头数可达98。15以下桃蚜起飞能力大大降低。因此,繁殖种薯要选择冷凉地区。在冷凉条件下,蚜虫繁殖、取食、迁区及传播病毒的能力都大大下降,有利于保持马铃薯种性。此外,二级以上风速下蚜虫很少起飞和传毒。因为蚜虫降落时是逆风飞翔,风速大难以沉降下来。所以风速大、风多的地区,有阻止蚜虫起飞和降落的作用,可大大减少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护田林旁、房屋墙边、高秆作物旁等背风处,风速减弱,有翅蚜易降落,这样的地块不适合于繁殖种薯。在湿度高的小生态环境下,蚜虫由于受病源微生物的侵染,发生的数量大大减少。因此,利用冷凉、多风、多湿的自然条件,可以减少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特别是对繁殖种薯有利。(2)利用天然隔离条件:据研究,有翅桃蚜的处女飞翔在100米之内,田此,像海岛、草原、森林、高山、沙漠等地都有较好的隔离条件。(3)利用栽培方法避蚜:春季的迁移桃蚜发生于桃树,一般不带病毒。夏季的迁移蚜(也叫迁移侨蚜),大都发生于茄科和十字花科等第二寄主上,很多都持有病毒,而夏季有翅侨蚜的发生高峰期,大都与马铃薯花期相遇,常将多种病毒传染给健康植株。秋季传毒的蚜虫为数很少。因此在栽培上可以来取早春播(早春利用阳畦或塑料大棚)、在蚜虫发生高峰即将到来时提前灭秧、秋播等方式避开蚜虫危害。特别是繁殖种薯,更应采取以上方式,此外,利用茭麦、小麦、谷子、玉米、大蒜等作物与马铃薯间作或套作,也可大大减轻蚜虫的传毒危害。因为间、套作可以丰富农田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改善了天敌的生活和繁殖条件,容易形成天敌控制害虫的环境。另外可以阻避不同类型的蚜虫迁来,阻挡无翅蚜的爬迁传毒。同时蚜虫对多种作物的尝食,也可使其啄针顶端所带的病毒减少或钝化。(4)化学防治:传播病毒的蚜虫主要为有翅桃蚜,化学防治对此类蚜虫应重点防治。此外,无翅蚜由于其爬迁距离不足2米,化学防丰丙磷颗粒剂,公顷用量60公斤。这两种药剂的残效期都在60天。也可用3乙拌磷颗粒剂,公顷用量19560公斤。该药的残效期为70天,且有防治晚疫病的功效。此类药可穴施在种薯周围。喷雾杀蚜一般使用01灭蚜松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一1500倍液;或用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二嗪农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各为l000倍液喷雾。也可用25敌杀死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一4000倍液;或l0氯氰菊酯乳油2000一6000倍液喷雾。为防止蚜虫产生抗药性,上述各类药剂可交替使用。总之,无论使用何种药剂,都应本着提早防治的原则。二、马铃薯瓢虫马铃薯瓢虫又名28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除危害马铃薯外,还危害其它茄科作物及瓜类和豆类作物。其成虫或幼虫咬食叶片背面叶肉,被害部位仅剩叶脉。植株渐渐变黄。赶治对其灭杀的效果非常好。化学防治的药品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内吸传导型,另一类为触杀型。施用方法可用颗粒剂穴施内吸杀虫剂,如70灭蚜松可湿粉,公顷用量2850克;5上大发生年,可使植株成片死亡。28星瓢虫在北方年可发生23代。般在5月中旬开始第一代活动,7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二代开始活动。温度过低或气候过于干燥,越冬成虫大量死亡。防治方法:发虫初期,喷洒90敌丙虫晶体、5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二嗪农乳油等药剂的1000倍药液即可。三、蛴螬蛴螬俗名叫地蚕、土蚕等,属鞘翅目、金龟甲科。其成虫叫金龟子,俗称屎克郎、瞎撞子等。主要在地下危害,咬断地下茎,导致地上幼苗枯死。后期蛀食块茎,形成孔洞,既有利于病菌侵入,又降低了块茎的商品性。蛴螬活动的最适地温是13一18。超过23或低于9,蛴螬均明显向地下深层移动。土壤有机质多或施厩肥多的地有利于蛴螬的发生。前茬为豆类或玉米的发生较严重。防治方法:秋深翻地可将幼虫或成虫翻于地表,越冬时冻死或被天敌吃掉。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化肥中含氨化肥;如碳酸氢氨等施入土壤中后,能散发出氨气,对蛴螬有驱除作用。用90敌百虫按每亩用量100150克加少量水后拌细土1520公斤,均匀撒施在播种沟内,上面盖薄土以防烧种,可以杀死蛴螬。如蛴螬发生危害且虫量较大,可用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的8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克左右药液,可杀死根际幼虫。也可在成虫盛发期,每30000平方米设一黑光灯,下面摆上盆,盆中放水及少量煤油。晚间开灯可将成虫诱入水中淹死。四、蝼蛄蝼蛄也叫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我国发生的主要有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蝼蛄可危害多种作物种子和幼苗。在当前的保护地栽培中,蝼蛄已成为主要危害。由于温室、大棚、阳畦里温度高,湿度大,土质疏松,蝼蛄活动早,对苗危害很大。防治方法:在栽培措施上,采用水旱轮作、深耕细耙,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可减轻蝼蛄的发生。化学防治可采用药饵诱杀或药剂防治。毒饵可用90敌百虫0.1公斤拌碎白菜叶或炒熟的豆饼粉,拌成毒饵,每亩撒施15公斤,诱杀蝼蛄。也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撤于播种沟内。或用80敌敌畏乳油的30倍液灌洞杀虫。 五、地老虎地老虎俗称地蚕、切根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对马铃薯及其他作物进行危害。可咬断幼苗的地下茎,使幼苗枯死。还可咬食块茎,既造成病害侵染,又降低了块茎的商品性。小地老虎是世界范围危害最重的一种害虫。它的发生适宜温暖的气候条件,以1324为最适其发育和繁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